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曲艺大赛主题口号大全 相声曲艺大赛主题口号是什么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相声曲艺大赛主题口号大全 相声曲艺大赛主题口号是什么的文章,本文对文章相声曲艺大赛主题口号大全 相声曲艺大赛主题口号是什么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求:相声专业名词
1.“扑盲子”——就是没准词儿,表演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马三爷曾经说:"扑盲子"是一种手法,让人听着东一头,西一头,自个儿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像是没准词儿,其实那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不过得让人家看不出破绽罢了.
2.“吊坎儿”——又叫春点,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术语,吊坎儿就是那些过去吃江湖饭的人的一种术语.这种术语两个目的:一个方便,另外一个是保密.干吗要保密?比如说有两位相声演员,要跟一个老板去讲价钱,又不能明着说,两个人用几句吊坎儿,说几句春点,自己明白了,那个老板没听明白.三言五语呢,把这个价钱就谈成了. 吊坎儿非常简练,那么春点当中总共的词汇也就两百多个,这两百多个可以说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说在生活中的语言很丰富,说吃饭不好呢叫"差劲",人长得不好看叫"丑陋",产品质量不好叫"不咋地".那么用春点来说的话,总共两个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这词儿有点儿怪怪的,不过挺好记的,好记也不能用,当着相声演员你要说谁念嘬的话,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3.“空码儿”——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
4.“皮儿薄”——老舍曾经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
5.“摆知”——指拜师收徒仪式。
6.“一头沉”——甲台词较多,以甲的叙述,介绍,评论,讲解,摹拟为主.乙听见叙述的同时,有时与甲议论发表看法,有时提出问题请甲解释,更多的是为甲的论点作补充.通过乙严丝合缝的衬托,点出问题,加深矛盾,揭示主题,抖响"包袱"。
7.“刨底”——意思就是把悬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强大智慧含量的东西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从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8.“贯口”——就是麻利的,有节奏的语言进行表演.经典段子很多,如《报菜名》,《地理图》,《八扇屏》,《开粥场》等.
9.“柳活儿”——分歌柳儿和戏柳儿,简单说就是学唱。
10.“怯口活儿”——又作“切口”。传统相声以北京话为语言核心,运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声的"怯口活儿",是找寻不同方言之间因误说,误听而制造的误解,从中调笑,或可从讽刺里反省。 “先挂”——与“抓哏”同。即相声演出时,演员往往现场抓取可笑的插话题材,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用以引起观众发笑。 并能很好地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11.“垫话”——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12.“入活”——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3.“硬入活”——说相声,一上场,开口就点题,称之为“硬入活”。
14.“开门柳”——即“垫话”,旧时也起着招揽观众作用。
15.“荤口”——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16.“发托卖像”——双簧术语。背后的说唱,前脸的学其动作口型。
17.“正唱”和“歪唱”——相声中柳活(学唱)的两种形式。“歪唱”是依靠曲解谐音产生包袱,“正唱”则靠学得逼真,唱的很象而产生“正尖”。
18.“倒口”——相声术语,是指相声里模拟方言,也称“怯口”。
19.“撂地”——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又称:“明地儿”。
20.“画锅”——旧时北方有些撂地演出的相声演员,先以白砂土在地上划圈、写字,以吸引观众,称为“画锅”。意为画一个饭锅,使演出有收入,得以糊口。
21.“打哏”——为旧相声中的特有名词,即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光头,以博得观众一笑。
22.“铺网”—— 即后来发展的“垫话”。
23.“唱哏”——即”柳活”。
24.“脏哏”——即“荤口”。旧相声中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25.“相声双簧”——相声双簧是双簧的标准形式,双簧附属于相声,正式的双簧都是由相声演员演出,故在双簧之前加上相声二字。后背不论蹲着坐着,都是相声双簧。相声来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员过去都是自弹自唱。弹弦必须坐着,蹲着没法弹。因此,两把椅子,后背坐着的双簧应是双簧的原始形式。后来形式曲种独立,后背大都不能弹弦了,所以改为蹲着,隐蔽遮脸。
26.“曲艺双簧”——所谓曲艺双簧,其本身是曲艺相声,其表演则是双簧。电视播放导航《曲苑杂谈》中有电视相声,这是将对口相声的老唱片、录音配像。相声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电视剧场景拍摄,将相声中所学的语言对口型,合成电视片。听声是相声,看像是故事剧,实际是双簧。这种双簧后背录音中是二人,前脸化妆扮演很多人。电视相声就是曲艺双簧,因为它在曲艺范畴之内,其扮演超过了相声双簧,其相声台词又不够戏剧双簧的条件,只能叫曲艺双簧。这种双簧,远有常宝 (小蘑菇)、常连安的《相面》,近有侯宝林的《三棒鼓》、《空城计》等,再近的有马志明的《夜来麻将声》、《纠纷》等。侯宝林的《空城计》正好与双簧创始人黄辅臣相反,是他儿子侯跃文前脸配像。
27.“档”——有一些名气的相声演员组合搭档,用相声界的行话说,叫做几个“档”,如张寿臣一档,常宝堃一档,戴少甫就一档,侯宝林一档,我马三立也算是一档。
“挑笼子”——与唱戏的角儿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样。“跟包”背着角儿的行头靴包,拿着包头用具的提盒子、饮场的壶碗等等,是专门侍候角儿的,后台扮戏,台上饮场,都是“跟包”的活。“挑笼子”的虽然也提一个提盒,里面放上说相声的道具折扇、手绢,唱太平歌词的竹板,还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壶碗等等,但是无须侍候扮装及饮场。“挑笼子”的既要干演出的一切杂活,如打扫场地、摆凳子、打水、敛钱等,还要为师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师父说累了的时侯“垫场”,说个笑话,来个单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词。
28.“刨着使”——意思是预先把事物的矛盾完全揭穿,观众能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着矛盾的发展和冲突,在叙述中反复地把矛盾渲染得更鲜明,而达到进一步展示矛盾的作用。
29.“群口相声” ——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的相声,过去只叫“三人活”。“群口相声”、“多人相声”都是解放后出现的名称。从前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为说,二人为逗,仨人为凑,四人为哄,五个人就乱了。”
30.“泥(ni四音)缝儿”—— 群口相声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员的中间。“泥(ni)缝儿”,取其填补砖墙缝隙之意 ,顾名思义,来往于甲乙之间,起着连接作用。
31.“掌旋”——旧时相声场子掌权的那种人叫“掌旋”,这是行话。跑江湖的人到处转,叫做“旋”,北京话音念做“学”。
32.“抠溜”——即数来宝。
33.“酥年儿”——相声说的乏味,把听众说走了。
34.“念年儿”——指没有听众或者很少。
35.“火年儿”——指听众很多。
36.“门长”——相声界里每一辈的大师兄叫“门长”。
37.“活”——段子
38.一块"活"——一个段子
39."使活儿的"——相声行话,即逗哏者.
