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悼念亡妻 清明悼亡妻诗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清明悼念亡妻 清明悼亡妻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清明悼念亡妻 清明悼亡妻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最喜欢的悼念亡妻的诗句
1. 关于亡妻的诗句
关于亡妻的诗句 1.怀念亡妻的诗句
1.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释义:我就要到剑外任职路途很遥远,没有家,你再也不能给我寄寒衣。
2.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沈约《悼亡诗》
释义:不固定的游动的尘灰掩盖住了无人的坐席,孤零零的帐子覆盖着空荡的床。 万事万物没有不消亡的,只能让还生存的人白白的感到悲伤。
3.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纳兰性德《沁园春·丁巳重阳前》
释义:梦醒了,伊人软语仿佛仍在耳边徘徊,伊人泪眼仿佛仍在眼前婆娑,然而伊人何在。
4. 原上草,露初曦。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鹧鸪天》
释义: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我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
5. 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白居易《为薛台悼亡》
释义:夜晚和幼小的儿子回到家中,可是月色清冷,屋中也没有了人。
6. 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北宋·贺铸《鹧鸪天》
释义: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树木凋零,落叶萧索;而池中原先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肯定也经历了失伴之苦吧。
2.关于思念亡妻的诗句有哪些
1.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代: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清代: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3. 离思五首·其四
唐代: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4. 采桑子·当时错
清代:纳兰性德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5. 绿衣
先秦:佚名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6.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清代: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7. 遣悲怀三首·其二
唐代: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8. 梦微之
唐代:白居易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9. 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清代:纳兰性德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10. 西江月·梅花
宋代: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11.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清代:纳兰性德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12. 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宋代: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13. 遣悲怀三首·其三
唐代: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14. 遣悲怀三首·其一
唐代: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15.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清代:纳兰性德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3.有哪些关于悼念亡妻的诗词和文章
指的是王弗
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说 明]
这是悼念亡妻之词。
苏轼妻王弗年轻貌美、温柔贤慧、知书达礼,十六岁与苏轼结婚,伉俪情深。王弗不幸早年病逝,苏轼痛失爱侣,异常悲伤。十年后作者徒知密州,梦见爱妻,便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上片写别恨。吊亡妻,叹现实,感慨悲痛。生死两茫茫,虽茫茫却难忘;千里相隔,难对话;纵然能相逢,相逢也不相识;我因迁徒奔波、失意哀伤,发已如霜。一层一层把别恨、感叹提到了无法再高的境地。
下片写梦:梦中回乡,梦中相见,梦后感想。梦中回故乡,见到爱妻。昔日的恩爱,历历在目。而梦醒之后,其思念之情,更是凄凉沉痛,催人泪下,使用权人断肠。
4.悼念亡妻的诗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创作背景: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5.古人追悼亡妻的诗词
台上忆吹箫
不尽哀伤,杯羹凉酒,那堪梦醒更残。看镜台尘蔽,萦损衰颜。曲径犹须携手 ,蹒跚步、忍对情田。吞声泪,黄花素院,冷月重泉。谁怜,病儒老矣,虚诺永难偿,偃蹇天年。任布衣荆帔,少米无盐。曾盼夫荣子贵,空累汝、直面风寒。偏奢念,三生石前 ,再续红鸾。
悼亡妻其他诗词:
一、江城子?(二首)
(一)一番风雨塑孤寒,久凭栏,忍难言,落叶知秋,白露洒庭园。欲阻香魂归月殿 ,空有泪,看花残。那堪一病卧经年,木床前,任壶悬。巫祝无灵,撒手弃尘寰。曾对青丝说皓首,千万恨,问重泉。?
(二)涉兴亡敬骄阳,醒炎凉,四壁徒存,颜赧迎娇娘。素手牵来学紫燕 ,巢共筑,哺雏黄。老来儿女各奔忙,守空囊,任糟糠,乍获粗安,白发照灵堂。未报卿恩 先弃我,睹旧物,裂肝肠。
二、疏影
星移物换,对朔风乍起,萧索庭院。户牖披霜,曲径积尘,推门灶冷烟淡。东篱落叶凭谁扫?堆瓜圃、碎藤零乱。更那堪、春尽秋凋,数载卖花声断。曾趁芳华献舞,夙缘承粉墨,歌场初见。貌美声娇,似玉无瑕,弹指空余悲叹!绵绵一恨诀成永,伤心泪、梦 中抛遍。任朋侪、诗酒多情,难解病愁人倦。
三、菩萨蛮?
