短文两篇教学实录 短文两篇 教学实录视频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短文两篇教学实录 短文两篇 教学实录视频的文章,本文对文章短文两篇教学实录 短文两篇 教学实录视频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_百...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陶弘景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难点】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 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
(1)“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
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2)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3、题目解说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故称之谢中书。
【自主学习】
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 ,字通明,自号 ,
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
2、注音写字:
西日欲tuí( ) 沉鳞jìng( )跃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 )
(2)四时( )俱备
(3)晓雾将歇( )
(4)西日欲颓( )
(5)沉鳞竞跃( )
4、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2)西日欲颓,沉鳞竟跃( )
5、翻译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合作探究】
6、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其中“ ”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7、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绘这令人神往的大自然山川之美的?
8、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9、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0、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精读精练】
读《答谢中书书》,完成11-13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1、本文的主题句是 。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3、填空: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主题阅读】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天山共色( ) (2)横柯( )
(3)一百许里( ) (4)猛浪若奔( )
(5)负势竞上( )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6、请根据课文内容,用文中句子填空。
(1)作者运用衬托手法写水清的句子是:
(2)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3)从听觉方面描写了山中泉喧鸟鸣的情景的句子是:
(4)总写人在此境中的感受的句子是:
【能力提升】
17、、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的意思有: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请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书”的意思。 (1) 书本--( )
(2)书写--( ) (3)书信--( )
(4)楷书-- ( ) (5)判决书-- ( )
18、仔细阅读下文,仿写句子。
乡村,黄昏。
平和安宁盘旋在乡村的上方。
幸福,仅如此,不必要多少绚丽的风景。
农家,炊烟。
温馨美妙回荡在农村之间。
幸福,仅如此,不必要多少感动的画面。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
1、陶弘景 华阳隐居 南朝梁 山中宰相
2、 颓 竞 yù
3、(1)交相辉映 (2)四季 (3)消散 (4)坠落 (5)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6)参与,这里指欣赏。
4、(1)对偶 (2)借代、对偶
5、(1)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2)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4)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
7、写到的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描绘:从仰望高峰到俯视清流,然后有些流水两边的景物,上下左右都写完后,又描绘了崖壁上五彩缤纷的色彩,这是静景描写;然后“乱”、“竞”两字把猿、鸟、鱼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动景描写。
8、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9、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10、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1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12、(1)助词,的
(2)动词,消散
(3)动词,坠落 名词, 指潜在水中的鱼
13、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14、(1)同样的
(2)树枝
(3)上下,表示大约的数量
(4)奔马
(5)争着向上
15、(1)江面上的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3)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16、(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参考译文:
江面上的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天空和群山呈现出同样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漂漂荡荡。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水流清澈得千丈也能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犹如飞奔的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满了苍翠的树木,看上去使人顿生寒意,这些山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长,这些山峦仿佛互相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高飞到天上的鸢那样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筹划政务、管理世俗之事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17、
(1)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2)①写字;记录;书写
(3)④书信
(4)②字体
(5)⑤文件
18、参考示例:小河,少年。青春年少洋溢在小河中间。幸福,仅如此,不必要多少甜美的情景。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素质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作品内容大意;
2、体会意境;
3、背诵此文;
4、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大意及背诵此文。
难点:体会意境,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北宋年间,有一位大文豪与其父、其弟合称为 “三苏”,大家想一想,这位大文豪是谁?
生:……(答)
师:苏轼出生于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21岁中进士,一生坎坷多难,几度遭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我们来欣赏这篇描写月色的文章。
二、正课
1、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小黑板:素质教学目标)
2、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地听,把握文章节奏)
3、学生自由读(要读出情趣,读出韵味)
边读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什么?
4、学生自学,明确自学任务:
出示小黑板:⑴ 疏通字词;⑵ 理解文意。
5、检查自学情况 (点答,在检查过程中,学生互相合作)
三、当堂训练
闯关(通过上一轮的自习,来检测自学的情况吧!)
1、注音:
遂( ) 寝( ) 荇( ) 柏( )
2、解释:
解: 遂: 寝: 步:
念: 相与: 但: 闲人:
3、翻译:
⑴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⑶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
4、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⑴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⑵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
5、《记承天寺夜游》是___代诗人____所写的,他与其父、其弟合称_________。
探究题:(顺利闯关的你,一定是信心百倍,继续努力吧!)
6、“怀民亦未寝”中 “寝”字的读音是 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请写出含有此字意思也相同的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
7、“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对象是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__。
8、原文填空。
⑴ 作者会想到去寺庙游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⑵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9、“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如何理解?
四、尝试
通过“当堂训练”这一环节,你一定对课文内容掌握得不错,那就开始新的尝试吧: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此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学习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堕落()点缀()苦熬()贪婪()牙龈()雏形()丰硕()累累()沉甸甸()玲珑剔透()
2.解释下列词语
贪婪:
堕落:
冉冉:
雏形:
丰硕: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玲珑剔透:
回味无穷:
二、理解探究
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写法?