40."量活儿的"——相声行话,即捧哏者.
41."子母哏"——捧逗二人便成了等重关系.
42."包袱"——笑料
43.“下挂”——重新整理
44.“皮厚”——不容易懂
45.“皮薄”——容易懂
46.“码前”——快一点
47.“码后”——慢一点
48.“格念”——别说了
49.“杵头”——钱
50.“抛杵”——给钱
51.“杵门子”——要钱
52.“对托”——正合适
53.“黄调”——不搭调
54.“念嘬”——不好
55.“使相”——面部表情
56.“夯头”——嗓子
57.“圆粘”——招徕观众
58."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59.“泥啦”——效果不好
60.“出蛊”——发生问题
61.“抽签”——少数观众退场
62.“开闸”——大批观众退场
63.“攒儿亮”——心里明白
64.“对儿春”——对口相声
65.“单春”——单口相声
66.“海”——大,多
67.“蹶”——小,少
68.“硬买卖”——挣钱多
69.“册子”——台词本子
70.“醒攒儿”——觉悟了
71.“稀溜纲”——逗趣的话
72.“疃春”——相声
73.“咧瓢”——笑啦
74.“瘟”——平淡,效果不好
75.“起堂”——观众走了
76.“盘儿尖”——面孔漂亮
77.“撇苏儿”——哭
78.“瓤”——饿
79.“念啃”——没吃饭
求有关语言艺术的相声词
相声文本 对口相声 反正话 表演者:马季 唐杰忠
甲: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
乙:对
甲:相声演员讲究的是说学逗唱,这相声演员啊!最擅长说长笑话,短笑话,俏皮话,反正话。
乙:这是相声演员的基本功啊
甲:相声 演员啊,脑子得聪明。灵机一动马上通过嘴就要说出来,
乙:对对对对
甲:嘴皮子也要利索
乙:是啊
甲:像您这个
乙:我特别合适
甲:什么合适啊,这嘴唇,像鞋低子似的!
乙:有那么厚嘴唇子吗?
甲:像你这嘴说相声不合适,
乙:谁不合适啊,告诉你,脑袋聪明
甲:是啊
乙:嘴皮子利落,
甲:你啊
乙:说什么都行!
甲:你别吹,我当着个位老师和同许我来考考你,咱们来一段反正话
乙:什么叫做反正话呢?
甲:就是我说一句话,你把这句话翻过来再说一遍,能说上来就算你聪明!
乙:咱们可以试试
甲:说来就来,我的桌子
乙:。。。。。。
甲:我的桌子
乙:我的桌子
甲:唉,你怎么这么笨啊,我说我的桌子,你就要说我得子桌
乙:哦,我明白了
甲:明白啦!下面我们开始。从头说到脚!看你反映怎么样啊!
乙:没问题!
甲:我脑袋
乙:我呆脑,我呆头呆脑的啊!
甲:我脑门子,
乙:我没脑子!
甲:我眼眉
乙:我没眼!
甲:我眼珠
乙:我猪眼,不像话啊!
甲:我鼻子
乙:我子鼻
甲:我鼻梁子
乙:我量鼻子, 我量他干吗啊!
甲:我觜!
乙:。。。。。。 我咬你!
甲:咬我干什么啊!
乙:这一个字的怎么翻啊!
甲:那依您的意思呢?
乙:得说字儿多的
甲:哦,字多一点,好了!我觜里又牙
乙:我牙里又觜,我成妖怪了!你换的词儿行不行啊,
甲:不说这个啊?咱们报一回小说人物!
乙:哪不小说呢?
甲:咱们就报一回《西游记》里得人名。
乙:您来吧!
甲:我是唐三奘
乙:我是奘三唐
甲:我是猪八戒
乙:我是戒八猪
甲:我是沙和尚
乙:我是和尚三,我怎么又成三个和尚了!
甲:我是孙猴子
乙:我是猴孙子!你说点好的!
甲:点好的,咱俩逛逛花园,报报花名
乙:逛花园?那好啊
甲:可在逛花园之前我有一个要求,
乙:什么要求!
甲:速度要比刚才快一点另外要带上动作。
乙:带动作我会啊,是这样吗(参着甲,像恋人一样在舞台上走一圈)
甲:什么啊!我是说在逛花园的时候要用这两个手指头指着自己的鼻子,得美一点,得这样(动作),会吗?
乙:没问题,我这人最会美了!
甲:那咱们现在开始啊
乙:好
甲:我逛花园
乙:我花园逛
甲:我是牡丹花
乙:我是花牡丹
甲:我是芍药花
乙:我是花芍药
甲:我是茉莉花
乙:我是花茉莉
甲:我是狗尾巴花
乙:我是花尾巴狗
《对春联》(对对子)——李德钖 张寿臣传本
甲 要说你们艺人还真有点学问。
乙 怎么看得出来呢?
