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的美术活动有哪些 龙抬头的美术活动是什么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龙抬头的美术活动有哪些 龙抬头的美术活动是什么的文章,本文对文章龙抬头的美术活动有哪些 龙抬头的美术活动是什么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幼儿园二月二龙抬头的活动方案
幼儿园二月二龙抬头的活动方案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传统的理发吉日。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活动方案,欢迎参考!
幼儿园二月二龙抬头的活动方案 篇1
设计意图
二月二,当地人有一个传统的节日,称为“龙抬头”。在这一天,人们有一个习俗,就是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剪头发。为了让孩子更加了解这个节日的一些习俗,我组织了此活动,让孩子们知道在这一天要剪头发。
活动名称
角色游戏《小小理发师》
活动目标
1、让孩子了解“龙抬头”这个节日的由来及习俗。
2、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剪头发”带来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感知活动
1、教师与幼儿一起讲述剪头发的经历。
提问:咱们的头发长了,应该怎么办呢?
二、教师示范剪头发。
三、游戏《剪头发》。
1、请两名幼儿当理发师上去互相“剪头发”。
四、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经过一个有趣的《剪头发》活动,孩子们不但了解了“龙抬头”这个节日的由来,还知道了一些关于这个节日的习俗。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当请幼儿上去表扬”剪头发“的时候,孩子们都乐意参与到游戏之中。
二月二相关资料:炒蝎豆的由来
众所周知,武则天是女人之辈,历史上说武则天从皇后变成皇帝后,气坏了天上的玉皇大帝,他命令太白 金星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向人间降雨,以表示惩罚。这下可苦了天下百姓,庄稼枯死,河塘干涸,后来, 连吃水也困难了。
一天,忽然从远处飘来一朵云彩,那云彩越来越大,不一会就把整个天空遮住了。一阵和风吹过,“哗哗 哗”下了一场倾盆大雨。久旱得雨,人心欢畅。人们不顾衣湿身冷,对空跪拜,感谢天老爷降福人间。
原来,这是司管天河的玉龙听到人间的哭声,担心人们渴死,便喝足了天河之水,张开巨口喷雨,使人们 得救了。玉帝得知此事,大发雷霆,用一座山,把玉龙压在下界,发话说玉龙要想重登灵霄殿,除非金豆开花 时。
老百姓知道了这件事,他们为了报答玉龙的恩情,帮助玉龙上天,就到处找开花的金豆。这样,找到第二 年的二月初一,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炒开花的包谷豆不正象金豆吗?于是,家家都炒包谷豆,二月二那 天,各家各户都把炒好的包谷花端出来,整个大地一片片金黄银白色。太白金星在天上看花了眼,以为金豆开 花了,就收了那座山。玉龙一纵身,便上了天,一边腾跃,一边喷雨,算是对人们的酬谢和感激。玉龙回天庭 了,民间却有了炒包谷花的习惯,每年二月二,人们一边忙着,一边唱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 流。”
幼儿园二月二龙抬头的活动方案 篇2
一、活动背景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二、活动主题
公益从头开始
三、活动时间
20xx年3月18日(周六)上午9:00-11:00。
四、活动地点
天山公园
五、参加人员
滨湖新区小朋友(共50名),理发师若干名。
六、活动内容
1、征集志愿者
征集滨湖新区自愿参加此次活动的小朋友和发型师志愿者,前往所在社区(网格)报名。
2、造型制作大比拼
每位发型师限做3-5个发型,参与优秀发型评比。
3、优秀造型评选
现场挑选20名群众,对所有发型师完成后的造型进行现场评选,评选优秀造型奖10名,优秀志愿者10名。
4、颁发获奖证书。
七、活动目的
以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为契机,将民族习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鼓励大家热爱生活,勤奋工作。同时,通过此次活动能带动大家热爱公益,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中来,积极营造良好的公益氛围。此外,鼓励大家在平凡工作中乐于创新,为滨湖建设出一份力。
八、活动要求
1、本次活动本着志愿的原则,各单位应精心组织,积极做好相关宣传、安全保障和协调工作。
2、活动中所需的理发器材,均为自带,请妥善带好相关器械,其他有主办方提供。
3、参与的理发师可携带本店的相关宣传材料,现场宣传。
4、设计的造型可以是图案、文字、符号等,但必须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否则不予评比。
;河南民间工艺有什么
问题一:河南的民间艺术有哪些呢?? 很多有内黄农民画、朱仙镇木版年画、灵宝皮影、大营剪纸、泥塑、木雕、根雕、烙画、陶艺、奇石造型、麦秆画等四十余个。河南三大地方戏:豫剧、越调、河南坠子
问题二:河南有什么特色工艺美术品? 开封的汴绣,花生糕,清明上河图
朱仙镇 年画
