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和古装节的区别 清明节和古装的关系

国学综合

清明节和古装节的区别 清明节和古装的关系

巨枭围观:℉更新时间:03-18 15:30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清明节和古装节的区别 清明节和古装的关系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清明节和古装节的区别 清明节和古装的关系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清明节和古装节的区别 清明节和古装的关系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相传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跟他一道出奔的臣子中有一人叫介子推。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给重耳吃。十几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的时候,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御林军上山搜索,但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便会自己走出来的。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一阵哭拜。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洞,洞里有 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习俗:

【??????1、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2、吃青团??????】

主要是为了奠先人,祭祀之用。每年的阳历4月5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清明节的流行风俗之一就是吃青团。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清明前后,正是采摘清明草的最好季节。人们在这个时候,以吃清明果的方式来祭奠先人。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3、吃鸡蛋??????】

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这个是因为在以前先秦时代在清明时节有禁火的习俗,一段时间的禁火,没有热食吃,在这段时间,煮熟的鸡蛋就是最好的干粮;现在则是因为在清明节气前后,春暖花开,大家都喜欢出去郊游、踏春,那水煮蛋就成了很好的选择,方便携带,而且营养丰富。

清明时节吃鸡蛋还有2个美好的寓意,一是象征着圆圆满满,多子多福,在古代的这个时候,人们会把煮熟的鸡蛋涂上各种颜色,等清明的时候把这些五彩蛋扔到河里,让五彩蛋顺水而下,下游的人则会打捞出来食用;二是象征着破壳而出,出人头地的意思,清明节扫墓的时候,很多地方都会让孩子们把鸡蛋打碎,寓意着打破蛋壳,出人头地。

【??????4、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5、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它既是一个节日,又是一个节气。作为节日,我们要在这一天祭祀先人,慎终追远,为生命的逝去而悲痛;作为节气,我们可以在这一天外出踏青,放歌逐春,为生命的再一次勃发而欢欣。

中元节清明节是什么关系 中元节和清明节有什么区别

中元节清明节是什么关系

中元节清明节都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

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传统节日,“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把祖先。

中元节是古代节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节,庆贺正月元宵。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下元节也是寒食节,纪念古代先贤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我国主祭祀的传统节日。它与寒食节、清明节合称我国古代的三大鬼节,每年主要集中在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祭祀活动,但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传统。也有一些地方从七月初就开始祭祖的仪式,在夜里将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顿茶饭的供奉直到七月结束。

相传,农历的七月初一鬼门大开,阎罗王特许阴间的鬼魂会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会飘荡在人间寻找食物。民间信仰祖宗崇拜,相信在中元节期间祖先会返回阳间的家中看望子孙后代。因此,民间会在中元节,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清明节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节气是按照阴历制定的,阴历没有闰年。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源于晋文公纪念忠臣介子推,以示不忘“清明”之志,于老百姓而言,是祭奠先人的一种的形式。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中元节和清明节有什么区别

1.时间和起源不同

中元节又叫“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其历史应渊源于佛教,起源于佛教中 “目连救母”的故事,中元节由佛教盂兰盆会发展而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按阳历来说,清明节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2.祭拜对象不同

中元节从古至今中元节祭拜对象,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孤鬼”。所以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称为“鬼月”,需要祭奠, “七月半”也就演变成“送鬼节”。佛教徒每都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道教也在这一天举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让无主孤魂饱吃一顿。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活动为扫墓。清明节是后人用来怀念先祖,祭祀先人的日子,大多数孝子贤孙都会到坟地、火化厂或骨灰庵施行祭拜仪式,以寄托对列祖列宗的一片哀思、纪念和缅怀之情。

中元节习俗

1、放河灯:中元夜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2、烧袱纸:意在寄钱给祖先亡灵,好让他们在阴间有钱用,才能够更好的保佑我们。

3、祭祀土地:用新米祭供,烧香向祖先报告秋成,并把香枝插于地上,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4、放天灯:中元夜放天灯的目的是,一用天灯把霉运放出去,飞的越高越好。二是为在阴间准备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清明节习俗

1、放风筝:放风筝是古人在清明节的传统娱乐项目,为的是放走晦气,消灾解难。

2、蹴鞠:古人在清明提倡进行体育活动。而蹴鞠也是古代人们清明节最喜爱的一种游戏。

3、荡秋千:民俗相传,清明节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4、踏青:大约从唐代开始,清明节期间主要风俗是踏青,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描述的就是当时人们在清明节前后踏青的生动写照。

不只是扫墓、踏青,为什么清明节也是古代的“情人节”?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阵清明之风吹来,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节气——“清明”。

清明,有冰雪消融,天气清郎,欣欣向荣之意,“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的说法。

我超级喜欢这个节气,因为……要放假嘛!