甲 我听你们这大鼓词挺文明,里边有不少学问呢。可相声就差点了!
乙 你还别看不起我们艺人,你要真有学问,咱们连连句,怎么样?
甲 噢,咱俩人在这儿对一回对子,那可不行!
乙 怎么不行?
甲 回头我出个上联,您对不上下联来,显着我窝您,我不落这个。
乙 嘿!你准知道我对不上下联啊!
甲 您比我年长,我要把您气个好歹的,这也不合适呀!
乙 别说了!你不是怕我对不上下联吗?这么着,我出上联,您对下联,这回行了吧?
甲 哎呀!这当然要比我出上联要保险。不过,您得告诉我,今天都准备出那几付上联?
乙 干嘛?
甲 我心里得有谱啊!
乙 噢,你那意思得出常见的,常说的,我的上联要是“忠厚传家久”。
甲 我这下联是“诗书继世长”。
乙 我出上联“趁心生意源头活水”。
甲 我对“得志经营锦上添花”。
乙 “买卖兴隆通四海”。
甲 “财源茂盛达三江”。
乙 “本固枝荣”。
甲 “根深叶茂”。
乙 “上天言好事”。
甲 “回官降吉祥”。怎么样,对答如流吧?
乙 俗不可耐。就这个啊,两字。
甲 合格。
乙 不算!
甲 白对了!
乙 这都是街面上常见的,谁对不上来啊?咱得来点难的,深的,新鲜的。
甲 来点新鲜的行,可你要胡编也不算!
乙 我干嘛胡编哪!我也不拿绝句吓唬人,咱靠的是经多见广,胸有城府,对起来得有个意思。
甲 那咱拉线瞧活,您就出题吧!
乙 这一说你还真是“冰出于水寒于水”。
甲 您放心,“青出于蓝胜于蓝”。
乙 这是哪儿上的?
甲 荀子《劝学篇》,这就叫信手拈来,恰当巧妙。
乙 我这是“雅室何须大”。
甲 我这是“花香不在多”。
乙 “曾经沧海难为水”。
甲 “除却巫山不是云”。
乙 “春蚕到死丝方尽”。
甲 “蜡炬成灰泪始干”。
乙 “鲍鱼之肆迎面臭”。
甲 “芝兰之室扑鼻香”。
乙 谁香?
甲 谁臭?
乙 你哪点香?
甲 我哪点也不臭。
乙 我不是说你,你别杯弓蛇影。
甲 我不怕你说,何必欲盖弥彰!
乙 你这是拾毛栏的上河边——多余!(谐音)
甲 你这是怀里揣马勺——盛心!
乙 还对哪!
甲 怎么样?
乙 这是小试锋芒,你再听这上联,“如曼倩化身滑稽突梯开通民智"。
甲 这怎么讲?
乙 曼倩就是东方朔,是古代的乐人,滑稽善辩,我们说相声的就好比是东方朔的化身。所以是“如曼倩化身滑稽突梯开通民智”。
甲 你听下联“似凫西再生慷慨高歌醒世金铎”。
乙 这个下联好。
甲 这是说你们这唱大鼓的,好比是木皮散人贾凫西,说唱故事,打动人心。所以是“似凫西再生慷慨高歌醒世金铎”。
乙 有意思。咱来点雅俗共赏的。
甲 对,要俗不伤雅。
乙 那你听这个:“热面茶”。
甲 我对“凉米汤”。
乙 我这热面茶可烫嘴。
甲 我这凉米汤可祛暑。
乙 再听这个:“粳米粥”。
甲 我对“嘎巴菜”。
乙 怎么还有嘎巴莱啊!
甲 “梗米粥”是北京的,我这“嘎巴莱”是天津卫的。
乙 我这梗米粥可以放糖。
甲 我这嘎巴莱可以搁辣椒糊。
乙 嘿!你再听这个:“马牙枣”。
甲 我对“羊角葱”。
乙 “马吃马牙枣”。
甲 “羊啃羊角葱”。咱别老在吃的上转!
乙 那在节气上找找。“一夜连双岁”。
甲 我对“五更分二年”。横批是“大年三十”这有什么哪!你有新鲜的吗?
乙 你听这个:“十五月半月不半”。
甲 怎么讲?
乙 农历每月十五,虽然是一个月过了一半,可是你看月亮是园的,所以这叫“十五月半月不半”。
甲 嗯。听这个:“二九年终年未终”。
乙 怎么讲?
甲 每年腊月三十是除夕,到二十九也就是年终了,可离三十还差一天,这叫“二九年终年未终”。
乙 那要赶上腊月是小进呢?
甲 ……这不带小进!
乙 听这个:“一夜五更半夜二更半”。
甲 我对:“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中”。
乙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
甲 “三年一润,五年再润,阴阳无错无差”。
乙 行啊!
甲 那还用说,这叫“虽不中而不远矣!”
乙 瞧这酸劲。还有哪!
甲 你拣好的说。
乙 “一大天中日月明良月为朗”。
甲 嚯!听着费解啊!
乙 这才难对呢!
甲 怎么?
乙 这是拆字,一大不是念天吗?日月为明,良字加一个月字念朗。用这仨字组成一联对子是“一大天中日月明良月为朗”。
甲 好!你听下联:“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是柴”。
乙 怎么讲?
甲 山石念岩,古木念枯,上此下木念柴,这就叫“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是柴”。
乙 还真是合情合理,我这有天有日有月。
甲 我这有山有石有木。这就叫“虽不中不远矣!”
乙 又来啦!咱们拿北京地名说几副对子。
甲 地名也能对对子?
乙 那怎么不行?苏东坡说过:“天下无语不成对”。
甲 那您说吧!
乙 你听“四川营儿”,有这地名吧?
甲 有,这怎么对啊!
乙 那就看你对北京地名熟不熟了!
