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观后感600字 见字如面观后感300字

国学综合

见字如面观后感600字 见字如面观后感300字

命仙围观:℉更新时间:03-15 23:43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见字如面观后感600字 见字如面观后感300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见字如面观后感600字 见字如面观后感300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见字如面观后感600字 见字如面观后感300字

见字如面观后感

见字如面观后感

在各种真人秀以绯闻、狗血、拼明星、拼规模等俗套逐渐受到一些诟病时,近期一档没什么噱头的综艺节目《见字如面》却安安静静地火了。节目当中,一群“老戏骨”朗读着普通人们早年的往来书信,却使人们“见字如面”、情真意切地感受到过往生活的点滴细节,以及打动人心的人情味。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见字如面观后感,欢迎阅读。

见字如面观后感【1】

在当下,视频、荧屏无处不在,但是目之所及,霸屏的却多是无聊庸俗的娱乐节目、剧情雷同空洞的连续剧,令人作呕。可是有一档综艺节目,它悄悄地播,温温地火,却口碑不俗,令看过的人都点赞,竟然成为近年来少有的“零差评”综艺节目。这档节目就是黑龙江卫视于去年年底开始播出的《见字如面》。

说白了,这是一档书信朗读节目。书信曾经在社会生活中充当重要角色,是人际交流的不可或缺的媒介。但是毋庸讳言,由于现代通信手段不断进步和更新,纸质的书信正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然而,正因为书信曾经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编导者从已经成为历史文物和正在成为历史文物的书信中,发现一座信息的富矿,一个历史文化的宝库。

总策划、总导演、实力文化创始人关正文,眼光独到犀利,发现了这座富矿。他继成功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两档“国民文化节目”之后,再度出手,从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跨度、从上万封信中精选出百余封,包括家书、情书和与朋友书等不同题材,通过读信,让观众跨越时空,回到各种真实的场景中,体验不同时代、不同境遇的主人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实现与历史当事人的“见字如面”。

相比于过往林林总总的虚构类作品,相对于汗牛充栋的正史和野史,信件由于它的私密性,而具有天然的真实性,从某种角度说,其认知价值高于虚构类作品,甚至高于各种史乘。又由于它是很个人的文书,因此其中所表露的感情最直接、最真实,是今人了解信件主人思想感情的窗口。很多出自历史人物的私人信件,所展现的历史场景、人物情状及社会风貌,是最为真切可信的。关正文介绍,最终入选信件强调了关涉历史的.重要性、当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内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标准最终只有一个: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最终入选的信件的内容,既有影响世界、影响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反映已成历史的社会生活的有趣片段和价值截面。

“见字如面”节目的录制是非常精到的。节目邀请了张国立、何冰、张涵予、归亚蕾、王耀庆、蒋勤勤、林更新等多位实力演艺明星出演读信人,他们用各具特色的朗读,向观众缓缓打开书信的窗口,展现精彩的历史瞬间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火花。节目还邀请了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中南大学文学院女教授杨雨等坐镇第二现场,品评明星们的表演,对每期节目7封信的来源及背景逐一进行阐释和解读。

我通过报纸的介绍,从网络上搜索,然后观看了其开头三集。我的感觉是每封信都直击人心,既有主人公爱恨情仇淋漓酣畅的剖白,又有各种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生活细节,其中充满闪光点,令人心动目眩、甚至感动欲泪。

林更新读现在所能看到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黑夫家书”,写信人是2000多年前置身与楚国交战前线的秦国战士,令人感受伴随文明艰难前行的是惨烈的战争。

归亚蕾读蔡琴写给媒体的公开信,表达对前夫杨德昌的沉痛的悼念,一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这样就走呢”,令人动容。

王耀庆、张国立分别朗读画家黄永玉1983年致戏剧大师曹禺的信和曹禺的复信。这两封信具有无可比拟的震撼力。黄永玉毫不客气地批评曹禺:“我不喜欢你解放后所写的戏,一个也不喜欢!”说曹禺“失去了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真是字字见血,毫不留情。可是作为长辈的曹禺,不但不以为忤,反而诚心实意的接受,他说:“我像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突然从一个神女得到不可数量的珍宝!”“但愿我迷途未远,还有时间找回失去的光阴!”相信听到这两封可以载入现代文学史的书信的听众,都会被这些难得的诤言所震撼!