问题三:河南有哪些民间艺术 祭龙辟虫的龙抬头(二月初二)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 或“青龙节”。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月二这一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 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农历六月初一
农历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这时, 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 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馍的一种)和桃、李等五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 斗上贴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后,人们 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大人们在麦场里猜 拳行令,孩子们边吃边耍,十分尽兴。
农历六月初一过后,是六月初六,所以,有的人家干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动揉到六月初一来进行。六月初六,民间称“炒面节”、“望夏节”、“闺女节” 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风俗就不大一样。不管怎样,节日就是吃、玩、走亲戚。而且这些节日都与出嫁的姑娘有关。农村的各家各户,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间,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后再送回婆家。俗语有:“六月六,请姑姑。”“六月六,挂锄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六月初一过小年的习俗,在中原地区相当普遍。从六月初一到初六,中原农村的“年” 味是浓郁的,时间要持续一周左右。尽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区别,但两个节日距离太近,节日活动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块了。
妙趣横生的乞巧节(七月初七)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有的要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馍或糖烙馍,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
除此之外,还要单独包七个大饺子,饺子馅由七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七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这七样东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愿。 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七个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然后把七张油饼和七个大饺子放在竹蓝内,挂在椿树上。这天晚上,七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蓝子。这种举动称为“守巧”,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七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蓝内各摸一个大饺子。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等东西,谁就是未来的巧手。
在豫北沁阳、孟县等地,现在还流传有“七夕”对歌的习俗。每到“七夕”这天,当地的少女们按村子,或按乡、县组成小组,每组七人,也可为九人、十一人,以单为巧数。民间讲究对歌人的数量,俗语有“当单不当对,当对拙一辈”。人们把对歌小组分成单数,都是为了能够获“巧”,希望本村的对歌组能够取胜。
农耕特色突出的牲口节(七月十五)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
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凡有大牲口的......>>
问题四: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舞阳民间绘画根系古老的中原文明,文脉传承,源远流长。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甲骨契刻符号和骨笛,反映了这里早在8000年前就有了古老的文化艺术。此地素有“帝乡侯国”之称,历史上人才辈出;西汉樊哙、东汉吴汉、三国司马懿皆封侯于此;东汉横野大将军王常、西蜀开国皇帝王建皆诞生于此。舞阳传统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原始泥塑、彩陶、汉代画像石、唐宋陶瓷器皿、绘画图案以及各代建筑、石刻、壁画、刺绣、剪纸、门神画等民间艺术美不胜收,比比皆是,形成了相当深厚的民间艺术传统。这些丰腴的积淀对舞阳民间绘画都产生着潜在的影响。
近日,由河南省台办组织的“探寻中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两岸三地记者联合采访团一行37人来到河南舞阳县,采访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艺术舞阳县农民画的成长历史,实地参观舞阳县农民画展,观看农民现场作画,并且了解了舞阳县的贾湖文化、经济建设和发展等等。