甲 地名熟也不一定对得恰当啊,您上联“四川营儿”我对“陕西巷儿”。
乙 “一尺大街”。
甲 有这地方儿吗?
乙 有,就在杨梅竹斜街西头。
甲 我对“半截胡同”。
乙 在哪儿?
甲 菜市口。
乙 嗯。听这个“镇江上坎儿”。
甲 我对“苏州下坡儿”。
乙 我这仨地名合起来是个对子上联,“四川营一尺大街镇江上坎”。
甲 我这儿合起来是“陕西巷半截胡同苏州下坡”。
乙 好。是个下联。你再听这个:“黑塔寺不见黑塔”。
甲 “白云观没有白云”。
乙 “八里庄儿何足八里?”。
甲 “三家店儿岂止三家?”。
乙 “蚕池口养蜂夹道未见吐丝酿蜜”。
甲 “火把场喇嘛胡同怎能吹气冒烟”。
乙 “小王庄上梨栈南市三不管”。
甲 又改天津地名了。你听“大红桥前鼓楼西开咸水沽”。
乙 行,行!真有两下子。
甲 还有好的吗?
乙 听这个“小老鼠偷吃热凉粉”。
甲 我对“短长虫缠绕矮高粱”。
乙 “汉瓦当文延年益寿”。
甲 “周铜铸字富贵吉祥”。
乙 “道旁麻叶舒青掌”。
甲 “池内荷花攒粉拳”。
乙 “道旁麻叶舒青掌,要甚要甚?”。
甲 “池内荷花攒粉拳,打谁打谁?”。
乙 “土城土环城成土”。
甲 “金镜金熔镜竟金”。
乙 “墨童磨墨墨溅墨童一馍墨”。
甲 “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乙 我这可有讲儿。
甲 我也能解。
乙 我这墨童是古代给念书的公子伴读的书童。墨童一手研墨,一手擎着白面馍正想吃呢,一不小心,墨溅出来了,白面馍变成黑煤球了。所以是“墨童磨墨墨溅墨童一馍墨”。
甲 我这是梅香往火炉里添煤,煤里有爆煤,“叭!”爆起来的煤渣正崩到梅香的两道眼眉上,所以叫“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乙 这要爆到眼珠里怎么办?
甲 她戴着眼镜呢!这不能找真儿。
乙 咱们这回,先解后对,我说一件事:我有个男孩,我叫他童子,他拿竹杆打落了院里梧桐树的桐子,他挺高兴。
甲 你说这个干嘛?
乙 这就是一个对子上联:“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落”。
甲 我对下联也得先说个事。我这是我们街坊的一个小女孩儿,我管她叫丫头,她爱啃鸭子的头,可她又嫌咸。这就是你那对子的下联。“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咸”。
乙 瞧这劲费的!
甲 你把压箱子底的拿出来。
乙 你再听这个:“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
甲 “水牛下水水漫水牛腰”。
乙 “犬行雪地梅花五”。
甲 “鸡踏霜桥竹叶三”。
乙 “鸡犬过霜桥,梅花衬竹叶”。
甲 “侯马行雪地,佛手配香橼”。
乙 “厅前种竹先生笋”。
甲 “庙后栽花长老枝”。
乙 我能改字。
甲 我也能改字。
乙 我这笋不是竹笋,是损坏的损。
甲 我这枝不是花枝,是知道的知。
乙 怎么讲呢?
甲 你先讲。
乙 有一个教书的先生,他给人家教家馆,庭院里有儿棵嫩竹,先生老拿手晃悠它,一不留神,把人家的竹子损坏了!这么个“厅前种竹先生——损”。
甲 那位先生这么手碎啊!我这是一座和尚庙,小和尚爱养花,就在庙后栽了一块花地,芳草如茵,多好啊,师兄把这事告诉长老,长老说,我已经知道了!这叫:“庙后栽花长老——知”。
乙 这位长老倒好说话儿。“河内荷花和尚采去何人戴”。
甲 “市上柿子师傅买去是谁吮。”。
乙 吮啊!
甲 喝糖罐儿嘛!你还有好的没有?
乙 听这个,“"南大人向北征东讨西战”。
甲 “春掌柜卖夏布秋收冬藏”。
乙 我是东西南北。
甲 我是春夏秋冬。
乙 “学生看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甲 这是怎么回事?
乙 小孩数房檐上的瓦。
甲 噢。我对“先生算命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乙 “北雁南飞双翅东西扇上下”。
甲 “后车前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乙 我是北雁往南飞。
甲 我是后车走前辙。
乙 我是双翅东西——
甲 我是两轮左右——
乙 我这扇上下——
甲 我这走高低——高低即是上下,上下即是高低,这叫“虽不中不远矣!”
乙 又来了!你先别得意,还有难的!“佛手献佛,佛伸佛手,佛拿佛手,佛喜爱佛手,佛夸佛手香"。
甲 这是对子还是绕口令啊!
乙 “绕口令”干嘛?这都有讲啊?
甲 怎么个“佛手献佛”?
乙 我说的这佛,是西藏来的喇嘛活佛,我这佛手是水果店里卖的那种佛手。活佛接过来一闻清香无比,挺喜爱,这叫“佛手献佛,佛伸佛手,佛拿佛手,佛喜爱佛手,佛夸佛手香"。
甲 听下联。“鸡眼喂鸡,鸡睁鸡眼,鸡瞅鸡眼,鸡不吃鸡眼,鸡嫌鸡眼臭”。
乙 你这有讲吗?
甲 有啊!
乙 你这鸡眼是鸡的眼睛吗?
甲 拿鸡的眼睛喂鸡,那得多少只鸡啊!是修脚的修下来的鸡眼。
乙 好嘛!