张国立朗读陈寅恪1936年4月8日写给傅斯年的信,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陈寅恪信中写为不影响向学生授课而取消请假,并以不在位为由退回中央研究院所发的200元津贴。两者似乎是琐事,但是信中说,“此点关系全部纲纪精神”。正是这些细节展现其风骨与操守,不啻为当世知识界树立一个标杆。

蒋勤勤朗读上海知青桃桃在北大荒写给上海父母的信,写了其日常劳动和生活:近来我的工作是垛马草……中秋节快到了,想吃上海的月饼。朴素的语言,平常的琐事,却令有同样经历的人浮想联翩。

林更新朗读1647年夏完淳写给母亲的绝笔信。在外族入侵,国仇家难的当头,16岁的夏完淳义无反顾,慷慨赴死。在信的末尾,他用韵文写道:“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噩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字字血泪,可谓感天地而泣鬼神。

令人感动的书信还不止这些。三个小时的节目,我一口气看完,有如饮醇醪,醍醐灌顶的感觉。感谢《见字如面》制作团队,在书信日渐式微,行将走进历史的关头,令我们重温书信,受益不浅!

《见字如面》观后感【2】

在各种真人秀以绯闻、狗血、拼明星、拼规模等俗套逐渐受到一些诟病时,近期一档没什么噱头的综艺节目《见字如面》却安安静静地火了。节目当中,一群“老戏骨”朗读着普通人们早年的往来书信,却使人们“见字如面”、情真意切地感受到过往生活的点滴细节,以及打动人心的人情味。

节目邀请的读信嘉宾如张国立、何冰、归亚蕾等,都是演技扎实、台词过硬的表演艺术家。他们的演绎声情并茂,可以在寻常的书信故事当中发掘出情感内蕴;听惯了影视剧里动辄咆哮号哭的台词,这样的表演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

另外,该节目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比较好的统一,不同于如今大部分电视或者网络综艺节目的大制作、大规模舞美声光电、高频复杂剪辑等处理手法,《见字如面》就好像一场小剧场话剧,观演关系简化到了仅仅保留“刚需”,在必要处以老照片、音乐等烘托气氛,而将大部分表现空间交给演员。

不过,《见字如面》这档节目的成功,更重要在于策划。在此前,英国伦敦有一个很出名的活动Letters Live(书信秀),是邀请莎剧演员等为观众朗读各个时代的信件。《见字如面》借鉴了这种形式,结合了中国人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语言沟通方式,打造出独特的浪漫。

它的出现,恰逢其时地抚慰着信息爆炸时代的痛点,比如通信越来越便捷,但交心越来越困难,比如面对面坐着,但大家都只顾看自己的手机。怀旧是人类的一大基本情感模式,我们中国人则对于“忆往昔”有着更深和复杂的情感体验,书信这种已经逐渐消失的物件以及它所承载和连接的生活方式,却在信息时代,通过娓娓道来的朗读,唤起了人们心底的一些念想。

或许是被千篇一律的真人秀节目腻坏了,当包括《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之类以文化为核心的节目走红以后,电视工作者和观众都开始思考并发现,其实我们之前所担心的“年轻人”到底爱看什么,估计是个伪命题。一些节目或者演出,夸张且生硬地引用网络流行语和段子,铆足了劲儿吵吵嚷嚷,但从各项评分体系和论坛发言来看,年轻人似乎并不领情。反而是那些专注于表达人的基本情感的,以及传递如中国传统文化等审美品位的节目广受好评。