引灵车仗披吴缟,西山坡上经霜草。儿女乱呼娘,寸心哭斜阳。勤劳牵久病 ,恩爱成陈梦,最怕挑珠帘,孤衾对月残。
6.思念亡妻的诗句
纳兰性德《金缕曲》 金缕曲 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7.思念亡妻的句子
阴阳相隔难相见,生死离别亦两难。音容不改记心中,梦中思念结发情。
1.他怀念妻子,睹物思人,愁绪满怀,一片凄清。“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在落花时节,他望着满眼残红,想起亡妻的种种好处,“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容若的悼亡词,写得声声凝泪,字字带血,令人不忍卒读。“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
他举头遥望中天明月,思念亡妻,“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燕子又飞回来了,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但人却早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2.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这首词是容若悼念亡妻所作的,词句色调以青白为主,透出淡雅、悲伤感觉,概叹世间美好的事太短暂了,希望青春与爱情能够得到永生。)
3.西郊冯氏园看海棠
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今年。
一片晕红疑著雨,晚风恍掠鬓云偏,倩魂销尽夕阳前。
采桑子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犁花月又西.
8.怀念亡妻的一首诗(现代诗)
《悼念亡妻组诗》作者:青峰剑
一、
棒打鸳鸯两分离、狐雁打更声声哀。
抛却红尘升天去、唯独把我留下来。
深夜难眠思念妻、音容笑貌永存在。
二、
但愿有来生、你我生命同。
拄杖互换扶、苦乐共担承。
如果能代替、何タ残余生。
我愿替妻死、千年还一梦。
三、
我妻离我去、驾鹤赴瑶池。
人生似流星、瞬间隔两世。
我愿伴妻行、路上互照应。
可恨天公不做美、留我在世孤苦伶。
深夜思妻泪成影、何时与妻会天庭。
可恨黑白无常鬼、勾魂索命不留情。
妻化清风升天去、人间万物皆成空。
四、
情到深处放不下、妻在天堂我羍挂。
借酒浇愁愁更愁、双目常常泪水流。
五、
吾愿世间有轮回、来世与妻生死共。
同年同月同日死、来年来月来日生。
先死先升极乐府、后死痛苦伴余生。
有绿为夫占个位、做牛变马我认同
愿妻驾鹤升极乐、早日死的早托生。
六、
男儿有泪不轻弹、皆因未到伤心处。
长叫一声似狼嚎、双目流泪忍不住。
贫贱夫妻互修福、真爱不论穷与富
我愿随妻一块去、同生共死同坟墓。
供参考。
顾炎武《悼亡(五首选一)》悼亡妻诗
悼亡(五首选一)·顾炎武
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
地下相逢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悼亡》作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当时作者从事反清复明事业,已远离家乡江苏昆山二十个年头了。这年十一月,他北行至山西汾州,接得元配夫人王氏卒于昆山的讣报,真是亡国之痛未销,又添丧妻之哀,悲慨万端,不能自已,乃有此《悼亡》;这里选析其中第四首。顾炎武论诗主张“诗主性情,不贵奇巧”(《日知录·论古人用韵》),《悼亡》五首亦不例外。作者在前三首中抒发了对王氏的悲悼、歉疚之情,此首又由妻亡联想到其入葬,但内容已不再沉溺于夫妻私情,而是借以体现其“风霜之气,松柏之质”(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十一),显示诗人作为明遗民的“乾坤清气”,称得上是“宇宙不可磨灭文字”。(均见郭曾炘《杂题国朝诸名家诗集后》)
“贞姑马鬣在江村”,是指作者嗣母王贞女已葬在江村。“姑”即婆婆王贞女,是针对亡妻而言。“马鬣”即“马鬣封”,语见《礼记·檀弓》,原指封葬孔子,此指亡母封葬。江村,在昆山千墩浦右,为亡母封葬之处。“送汝黄泉六岁孙”,意谓明年为亡妻送葬的是作者与亡妻的嗣孙顾世枢(作者过继儿子顾洪慎之子),届时将六岁。诗前两句似平平道来,但充满对嗣母与亡妻厚重的感情,她们二人即将在黄泉相逢,诗人一定有许多话要托亡妻转达亡母,但他首要转达的是:“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公姥”即公婆,此偏指婆。“遗民一人”,作者自指。为何要转告此言呢?因为嗣母乃忠于故国的刚烈老人,顺治二年(1645)七月十四日,闻清兵攻下昆山城而绝食,至三十日乃卒,临终嘱咐顾炎武勿更出仕。这样的嗣母,怎能不令作者万分敬仰!作者三十余年始终牢记嗣母遗言,誓死不与清廷合作。据《清国史·儒林传·顾炎武传》载:“康熙间,初举博学鸿词科、又修《明史》,大臣争荐之,并辞未赴。”顾炎武颇以此自豪,因此欲借机表白自己忠于故国的志向,来告慰地下亡母:我还是大明的遗民!悼亡而重在抒发民族气节,顾炎武这种“身负沉痛,不忘恢复”(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一)的胸襟着实令人肃然起敬;亡母地下闻告,亦当不胜欣慰矣!