另外,舞阳农民画特有的拙朴童雅的构图形式、高亢激越的色彩效果以及亲切感人的生活内容,让人们看后无不为之赞叹。舞阳农民画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间文化,具有独特的绘画风格和强烈的艺术个性。
“舞阳县农民画”亦称“舞阳现代民间绘画”,它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全国上下兴起壁画热潮,就是在这种以墙壁为载体、以“普罗艺术”为风格的绘画中,通过反复的探索、研究和升华,以及从民间绘画、剪纸、刺绣、泥塑、壁画等古老民间艺术中发展而来的,既继承和发扬了舞阳传统的民间文化,又融合着开放的现代意识,描绘了民间习俗,讴歌了现代生活,具有迥异的绘画风格和强烈的艺术个性,成为艺苑奇葩。舞阳县农民画先后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省知名文化产品”,并被列为全国十个有代表性的农民画乡之一。舞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绘画之乡”。
问题五:郑州有哪些民间艺术遗存?? 制作收藏本图
张金汉(左)和儿子张俊涛对复原的各式花灯十分爱惜
核心提示
被首批列入“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汴梁灯笼张”,透出了整个民间艺人最积极、最典型的生存状态,他将现代科技融入到传统手工制作中,使花灯制作这一民间传统技艺有了新的生命力。但令人遗憾的是,从第五代三人,到第六代仅剩一人,流传数百年的绝活依然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在缺乏资金等的情况下,这个民间花灯之家动用整个家族的力量把绝活保存下来。从复制家传的花灯成功,到把对象扩展到整个中华古灯,“汴梁灯笼张”第六代传人张金汉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艺人的传承之路。
问题六:河南有什么传统文化 少林武术节】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中的奇葩,国之瑰宝。 为了弘扬中华武术,扩大对外开放,郑州自1991年开始举办“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隔年举行。为了弘扬中华武术,扩大对外开放,郑州自1991年开始举办“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隔年举行。 在武术节期间举行精彩的武术竞赛和表演,进行经贸、科技交流和各种富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娱乐及旅游活动。在武术节期间举行精彩的武术竞赛和表演,进行经贸、科技交流和各种富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娱乐及旅游活动。 这是一项融经贸、文化、旅游、科技为一体的大型国际性综合活动,每次都吸引国内外数十万人云集郑州。这是一项融经贸、文化、旅游、科技为一体的大型国际性综合活动,每次都吸引国内外数十万人云集郑州。 【古荥龙舞】郑州市邙山?古荥镇的龙舞,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龙灯节,方圆几百里的百姓都涌向古荥?看,据说清乾隆、光绪二帝都曾亲临古荥?看龙舞。1949年後,古荥龙舞得以创新发展,演技日益精湛。它汲取了各种龙舞的特点,又不同於其他龙舞,故事完整生动,情节曲折感人,表演场面宏大,艺术风格独特。整场表演分为鱼跃龙门、金龙出南门、龙蜗玉柱、二龙相戏、解救青龙、二龙戏珠、胜利对舞等10个场面。古荥龙舞流传至今,其影响之大,历史之悠久,在中原地?是不多见的。 【古荥龙舞】郑州市邙山?古荥镇的龙舞,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龙灯节,方圆几百里的百姓都涌向古荥?看,据说清乾隆、光绪二帝都曾亲临古荥?看龙舞。1949年后,古荥龙舞得以创新发展,演技日益精湛。它汲取了各种龙舞的特点,又不同于其他龙舞,故事完整生动,情节曲折感人,表演场面宏大,艺术风格独特。整场表演分为鱼跃龙门、金龙出南门、龙蜗玉柱、二龙相戏、解救青龙、二龙戏珠、胜利对舞等10个场面。古荥龙舞流传至今,其影响之大,历史之悠久,在中原地?是不多见的。 1988年古荥龙舞应邀参加了北京国际旅游年的龙舞大赛,誉满京城。 1988年古荥龙舞应邀参加了北京国际旅游年的龙舞大赛,誉满京城。 【笑伞】流传於荥阳一带的民间艺术。 【笑伞】流传于荥阳一带的民间艺术。 传说隋大业十二年(616),瓦岗军起义,翟让用李密计,破金韩关,进取荥阳。传说隋大业十二年(616),瓦岗军起义,翟让用李密计,破金韩关,进取荥阳。 隋扬帝派大将张须陀为荥阳通守,协同荥阳大守郇王庆合兵讨伐。隋扬帝派大将张须陀为荥阳通守,协同荥阳大守郇王庆合兵讨伐。 瓦岗军初战不利,於是乘正月十五玩花灯之机,巧扮民间歌舞艺人,随民间社火一起混进城内,Y应外合,一举攻克荥阳。瓦岗军初战不利,于是乘正月十五玩花灯之机,巧扮民间歌舞艺人,随民间社火一起混进城内,里应外合,一举攻克荥阳。 笑伞就是义军当时扮演的节目之一。笑伞就是义军当时扮演的节目之一。 如今歌舞队中执伞的滑稽老人,即是赫赫有名的程咬金,其他男女演员各2人也是义军勇士。如今歌舞队中执伞的滑稽老人,即是赫赫有名的程咬金,其他男女演员各2人也是义军勇士。 【律棒鞭】流行於荥阳一带的民间歌舞,起源年代不详。 【律棒鞭】流行于荥阳一带的民间歌舞,起源年代不详。 演员只有3人,男1女2。演员只有3人,男1女2。 细乐器伴秦,白8~10人组成,其节奏轻松、流畅。细乐器伴秦,白8~10人组成,其节奏轻松、流畅。 曲牌有“?调”、“剪剪花”、“剪剪花变新调”、“满州”、“双翠翠”、“下河”、“对花”等10多种。表演时男演员饰相公,女演员饰小姐,手持......>>