话说回来,《见字如面》这类综艺节目中的清流,靠的也不光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IP”,从各处细节我们都能发现它的匠心独运。这也给了许多综艺节目一个启示,即请一个明星、玩一个极限、炒一个概念,其余制作环节却漏洞百出,也就不再能轻易受到观众欢迎了。


;

见字如面观后感

见字如面观后感范文

《见字如面》是一个有温度的节目,一个有思想的节目,更是一个洗礼心灵的盛宴。下文是励志网整理收集的见字如面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见字如面观后感(一)

到邮局填汇款单,突然发现手居然握不住笔。勉强写完地址,看着那一行东倒西歪委屈挤在一起的字,心里忽然觉得十分悲哀。能写一手较好字,曾一度是我的骄傲。我曾在黑夜跳跃的烛光下,展开信纸饱蘸笔墨,写下细碎缠绵的心事,寄给远方的朋友。那一行行深蓝色的字体,如同黑夜里开出的花朵,一朵一朵,温润、饱满、芬芳。而今,因为长期使用电脑,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的写字机能已经退化,中指上磨出的茧,早已荡然无存。那些美丽的“花”,也正在渐渐凋零败谢。

见字如面。10多年前,我曾经捧着那些写在草稿上,或者写在带有香味的精美信笺上的文字,默默地揣想文字背后的熟悉或陌生的脸。遒劲端正的字是父亲的,父亲的字写得极有力,一笔一划都深深地陷进粗糙的纸里,像是嵌进去的艺术品。父亲的信开头总是一句:见字如面。我便仿佛看见父亲沟壑纵横的沧桑的脸,在信纸后面微笑着。那每一个字,便也都笑着,像一朵朵灿烂的菊花,横竖撇捺,每一笔都是他的关爱和呵护。

曾经因为在《现代家庭》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交了不少笔友。其中一位重庆笔友虽是一位女孩,却写得一手刚劲洒脱的好字。她能写好几种不同的书体:楷书、行书、隶书,各有风情。有时候是一封信用一种书体,有时候则一封信里几种书体交叉着用。因为她的字,让我对她的信又多了几分期待。每次接过信,看到信封上清秀的字体,便如同她正盈盈地笑着看我,于是,心就像湛蓝的天空中飘浮着的云朵,快乐无比!

众多笔友中,最甜蜜的当然是恋人般的情书,她喜欢用纯蓝的墨水和不加横线的白纸,字迹干净流畅,有的字随意舒展,一脚伸到别人的地盘;有的字小心翼翼,顽皮地躲在角落,带几分慵懒的气息。有一封信里她只曾写了一句:“我的每个字都可以为你燃烧起——”,字是用红色的烛油写的。捧着那张纸,我能想象得出她激情洋溢的脸。

如今我依然能从那一撂厚厚的书信中一眼认出他们和他们不同的字体,可是他们,都已消失在人海,抑或永不能看见。那些单纯美好的情愫,伴着消逝的字体,风干在了远去的岁月里。

电脑时代里,钢笔已经成了笔筒里搁置的装饰品。电子邮件、QQ、MSN、手机短信,各种快捷的通讯方式取代了鸿来雁往。每日坐在电脑前,双手轻松地敲击键盘,一行行整齐的宋体字,面无表情地在屏幕上依次展开——

见字如面。我不知道,网络那边的朋友,如何从这些千篇一律且又生硬的字体里,揣想我的容颜?

见字如面观后感(二)

01这个节目的前身是英国的《Letters Live》,是邀请莎剧演员等为观众朗读各个时代的信件。《见字如面》借鉴了这种形式,结合了中国人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语言沟通方式,打造出独特的浪漫。

本节目的导演关正文表示:为了节目达到更好的效果,他率领节目组,从全国大图书馆、档案馆、文学馆、博物馆、文史研究机构,名人故居,民间以及私信收藏家等手中,初选了千余封信件,再精挑细选,选出了最后的百余封信件来让观众欣赏。

邀请嘉宾读信,解信。一个立台,一位读信人,几百位听众。再配上一束柔和的灯光,用书信交流,让心灵对话,使人感到了一阵安静与深邃。

很多人都会问,这个节目想表达什么?

