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演讲稿小学生 七夕演讲稿500个字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七夕演讲稿小学生 七夕演讲稿500个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七夕演讲稿小学生 七夕演讲稿500个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七夕节创意演讲稿
七夕节创意演讲稿精选1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别称“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七夕节创意演讲稿精选2
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
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又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
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七夕节创意演讲稿精选3
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亦称“乞巧节”、“少女节”、“情人节”。七夕节,主要是庆贺天上牛郎与织女的一年一会。来源于神话故事,民间习惯称为天河配。
依照七夕节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山西民间有扎像庆贺之俗,就是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织女相会。在像前敬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星汉灿烂之际,如果看到天河中有奕奕正白气,闪耀着五色的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织女相见的征兆。旧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恩赐。据说牛郎织女是勤劳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农求织求婚均可。求金求银求暴利则要适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则不灵。在吉祥征兆面前,连续三年诚心诚意乞求一事,则必然应验。山西气候,七夕前后多降雨,能够连续三年乞求一事当属不易。民间传说,七夕节如果天上降雨,就是牛郎织女哭诉衷肠,预兆着夫妻和睦,家庭兴旺。
七夕节里,姑娘媳妇还有许多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
晋南地区习惯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编织物,置放案头。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
曲沃县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香节投水乞巧。
晋北地区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因微尘飘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膜。将绣花针涂油以后,轻轻放置水面,能够飘浮者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晋西北地区是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将节前生好的豆芽,放置水面。在阳光照耀下,经过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出各种动态,或蜈蚣、或水蛇、或水狗、小鸡。倒影显得越复杂越逼真,意喻艺巧越多。
晋东南地区女孩子,七夕节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匣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的结网疏密状况,越密乞巧越多。
与少女一样,少男在七夕节也要向牛郎讨教耕耘本领。
晋南地区,习惯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制作茅屋小景,屋旁作成田园。田地中种粟生苗,称之为“谷板”。
晋北地区习惯将小麦及各种豆类用水浸泡,促其生芽。七夕节,用彩线缠芽,称之为“种生”。
晋西北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称为“老牛过生日”。
晋东南流传有夜深人静,躺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的说法。七夕节,民间喜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种糖果,称为巧食。山西境内,家家要吃西瓜,喜欢在西瓜上刻画花纹图案,称为“花瓜”。
七夕节创意演讲稿精选4
同学们:
七夕是我们村里喜庆的日子,家家户户都把客人请到家里作客,整条村子都喜气洋洋的。
那一天来临了,家里就把桌子和椅子通通都拿出来摆齐,然后请酒楼的厨师和杂工来做菜,如果是自己做的会忙不来,就情来帮忙哦!
那家酒楼的菜真的很好,他们非常认真的,细心的去做好每一道菜,菜做出来了,我目瞪口呆的,多么完美啊!很多路过的客人都围观起来,其实是我们一家和许多家的人一起请他们来的,因为酒楼的老板也接上门为客人服务的,所以他们就来了。到了吃饭了,入席我们家的客人,看到了桌上的菜说:“卖相很不错噢。”吃完后他们更加赞叹不已,我觉得做菜的厨师和杂工是非常辛苦的,我们在这里吃、喝,他们却在清洁做完菜的工具,很不适合,我们在高兴,他们在工作,所以我就拿了两瓶大大的汽水出去送给他们喝,让他们心里高兴,我们也开心了。
走到小街上,看见有些人在摆地摊卖东西,摆的都是琳琅满目的玩具,精致的饰品和晚上会更亮的荧光棒,许多的小朋友都买了自己喜爱的玩具和其它的东西,摆地摊的东西真的非常的多,购买的小朋友也越来越多,小街上就非常的热闹!
到了晚上,晚饭也非常的丰富,非常的美味,客人也吃的很开心,晚饭结束后,我们搬着椅子去村里的篮球场看粤剧团的演出,每到七夕节,我们村都有粤剧看做三个晚上,这是我们村里的村委会请回来的,我们把椅子拿到前面,这样就看得非常清楚了。到了八点,粤剧团开场了,表演的人出来了,每个人都化了妆,很好看,剧也非常精彩,在粤剧表演中,我有一个人非常敬佩的,他就是那个粤剧团里的文武生兼花旦,他不但唱得棒,还会唱女声,非常棒,戏也做的精彩不已,大家都喜闻乐见,多开心啊!粤剧看完了,大家都恋恋不舍的,非常期待明晚粤剧团的演出,我非常想去后台问那文武生拿张签名照,因为他实在太棒了,可惜我没有去,因为实在太晚了,我要回家了,我也不想去打搅他,他演出了也非常的辛苦,非常的累,就这样,这个充满喜庆、快乐的七夕在晚上的十二点悄悄的走了,走得无声无息了。
七夕这个节日,让我们整条村子充满喜气,让来到家里的客人充满欢乐,让小朋友们充满声,这个节日是永远都忘不了的!