问题七: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有什么?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蔚县的王老赏大弟子周兆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07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纸大师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剪纸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用一种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就叫单色剪纸,它如同版画中的单色木刻一样,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这类作品显得十分朴素大方。而套色剪纸则是用不同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这种形式并不常用,但是看起来生动形象。 编辑本段年画 年画(new year paintings),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中国著名的四大“年画之乡”是: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这些地方所生产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喜爱。 各地对年画的称谓南辕北辙,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 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o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见盛行。建......>>
问题八:中国的民间艺术有那些? 中国民间工艺品
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这些工艺品大都与民间传说有关,材质有陶瓷、泥塑、布艺、木头、灯彩、吊饰、
丽江木刻 、桦皮工艺、漆器工艺、 兽皮工艺、 砚石工艺、竹编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
土家族黄杨木雕、瓷器、风筝、剪纸、麦杆画、年画、铅笔屑画、唐卡、拓真画、银
饰、纸编画、苏绣、鱼皮衣等。内容大都是精神活泼向上、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矗余、儿孙满堂等,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用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民间绘画艺术已逐步发展为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又富有生活韵味的民间性的现代民间绘画。
中国民间舞蹈艺术
民间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经历代发展,传承至今,其种类因地域而别,内容十分丰富。
舞蹈《跑帷子》和《跑阵舞》是由古代战争中的陈兵布阵演变而来。《打独角兽》和《扛箱舞》反映了上古人与兽的搏斗。《龙舞》、《狮舞》、《麒麟舞》、《赶犟驴》、《竹马舞》和《猫蝶舞》是典型的模拟舞蹈。《打春牛》和《打铁舞》是模仿人们生产劳动时的情景。《八美图》、《荷花灯》、《菊花灯》、《旱船舞》、《高跷舞》等表现了劳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型群众舞蹈《秧歌舞》和《腰鼓舞》是解放战争时期产生的革命舞蹈。《抬阁》、《肘阁》是典型的道具性舞蹈。震撼人心的《鼓舞》和《大铜器舞》场面壮观,热情奔放。运用道具进行表演,歌舞结合和采用虚拟、象征的表现手法是中原民间舞蹈的明显特征。
中国民间戏曲艺术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问题九:中国的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美术品种极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供赏玩的造型艺术,亦有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总的来说,可分为:①绘画。其中包括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灯笼画、扇面画等。② 雕塑。有彩塑( 奇观彩塑 、 小型泥人)、建筑石雕、金属铸雕、木雕、砖刻、面塑、琉璃建筑饰件等。③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纸玩具、蜡玩具等。④刺绣染织。包括蜡染、印花布、土布、织锦、刺绣、挑花、补花等。⑤服饰。包括民族服装、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⑥家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 、木器 、竹器 、漆器、铜器及革制品、车马具等带有装饰及艺术价值者等。⑦戏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会造型等 。⑧ 剪纸 。包括窗花、礼花、刺绣、刺绣花样、挂笺等。⑨纸扎灯纸。包括各种花灯、各种纸扎。⑩ 编织 。包括草编 、竹编 、柳条编、秫秸编、麦秆编、棕编 、纸编等。? 食品 。糕点模、面花面点造型、糖果造型等