2.“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
3.《第一次真好》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三、合作释疑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2.《行道树》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3、《第一次真好》中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4.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四、课内精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①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岛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欢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③第一次生孩子时,护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张红彤彤小脸的老大抱来放在我的身边。我第一次看到从自己身体中分出来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鲜嫩的,才出生不到一个钟头的婴儿,心情非常复杂,又兴奋又新奇又紧张,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惟恐这脆弱的小生命随时消失。
(l)下面是选文②段空白处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乱,请调整句序。
A.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B.仅仅具有鸟的雏形
正确的句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开头既说柚子树“不见得很美”。又说“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祥的感受?
(3)选文①段中画线的两个问句,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的哪一次具体经历照应了“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这一句子?
(5)选文③段中描述“第一次”经历和感受时,交织着千丝万缕的母爱,使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孟郊千古传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子吟》)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春天,在刚从冬眠中醒来的大树下,一棵小草探出了鹅黄的头,他们从此成了邻居。
他们的日子很舒心,很(qiè)意。白天,他们听鸟儿,看花儿;晚上,他们与星星,同露珠。
后来,不幸降临了。这一年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干旱,野草、鲜花、树木都大片大片的死去。大树和小草也在痛苦中挣扎。
“大树,我……不行了。”小草呻吟。
“不,我们要活下去。”
大树用半焦的身躯挡住了太阳毒辣辣的火舌,咬紧牙,忍受着她疯狂的shì()咬。太阳落山了,大树顾不得抚抚自己淌血的伤口,舒展开它斑痕累累的四肢,把一丝微薄的湿气聚成滴滴露珠,小心地注入小草的躯体,把她拉出了死亡的边缘。
夏雨终于返回了他们的家园,危难过去了,小草无限感激地仰望着大树说:“您为什么要牺牲自己来帮助我呢?我这么渺小卑微,对您能有什么回报呢?”
大树笑笑:“我也曾是一棵小草,我危难的时候,同样受到过别人慷慨的赠予,若说回报,我怎么回报蓝天、大地、雨露、春风他们呢?”
小草想了很多很多。
秋天,她走完了生命的旅程,化为一(cuō)泥土,溶进了大地的血脉。
春风又起,大树周围,又泛起点点新绿。
1、文的体裁是…………………………………………………()(3分)
A小说B寓言C民间故事D童话
2、文中有三处拼音,结合上下文写出汉字:、、。(6分)
3、选出填入文中第二节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3分)
A欢歌争春谈话交往B欢笑争春交往谈心
C欢笑争艳交流谈心D欢歌争艳谈心交流
4、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中的大树和小草的形象。(6分)
A大树:。
B小草:。
5、文中写“小草想了很多很多,根据上下文,你认为小草会想起什么呢?请写出它可能想的内容。(5分)
6、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分)
附: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略
二、理解探究
1.文章用拟人手法写了行道树的自述,表达无私奉献的信念。
2.“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第一次的体验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具体一点说,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
3.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三、合作释疑
1、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抓住对描写痛苦的关键语词如“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总之,它们是痛苦的。然而,它们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它们甘愿自我牺牲,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就是无私奉献者的美的襟怀,美的精神。
2.两段文字所表达的重点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所处环境的恶劣,最后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虽处劣境但乐于奉献的自我意识。
3.“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于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
4.“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就是希望读者不断拓宽新的生活领域,以一颗新奇的童心,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以越来越多的第一次开阔视野,丰富经验,相反,如果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小圈子,就会孤陋寡闻。第一次不多,生活就会单调乏味。
四、课内精读
(l)CBAD(2)不矛盾。因为是第一次看到果实丰硕的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所以,即使景色不见得很美,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幅秋日风情画。(意思答对即可)(3)加强语气,引起读者思索或引起读者共鸣承上启下或过渡(4)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得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五、拓展延伸
1、D
2、惬噬撮
3、D
4、大树:勇敢坚强,富有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小草:勇于解剖自己,善于学习并完善自己。
5、我应该像大树一样,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像它那样勇敢坚强……
6、告诉人们人生应该就像大树一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这样人生才会有价值,才更有意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一)谈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
(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二)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 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 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
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6.作业 : 背诵课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比较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在自读中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在比较阅读和拓展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三、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网络、图书馆、家庭藏书……)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名言,两篇短文作者的有关情况。都是针对学生搜集的情况进行指导或补充。
2.学生将整理后的资料在小组间展示、交流,并进一步补充。
四、学习过程
1.导入新课
[方式一]名言导入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道是谁说的吗?(培根)而知识又从何而来?现在我们看看,在《谈读书》一文中,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
[方式二」由名人读书故事导入
[方式三〕由中学生学习现象导入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③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探究《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读书益处:
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
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
(2)质疑问难
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求解答。)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政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7.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③“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揭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8.探讨比较。
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1)《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随意的特点。
(2)《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谈谈自己在学习两篇短文前后的不同感受。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短文两篇教学实录 短文两篇 教学实录视频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短文两篇教学实录 短文两篇 教学实录视频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