甲 拿这种鸡眼喂,鸡能满意吗?鸡这一睁眼,看看有什么吃的,拿嘴一鹐,咳!臭的!这就叫“鸡眼喂鸡,鸡睁鸡眼,鸡瞅鸡眼,鸡不吃鸡眼,鸡嫌鸡眼臭”。
乙 干脆,咱再来一副绝对,你要能对上来,我就服你。
甲 我能对上来,就不算绝对!
乙 你别少年气盛,听着,“朱门酒肉臭”。
甲 “路有冻死骨”。这叫绝对啊!这是杜甫的诗。
乙 我知道,咱就把这两句的意思用到现在说一副对子。
甲 这可个别,您说上联:
乙 “阔大爷,上饭庄,花天酒地,猜拳行令,得意,得意得很!”
甲 我对“穷苦人,走河坝,愁眉苦脸,满腔悲愤,哎唷!哎唷!哎唷!”
乙 这是干嘛?
甲 扛大个!
戏剧与方言
甲 做一个相声演员不容易,起码的条件得会说话。
乙 这个条件容易,谁不会说话呀?
甲 说话跟说话不同,一般人说话只要把内容表达出来,使对方领会了就行啦。
乙 那么说相声呢?
甲 就得用艺术语言。相声主要靠着语言表达。我们说的是北京话。
乙 是呀。
甲 可是外埠观众也听得懂,因为我们说的北京话,接近普通话,不是北京土话,是精练的北京话。经过了提炼,经过了加工,并且,经过了消毒!
乙 消毒?
甲 啊。
乙 语言里有什么毒哇?
甲 你不懂语言学,在一九五一年六月份《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纯洁和健康而奋斗》,既然有不纯洁和不健康的,就有有毒素的。
乙 噢。
甲 我们的话(对观众)您放心听,管保中不了毒!
乙 中毒?那哪儿能啊?相声的台词儿语言得精练。
甲 相声语言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而逻辑性强。
乙 哎。
甲 地道的北京上话说起来罗嗦,什么名词、副词、代名词、感叹词用得大多!
乙 那您举一个例子,罗嗦的北京土话怎么说?
甲 比如说,哥儿俩,住在一个院里,一个在东房住,一个在西房住,夜间都睡觉啦,忽然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两个人一问,一答,本来这点儿事讲几个字就能解决,要用北京土话能说得罗哩罗嗦一大堆!
乙 那怎么说?
甲 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哟嗬!”
乙 “哟嗬?”
甲 啊!先来感叹词。
乙 好嘛。
甲 “哟嗬!那屋‘光当’一下子,黑更(jing)半夜,这是谁出来啦?一声不言语,怪吓人的!”
乙 嗬!这一大套。
甲 回答的更罗嗦啦:“啊,是我,您哪,哥哥,您还没歇着哪(睡觉的意思)?我出来撒泡尿。没有外人,您歇您的吧,您甭害怕,您哪。”
乙 这是比那个罗嗦。
甲 这位还关照他哪:“黑更半夜的穿上点儿衣裳,要不然冻着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明儿一发烧就得感冒喽。”
乙 嗬!
甲“不要紧的,哥哥,我这儿披着衣裳哪,撒完尿我赶紧就回去,您歇着您的吧,有什么话咱们明儿见吧,您哪。”
乙 这够多少字啦?
甲 三百多字。要用精练的北京话说这个事,把它分成四句话,甩十六个字。
乙 一句话用四个字?
甲 哎。
乙 您说说。
甲 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啦。“这是谁呀?”
乙 嗯,四个字。
甲 回答也四个字。“是我您哪。”“你干吗去?”“我撒泡尿。”
乙 嗯!这省事多啦。
甲 还有比这省事的呢。
乙 哪儿的话?
甲 山东话。同是四句话用十二个字就行啦。
乙 噢,三个字一句?
甲 哎,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了一问:(学山东话)“这是谁?”
乙 嗯,三个字。
甲 回答也是三个字。(学山东话)“这是我。”“上哪去?”“上便所。”
乙 这是比那省事。
甲 嗯!还有比这省事的。
乙 哪儿的话?
甲 上海话,也是四句话。
乙 用多少字?
甲 八个字。
乙 两个字一句。
甲 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学上海话)“啥人?”“我呀。”“啥(事)体?”“撒尿。”
乙 嘿!有意思,这真省事。
甲 不,还有比这省事的哪。
乙 哪儿的话?
甲 河南话。
乙 用几个字?
甲 四个字。
乙 一个字一句?
甲 哎。
乙 怎么说?
甲 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了一问:(学河南话)“谁?”“我。”“咋?”“溺!”
乙 嗬,这也太省事啦!
甲 不,还有比这省事的。
乙 哪儿的话?
甲 哑巴!
乙 废话,哑巴不算,您说的是各地的方言。
甲 是呀,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艺术。
乙 对。
甲 说相声就得用北京话。
乙 那是,相声是北京的土产嘛。
甲 哎,可是不归土产公司卖。
乙 卖?这是地方剧的一种。
甲 北京地方的戏曲,相声、单弦儿、京戏。
乙 京戏,就带着地方名儿哪。
甲 京戏的唱、念,除了有几个字上口,大部分是北京音,他不管剧中人是什么地方人,也得北京味儿,比如《空城计》——
乙 主角儿是诸葛亮。
甲 一念白是这味儿:“我把你这大胆的马谡哇,临行时,山人怎样嘱咐与你,叫你靠山近水,安营扎寨,怎么不听山人之言,偏偏在这山顶扎营,只恐街亭难保。”
乙 嗯!是北京味儿。
甲 本来诸葛亮不是北京人。
乙 是呀,山东人。
甲 山东诸城。山东人说话什么味儿?都这味儿:(学山东话)“喂!我说老张,你上哪儿去啦?”“哎!我上北边儿。”“你上北边儿干什么去啦?”“上北边儿那个地场找个人。你没事吗?咱一道去要吧。”
乙 对!这是山东话。
甲 你听京戏,一点儿山东味也没有。
乙 那是怎么回事?