幼儿园龙抬头主题活动方案
为确保活动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其实就是针对活动相关的因素所制定的书面计划。活动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幼儿园龙抬头主题活动方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园龙抬头主题活动方案1
设计思想
“二月二,龙抬头”,各地差不多都有这种说法。黄河口一带把这一天叫做“春龙节”。因为阴历二月初,正当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从这一天起,开始雷鸣了,传说打雷是天上的龙怒吼或甩尾巴,龙睡了一冬天,到这一天开始苏醒,所以天上有雷鸣。这一天正当初春季节,适宜于耕作,也因为各种虫鸟开始活动,就有吃蝎豆避免蝎子蛰的风俗。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结合春龙节组织教育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了解龙的有关知识和民间风俗,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幼儿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好好学知识,练本领。
目的:
1.让幼儿知道龙的来历,了解龙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的。
2.让幼儿了解有关龙的传说、故事,丰富关于龙的词汇。
3.让幼儿知道我们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培养幼儿的自豪感。
准备:
课前搜集龙的图案、有关龙的传说、故事,歌曲磁带《龙的传人》。
过程:
1.引导幼儿谈话:小朋友在什么地方见过龙?(龙灯、龙船、龙袍、龙旗、商标、北京的五彩琉璃“九龙壁”等等。)
2.老师向幼儿展示一些龙的图案,让幼儿观察:龙是什么样子的?(龙的形象: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麟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可以这样理解,龙的身体各部分是许多种动物的一部分拼凑成的,它集各种动物有力、优美的特点于一身。这说明龙是古人虚构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
3.老师讲解龙的来历及它的价值:龙是中华民族创造的,距今五、六千年前,龙就诞生了。那时,龙的形象还不象现在,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不断改造创新着龙的形象,还赋予了龙非凡的神力。现在,龙的形象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古人认为龙能“兴风雨,利万物”,古书中还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见,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吉祥之物,人们特别喜爱它。在民间哪里有快乐的场面,哪里就少不了龙。传说中,它是消灾降福的“龙王”,雕刻在宫殿建筑上,它是帝王政权的象征,在工艺图案中,则是一种瑰丽的装饰。
4.老师和幼儿一起讲述关于龙的传说、故事。
(1)先启发幼儿讲述平时听过或看过的关于龙的故事,如:叶公好龙、唐玄宗与龙等。
(2)老师讲述有关传说、故事,并启发幼儿学说关于龙的词汇:龙船、龙灯、龙椅、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藏龙卧虎、龙谭虎穴、龙盘虎踞、叶公好龙等。
5.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欣赏歌曲《龙的传人》,听完讨论歌曲内容:歌曲中唱了一些什么词?使幼儿知道龙是炎黄子孙的象征,中国人号称是龙的传人,龙的风彩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貌,作为中国人,我们应感到骄傲和自豪。
6.要求幼儿课下搜集龙的故事、龙的商标、图案等。
幼儿园龙抬头主题活动方案2
目的:
1.让幼儿知道一年中有二十四节气,龙抬头的日子是农历二月初二。
2.了解二十四节气中惊蛰的含义及与龙抬头的关系。
3.了解“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准备:
幼儿每人一本日历,“二月初二”绘制成大日历。
过程:
1.了解二十四节气,并重点掌握节气中惊蛰的含义。问:一年有多少个节气?你知道哪些节气?(在日历上自由寻找)
小结:一年中有二十四节气,节气的日子以农历为准,农民都是以节气为准种庄稼的。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是讲冬季里不吃不动的动物,到了天气暖和时,渐渐脱离冬眠的状态,从昏睡中惊醒过来。
2.了解龙抬头的日子。老师出示大日历“二月初二”,让幼儿说出:这张日历的农历是几月几日?二月初
二属于哪个节气?这一天是什么日子(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据说,冬眠的龙,到了惊蛰前后,被隆隆的雷声唤醒了,开始抬头。)
3.老师讲故事,让幼儿了解“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讲完,提问:
(1)传说中说了一件什么事?里边都有谁?
(2)张娃和莹花在什么地方掏水?开始掏到水了吗?