我想说:用简单的方式,表达深邃的思想,感受文化的精髓。见字如面,提笔交心。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我们在一些不经意的信件中,在特殊情况下的家书中,一封封感情真挚的表达,一段段充满回忆的历史,更是一首首人性的赞歌。

当观众被各种千篇一律的真人秀节目腻坏了的同时,近期一档没什么噱头的综艺节目《见字如面》却安安静静地火了。节目当中,一群“老戏骨”朗读着普通人们早年的往来书信,他们的演绎声情并茂,可以在寻常的书信故事当中发掘出情感内蕴,这样的表演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使人们“见字如面”、情真意切地感受到过往生活的点滴细节,以及打动人心的人情味。

02这几期看下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代才女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诀别信《我不愿成为拆散你们的根源》。由蒋勤勤朗读。

我走了,带着记忆的锦盒,里面藏着我们的情,我们的谊,已经说出和还没有说出的话走了。

我怕,怕您那沸腾的热情,也怕我自己心头绞痛着的感情,火,会将我们两人都烧死的。

我降下了帆,拒绝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

我忘不了,也受不了那双眼睛。上次您和幼仪去德国,我、爸爸、西滢兄在送别你们时,火车启动的那一瞬间,您和幼仪把头伸出窗外,在您的面孔旁边,她张着一双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着我。我颤抖了。那目光直透我心灵的底蕴,那里藏着我的知晓的秘密,她全看见了。

走了,可我又真的走了吗?我又真的收回留在您生命里一切吗?又真的奉还了您留在我生命里的一切吗?我们还会重逢吗?还会继续那残断的梦吗?

这就是爱情。一段为世人所赞叹的才女林徽因用自己细腻的感情,用怀念而又不舍的悸动在年仅16岁时,就写出了这样的词句。

林徽因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徐志摩说:若你安好,便是晴天。但这爱情发生在了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这是天下最遗憾的一对儿。徐志摩遇见林微因,恨不相逢未娶时;林微因看到徐志摩,不能承受破坏他人婚姻之痛。

让林徽因逃离激情、逃离欧洲的,是张幼仪的眼睛。作为这爱情的被伤害者,张幼仪的目光洞悉一切,哀婉入骨。林徽因的退出并没能挽救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离婚丧子之痛,也让张幼仪一夜长大,从羞怯少女转身成为铿锵玫瑰,成为中国第一代女银行家。

只有16岁的林徽因最终选择了退出。她给徐志摩写下分手信,我们无法想象一个16岁的少女,竟能如此细致地感受和表达爱情缠绵中的痛苦与决绝。

蒋勤勤的演绎,完全化身为林徽因,让我们看到了世界上最美的拒绝。一种浓烈的'爱,不舍的情怀,更感受了心惜诀别的情。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对你的爱不会变,但我终究逃不过她的眼神,逃不过自己的心。我希望我们的一切彼此珍惜,希望我们能再续前缘,但这一切就交给上天安排。

03还有就是张国立联手王耀庆读的1983年画家黄永玉与戏剧大师曹禺之间的往来书信。张国立和王耀庆所读的这两封信,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坛一段赤诚相见、披肝沥胆、见骨见血的交流。

1983年,黄永玉写信给有“中国的莎士比亚”之称的曹禺,毫不掩饰地表达对他的仰慕倾心“我爱祖国,所以爱你”;更在信中诤诤直言,“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 曹禺接信后,视若珍宝,夹在相簿里反复翻看,还叫来妻女和他一同阅读,最后还把那用毛笔写就的9页长信装裱起来,挂在墙上,时刻提醒自己。

收到黄永玉的信十三天之后,曹禺同样也回了黄永玉一封长信,感谢他的坦率和真诚,并由衷地希望,”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光阴”。