甲 这么唱就不好啦:诸葛亮坐大帐,拿起令箭一派将(学山东话):“我说马稷哪去啦?”
乙 对!
甲 (学山东话)“马谡听令。”“是。”
乙 噢!也这味儿?
甲 (学山东话)“叫你去镇守街亭,你可敢去呀?”“丞相你说什么?不是镇守街亭吗?小意思,没大关系,告诉你说吧,交给我你就X(左贝右青)好儿吧!”“马谡我告诉你说,那街亭虽小关系重大!街亭要是一丢,咱们大家全都玩儿完啦!”
乙 这像话吗?
甲 京戏没有这样唱的。
乙 这样唱就不能叫京戏啦。
甲 是呀,它不管剧中人是山东的、山西的,全得北京味儿。
乙 是呀,剧中人也有山西人哪。
甲 啊!关云长就是山西人,在京戏上出现就一点儿山西味儿也没有,比如唱《古城会》——
乙 关公戏。
甲 唱〔吹腔〕:“叫马童,你与爷忙把路引,大摇大摆走进了古城。”
乙 对,完全是京字京味儿。
甲 念白也是这样:“马童,抬刀备马。”
乙 有劲!
甲 可是山西人说话没有这么硬。山西话好听。
乙 山西话什么味儿?
甲 山西活这味儿:(学山西话)“老王!你上哪儿啦?工作很好吧?没有事到我家去吃饭吧。”
乙 对,是这味儿。
甲 京戏演关云长要这味儿也不行啊。
乙 怎么?
甲 关云长一叫板这味儿:(学山西话)“马童,抬刀备马,咱们一块儿走吧。”
乙 嗐!京戏没有这样唱的。
甲 地方戏都有地方色彩和方言。
乙 对。
甲 北方的地方戏,北方人都听得懂。
乙 南方的地方戏呢?
甲 那得看他用什么话演啦,要是用官话演,北方人就听得懂,用纯方言演戏,北方人就听不懂。我在上海时候有几种戏,我就听不懂。
乙 怎么?你不懂上海活?
甲 我刚到上海的时候净误会。
乙 怎么?
甲 人家说话我不懂啊,到理发馆去刮脸洗头,敢情名词不一样。
乙 刮脸怎么说?
甲 修面。(学上海话)讲上海话,修面。
乙 “修面”。洗头啊?
甲 你一听就得害怕,叫“汰(音近似打)头”。
乙 (误会汰为打)打头?
甲 哎!洗什么东西都说汰。咱们说洗一洗,上海话说汰一汰。
乙 洗什么东西都叫打?
甲 啊。
乙 比如说洗洗手绢儿?
甲 (学上海话)“汰汰绢头。”
乙 嗯?
甲 “汰汰绢头。”
乙 嗯。洗洗大褂儿?
甲 (学上海话)“汰汰长衫。”
乙 (没听清)打?……
甲 “长衫。”
乙 嗯。洗洗袜子?
甲 (学上海话)“汰汰袜(音近似麻)子。”
乙 嗯?
甲 “汰汰袜子!”北方人麻子一听就得跑!
乙 怎么?
甲 要打麻子啦!
乙 听着是像。
甲 我在上海的时候,到理发馆去刮脸,因为把话听误会啦,闹了一个笑话儿。
乙 怎么?
甲 我到理发馆,“你给我(指自己脸)刮刮。”
乙 你干吗比划呀?
甲 我怕他听不懂我的话。
乙 结果呢?
甲 人家乐啦!(学上海话)“好格,侬坐下来。”
乙 嗯?
甲 我说,“我是在屋里呀?”(学上海话)“勿是,是要侬坐下来!”
乙 什么话?
甲 让我坐下。
乙 这话是不好懂。
甲 是呀,我坐下他给我刮脸,刮完脸他指着我的脑袋问我:(学上海话)“喏!依汰一汰好吗?”
乙 (惊愣)怎么,要打你?
甲 我想解放后不准打人啦,(怀疑地)怎么刮刮脸还得打我一顿?”
乙 你可以问问他呀。
甲 我问啦。我说:“你是就打我一个呀,是来这里的客人都打呀?”
乙 他说什么?
甲 (学上海话)“一样格,通通汰格。”
乙骨文啊!通通打?
甲 我一想通通全打,咱也别给破坏这制度哇!
乙 啊?
甲 (无可奈何地)打吧!
乙 打……
甲 给我洗头、吹风,完了拿过镜子一照:“好啦呀!”
乙 好啦?
甲 我说,你怎么不打我啦?(学上海话)“汰过啦。”
乙 打过啦?
甲 (迟疑)我怎么一点不疼呀?(向乙)你说这个误会多可笑哇!
乙 不懂方言是得误会。
甲 这还不要紧,这只是生活中的问题。若是在工作中产生误会,那不知要多大的损失呀。
乙 是呀,那可糟糕啦。
甲 中国人说的话,中国人听不懂。
乙 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呢?
甲 这是因为中国地大人多,旧中国的经济落后和长时期的封建割据,交通不便,所以才有这个现象。
乙 嗯。
甲 现在好啦,中国空前的统一了,经济繁荣啦,交通也便利啦。山南海北的人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
乙 那也不行啊,说话彼此不懂怎么办呢?
甲 所以现在提出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呀,为了汉字将来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现在提倡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的普通话。将来大家都学会了普通话就好啦。现在广播电台上说的这种话,就是普通话,这又好听,又好学。
乙 将来要是都说普通话那可好啦。要不然都说方言多困难哪!你说话我不懂,我说话你不懂。
甲 是呀,过去我看地方戏我就有这样感觉,越剧多好哇?
乙 是好哇。
甲 你听不懂词也是没意思。
乙 哎,到北方来的越剧团我听得懂啊。
甲 到北方来的越剧团已经不完全是绍兴方言啦。有的用官话啦。
乙 官话。
甲 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普通话。
乙 噢。
甲 要用绍兴方言唱,你就听不懂啦。
乙 是吗?