这首诗采用直接与亡妻说话的方式,质朴无华,却真切动人。后两句的构思出人意想,却不显“奇巧”,这是因为作者的真情实感自然流露,故决无雕肝镂肾、刻意构想之感。而作为悼亡诗,此首所达到的思想高度更是前人悼亡之作所难以企及的。
悼念古诗
清明时节,你是否会忆起他们?那些离开的亲人!仅以这些经典的悼念古诗,献给我逝去亲人,寄托我的哀思!
第一首——《诗经·唐风·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译文】:
葛生长覆盖住荆条,蔹蔓生在田野。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居处?
葛生长覆盖酸枣树,蔹蔓生在坟头。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睡眼?
角枕灿烂啊,锦缎被子鲜明啊。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白日?
夏季的天酷长,冬季的夜漫漫。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冬季的夜漫漫,夏季的天酷长。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背景】:
这首诗被后人认为是‘悼亡诗之祖’。关于这首《葛生》的主旨,历代学者多有争议。至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 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说。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 旨,是有说服力的。
后世对这首诗评价极高,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就本诗的艺术魅力和对后世悼亡诗歌的创作影响而言,这种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诗从葛藤写起,或者正是坟墓之地,触动情思,两相分离各自独处,倍感伤心。诗写亡人的独处无人陪伴,正是为了写活着的人的孤独无亲,从而见出生前的相亲相爱,同心同德,以致于发出死后同穴的悲号。诗反复抒写无法忍受的独处的时日,都是为了表达当初同处和和谐美好。《葛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悼亡诗的滥觞,那 生死不渝的爱情绝唱,可以穿越时空,成为每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梦想与期许。
第二首——《诗经·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译文】:
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面子黄里子。
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
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上衣黄下裳。
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忘!
绿丝线啊绿丝线,是你亲手来缝制。
我思亡故的贤妻,使我平时少过失。
细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风钻衣襟。
我思亡故的贤妻,实在体贴我的心。
【背景】:
这首诗同样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国第一首‘悼亡诗’,和《葛生》一样,其在中国诗歌史上是否归属悼亡范畴亦有争论。旧说谓诗的主旨是卫庄姜伤己,《毛诗序》 云:“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但后世多家注本均点其悼亡之音,同《葛生》均 奉为悼亡诗经典。
`
这是一首怀念亡故妻子的诗。睹物思人,是悼亡怀旧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一个人刚刚从深深的悲痛中摆脱,看到死者的衣物用具或死者所制作的东西,便又唤起刚刚处于抑制状态的兴奋点,而重新陷入悲痛之中。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晋潘岳《悼亡诗》很出名,其实在表现手法上是受《绿衣》影响的。如其第一首“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 在壁”、“寝兴何时忘,沉忧日盈积”等,实《绿衣》第一、二章意;再如元稹《遣悲怀》,也是悼亡名作,其第三首云:“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全由《绿衣》化出。可见此诗在表现手法上实为后代开无限法门。
第三首——魏晋·潘岳《悼亡诗》三首之一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作者】:
潘岳(247年-300年):字安仁,世称潘安,我国晋代著名文学家。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他少年时即以才颖见称乡里,十二岁即能行文作诗,被乡里称为奇童。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潘安往往与陆机并称,古语云“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背景】:
据说,潘岳的妻子杨氏是西晋书法家戴侯杨肇的女儿。潘、杨两家原是世交,潘岳十二岁时第一次见到杨氏的父亲杨肇,杨肇很喜欢这个聪颖过人的美少年,便把自 己的大女儿许配给了他。潘岳十二岁时与杨氏订婚,结婚之后,夫妻两人大约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杨氏于晋惠帝元康八年(298年)卒,当时不到五十岁。潘岳 夫妇感情很好,杨氏去世后,潘岳除过《悼亡诗》三首外,还有《杨氏七哀诗》等。
【另注】:
潘安以前,中国古代文学并无‘悼亡’一说,正是潘安所做《悼亡》三首,开中国悼亡诗歌之先河。《辞源》对“悼亡”的解释:“晋潘岳妻死,赋《悼亡》诗三 首,后因称丧妻为悼亡。”该辞典也收“潘岳”条,其释文中有:“工诗赋,辞藻艳丽,长于哀诔之体,《悼亡》诗三首最著名”的内容。
第四首——南朝·沈约《悼亡诗》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屏筵空有设,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作者】:
沈约(441年-513年):南朝梁文学家,字休文。诗风浮靡,着意雕饰,与谢朓、王融等皆注重声律,时号“ 永明体”。所创“ 四声八病”之说,在声律方面为诗歌创作做了许多规定,对五言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有一定影响。曾据何承天、徐爰等宋史旧本,稍加更益,撰成《宋书》。所著有 《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背景】:
这首诗是沈约为悼念亡妻而作。沈约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清怨’,这首诗集中体现了沈约的清怨之风。诗的前半以大自然的永恒来反衬人生易逝、一去不返的悲 哀;后半将悲伤的情感同凄凉的环境融为一处,情状交现,悲怆靡加。沈约的这首悼亡诗对后世以离别哀亡的为题材的诗词作品有较大影响。把南朝之前类似作品的 哀而不伤(如潘安《悼亡诗》)的境界真正推向哀伤并茂的新境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沈腰’之说。《梁书·沉约传》载:沉约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以此推算,岂能支久?”后因以“沉腰”作为腰围瘦减的代称。李煜词中有“沈腰潘鬓消磨”一句,明代诗人夏完淳也有“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之诗句,均典指沈约。
第五首——唐·元稹《离思》五首之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
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
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花丛信步,我全无心思看那百化争艳,
一半是因为笃佛修道,一半是因为忘不了你。
【作者】: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河内人。稹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背景】:
元稹有离思诗五首,这是其中第四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做。韦丛为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幼女,二十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尚无功名,婚后颇受贫困之 苦,而她无半分怨言,元稹与她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韦丛死后,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这一首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曾经经过沧海的人,再看 到其他的水,不是壮阔可观的水,看过巫山的云之后,便觉得别地方的云都不值得一看;即使从成千的美女中走过,都懒得回过头看他们一眼,一半固然是为了修身 治学,一半是没有忘情于你呀!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词意豪壮,用笔极妙。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成为唐人悼亡诗中的千古名篇。
元稹的悼亡诗一直以前都是传唱的经典,除此之外,其还写了悼念亡妻韦氏的《遣悲怀》三首,同样堪称中国悼亡诗歌的绝唱。‘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之类的诗句已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第六首——清·纳兰性德《沁园春》
序: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作者】:
纳兰性德,清词人。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 善骑射,好读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其尝有悼亡之吟,传唱极广。 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 “清词三大家”。后世对其评价颇高,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王国维称其“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背景】:
这首《沁园春》是纳兰性德众多悼亡诗词作品中最哀婉痛彻的一首,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 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 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关氏,并有侧室颜氏。值得一提的是,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可惜她在与纳兰性德相处一年之后,纳兰性德就去世了,这段短暂的爱情又以悲剧告终,年仅三十一岁。
第七首——北宋·贺铸《鹧鸪天》
重过阔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译文】:
同来何事不同归?本已永结同心,生死以共,却还是生死相隔,痛断肝肠。一句突兀问来,千言万语无以作答,空余泪痕而已。问得看似突兀,却又是因日思夜想而 起,是至情之语。卧听窗外梧桐细雨,一夜都滴在心头,浸湿回忆。发妻挑灯补衣的温馨场面,仿佛昨日,却又已渺如云烟。笔下凄楚哀伤,胜过梧桐。夜雨滴到天 明。
【作者】:
贺铸,北宋词人。字方回,卫州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背景】:
这首词是贺铸为悼念亡妻赵氏而作,亦是唐宋之后悼亡诗歌中不可多得的名篇。贺铸夫人赵氏,勤劳贤惠,贺铸曾有《问内》诗写赵氏冒酷暑为他缝补冬衣的情景,夫妻俩的感情是很深的。
作者与妻子曾经住在苏州(阊门是苏州著名的城门,用来借指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当贺铸不久因事要离开苏州时,痛感物是人 非,满腹辛酸无处倾诉,只能哀叹:“好好一起来的,怎么就不能一起离开呢?”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树木凋零,落叶萧索;而池中原先那对比翼双 飞的白头鸳鸯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肯定也经历了失伴之苦吧!那晨光初露的草原,东方才刚刚发白,躺在草丛上的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儿,须臾之间就 不见了。
人生原来就是这样短暂啊!在那新垒起来的坟头前,作者默默地哀悼着亡妻;在从前两人住过的地方,作者更是久久留恋,不肯离去。回到家里,躺在死者 睡过的床上,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作者沉痛地表现出了对亡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第八首——南宋·陆游《沈园二首》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特录】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陆游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钗头凤》·唐婉