这就是友情。一段让人不禁感叹的真诚。

来自台湾,公认“全中国扮演金领最有说服力“的实力男星王耀庆演绎当年59岁的黄永玉,他慷慨陈词,澎湃铿锵,把鬼才黄永玉的率真坦诚和热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与“黄永玉”的激越高亢不同,张国立把曹禺的沉着厚重却又睿智敏锐的一面刻划的入情入理。节目完整呈现了绘画大师和戏剧大师的思想交汇,其思考之锐利,言辞之恳切,令人动容。两岸两大实力派男神同台飙戏,如被角色附体,高潮迭起,观众大呼过瘾。

从这里,我们体会了思想的饱腹,便得知文化的韵味。获得了人文的关怀,便感受了真诚如见的温暖。

04《见字如面》,它的出现,恰逢其时地抚慰着信息爆炸时代的痛点,比如通信越来越便捷,但交心越来越困难,比如面对面坐着,但大家都只顾看自己的手机。

怀旧是人类的一大基本情感模式,我们中国人则对于“忆往昔”有着更深和复杂的情感体验,书信这种已经逐渐消失的物件以及它所承载和连接的生活方式,却在信息时代,通过娓娓道来的朗读,唤起了人们心底的一些念想。

近期一些包括《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成语大会》等之类以文化为核心的节目走红以后,让我们更多的发现中华文化的逐渐缺失。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提笔忘字越来越明显,更别说随口的诗词运用与背诵。

所以,当我们在铺天盖地的娱乐真人秀中眼花缭乱,迷茫的时候,更需要诗词歌赋的滋润,需要文化精神的洗礼,让我们着干涸的思想和心灵得到充足的营养。因此,那些专注于表达人的基本情感的,以及传递如中国传统文化等审美品位的节目广受好评。

见字如面观后感(三)

作为一个纯粹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的出现无疑是带着些冒险意味的。不似某些情感节目中以拆信为表、窥探家庭丑闻为实的做法,《见字》走的是文化争鸣的路子,它选取的信件远至公元前223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近至十多年前罗永浩写给俞敏洪的求职信。读信人不仅有时下热俏的鲜肉林更新,也有演艺界的泰山北斗张国立、归亚蕾老师等。

说起《锵锵》,儿时最爱看窦文涛、梁文道、许子东三大才子指天说地、谈笑风生,而今再见许老,脾气稍敛,但论事更为透彻直接。许是担心审核问题,主持人小翟与杨雨总是强加打断,观众与许老皆未能尽兴,十分可惜。另一位嘉宾杨雨是百家讲坛的常客,对纳兰容若偏爱有加的她是典型的感性派学者,解读时除偶尔掉书袋外,总不免将自我情感投射在信件中,于此,有观众戏称道:“杨雨读了很多书,而许子东读明白了很多书。”也是见仁见智了。

除此之外,小翟作为主持人的控场能力也亟待提升,安静深沉的第一读信讲台,混搭着嘈杂急切的第二抒发现场,总归显得突兀。毕竟节目初衷,不过也是为了交待一句:我们总说得太多,却察觉不到想得太少。

尽管第二现场略有缺憾,但读信现场却是诚意满满。三期里,个人最喜欢何冰和归亚蕾老师的演绎。何冰其人,二度摘得中国话剧界最高奖项梅花奖,表演功底自然不容多说,但令我讶异的是,他打动我的并非慷慨激昂的情绪张力,而是在诠释一封由普通父亲撰写、以表达为子前途担忧的家书时,那份面对孩子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的真切。那封信的名字叫《其实爸妈也是装的》,拿捏“装”,多一分则油滑,少一分便拘束,幸而是何冰,让“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主题显得并不那么生硬、悲戚。

三期节目里,我曾为两封信落过泪,一封是萧红在临终前写给弟弟的《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另一封是张晓风作为母亲写给全社会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而两封信的演绎者,都是归亚蕾老师。此处,原谅我无法用言语准确形容她声音的力量,只得截取她读张晓风的片段,让大家聊以感受。