甲 我唱几句你听是什么词儿。
乙 好!你唱唱。
甲 你听着啊:(用绍兴方言唱)“天花传布快如飞,传到东来传到西,空气之中能散布,一经染到便难医。”你说我唱的是什么?
乙 我不知道。
甲 你为什么不知道?
乙 我……我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甲 因为你不懂绍兴方言。
乙 哎,对啦。
甲 还有一种苏州的曲艺,叫弹词。
乙 弹词我知道哇。
甲 你不懂苏州话,唱词就很难懂。
乙 你唱几句试试。
甲 咱们这儿北方人多,我要唱,我得先用普通话把词儿介绍一下。
乙 对。
甲 我学两句《林冲发配》。请大家注意!您要有日记本儿,最好是您把它写下来。
乙 啊?听相声还得记录?
甲 (对观众)能记录的尽量记录,听完了以后咱们分组讨论。
乙 啊?这又不是听报告,没必要讨论!
甲 噢!(对观众)那听完以后就自由活动吧。
乙 这不是废话吗。
甲 我唱林冲发配,刚一出东京那两句。
乙 什么词儿?
甲 “可恨高俅用毒谋,害得我披枷带锁配沧州。”北京人学苏州话还很费劲,口型都得变了才像苏州音。
乙 好!你唱唱。
甲 (学唱弹词)“可恨高俅,”
乙 (听见不是“俅”字,忙问)哎,俅字儿?
甲 (讲苏州话)不是,俅。(继续唱)“用毒谋,”
乙 谋哇?
甲 (全用苏州话)不是,谋,“害得我披枷带锁配沧州。”
乙 州哇?
甲 (全句用苏州话)不是,州!
乙 嗬!可真费劲。
甲 北方人学苏州话难,苏州人学北方话不难。
乙 是吗?
甲 弹词演员都会说普通话。他们表演的时候有苏白,有京白,他们念的京白就是普通话。
乙 噢,那么唱呢?
甲 唱,是用苏州方言,地方色彩嘛。你要唱京戏用苏州话念白,准不好听。
乙 人说苏州话好听啊。
甲 那说的是苏州人讲话好听,不是说用苏州话唱京戏。
乙 噢。
甲 苏州人说话是好听。有一回我在路上走,旁边儿有两个女同志说话儿,我一听是苏州话,真好听!
乙 你学学怎么说的?
甲 (用苏州活)“你到啥地方去?”“大马路白相白相。”“到我此地来吃饭好呀?”“我勿去格。”
乙 是好听。
甲 可是要用苏州话唱京戏念白准不好听。
乙 是吗?
甲 比如唱《朱砂痣》。
乙 老生戏。
甲 老生叫板有这么一句道白:““丫鬓掌灯,观看娇娘。”这句词儿用北京话说没有
关于梦想的相声台词
因为有了梦想,我们才能拥有奋斗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凝结成希望的萌芽,在汗水与泪水浇灌下,绽放成功之花。
甲: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衣服不在破旧,能穿就行。朋友不在多少,你得有知己才行。分数不在高低,努力就行,今天相声说的好不好,希望各位用掌声证明!
乙:谢谢!谢谢大家!今天我们俩就说说关于理想的事——
甲:李响(理想)啊,我知道,这个我知道得比你多
乙:哦?说说看。
甲:李响这小子是饿了吃汉堡,闲了玩电脑,上课净睡觉,有事没事还往女寝跑——
乙:啊?!你这是啥啊?
甲:李响啊!我们寝室的同学,住我上铺的。
乙:嗨,人啊。我说的这个理想他不是人。
甲:去去去,不许骂人!
乙:什么啊!不是说人
甲:东西?
乙:也不是东西。
甲:恩,这小子的确不是东西,他——
乙:得得得,打住吧。我是说理想,未来,你的人生目标。四有新人第一条就是有理想。
甲:啊,这个啊,你说明白了啊!我明白,作为高中生,就标志着我们迈向社会、迈向人生。理想就是我们一生的追求啊。乙:对,太对了!你有理想吗?
甲:有啊!我理想多着呢。
乙:哦?说说。
甲: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运动员,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取得荣誉!
乙:好啊!这个不错,那你当啥运动员啊?
甲:射击运动员!我从小就喜欢这个!国家射击队王义夫知道不??
乙:那当然,蝉联几届的射击冠军,如雷贯耳啊!
甲:那是我哦。
乙:哦?是吗?
甲:那是!我练过射击,有功底!
乙:呦,没看出来啊!咋练的啊?
甲:我拿俩树杈,套上皮筋,啪啪……
乙:打弹弓啊!
甲:咦,技术好!打碎那么多玻璃,至今没被发现
乙:嗨,别提那茬了。
甲:而且我和别人不一样。
乙:怎么不一样啊。
甲:别人是指哪打哪。
乙:那是技术高超!你那?
甲:打哪指哪。
乙:嗨,没说一样。
甲:为了这个梦想,我进了县体育队日夜苦练啊,那个苦啊!乙:唉,我说,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再苦也值得啊!
甲:是啊!终于到了年终考核!这是我一年来训练的成果啊!
乙:一定得好好考啊!
甲:那是!我一定努力!以往常百倍的努力!
乙:那是。
甲:啪啪啪。
乙:得得得,拉到吧,还跪射呢!
甲:打完了,报靶。 张三80环、
乙:好啊!
甲:李四85环、
乙:不错。
甲:王二麻子95环
乙:这个厉害。
甲:到我这里,卡住了。
乙:咋回事啊!
甲:没动静了。
乙:啊?
甲:不大会儿,教练过来了,问我:你,刚才打了吗?? 打了啊乙:是啊
甲:打了?打了那靶上咋没有窟窿呢?
乙:啊?!
甲:不可能啊!我这回很努力啊!