(3)最后是怎样掏到水的?
(4)人们是怎样来纪念二月二这个日子的?(故事附后)
幼儿园龙抬头主题活动方案3
目的:
1.让幼儿了解龙年的来历,知道每隔12年过一次龙年。
2.理解龙的深刻内涵,激励幼儿积极向上。
准备:
十二属相头饰,积木,录像带。
过程:
1.简单讲述龙年的由来。
①十二生肖是怎样安排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戊狗、亥猪)
②龙是不是真的动物?人们为什么崇拜它?(因为传说中的龙是一种有灵性的神奇动物,象征着吉祥和力量。)
③说一说自己的家人谁是属龙的?
2.看录像,了解龙年隆重的欢庆仪式和情景,培养幼儿喜爱龙、崇拜龙,为成为龙的子孙而自豪的情感。
启发幼儿说说观后感,喜不喜欢龙?为什么?
3.十二生肖游戏:
①利用插塑插十二生肖动物,并排出顺序。
②带上十二生肖头饰做动物找家游戏:牛、兔与羊、狗、猪到家畜家,鸡到家禽家;鼠、虎、猴到野兽家、蛇到爬行动物家;龙到小朋友家。
幼儿园龙抬头主题活动方案4
目的:
1.让幼儿了解吃蝎豆的来历,知道这是一种风俗习惯。
2.了解蝎豆的炒制方法。
准备:
炒制好的蝎豆:糖豆、咸豆、面棋豆等。
过程:
1.让幼儿了解二月二吃蝎豆的习俗及其它风俗。老师把炒好的豆子分给幼儿,让幼儿尝一尝,说一说:这些豆子是什么味道的?谁知道农历二月初二吃的豆子,叫什么名字?(蝎豆。春龙节,在黄河口一带,老百姓
有吃“蝎豆”的习俗,据说,吃了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蛰。正月末开始泡豆子,二月初开始爆炒,这叫“蝎豆”或“蝎子爪”。)
除了吃蝎豆外,还有什么习俗?(二月二这一天,黄河口一带的妇女不做针线活。)
2.老师讲传说、故事,让幼儿了解吃蝎豆的来历(故事附后)
(1)传说中的玉皇大帝是怎样惩治武则天的?
(2)谁救了人间的百姓?玉皇大帝又是怎样惩治玉龙的?
(3)老百姓想什么办法帮助玉龙上天的?
3.了解蝎豆的炒制方法:小朋友,蝎豆好吃吗?知道人们是怎样炒制的吗?(今天的蝎豆,人们一般都是用黄豆炒制的。有的炒豆放上糖,香甜可口;有的把豆放在盐水里泡过炒,别有滋味;还有的把面棋和蝎豆、玉米和蝎豆一起爆炒等。)
4.要求幼儿让家长帮助炒制各种口味的蝎豆,品尝自己劳动的成果,体验劳动的欢乐。
幼儿园龙抬头主题活动方案5
目的:
1.了解《劝耕图》的含义,知道二月二是春耕的大好时机。
2.通过参观及绘画,加深对农村春耕繁忙景象的感受。
准备:
年画《劝耕图》,彩笔、画纸。
过程:
1.出示《劝耕图》,讲解皇帝耕地的故事。
①首先通过观赏,让幼儿讲述画面内容:画中是一个戴王帽、穿龙袍、留胡须的皇帝,手扶梨把耕田;一名戴合帽、穿龙袍的'七品县令牵牛;有一文臣一手提灯笼,一手撒种,旁有一学士观看;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背景是城墙和城门,远山浮云。
②学古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种地臣牵牛,五谷丰登太平秋,古人杳然不见面,今日纸上又相逢。”
让幼儿理解其涵义:皇帝希望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人民也希望有个体察民情的贤明的皇帝。
2.绘画:春耕。
①让幼儿回忆课前到农田参观时看到的情景,讨论今昔农村有什么变化?