清明

清明这一天很特殊,它既是一个节气,又是一个传统节日,到了这天,人们既要踏青,又要祭祖,兼具了自然与人文两大特点。

到了清明,中国内地的气温差异较大,北方气温迅速回升,并且干燥,沙尘天气较多;中部的冷暖变化大,降水多而不稳定;南方则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充沛的水分滋养了地下的作物。

总体来说,清明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民间素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

清明三候

古人根据大自然的变化,把每个节气分为三候,清明的三候分别是: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rú);三候虹始见。

清明的花信也有三候,分别是: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一候桐始华:桐树高大挺拔,不但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植物,在中国文化里更有吉祥的含义,民间就有“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说法,《诗经·大雅·卷阿》中就说: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庄子·惠子相梁》中也有说:

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鹓鶵(yuān chú),是凤凰的一种,不论在《诗经》、《庄子》这样的经典中,还是民俗中,人们都把梧桐看作是神鸟凤凰的栖息地,可见梧桐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二候田鼠化为鴽:田鼠自然是让人讨厌的,特别是在以农耕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这种爱偷吃粮食的动物,真是人人厌恶,跟鼠有关的词语基本上都是贬义,《诗经》中就有: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鴽就是鹌鹑一类的小鸟,古人认为,鼠喜阴,鴽为阳,清明之际阳气旺盛,阴化为阳,故而田鼠化成了鴽。

三候虹始见:到了清明时节的最后5天,人们就能看到彩虹了,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清明时节多雨,雨过初晴,有阳光照耀,并且新雨后空气中的尘埃最少,天空清净,所以会出现彩虹。

清明习俗

扫墓祭祖:又被称为“墓祭”,是清明时节最重要的活动,时间是清明节前后10天。中国人崇拜祖先,祭扫祖先是我们缅怀先人的方式,古代每年都有春秋二祭,春祭是清明节,秋祭是重阳节,至今重阳节祭扫活动已经很少见了,但清明节祭扫一直被传承了下来。

踏青:清明节踏青也是由来已久的习俗,古代又叫探春、寻春。清明时节,春回大地,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便趁着扫墓之余,一家老小在郊外游乐一番,逐渐就形成了清明踏青的习俗。

寒食节:传说当年晋文公落难,介子推全力辅佐他,后来晋文公做了国君,介子推就隐居了起来,晋文公舍不得他就此离去啊,于是放火烧山逼他出来,一不小心把介子推烧死了。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这个忠臣义士,就约定在这天要禁火、吃冷食,后来就形成了寒食节。

上巳节:这是纪念黄帝的节日,民谚说“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就是说这天是轩辕黄帝的诞辰。农历的三月三,正好是在清明节前后。

情人节:说出来你可能不会信,三月三的上巳节,在古代相当于“情人节”。在这天,男欢女爱是没有禁忌的,哪怕你私奔,也没人能拿你怎样。人们就把这天看做是天地做媒的好日子,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有这么一天自由恋爱的机会,多么难得啊,所以由官方出头,倡导青年男女们要抓紧机会: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

在《国风·郑风·溱洧》中,就描写了一段郑国青年男女在这天约会的事情,还互送了芍药作为定情信物: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清明诗词

清明既然是一个兼具人文和自然,游玩和祭祖的节气,有融合了上巳节、寒食节、情人节三大节日,诗人们的浪漫情怀在这一天自然会喷薄而发。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太出名了,在我心中是描写清明节最美最妙的一首诗。

这天杜牧行走在路上,天上下起了纷纷细雨,清明多雨,且是细雨,这正是清明节的特点,面对这样的天气,杜牧的心境也变得纷乱迷离,他觉得很愁。因为清明是一个合家团聚,一起郊游的日子,而他却孤身一人在路上淋雨。

那要如何摆脱这些愁绪呢?当然是喝酒啦!哪里有酒?就在不远处,那个开满了杏花的村落。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诗,其中用了很多对比,首联用“桃李笑”对比“坟墓愁”;颔联用“龙蛇蛰”对比“草木生”;颈联则用了于璠间乞食和火焚介子推两个典故,用“乞讨愚人”对比“隐士贤人”。

黄庭坚的一生,是被贬谪被放逐的一生,在清明节这天,他感慨颇多,于是就用了这几组鲜明的对比,引发了思考,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人世间是不可逃脱的,所以在尾联他会发出无论是贤人还是愚人,到最后都是一堆黄土的感慨。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清明节和古装节的区别 清明节和古装的关系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清明节和古装节的区别 清明节和古装的关系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古代清明节和现代清明节含义一样吗

标题:清明节和古装节的区别 清明节和古装的关系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534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