七夕节创意演讲稿精选5
我与姐姐盘腿坐在家门前的石阶上,一边拍着手,一边唱着一首首古老的歌谣。清亮的月光洒在苍老的榕树上,一阵微风轻轻吹过,将斑驳的树影打乱在身旁的铺路石上,风中夹杂着一丝丝甜蜜的味道。我们站了起来,抱着满怀的甜味儿风,决定去繁华的大街上,体验一下七夕之夜的浪漫氛围。
出了小巷口,一股浓郁的爆米花香迎面扑来,我和姐姐也不由自主地随着香味挤到了买爆米花的队伍中。平日冷冷清清的小摊在今夜却显得格外的热闹。趁着排队的空余时间,我们怀着好奇的的眼光打量着身边排队的小情侣们:只见男男女女们今夜都打扮的十分的美丽或帅气。这些小情侣们有的是十指紧紧的相扣着,脸上洋溢着甜蜜的微笑;有的是幸福的相拥着,眼里饱含着浓浓的爱意;有的是你追我赶的嬉闹着,举手投足间无不体现了此时的快乐……。
空气中弥漫着幸福的味道,借着风儿吹入了人们的心里。现在的七夕也不是小青年的专属节日哦。我与姐姐漫步在马路旁,就在昏黄的路灯下看见了两道熟悉的身影。咦?那不是楼下的吴伯伯与吴奶奶么?他们也是来过七夕的吧。
只见吴伯伯从口袋里颤颤巍巍地拿出了一颗糖,将糖纸小心翼翼地撕开再放进吴奶奶的嘴中。对哦,伯伯跟我们说过,吴奶奶她从年轻到现在一直很喜欢吃糖,伯伯当时就是在30几年前的今天用几颗稀有的进口糖跟奶奶求婚的,当时奶奶可是高兴得都要蹦起来了。这件事情我们虽然已经听着伯伯念了几年了,但都还是不厌其烦的一直央求伯伯再讲一遍。昏黄的灯光照在奶奶脸上,照着她嘴角的笑意,时光也仿佛回到了属于他们的金色年华。
城市里五颜六色的霓虹灯照亮了整个夜空,我抬头看了看头顶那一片闪亮的繁星,心想:牛郎与织女现在一定很幸福地相会在鹊桥上吧……。街道上汽车的鸣笛声,小贩的吆喝声,人们的谈笑声以及天上的烟火声,此刻在我们的耳朵里,心里都交织成了一曲浪漫的七夕之曲。
七夕,让我们与爱携手吧!
小学生七夕节作文400字
篇一:小学生七夕节作文400字
我的家乡临城县,位于冀南太行山麓。她山水相连,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民风纯朴。在这里,民间很早就流传着一个美丽的节日——乞巧节。
乞巧节是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又叫“七夕”。这个节日来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的仙女,在天上编织绚烂的彩霞。她爱上了人间勤劳善良的穷人牛郎,私自下凡到人间与牛郎成亲。他们有了一双儿女,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可是这件事让织女的母亲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很生气,就偷偷来到牛郎家里把织女带走了。牛郎知道后,披上一张会飞的牛皮,用筐挑着一双儿女急忙追赶。眼看着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从头上拔下一根金簪,往身后一划,在牛郎的面前出现了一条宽宽的银河,牛郎飞不过去了,只能和织女隔河相望。后来,王母娘娘允许牛郎和织女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见上一面。于是,每年的这一天,许多的喜鹊飞到银河上搭起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一家人就在鹊桥上相会。
听奶奶说,乞巧节的风俗活动是晚上拜月。每逢乞巧节,村里的妇女们都在院子里摆上水果,焚上香,拜一拜月亮,祝愿牛郎织女一家永远平安幸福,也希望自己能像织女一样美丽,还希望织女让自己心灵手巧,会做出天底下最好看的针织和绣花。
还有一种关于乞巧节的传说,就是在这一天的晚上,如果在葡萄架下,你会听见牛郎和织女亲密的谈话。我的爸爸小时候听到这个传说很好奇,有一年过乞巧节,真的偷偷钻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去偷听,可是在树叶婆娑、露水晶莹的葡萄架下等了很久,静悄悄的,什么也没听见。他回到屋里问奶奶是怎么回事,奶奶说他去的太早,要到半夜十二点才行。又告诫他说,快睡觉吧,谁要是真偷听到了牛郎和织女的谈话,他的眼睛就会瞎掉。
