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不均的寓言故事 分配不均的成语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分配不均的寓言故事 分配不均的成语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分配不均的寓言故事 分配不均的成语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寓言成语故事:分崩离析
分崩离析
春秋时,鲁国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费邑(今山东费县),他虽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权势极大,甚至超出当时国君鲁哀公。季康子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伐附近的一个叫颛臾的小国,把它并吞过来。
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谋臣,他俩觉得很难谏劝季康子,于是向孔子求教。孔子却怀疑这是冉有的主意。冉有说:“这是季康的主意,我和子路都想制止他。”
孔子说:“你俩既然辅佐季康,就应该尽力劝阻他。”
冉有又说:“不过,如今颛臾的国力越来越强大。现在不攻取,以后可能会成为祸患。”
孔子说:“这话不对!治理一个国家,不必去担忧土地、人口的多少;而应该多去想想怎样使百姓安居乐业。百姓一安定,国家就会富强。这时再施行仁义礼乐的政教来广泛招致远方的百姓,让他们能安居乐业。而你们俩辅佐季康,使得远方的百姓离心而不来归附,人民有异心而不和,国家分裂而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情况下,还想去用武力攻伐颛臾,我恐怕季康的麻烦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萧墙”是国君宫门前的照壁。孔子的意思是季康的麻烦在内部而不在外面。在这个故事中又引伸出另一个成语“祸起萧墙”,形容内部发生祸乱。
扩展阅读:
负荆请罪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寓言故事《互相矛盾》的意思和寓意
互相矛盾是出自《韩非子·难一》的一则成语寓言故事,后来讽刺那些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
互相矛盾故事: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互相矛盾译文:
从前楚国有个出售矛和盾的商人,他先夸赞自己卖的盾,说道:“我的盾这么坚固,以至于没有东西能够攻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道:“我的矛这么锐利,以至于没有任何东西攻不陷!”。
有的人就问他:“那么用你的矛去攻击你的盾,将会发生什么?”,那个人无法答应这个问题。于是众人都嘲笑他。无法被攻陷的盾和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长矛,当然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寓意:
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扩展资料:
另外一个表达矛盾的寓言故事:南辕北辙
我今天来上朝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好。’我说:‘你的马虽然很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很多。’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这几个条件越好,就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出处:《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相矛盾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1、悬梁刺股:形容学习非常刻苦。
2、凿壁偷光:指想尽办法刻苦读书。
3、四分五裂:形容不完整或不团结。
4、双管齐下: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5、开天辟地:现在常常比喻前所未有。
6、道听途说:指传闻,没有根据的话。
7、人杰地灵: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8、手不释卷:形容勤奋学习或看书入迷。
9、鱼目混珠: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10、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拘泥不知变通。
11、完璧归赵:比喻将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
12、门庭若市: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13、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14、闻鸡起舞:比喻有志向的人及时奋发努力。
15、出类拔萃:比喻人的品德和才能超出一般人。
16、熟能生巧: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17、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以免引起冲突。
18、如释重负:形容人们解除了负担后的轻松心情。
19、无价之宝: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
20、空中楼阁:比喻脱离实际的谬论或虚构的事物。
21、以貌取人: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22、得过且过:形容工作马虎、敷衍了事,过一天算一天。
23、庸人自扰: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
24、量体裁衣: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25、无能为力:多指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或解决某个问题。
26、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出众或学问、品德高于别人。
27、如鱼得水:比喻得到与自己很投合的人或很适合自己的环境。
28、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29、守株待兔:比喻不知道变通或妄想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30、望洋兴叹:多比喻做事因为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充分而感到无可奈何。
31、邯郸学步:比喻学人的长处没学到家。
32、柳暗花明:本意是形容美丽的景色。
33、黄粱一梦:比喻虚幻,一场空。
34、事半功倍:比喻费力小,收效大。
35、起死回生: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把已经没有希望的事物挽救过来。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分配不均的寓言故事 分配不均的成语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分配不均的寓言故事 分配不均的成语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