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角的意思 暮 诗句

国学综合

暮角的意思 暮 诗句

涅槃真仙围观:℉更新时间:03-24 09:28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暮角的意思 暮 诗句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暮角的意思 暮 诗句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暮角的意思 暮 诗句

无定河边暮角声是什么意思

“无定河边暮角声”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一句,意为在无定河边听到傍晚吹奏的牧羊人号角声。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许多诗歌都描写了自然的美丽和人们的生活情感。而“无定河边暮角声”这句话则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声音的欣赏。其次,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唐代社会牧羊文化的一个缩影。唐代以畜牧业为主,许多民间艺人都以牧羊人为主题进行创作,其中以“牧童”和“牧羊女”最为具有代表性。

而且,这句话还反映了当时人民对牛羊的重视。在唐代,牛羊是非常重要的财产,特别是对于农民来说,它们是家庭的基本生计来源。此外,这句话还传递出一种伤感的情感。作为送别的一部分,它体现了诗人面对离别的无奈和伤感,以及快乐和温馨的回忆。

总之,“无定河边暮角声”这句话不光是一个简单的描述,也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手段。它从多个层面上反映了唐代文化生态,包括自然美景、社会习俗、财产观念和人情关怀,是唐代诗歌中具有浓郁时代特色的重要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无定河边暮角声”这句话也展示了中国文化中“听觉美学”的一面。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音乐和声音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不仅影响人们的情感体验,也反映了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变迁。在唐代,许多音乐家、诗人等文艺界人士都对音乐和声音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创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听觉文化”。

此外,“无定河边暮角声”这句话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白居易擅长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融入个人情感,创作出既能表现客观世界,也能表达内心情感的优美诗作。这句话正是充分展现了他的才华,通过一句简单的描述,将整篇诗歌所抒发的感情完美地呈现出来。

总之,“无定河边暮角声”这句话虽然只是十分简洁的一个描写,但蕴含的意义却非常深刻,体现了唐代社会习俗、文化传统和心理状态。它告诉我们,文学作品不光是一种文字语言表达,更是一种文化遗产和心灵交流的方式。

对你学过的一首诗进行赏析,字数300-500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写西北边地羁旅的乡思在唐诗中是大量的,有些诗什么都讲清了:高原的景象多么荒凉啊!河上的暮角声多么凄厉啊!我的心儿忧伤,多么思念我的故乡啊……等等,可你只觉得它空洞。然而,有的诗——譬如这首《杂诗》,似乎“辞意俱不尽”,你反而被打动了,觉得它真是充实。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这组对起写景的句子,其中没有一个动词,没有一个形容词。到底是什么样的“暮角声”?到底是何等样的“旅人情”?全没个明白交代。但答案似乎全在句中,不过需要一番吟咏。“无定河”,就是那“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中的“无定河”,是黄河中游的支流,在今陕西北部,它以“溃沙急流,深浅无定”得名。“赫连台”,又名“髑骼台”,为东晋末年夏国赫连勃勃所筑的“京观”(古代战争中积尸封土其上以表战功的土丘)。据《晋书》及《通鉴》载,台凡二,一在支阳(今甘肃境内)、一在长安附近,然距无定河均甚远。查《延安府志》,延长县有髑骼山,为赫连勃勃所筑的另一座髑骼台,与无定河相距不远,诗中“赫连台”当即指此。“无定河”和“赫连台”这两个地名,以其所处的地域和所能唤起的对古来战争的联想,就构成一个特殊境界,有助于诗句的抒情。

在那荒寒的无定河流域和古老阴森的赫连台组成的莽莽苍苍的背景上,那向晚吹起的角声,除了凄厉幽怨还能是什么样的呢?那流落在此间的羁旅的心境,除了悲凉哀伤还能是何等样的呢?这是无须明说的。“暮角声”与“旅人情”也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情”因角声而越发凄苦,“声”因客情而益见悲凉,不明说更显得蕴藉耐味。

从第三句看,这位旅人故乡必在函谷关以东。“函关归路千余里”,从字面看只是说回乡之路迢遥。但路再远再险,总是可以走尽的。这位旅人是因被迫谋生,或是兵戈阻绝,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流落在外不能归家呢?诗中未说,但此句言外有归不得之意却不难领会。

暮色苍茫,角声哀怨,已使他生愁;加之秋风又起,“大凡时序之凄清,莫过于秋;秋景之凄清,莫过于夜”(朱筠《古诗十九首说》),这就更添其愁,以至“一夕秋风白发生”。李白名句“白发三千丈”,是用白发生长之长来状愁情之长;而“一夕秋风白发生”则是用白发生长之速来状愁情之重,可谓异曲同工。诗人用夸张手法,不直言思乡和愁情,却把思乡的愁情显示得更为浓重。