如今,《见字如面》在豆瓣的评分已高达9.3了,但我深知,与其他消费着颜值、笑料、绯闻的节目相比,《见字》注定只能是小众的狂欢。可我却期望它能撑得久一点,有第二季、第三季,有更多的人知道它,愿意停下小驻,并被它打动。笺短情长,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时光。

;

见字如面观后感

见字如面观后感

《见字如面》这类综艺节目中的清流,靠的也不光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IP”,从各处细节我们都能发现它的匠心独运。以下是励志网带来的见字如面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见字如面观后感【一】

最近一部有些不一样的综艺节目在播出,名字叫《见字如面》,请来一些诸如归亚蕾、张国立、何冰、张涵予、王耀庆等戏骨朗读书信,主持人和嘉宾对信的背景进行阐释和补充。当然选择的书信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信件,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弥足珍贵,节目试图利用这种方式触摸历史,唤醒过往。这个节目在上目前评分是9.4分,被网友们认为是综艺节目界的清流。

正如节目的名字《见字如面》四个字一样,信件本身的厚重和明星们饱含深情的朗诵,在听者的脑海里不断涌现出画面感。

战国时期秦国士兵写给家里的家书,让寄些钱过来,念叨的也都是细碎的家庭琐事。

蔡琴在杨德昌逝世后写给媒体的信里的每一句,都是一个女人甘心放手成全后的无声叹息。蔡琴跟杨德昌保持了十年无性婚姻,十年后,杨德昌告诉蔡琴他喜欢上了别的女人,蔡琴当机立断成全他的幸福。

在信中,蔡琴说:“我怎么告诉外头,我都还来不及感受呢。”“我脱口轻喊出一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作为一个女人,他给我的寂寞多过甜蜜。”“至于我们所有过往的点滴,我自己品尝,就当做我活着时永远的秘密”。

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在诉说着一个女人的心酸和苦楚,和深沉的爱以及余生的遗憾。杨德昌可以说:“十年感情,一片空白”,蔡琴却依然深情:“我是在全部的付出”。一段让人唏嘘的前程往事。

萧红离世不久前写给弟弟的心,看似平淡却字字揪心。

萧红开头写到:“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记得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们玩着,看着我离开家,你连招呼都不招呼,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时隔六七年,你也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在收到信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我总记着那顽皮的小孩子是你,会写了这样的信的哪能够是你啊?”

这封信代入感极度强烈,就是这样的啊,在姐姐的眼里,弟弟永远都是那个不懂事的让人牵挂的小孩。

突然发现我已有数十年未曾提起笔写一封信了,书信这种联络情感的方式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了。估计00后从未真正收到或是寄出过一封信吧。幸运的是我曾经经历过书信时代,在十几年前我上初中的时候,还交过笔友。

那时候互联网并不发达,人们除了打电话以外还会写信。那时候流行看少男少女之类的杂志,在杂志的最下方通常刊登有交友信息。大多都是学生发布的,写上自己的姓名(通常是笔名)、性别、年龄、兴趣爱好、通常再加上一句俗气的座右铭,再留下自己的详细地址。书的每一页都有,你翻完整本书,找到你感兴趣的人可以给他(她)写信。好像今天的微信附近的人或是摇一摇,却比微信单纯了许多。

我忘记了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情鼓起勇气写出了我的第一封也是唯一一封交友信,我记得我是写给了一个河北某初中的男生,他的笔名叫枫叶,我很快收到了他的回信, 我们一来一往隐约写了快两年的信。

那些信在搬家的时候遗失了,现在我基本上忘了信里写了什么,却依然记得漫长的等信过程和收到信迫不及待打开时的雀跃。十几岁的时候我们会关注什么呢,大概都是考试成绩、同学关系、鸡毛蒜皮的小事和无处诉说的青春心事。可是那种仪式感般的郑重与用心却是任何聊天软件都无法取代的。

