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节目主持串词 关于淮剧

国学综合

淮剧节目主持串词 关于淮剧

神界至尊围观:℉更新时间:03-14 21:14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淮剧节目主持串词 关于淮剧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淮剧节目主持串词 关于淮剧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淮剧节目主持串词 关于淮剧

牙痕记的精彩唱词

精彩唱词:

1、寿保卖身(张美群演唱)

娘啊娘,今日孩儿哀哀乞讨苦苦求,未遇一个同情的人。想到父母挨饿我悲泣,惊动了扬州珠宝商人柳半城。他年过半百无一子,愿买寿保当亲生。绝处求生人人有,因此上大街之上卖自身。一岁能卖银一两,八岁儿卖了八两银。

这些大米是他赠,寿保说话句句真。万望娘亲原谅儿,怜念寿保一片衷情。宽恕孩儿背着双亲,未曾禀告卖自身。

2、鹅毛大雪乱纷纷(陈芳演唱)

鹅毛大雪乱纷纷,北风扑面少行人。饥寒交迫果然苦,家私百万也害人。员外半百无一子,盼我为他传后根。烧香求子多殷勤,观音无意枉费心。王桂定计装假孕,从此小叔三娘把我当眼中钉。叔嫂勾引乱人伦,欲霸家产起歹心。

如今假孕已有十月整,总不能养下棉花四五斤。无奈我带着香烛,冒着风雪把庵堂进。拜托老尼暗中买子,以假当真。王门家产有人继承,安慰那风烛残年员外心。

3、牙痕证(王玲玲演唱)

听她言雷击顶,恨煞无信柳半城。只要凤英有口气,天涯海角也要把子寻。血气涌胎气动,胎气动阵阵疼。冷汗如珠滚,咬牙破嘴唇。生不逢时又添灾,切莫牵娘肚肠掏娘心。文亮夫啊!你若在人世快快来相见,你若烧死也来显显灵。漠漠荒野瓦车篷,借你挡挡风雪躲躲身。

(白)哎呀,哎呀。

(下)(抱子复上,唱)姣儿落地哭一声,啊呀,顾凤英九死一生又还魂。风雪无情少怜悯,我只得将儿紧紧包在破衣衿。破衣衿是你哥哥留,留下骨肉手足情。见物伤情情难禁,我和你同去寻找同胞人。大雪啊求你停一停,姣儿他刚出娘胎怕你淋。

北风啊求你歇一阵,休让出胎孩儿就尝人间冷。姣儿啊!你怎经得起一路颠簸一路苦,你怎经得起一跋山涉水万里程。缺少奶水无糕粉,没牙的孩子怎能嚼草根。为娘身边虽有八两银,也不能动它半毫分。缺一钱买主不答应,少一厘寿保赎不成。

风餐露宿娘能受,忍饥挨饿儿难撑。为娘有力养你无力领,只怕西出扬州,就要为儿筑新坟。还是将儿留在瓦车篷,好让你重找爹娘重投生。莫非你怕为娘日后不相认,儿啊!我写封血书留你身。八幅罗裙撕一幅。咬破手指血淋淋,八幅罗裙撕一幅。

咬破手指血淋淋,上写儿父安文亮,下写儿母顾凤英。只因生儿无法领,拜托南来北往人,张家抱去张家子,李家领去李家根。我儿天生有六指,取名就叫安禄金。日后若能重相见,结草含环报大恩。我将儿子轻轻放,儿哭声揉碎娘的心。

又怕这布裙容易丢,日后无凭无证认禄金。娘在你身上留记痕,殷殷姣儿血,滴滴祭神灵。染红片片雪,春来草青青。在儿的手腕上面咬牙痕。儿哭声声悲,为何哭不停。怨娘心肠狠,恨天不容人。

牙痕记下诉不尽分离苦,牙痕记下割不断母子情。牙痕记下安家根,日后凭着牙痕将儿认。瓦车篷啊瓦车篷,你耳闻目睹顾氏凤英,车篷产子无奈弃婴。日后有幸母子逢生,你千万你千万,要为我骨肉团圆做证人。

4、拜观音

怀抱男孩喜万分,胜过穷汉拾斗金。高高的鼻梁多端正,杏子双眼亮晶晶。小手片子白又嫩,下巴骨子肉墩墩。只道是假孕要现形,谁知苍天降麒麟。老王啊,你的恩情说不尽。从今后我是你的女儿,他是你的外孙,生前由我照应,死后由他封钉。