乙:就是啊甲:正说着呢,旁边过来一人,哎我说教练啊,我一共开十枪,靶上面18个洞,你让我咋算啊?
乙:嗨,打别人靶上去了啊!
甲:郁闷啊!教练安慰我,拍着我的肩膀说:好孩子啊
乙:这还好?甲:不错啊,我很欣慰!
乙:这还欣慰?
甲:那么大的靶你都能躲过去,不易啊!有发展啊!
乙:拉倒吧。这还有发展啊!算了吧,你根本不是那块料!我说,你还是换个更合适你的梦想吧!咱这可是一生的追求啊!不能开玩笑啊!
甲:恩,你说的是!我得仔细考虑啊!
乙:就是嘛。
甲:要说这合适的,还真有!我嗓音不错,我觉得我唱歌可以。
乙:哦?唱歌好啊!
甲:我就想像阿宝似的,从一个农村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歌星!
乙:呦,志向远大啊!人家那可是明星,你行吗?
甲:也许我还差点,但我相信勤能补拙!
乙:好啊,有毅力!
甲:我每天都努力的练歌。
乙:哦?是吗?都练什么啊?
甲:太阳出来喜洋洋啰。
乙:喝,劳动人民的歌曲。
甲: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乙:红色歌曲!
甲:知道吗?我还参加过全国的海选呢!
乙:呦,是吗?
甲:那个你知道,就是那个、那个……哦,超级女声,我去过,这个……
乙:(打断)哎,啥?超级女声???
甲:哦,不是,快乐男声!
乙:嗨,吓我一跳。
甲:我一看,我滴妈呀!全是高手啊!
乙:那是。
甲:咋办啊?我不行啊,跟人家比不了啊
乙:难度太高,全是精英啊!
甲:没胜算啊!
乙:是啊
甲:欸,要想脱颖而出,就一个办法,那就是与众不同
乙:咋与众不同啊?
甲:咱东北有个特殊的曲艺形式,你知道吗?
乙:知道啊,二人转嘛
甲:欸,我要是用二人转的调唱英语歌曲(诡笑)
乙:这招绝啊!来,给大家唱一嗓子
甲:好。ABCDEFGH……(这里是二人转的调,最好是小拜年的)呀!鼓掌吧!
乙:不错啊!那评委是什么表情啊?
甲:评委给我是一顿表扬啊。
乙:是吗?咋表扬的?
甲:评委拍着我的肩膀说:好孩子,有发展啊,天下声音一分为五,你一人占了四份!哎呀,我这个高兴啊。
乙:嗨,这有啥高兴的啊?
甲:我一人占了四份呐!
乙:拉倒吧,那是评委受你五音不全
甲:啊?这评委太可恶了!
乙:我说,行了,省省吧,别老弄那虚无缥缈的东西了,想成功吗?
甲:当然想了!
乙:那要认清自己,找准方向和目标,脚踏实地的努力,想找捷径那是不行的。
甲:唉,你说的是。其实吧,这都不是我的真正理想乙:哦?,那你的理想是什么?
甲:我真正的理想啊?不鼓掌,俺不说。
乙:噢,那大家配合一下,来点掌声!(大声)
甲:我的理想是:当个相声演员(喜悦地表情)
乙:得了吧你。(向后一步走,推一下甲,二人鞠躬下台)
扩展资料:
说相声技巧:
1、要知词意 相声演员在学说一段相声之前,要知道这段相声作品的意义。要知道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思想。主题思想就是作者通过作品所要说明的问题。
人物思想是指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的思想,作者在作品里塑造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是有思想、有性格的。演员不仅要知道主题思想和人物思想,还要知道每句台词的意义。这是说好一段相声的首要问题。
2、要吐字真 作为一个相声演员,要有伶俐的口齿。相声是笑的艺术,也是语言艺术。什么段子也离不了说唱哏、学哏,也离不了说,因此它要求演员吐字要真,字字要送到观众耳朵里去,观众听得清楚,才能发笑。观众听不清楚,就笑不了啦。
3、要发音准 相声演员发音要准确。发音主要指的是唇、齿、牙、舌、喉五音要准。相声演员是用丹田发音,虽不象戏曲演员那样要求好嗓子,但也得能说能唱,丹田气足,声音要美,说出来好听,唱出来够味儿。
过去有好嗓子的不多,因为唱是竖音,说是横音,再加上那时生活所迫,一天要说七、八段,这样就把嗓子说横了,也就是累坏了。
4、要气口匀 说贯口段子,更要气口均匀,象《地理图》一段一百多个地名,要连续不断说完,主要得会用气,偷气,换气,把气口掌握均匀,说出来如断线珍珠,珠落玉盘,这样观众才能叫好。一段贯口有一段贯口的内容。
5、要语气对 语气是表达感情的,分为高低、快慢、轻重。同样一句话,语气不对,意思就变了。比如:乙摔碎一个茶碗。甲问:“这茶碗是你摔的吗?”乙答的音调低,说得慢,重音在我字上;“是我摔的。”这茶碗是他摔的。
如果乙音调高,说得快,重音在摔字上,就成了反问语气“是我摔的?”这茶碗就不是他摔的了。 相声演员各有各的语气,但说相声时必须是说相声的语气,不然说出来就不象相声了。相声里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人物的感情也多种多样。
关于梦想歌曲:
1、《年轻的战场》张杰
2、《阳光总在风雨后》许美静
3、《梦开始的原点》薛之谦
4、《法克这个人》萧闳仁
5、《从头再来》刘欢
6、《相信》苏打绿
7、《由你选择》林俊杰
8、《快乐的世界成功的世界》胡彦斌
9、《光辉岁月》Beyond
10、《稻香》周杰伦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相声曲艺大赛主题口号大全 相声曲艺大赛主题口号是什么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相声曲艺大赛主题口号大全 相声曲艺大赛主题口号是什么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