那时候,时间是缓慢的,等一封信常常要半个多月的时间,回一封信也常常要打一遍草稿再誊写到信纸上,一来一去一

年也写不了几封信。当你的心事抵达对方,在收到对方的回应时困扰你的情绪早已无了踪影。可在那样的年代中,这依旧是一种重要的陪伴。

如今,手机上微信、QQ等聊天软件一大堆,我们却感觉寂寞。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切都太快了,信息爆炸,什么都强调高效,我们不知道该把注意力放在哪里,手机上几百个联系人当你孤独的时候不知道该打给谁,也越来越不知道把心事说给谁听。

你有多久没有关心老朋友,聊一聊往事了;你都多久没沉静下来,听一听自己心底的声音了;你有多久没有提笔写一封信,写下你所有的柔情和细腻。若有可能,今晚就提笔吧,信的第一句就写上“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观后感【二】

人是社会的人,自然得交往,亲人朋友之间就更需要多、常沟通。然而在前互联网时代,山一程、水一程,交通不便利,费时费力、代价太大,但沟通又是必须,否则遥远的朋友会淡漠、相隔的亲人会疏离。更为严重的是,心仪的姑娘会跑掉。于是,人虽不能至,可自己所表达的意思却可以到,“见字如面”的书信就成为延时通信时代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

书信是延时的,可在途耽搁的时间也不能太长。总不能人自己已经到家了,信还在上吧?聪明的人因此想出了各种加快信件到达的方法。

距今1700多年前的西晋初年,江南才子陆机刚到都城洛阳做官,老婆儿子不在身边,每每“举头见明月”,往往“低头思故乡”,一个人“孤单、寂寞、冷”!即使写好了信,清贫自爱的陆机也没钱让人寄。有天晚上,陆机突然灵机一动、对随身从老家带来的黄狗说“老兄,你能帮我给家带封信吗?”没想到这只狗点点头、答应了。而且,人需要来回四十天的程,这只狗竟然只用了二十天,还带了回信来!

“见字如面”,只是因为由于空间的距离、时间的阻隔,见不了面。

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信鸽、驿马却在历史上一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鸽子还偶尔在小范围里充当着的功能。1993年出版的小说“废都”中,作家庄之蝶和唐婉儿的约会不是还让信鸽传递信息吗?然而,这或许是文学作品中最后一次这样描述信鸽,因为,在“废都”出版的第二年,中国就已经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了!

人类从此进入了即时通信时代!

当人们在写信时人们在做什么?其实,当人在写信的'时候,他是在进行一种相对严肃的文学创作。因为要形诸于笔墨,所以可以字斟句酌;因为要书写于纸张,所以可以认真庄重;因为要延时到达,所以可以修改修正。书信不止承载了感情、凝聚了心血,更寄寓着相互交往的共同时光。

书信是什么?对于丘迟来说,书信是写给陈伯之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对于杜甫来说,书信是向老妻报平安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于鲁迅来说,“两地书”是对于许广平家长里短的爱与关心;对于傅雷来说,书信是对于儿子傅聪学习与未来的和期望;对于病重的萧红,书信是对于年少弟弟的信心与期许“有你们在,中国就不会亡”;书信还是延时通信时代的人们给“同桌的你”的怯生生的爱慕“谁看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

与即时通信时代电话的口无遮拦、微信的随便随意相比,延时的书信代表的是自己相对比较美好的形象。因而,当还没踏入婚姻“围城”的方鸿渐与心爱的唐晓芙谈恋爱的时候,方鸿渐宁可写信也不打电话;而分手的时候,唐小姐要把方鸿渐以前写给自己的情书打个包退回来。分手了,彼此的形象也渐趋于!

“见字如面”,分手了,退回的信也就意味着不必见面!

问题是见与不见,书写的文字依然还在!尘封的感情宛如历久弥新的琥珀,故事还在。所以,明星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在一群已泛滥的真人秀和低幼类节目中就一方面是形式的创新,另一方面是感情的怀旧!

