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典故简单概括50字 龙抬头典故简单概括20字

国学综合

龙抬头典故简单概括50字 龙抬头典故简单概括20字

篮坛霸主围观:℉更新时间:03-17 10:35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龙抬头典故简单概括50字 龙抬头典故简单概括20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龙抬头典故简单概括50字 龙抬头典故简单概括20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龙抬头典故简单概括50字 龙抬头典故简单概括20字

二月二龙抬头的典故

传说龙抬头节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中告,伏羲重农桑,务耕做培伍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纯或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据说,这便是龙抬头节的由来。

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上记载是在元代之后。

龙抬头传统习俗

1、祭社神

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也是土地公的诞辰,土地诞也称社日节。社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古时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古人认为土生万物,土地神是广为敬奉的神灵之一。

2、吃龙食

二月二这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北方百姓在这天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吃龙须,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葱饼叫做撕龙皮。

二月二龙抬头的典故是什么谁知道?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比如元宵节,春节,端午节,这些节日都有一些美好的典故,其实就是说明中国人在远古时候奋斗的一些事情,只是流传到现在被大家逐渐的记忆成为一种神话,但是里面依旧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传承,所以这些节日值得我们纪念,对于传统节日的保护,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承担一份责任。

二月二龙抬头的典故,估计很多人已经忘记了,今天我就把这个典故和大家说一下,希望大家记住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我是山西人,我们这里有一句话【二月二龙抬头,下春雨,大丰收!】这个故事要从唐朝开始说起,那时候武则天成为皇帝,这一下子玉皇大帝生气了,因为这是违反天道的事情。

所以玉皇大帝要求四海龙王惩罚人间,不允许给中花大地下雨,就这样中国出现严重的旱灾,老百姓的生活自然是变得困苦不堪,这一天有一个管理天河的龙王来到人间,他看到到处都是饥饿的老百姓,很多人家的孩子因此失去生命,整个大地一片凄凉悲催的景象,这令有正义感龙王心里很难受。

天河的龙王最终下定决心要给人间带来雨露,他飞上天空行云布雨,很快人间到处洒下甘霖,人们看到天河龙王的壮举,心存感激,纷纷向龙王表示谢意。就在这时天庭派出大将把龙王逮捕。玉帝因为这件事情十分震怒,于是下令把天河龙王镇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同时立下一个石碑上面写着: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间的大众看到龙王受罪,大家团结一致想办法,终于想出那玉米炒开花的办法,为了拯救龙王,大家到处传这个办法,一时间人间处处是玉米炒开花。玉皇大帝看到人们的挚诚,终于决定将天河龙王释放。因为是在二月二,所以大家开始这一天纪念龙王,这也是二月二龙抬头的典故。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简短概括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传说龙抬头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

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

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做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日月五星的运行轨迹把天空划分为28天宿,以此来表示日月五星的运行和位置。

28天宿可分为4个大区,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中“角宿”就是龙角。

在二月初二这一天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了龙角星,所以称为龙抬头。民间又传说这一天龙神会从睡眠中醒来,于是人们在那时就会焚香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也称为“龙头节”。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龙抬头典故简单概括50字 龙抬头典故简单概括20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龙抬头典故简单概括50字 龙抬头典故简单概括20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题:龙抬头典故简单概括50字 龙抬头典故简单概括20字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511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