【作者】: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爱国诗人。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年轻时中应礼部试, 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后官至宝章阁待制。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创作力非常旺盛,是我国古代作品最多的诗人,仅在他的诗集《剑南诗稿》中保存至今的就有9300多首,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他的诗内容极为丰富,风格雄浑豪放。
【背景】:
《沈园二首》是陆游为悼念前妻唐婉而作,连同此后关于沈园的多首悼亡诗,可以说构成了一个具有相当情节和规模的系列。在民间流出最广的其实是‘沈园’系列真正的起点——陆游和唐婉各赋的《钗头凤》一首。陆游与唐婉的故事,是中国封建制度造成的最悲剧性的爱情故事之一。
唐婉,陆游的表妹,陆游母舅唐诚女儿, 自幼文静灵秀,才华横溢。陆家曾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与唐家订亲。陆游二十岁(绍兴十四)与唐婉结合。不料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 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后陆母认为唐婉把儿子的前程耽误殆尽,遂命陆游休了唐婉。陆游曾另筑别院安置唐婉,其母察觉后,命陆游另娶一位温顺 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唐婉而后由家人作主嫁给了皇家后裔同郡士人赵士程。
公元1155年(绍兴二十年),礼部会试失利后陆游到沈园去游玩,于唐琬及赵士程夫 妇不期而遇,唐婉得到丈夫的允可设酒款待陆游。陆游回想前尘往事,伤感地在墙上写下了一首名传千古的《钗头凤》(红酥手)词。
事后,唐婉再次来到沈园瞥见陆游的题词,不由感慨万千,于是和了一阙《钗头凤》(世情薄)。随后不久便抑郁而终。
陆游与唐婉邂逅之后,出走京城求取功名,他的文才颇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称赏,被赐进士出身。以后仕途通畅,一直做到宝华阁侍制。这期间,他除了尽心为政外,也写下了大量反映忧国忧民思想的诗词。到七十五岁时,他上书告老,蒙赐金紫绶还乡了。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 越远,唐婉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此番倦游归来,唐婉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对旧事、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 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二首。
【另注】:
关于陆游与唐婉这段悲痛绝人的爱情故事,以及围绕着沈园的这些传唱千古的诗词,近人陈衍游沈园之后留下了一句评语:“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
第九首——南宋·吴文英《莺啼序·春晚感怀》
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
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
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
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
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
溯红渐、招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
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
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
幽兰渐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
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几番风雨?
长波妒盼,遥山羞黛,渔灯分影春江宿。
记当时、短楫桃根渡。
青楼仿佛,临分败壁题诗,泪墨惨淡尘土。
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苎。
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躲凤迷归,破鸾慵舞。
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沉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
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作者】: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鄞县(今浙江宁坡)人。《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 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
【背景】:
这是吴文英为悼念亡妾而做的一首词,尽管后世学者对其创作背景及主旨多有争议,但词中所彰显的怀悼之意是显而易见的。这首词在《宋六十名家词》中又题作 ‘春晚感怀’、‘感怀’,实际就是怀旧与悼亡之意。据夏承焘《吴梦窗系年》:“梦窗在苏州曾纳一妾,后遭遣去。在杭州亦纳一妾,后则亡殁。”
“集中怀人诸 作,其时夏秋,其地苏州者,殆皆忆苏州遣妾;其时春,其地杭州者,则悼杭州亡妾。”《莺啼序》就是悼念亡妾诸作中篇幅最长、最完整、最能反映与亡妾爱情关 系的一篇力作。它不仅形象地反映出与亡妾邂逅相遇及生离死别,而且字里行间还透露出这一爱情悲剧是由于某种社会原因酿成的。它感情真挚,笔触细腻,寄慨遥深,非寻常悼亡诗词之可比。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清明悼念亡妻 清明悼亡妻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清明悼念亡妻 清明悼亡妻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