小结:现在农村大部分已实现了现代化,用机器耕地、播种,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能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幼儿从小掌握科学知识,长大帮助农民科学种田,为祖国经济繁荣做贡献。
②幼儿绘画,然后让幼儿分别讲述自己不同的构思设计。
附1:故事龙抬头的故事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黄河口一带有一座龙斧山,山上有座龙王庙。山下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小伙子,名叫张娃,父母去世以后,他和采药姑娘莹花结了婚。小俩口男耕女织,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后来这一带地方,连遭三年大旱,黄河的水断了线,深井成了干窟窿,田禾晒得能点头。为了活命,张娃要去掏黑龙潭。
黑龙潭就在离他家不远的山口上。原来,潭里的水,一直汨汨直冒,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从冬至那天,一场暴风在潭上旋过之后,黑龙潭的水就干涸了。
张娃和莹花过了“腊八”就动手,一直掏到腊月二十三小年日,还是不见水。小俩口没歇气,又一直掏到正月底,可是,越掏越干。到了二月初一,潭底出现了一层像铁板一样的硬盖,镢头挖着崩火花,再使劲也掏不下去了。就在这个时候,天上飞来了一只白鸽子。莹花刚想捉它的时候,它已经飞起来了。机灵的张娃用手一挡,白鸽子跌在地上,变成了一个笑嘻嘻的白胡子老头。老头捋着胡须向他们说:“好孩子,感动天,希望还在龙斧山。龙斧山,劈山斧,一砍顶你一千五……”说罢,化作一缕青烟不见了。
张娃和莹花,遵照老头的指点,历经千辛万苦,翻了五条岭,绕了大盘道,登上龙斧山,才来到了龙王庙。虽然天色已晚,可是这儿灯火辉煌。张娃和莹花进了庙门,二话没说,先给龙王磕了头,抬起头来,看到殿前架上那把千斤重的大斧头闪闪发光。张娃高兴极了,走到架前,取下山斧,扛在肩上。说也奇怪,大斧轻得好象扛了一根木棍。他们连夜赶回了黑龙潭,天刚一亮,张娃就举起了劈山斧,照准墨龙潭底的硬土狠狠地劈了一下。不知是神灵相助,还是人急劲大,随着山斧击石,一股清水咕咚一下冒出了地面。接着,一团薄雾象轻纱一样笼罩了龙潭,一条巨大的青龙,由潭口跃然冲出,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只听霹雳一声,腾空而起,随着团团祥云直上云霄,霎时天昏地暗,乌云翻滚,雷声隆隆,不一会就下起了大雨。大家高兴极了,都纷纷跑来感谢张娃和莹花。
后来,为纪念这“龙抬头”的日子,大家约定每年二月二,太阳不出来不打水,因为怕取水时撞伤了龙头,此俗延续至今。
附2:故事炒蝎豆的由来
众所周知,武则天是女人之辈,历史上说武则天从皇后变成皇帝后,气坏了天上的玉皇大帝,他命令太白金星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向人间降雨,以表示惩罚。这下可苦了天下百姓,庄稼枯死,河塘干涸,后来,连吃水也困难了。
一天,忽然从远处飘来一朵云彩,那云彩越来越大,不一会就把整个天空遮住了。一阵和风吹过,“哗哗哗”下了一场倾盆大雨。久旱得雨,人心欢畅。人们不顾衣湿身冷,对空跪拜,感谢天老爷降福人间。
原来,这是司管天河的玉龙听到人间的哭声,担心人们渴死,便喝足了天河之水,张开巨口喷雨,使人们得救了。玉帝得知此事,大发雷霆,用一座山,把玉龙压在下界,发话说玉龙要想重登灵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老百姓知道了这件事,他们为了报答玉龙的恩情,帮助玉龙上天,就到处找开花的金豆。这样,找到第二年的二月初一,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炒开花的包谷豆不正象金豆吗?于是,家家都炒包谷豆,二月二那天,各家各户都把炒好的包谷花端出来,整个大地一片片金黄银白色。太白金星在天上看花了眼,以为金豆开花了,就收了那座山。玉龙一纵身,便上了天,一边腾跃,一边喷雨,算是对人们的酬谢和感激。玉龙回天庭了,民间却有了炒包谷花的习惯,每年二月二,人们一边忙着,一边唱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龙抬头的美术活动有哪些 龙抬头的美术活动是什么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龙抬头的美术活动有哪些 龙抬头的美术活动是什么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