切莫透露这风声,我一谢苍天,二谢老王,三许心愿,替佛装金。不顾雪地,撩起罗裙,抱儿跪拜。拜谢那,大恩大德大慈大悲的送子观音。

5、十年不见亲娘面(徐永军演唱)

哎呀!我的母亲啊!十年不见亲娘面,母子重逢喜又悲。这卖身银,十年前儿在破庙交给你,这卖身银,今日又原来还到儿身边。

这卖身银,浸透了慈母多少泪水。这卖身银,显示着爱儿的心尖。养身父亲身已死,孩儿已经中状元。赎身虽然不用它,往日它却把母子思念愁肠牵。娘啊!我的亲娘啊!多少次梦中犹闻亲娘喊,醒来寻娘只见窗外落叶飞啊!端饭便想慈母饥,穿衣更念双亲怎度三九天。

春天怕见花鲜艳,月圆只有泪潸然有。泪潸然,思不断。发奋攻读在灯前,我步入蟾宫折桂枝,万岁御笔点魁元。奉旨还乡完婚配,差人便到旧家园。父母不在淮安县,四乡八镇都寻遍,仪征破庙也不见。父母行迹都杳然,供牌位,示悼念。

扩展资料

牙痕记淮剧传统剧,又名《安寿保卖身》、《瓦车篷》。该剧不仅体现了母爱之美,还有解、宽容、隐忍和奉献。

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发源于今江苏省淮安市以及盐城市里下河一带,发祥于近现代的上海市,现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以及安徽省部分地区。

清代中叶,在淮安府(今盐城市和淮安市)和扬州府两地区,当地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称之为“二可子”,仅以竹板击节。淮剧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称为徽夹可),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

形成基础

早期淮剧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唱腔基本是曲牌联缀结构,未采用管弦乐器奏。1930年前后,戴宝雨、梁广友、谢长钰等人,又在香火调的基础上,采用二胡伴奏新调,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调。1912年,何孔德、陈达三等把淮剧带到上海。何叫天又创出连环句唱调,进一步丰富了自由调。

主要流派

淮剧现代流派有“筱派旦腔”、“何派生腔”、“李派旦腔”、“马派自由调”、“徐派老旦”、“周派生腔”、“杨派生腔”、“李派生腔”八大流派,分别是淮剧名家筱文艳、何叫天、李玉花、马麟童、徐桂芳、周筱芳、杨占魁、李少林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淮剧艺术流派。

当代流行的派别是以何双林为代表的何派、陈德林为代表的陈派、裔小萍为代表的裔派,代表的是现代唱腔。

迄今,淮剧界已有梁伟平、梁国英、王书龙、陈澄、陈明矿等五位演员获得过中国戏剧梅花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淮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牙痕记

谁给点灵感啊……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这么多,看着办。

有谁知送淮剧<<牙痕记'>>万岁爷莫'要听他胡言乱讲的唱词

万岁爷

莫要听他

胡言乱讲

他仗着才华

编出了故事一桩

万岁啊

为臣口拙

不会言讲

我今天要诉一诉

王家的衷肠

我父亲王朝成务农经商

古稀之年生下我

惊动了四乡

众相邻众亲友到我庄上

庆满月摆酒席宾客满堂

四邻八舍前去访上一访

谁不知生养我是

李氏亲娘

这牙痕是娘亲咬在臂上

这六指胎里带都说吉祥

提起了老娘亲

我热泪盈眶

她为我遭凌辱关在磨房

历尽沧桑

为臣我赴边疆跃马战场

老娘为我磨房受苦

不见阳光

日日夜夜把儿想

白了头断了肠

人世间哪里有

这样慈祥的老亲娘

想不到柳大人他心怀异想

他把我诓进府出言癫狂

他要我承认下是安家所养

平地里又冒出了一个亲娘

羞辱我封疆臣怎能来原谅

岂容他诋毁娘出言无方

若不是我看在万岁情面上

打他个落花流水家破人亡

无奈何'

暂时只得把怒火强按下

微臣我敢冒万死为禀真情

来把宫闯

万岁面前奏上本章

辩黑白明是非

金龙我赖圣上

他们是把我中伤错伤天良

强占人子胡言乱讲

莫非结党另有文章

扰乱朝纲今日里

望圣上能把

朝廷正义来伸张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淮剧节目主持串词 关于淮剧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淮剧节目主持串词 关于淮剧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淮剧主要剧目名称

标题:淮剧节目主持串词 关于淮剧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471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