“词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姜夔《白石道人诗说》),这就是诗歌艺术中的含蓄和蕴藉。诗人虽未显露词意,却创造了一个具体的“意象世界”让人沉浸其中去感受一切。全诗语言清畅,形象鲜明,举措自然,又可见含蓄与晦涩和卖弄决不是同一回事。

润州听暮角

李涉 润州听暮角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赏析】

唐文宗时,诗人曾因事流放康州(治所在今广东德庆),此诗很可能是作于贬谪途中。诗题一作《晚泊润州闻角》,与此题恰成补充,说明此诗是羁旅水途之作。

这首绝句,是李涉很有名的即景抒情之作,写得气势苍凉,意境高远,通俗凝炼,耐人寻味。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江城,临江之城,即润州。这里虽然是写耳闻目睹景象,但字里行间,都使人感到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影子。他伫立船头,眼望着茫茫江面,耳听着城头传来悠扬悲切的边地乐调。大凡羁途之士,虽非边地戍卒,总有异地思归之情。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感情是相通的。因而,一闻边地乐声,便立刻引起诗人的共鸣,勾起他思乡归里的绵绵情思。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借助于边声的幽怨之长和江流的悠长,从形、声两个方面着笔,将抽象的心中的思归之情,作了形象具体的刻画。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暮角声起。江边沙滩上的鸿雁惊起,而飞向了远方。乍看,像是实景的描写,但仔细品味,这正是诗人有家不得归,而且天涯海角、越走越远的真实写照。诗人家居洛阳,方向在润州的西北;而惊雁是向南,越飞越远。莫说归里,就是连借飞雁而通家书的指望也没有。惊起二字,不言己而言雁,是所谓不犯正位的写法。写雁的受惊远飞,实际上也兼含了诗人当时不虞的遭际。

诗经 角弓

《诗经:角弓》

骍骍角弓,翩其反矣。

兄弟婚姻,无胥远矣。

尔之远矣,民胥然矣。

尔之教矣,民胥效矣。

此令兄弟,绰绰有裕。

不令兄弟,交相为愈。

民之无良,相怨一方。

受爵不让,至于已斯亡。

老马反为驹,不顾其后。

如食宜饇,如酌孔取。

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

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莫肯下遗,式居娄骄。

雨雪浮浮,见晛曰流。

如蛮如髦,我是用忧。

注释:

1、骍骍:弦和弓调和的样子。

2、翩:此指反过来弯曲的样子。

3、昏姻:指异姓兄弟。

4、胥:相。

5、胥:皆。

6、令:善。

7、绰绰:宽裕舒缓的样子。裕:宽大。

8、瘉:病,此指残害。

9、亡:通忘。

10、饇:饱。

11、孔:恰如其分。

12、猱:猿类,善攀援。

13、涂:泥土。附:沾着。

14、徽:美。猷:道。

15、与:从,属,依附。

16、瀌瀌:下雪很盛的样子。

17、晛:日气。

18、遗:通隤,柔顺的样子。

19、式:用,因也。娄:借为屡。

20、浮浮:与瀌瀌义同。

21、蛮、髦:南蛮与夷髦,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称呼。

译文:

角弓精心调整好,弦弛便向反面转。

兄弟婚姻一家人,不要相互太疏远。

你和兄弟太疏远,百姓都会跟着干。

你是这样去教导,百姓都会跟着跑。

彼此和睦亲兄弟,感情深厚少怨怒。

彼此不和亲兄弟,相互残害全不顾。

有些人心不善良,相互怨恨另一方。

接受爵禄不谦让,轮到自己启发忘。

老马当作马驹使,不念后果会如何。

如给饭吃要吃饱,酌酒最好量适合。

不教猴子会爬树,好比泥上沾泥土。

君子如果有美德,小人自然来依附。

雪花落下满天飘,一见阳光全融销。

小人不肯示谦恭,反而屡屡要骄傲。

雪花落下飘悠悠,一见阳光化水流。

小人无礼貌粗野,我心因此多烦忧。

赏析:

关于《角弓》的主题,《毛序》已说得相当明白:《角弓》,父兄刺幽王也。不亲九族而好谗佞,骨肉相怨,故作是诗也。虽然诗中所刺,是否确指幽王难以认定,但为王室父兄刺王好近小人,不亲九族,而骨肉相怨的作品是可信的。从社会分析的角度看,这首诗反映的实际上是远自父系氏族社会沿袭而来的一种宗法思想,也就是以宗族为纽带而相互依存结为政治经济势力的思想。虽然在诗的第一章提及兄弟昏姻,好像是将同姓兄弟与异姓兄弟并说,以至于何楷以为这首诗是刺幽王宠任昏姻而疏远兄弟之诗《诗经世本古义》、。但从诗第三章两提兄弟不及昏姻可见诗的重点是落在同姓兄弟上的。