所谓形式的创新是指在视频里读信。书信属于延时通信时代的传统媒介,网络视频是即时通信时代的新媒介,但在视频里读信则使得传统的书信媒介成为视频新媒介的内容。麦克卢汉老先生的预言再一次得到验证,“没有一种媒介可以孤立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它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凸显自己的意义和功能”。一种媒介成为另一种媒介的内容,这样的结合充分让两种媒介彼此相融、推陈出新,焕发出全新的风采与价值。据说“见字如面”英文原版的节目叫“LettersLive”,可能也有古老的书信在现有的媒介里重新复活的意思吧?

怀旧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对于年华逝去,怀旧无疑具有浓重的个人色彩;对于过去的共同记忆,怀旧则明显强烈的社会意义。尤其在浮华而又彼此行色匆匆的当下,微信微博的交流虽然直白却难以真诚,互相的交往即使面对面也变得心不在焉,原本目的是促进沟通的过多社交工具反而在很多时候降低了沟通的效率、成为交往的障碍!所有这一切是我们所希望所要的吗?现实让人焦虑,往事却可回味!蕴含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书信顺理成章成为可资怀旧的依托与凭据,“见字如面”,明星所生动呈现的书信于是让浮躁时代的人们重温了一把过去的美好情感。

见字如面观后感【三】

在各种真人秀以绯闻、狗血、拼明星、拼规模等俗套逐渐受到一些诟病时,近期一档没什么噱头的综艺节目《见字如面》却安安静静地火了。节目当中,一群“老戏骨”朗读着普通人们早年的往来书信,却使人们“见字如面”、情真意切地感受到过往生活的点滴细节,以及打动人心的人情味。

节目邀请的读信嘉宾如张国立、何冰、归亚蕾等,都是演技扎实、台词过硬的表演艺术家。他们的演绎声情并茂,可以在寻常的书信故事当中发掘出情感内蕴;听惯了影视剧里动辄咆哮号哭的台词,这样的表演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

另外,该节目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比较好的统一,不同于如今大部分电视或者网络综艺节目的大制作、大规模舞美声光电、高频复杂剪辑等处理手法,《见字如面》就好像一场小剧场话剧,观演关系简化到了仅仅保留“刚需”,在必要处以老照片、音乐等烘托气氛,而将大部分表现空间交给演员。

不过,《见字如面》这档节目的成功,更重要在于策划。在此前,英国伦敦有一个很出名的活动Letters Live(书信秀),是邀请莎剧演员等为观众朗读各个时代的信件。《见字如面》借鉴了这种形式,结合了中国人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语言沟通方式,打造出独特的浪漫。

它的出现,恰逢其时地抚慰着信息爆炸时代的痛点,比如通信越来越便捷,但交心越来越困难,比如面对面坐着,但大家都只顾看自己的手机。怀旧是人类的一大基本情感模式,我们中国人则对于“忆往昔”有着更深和复杂的情感体验,书信这种已经逐渐消失的物件以及它所承载和连接的生活方式,却在信息时代,通过娓娓道来的朗读,唤起了人们心底的一些念想。

或许是被千篇一律的真人秀节目腻坏了,当包括《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之类以文化为核心的节目走红以后,电视工作者和观众都开始思考并发现,其实我们之前所担心的“年轻人”到底爱看什么,估计是个伪命题。一些节目或者演出,夸张且生硬地引用网络流行语和段子,铆足了劲儿吵吵嚷嚷,但从各项评分体系和论坛发言来看,年轻人似乎并不领情。反而是那些专注于表达人的基本情感的,以及传递如中国传统文化等审美品位的节目广受好评。

话说回来,《见字如面》这类综艺节目中的清流,靠的也不光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IP”,从各处细节我们都能发现它的匠心独运。这也给了许多综艺节目一个启示,即请一个明星、玩一个极限、炒一个概念,其余制作环节却漏洞百出,也就不再能轻易受到观众欢迎了。

;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见字如面观后感600字 见字如面观后感300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见字如面观后感600字 见字如面观后感300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题:见字如面观后感600字 见字如面观后感300字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482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