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节的由来 龙抬头节的传说

国学综合

龙抬头节的由来 龙抬头节的传说

纨绔仙医围观:℉更新时间:03-17 23:05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龙抬头节的由来 龙抬头节的传说的文章,本文对文章龙抬头节的由来 龙抬头节的传说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龙抬头节的由来 龙抬头节的传说

龙抬头的由来是?2021年龙抬头的活动有哪些?

龙抬头的由来是?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 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后来,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抬头历史传说。

还有一种说法,龙抬头的这个龙,说的不是能腾云驾雾的龙,而是天空上的星星:苍龙星。在传统的二十八星宿中,星空分为四个部分,七个一组,东南西北各一,这就是著名的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东方苍龙的这七个星宿,分别对应苍龙的角、咽喉、龙爪、心脏和尾巴等部位。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晚上,代表龙角的角宿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龙的咽喉亢宿也显出来了,到了半夜,龙爪也出现了,相当于苍龙的头从地平线抬出来,于是,这一天就被称作龙抬头日。

二月二还是踏青节

二月初二春游踏青之俗,传说始于唐代。当时,长安的人们为了活跃生活,便乘二月二之时,三五成群地来到郊外踏青,有些妇女还提篮执铲去挖鲜嫩的 荠菜 佐食。

意义是什么呢?首先是遛百病。冬季过去,春季来临,能到田间走一走,对恢复体能、陶冶性情大有好处。其次是农田生产劳动。春游时挖野菜的民俗大多在田地里进行,可以借此除去田间的杂草,保证麦苗的正常生长。其三是民间饮食习俗。民间称吃野菜为吃青或吃鲜。据说,春季麦田里的 荠菜 ,不仅营养丰富,还可清热败火。

2021年龙抬头的活动有哪些?

2021年由于新冠肺炎的影响,是不允许开展人员聚集的民俗活动的,所以2021年的龙抬头不会有活动,但往年的活动有以下这些:

1、 祭龙

在过去,龙抬头节是祭祀龙神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龙神庙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不过,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南方,人们也把二月初二作为土地公生日,举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2、 剃龙头

龙抬头这一天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习俗应该就是剃龙头了。在这一天,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3、 炒蝎豆

这天比较盛行的风俗是炒蝎豆。潍县、莱州等地称作报捷,谐音爆蜇,据说吃了炒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

4、 接姑娘

二月二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苏北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龙抬头还是春耕节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指青龙七星开始出现在东方,此时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从南往北陆续开始春耕。因此,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为什么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这是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一

传说龙抬头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二

相传,大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当权,先立其子李哲、李旦为中宗、睿宗,又先后废去。于永昌二年(公元690年),废唐改周,自立为帝,称周武皇帝。这事惹恼了玉皇大帝,他传命太白金星告诉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降雨人间,以示惩戒。当年从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因致大地干涸,庄稼旱死,许多地方连吃水都非常困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种种人间惨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龙看在眼里十分不忍,他冒着违犯天条的危险,张开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却招来了玉帝恼怒,将玉龙打入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还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话:“玉龙行雨犯天规,应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经过这里,看了碑上的这些字,才知道玉龙为救百姓行雨,却被压在这里受苦。为了救出玉龙重上云天,再掌天河,人们决心找到开花的金豆,但却苦苦寻找不到。找啊、找啊,直找到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恰好街上有集,一个老奶奶背着一布袋苞米粒赶集,因布袋口没扎结实,走着走着布袋开了,金黄的苞米粒撒了一地。

人们看了,高兴极了,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锅里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全都知道了。大家商定,第二天,二月初二一齐行动,大家都爆苞米花。这情景被玉龙看见了,好不欢喜,就大声喊道:“太白老头儿,金豆开花了,还不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开花,便将压在玉龙身上的大山移开,玉龙顺势一跃腾空,再降甘霖。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龙抬头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

1、剃龙头

这老话说啊,“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因为在龙抬头这天会兴云作雨,滋养万物,这天给孩子剃头的话,能够带来好运,鸿运当头。特别是男孩子,有个说法叫做剃龙头。

2、祭祀龙神

这点在很多北方地区流行,百姓们会在早上打着灯笼到井边挑水,回到家里点灯、烧香、上供。这一套流程叫做“引田龙”,目的是祈求五谷丰登。

3、纳吉

这个也就是民间活动,老百姓们户组织舞龙、戴龙尾、开笔等,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在龙的荫护下大丰收。

4、吃龙食

二月二这一天的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比方说吃水饺叫“吃龙耳”,吃馄饨叫“吃龙眼”,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面条叫“扶龙须”等等。除此之外,在胶东地区啊,有吃棋子块的习俗,因为这个菱形的棋子块象征着龙鳞。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是什么 龙抬头的由来传说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是什么 龙抬头的由来传说

二月二龙抬头,与古代天文学有关。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并以此来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西方人称之为“天蝎座”),角宿为龙的角。每当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故称为“龙抬头”。

龙抬头的由来传说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

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龙抬头食俗

河南龙抬头节的饮食,颇多讲究,节日早晨要吃煎饼和油炸食品,或配以炒面、油茶,或喝面疙瘩汤,饼称作龙鳞饼。《燕京岁时记》也曾有过这样的记载:“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为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看来,这种习俗是古已有之的。中午、下午有吃饺子的,也有吃面条、喝馄饨的。

濮阳一带则这天忌吃面条,说这日吃面条,“往锅里落长虫”。在豫南光山诸县,则吃检把、腊肉和油煎馅食。这天还要炒糖豆,炸玉米花。汝南、确山一带人要蒸一锅长筒形摸,两头各按一颗枣儿,称作“布袋条”。驻马店一带认为用红白萝卜丝拌面油煎而成的馅食为“煎灿蜒爪”,可除灿蜒之毒。喝面疙瘩汤,则表示龙头多,预示当年雨水不缺。炒面打茶称作“糊狼眼”。将节日炒黄豆、炸玉米花之举,传为天宫善良的玉龙所为。三门峡一带传的故事更加优美:“天宫玉龙为除民间旱灾,违玉帝之命,降甘霖于民,玉帝将其压在石山下,并声称‘只有金豆开花之日方可放还’。人们为救玉龙,便于龙抬头节时炒黄豆、炸玉米花以应‘金豆开花’之验。”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炒蝎子尿,孩子们将其吃掉称“嚼蝎子尿”。民间认为过了二月二蛰虫复苏,蝎子要活动,把它的尿炒焦吃掉,便不能蚕人为害了。

郾城一带则传说煎饼是为了支持当地黑龙潭的黑龙斗败黄龙。濮阳一带却传说是黄龙潭的黄龙战胜了黑龙:

传说很久以前,东海龙王有个太子黄龙。因犯了宫规,被赶出龙宫,没地方去,来到淮阳的清丰县六塔正南一片洼地上,暂且安家。时间一长,黄龙与这里的老百姓有了缘分,天早下雨,天涝吸水,这里总是风调雨顺,绿荫遍野,收成很好。老百姓管这坡洼地叫黄龙潭,后来这黄龙潭成了清丰县八大景之一。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龙抬头节的由来 龙抬头节的传说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龙抬头节的由来 龙抬头节的传说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龙抬头这个节日有什么风俗还有什么传说

标题:龙抬头节的由来 龙抬头节的传说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522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