全诗共八章,取喻多奇,因而给人光怪陆离,眩人耳目的感觉,仔细诵读,方可发现各章之间确有内在脉络流动,且有机交融,浑然一体。

首章騂騂角弓,翩其反矣,是用角弓不可松弛暗喻兄弟之间不可疏远。兄弟昏姻已如前所述,是同类连及,并无确指,着重点是同宗兄弟。兄弟昏姻,无胥远矣,为全诗主题句,以下各章,多方申述,皆以此为本。

第二章叙说疏远王室父兄的危害。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四句皆以语气词煞尾,父兄口气,语重心长。作为君王而与自家兄弟疏远,结果必然是上行下效,民风丕变,教化不存。

第三章用兄弟之间善与不善的两种不同结果增强说服的效果。和善的兄弟相互平安相处,泰然自得,不和的兄弟相互残害,不能自保。如果说这一章还是因说理的需要而作的正反两方面的假设,那么第四章则是通过现实中已成为风气的责人不责己的小人做法直言王行不善的社会恶果。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于己斯亡,不善良的兄弟间只知相互怨怒,不顾礼仪道德,为争爵禄地位各不相让,涉及一己小利便忘了大德。所以钟惺云:相怨一方,说尽千古人情。受爵不让是相怨之根。故老马以下皆承此意。《启发诗经》。

第五、六两章以奇特的比喻、切直的口吻从正反两方面劝诱周王。只有自身行为合乎礼仪,才能引导小民相亲为善。老马反为驹,不顾其后,取譬新奇,以物喻人,指责小人不知优老而颠倒常情的乖戾荒唐,一个反字凸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如食宜饇,如酌孔取,正面教导养老之道。第六章更是新意新语竞出。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用猿猴不用教也会上树,泥巴涂在泥上自然粘牢比喻小人本性无德,善于攀附,如果上行不正,其行必有过之。后两句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又是正面劝戒,如果周王有美德,小民也会改变恶习,相亲为善的。此意与后世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正相一致。

诗的最后两章以雪花见日而消融,反喻小人之骄横而无所节制和不可理喻。莫肯下遗,式居娄骄和如蛮如髦说的是小人,却暗指周王无道。有鉴于此,诗人不禁长叹我是用忧,此忧非为自身忧,也非为小人忧,而是为国家为天下而深怀忧患。

全诗因是父兄口吻,所以少微婉,多切直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孙缄语,少了一些通常意义上的诗味。又正因为是父兄口吻,全诗以气贯通,或取譬,或直言,都在光怪陆离中显示出一种酣畅,一种奔涌的激情。孙鑛所给的风骨自高奇的评价可谓知音之论。

暮江吟

白居易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译文及注释】

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瑟瑟:碧绿色。

怜:爱。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赏析】

七绝《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约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铺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刘长卿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译文及注释】

你就要离开家乡,奔赴万里之外的军营,通往金陵的驿路上,楚地的白云似乎也同你一样,渐渐地向西飘去。长江两岸的春色留不住你的脚步,青青的绿草也在为你送行。

1、李判官:诗人的一位朋友,任判官一职。

2、润州:州名,在今江苏镇江市。

3、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4、事鼓鼙(p):从事军务。鼓鼙,军用乐器。

5、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代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

6、楚云西:古代楚国地方的西部,这里指送别的所在。

7、行客:过客;旅客。

8、草色青青:形容草长得好(多用于形容春天的美景)。

【赏析】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是盛唐诗人刘长卿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利用江春、草色、马蹄赋予人的情感,生动而又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金陵驿路楚云西就是从地理座标系上为我们标出李判官所去之地的方位。诗里说金陵的驿路直通楚地之西。这里的金陵即润州,因为按照唐代行政区域的划分,润州也属于金陵的辖区。

江春不肯留行客一方面点出了这次送别的时间是春天,另一方面诗人又移情于物,抱怨那逝者如斯的江水和一年一度的春花为什么不愿意挽留远行客。

草色青青送马蹄,化用了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意境,同时也是诗人与行者难舍难分的送行场面的真实写照。两位友人并驾驱马,踏着河畔青草缓缓前行。[6]

全文句句、字字都倾注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忧虑与担心,以春天春草不肯留送马蹄的无情反衬出离别者内心的有情。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暮角的意思 暮 诗句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暮角的意思 暮 诗句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暮诗是什么意思

标题:暮角的意思 暮 诗句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616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