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觉迷录的意义 大义觉迷录原文白话文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大义觉迷录的意义 大义觉迷录原文白话文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大义觉迷录的意义 大义觉迷录原文白话文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乾隆为何要禁大义觉迷录?
说到乾隆想必期待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位明君了,但是其实再明的君也有很多让人摸不透的地方,就比如说他好像把《大义觉迷录》这本书给禁止和销毁了,也就是说他是不是也在玩文字狱呀,那么乾隆真的这么做是在玩文字狱吗?下面就着这个情况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先来了解下《大义觉迷录》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此书究竟写了什么事儿。下面大概说一下:在大清雍正年间,有一个名为张倬的脑残文人突发奇想准备干一票大的,他听说当朝的雍正帝对一位叫做岳钟琪的将军有看法,于是他就打算去唆使说服岳钟琪造反,来个反清复明,结果就给老岳写了封信劝他用自己岳飞后代的身份一呼百应推翻爱新觉罗,信发出去了,但却没有达到他想要的结果,我们的岳大将军稳准狠的把张倬和其老师曾静逮捕押解到北京并向雍正举报,按剧情应该这两位一定是被凌迟处死了,但他俩万万没想到的是雍正竟然对他们思想教育后赦免的他们,并且把当时他们之间的对话,皇帝给他们的教育的上谕等资料汇编成了一本书,这本就是文首的《大义觉迷录》。而且更奇葩的是,此书出版后被雍正强令派发给全国地方政府领会学习,教育广大子民,并且让曾静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自己归仁的历程。
但事后证明,雍正显然是高估了子民们的水平,老百姓书中皇帝的自辩毫无兴趣,反而发掘出爆料的雍正真假传位的谣言,并在茶馆中成为了茶余饭后的笑谈,乾隆皇帝上台后认为,和这帮子民说多了都是废话,根本起不到雍正想达到教育后人的目的,于是乎,只要将《大义觉迷录》荡涤殆尽销毁,就能让父皇英灵以此安息。以免让有些事儿出现越描越黑的下场,在乾隆一朝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严打,这便是我们熟知的文字狱。
所以说啊,古代人也还真的可怕呀。
雍正大概是出于什么原因才写《大义觉迷录》的?
《大义觉迷录》是雍正朝御制国书,刊行全国使其家喻户晓,欲以使人人“觉迷”。转眼之间,乾隆继位宣布为特号禁书,凡有私藏者,即有杀头灭身之罪,惟恐有一人“觉迷”。从此《大义觉迷录》成为绝世罕见的一部皇帝撰写的御制国书,湮没二百多年不见天日,这一切更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乾隆之所以与雍正处置曾静谋反案大相径庭,有他周密的考虑。他在青年时代目睹了这场文字案的前前后后,他清楚认识到:父王对曾静谋反案和吕留良文字狱案的公开审讯和批判,实际是把父王自己推上审判台;雍正的“华夷之别”的新释、十大罪状的自我辩解、皇宫中的秘闻丑事泄露、皇子间尔虞我诈、文武大臣间明枪暗箭等等,统统详细地记录于《大义觉迷录》一书中,损害了万乘之尊皇帝的光辉形象,暴露了国祚和宫廷的绝密,起到反宣传作用,根本达不到使臣民“觉迷”的目的,只能更增强人们的反清排满情绪。因此必须彻底剪除禁锢异端思想的蔓延,肃清其流毒。同时留着这两个弥天重犯”当“反面教员”,更难以起到“感化”教育的作用。
大义觉迷录的内容简介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世宗胤禛因曾静反清案件而刊布此书。《大义觉迷录》全书共四卷,清世宗胤禛时官修。内收有雍正皇帝本人的十道上谕、审讯词和曾静口供四十七篇、张熙等口供两篇,后附曾静《归仁说》一篇。《大义觉迷录》的核心内容提出并解决了两个雍正非常关心的重要问题“
满清入主中原君临天下,是否符合正统之道?岂可再以华夷中外而分论?以及“朕到底是不是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好谀、奸佞的皇帝?”此书是华夷秩序脱离汉人“自文化中心主义”的转折点,代表满清反中华思想的世界观“一君万民”的形成。雍正帝反驳汉人才是天下的正统统治者的依据主要有两条,即“文化的正统性优越性”以及“政治支配与主从关系”,特别是借由“天”之名强调政治的正统性。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大义觉迷录的意义 大义觉迷录原文白话文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大义觉迷录的意义 大义觉迷录原文白话文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