我爱家乡的乞巧节。这个延续千年的节日,让我日新月异的家乡平添了许多神奇和甜蜜。
篇二:小学生七夕节作文400字
七夕,一个烂漫,美妙的节日,
千百万人都希望能与牛郎织女类同,于七夕在鹊桥上相见,
徐慕容一棵开花的树,为让它遇见它最魅力的时刻,为这,它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有人道:“如若那树化人,那么就可能现在这首诗就不会这么出色,家喻户晓了。”
2010年,现实主义王国,我曾略过某女子于签名处写着,海誓山盟只不过是玩笑而已,
七夕,牛郎织女费尽苦才能求得七月七日的对面
而我们,释放,收藏,我曾一心一意过。一年,两年,我以为那很漫长。过去已经化成一束束镜头前的剪影,温暖而寂寞的片段,却没人听见我的心碎。
这个世界,爱,早已泛滥。我们要珍惜每一份真挚的爱。错过就不在,真爱只有一次。那暧昧的霓虹灯,早应关上。
篇三:小学生七夕节作文400字
哇!好漂亮的鲜花呀!原来今天一是情人节,大街上许许多多的都捧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和平常的日子与众不同。
中午,吃饭的时侯,我把一大块金黄色的鸡蛋夹在自已碗里,然后,我就想美美的大吃一顿呢!谁知被无情无义的爸爸一把夺过我碗里的鸡蛋,却夹给妈妈吃,不知天高地厚的臭妈妈,还高傲地站起来,说:“哈哈!爸爸现在只爱我,不爱你了!”爸爸就当没听见的样子,我心里想:“好啊!你这个坏爸爸,在我面前还偷情,现在和妈妈好,就把我这个小人物抛到九霄云外去啦!好负心的爸爸呀!
还有呢!比如他送给妈妈一束鲜红的玫瑰花,还买了她最喜欢吃的蜻子,蜻子长得肥肥的,一副臭美的样子。
我想:”我要也要有个愿望,那就是天天都是儿童节,这样,爸爸就会和我做伴了,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这个愿望呀?天天儿童节,不要情人节!
七夕演讲稿500字汇总
七夕演讲稿1
我与姐姐盘腿坐在家门前的石阶上,一边拍着手,一边唱着一首首古老的歌谣。清亮的月光洒在苍老的榕树上,一阵微风轻轻吹过,将斑驳的树影打乱在身旁的铺路石上,风中夹杂着一丝丝甜蜜的味道。我们站了起来,抱着满怀的甜味儿风,决定去繁华的大街上,体验一下七夕之夜的浪漫氛围。
出了小巷口,一股浓郁的爆米花香迎面扑来,我和姐姐也不由自主地随着香味挤到了买爆米花的队伍中。平日冷冷清清的小摊在今夜却显得格外的热闹。趁着排队的空余时间,我们怀着好奇的的眼光打量着身边排队的小情侣们:只见男男女女们今夜都打扮的十分的美丽或帅气。这些小情侣们有的是十指紧紧的相扣着,脸上洋溢着甜蜜的微笑;有的是幸福的相拥着,眼里饱含着浓浓的爱意;有的是你追我赶的嬉闹着,举手投足间无不体现了此时的快乐……。
空气中弥漫着幸福的味道,借着风儿吹入了人们的心里。现在的七夕也不是小青年的专属节日哦。我与姐姐漫步在马路旁,就在昏黄的路灯下看见了两道熟悉的身影。咦?那不是楼下的吴伯伯与吴奶奶么?他们也是来过七夕的吧。
只见吴伯伯从口袋里颤颤巍巍地拿出了一颗糖,将糖纸小心翼翼地撕开再放进吴奶奶的嘴中。对哦,伯伯跟我们说过,吴奶奶她从年轻到现在一直很喜欢吃糖,伯伯当时就是在30几年前的今天用几颗稀有的进口糖跟奶奶求婚的,当时奶奶可是高兴得都要蹦起来了。这件事情我们虽然已经听着伯伯念了几年了,但都还是不厌其烦的一直央求伯伯再讲一遍。昏黄的灯光照在奶奶脸上,照着她嘴角的笑意,时光也仿佛回到了属于他们的金色年华。
城市里五颜六色的霓虹灯照亮了整个夜空,我抬头看了看头顶那一片闪亮的繁星,心想:牛郎与织女现在一定很幸福地相会在鹊桥上吧……。街道上汽车的鸣笛声,小贩的吆喝声,人们的谈笑声以及天上的烟火声,此刻在我们的耳朵里,心里都交织成了一曲浪漫的七夕之曲。
七夕,让我们与爱携手吧!
七夕演讲稿2
温州各地七夕的风俗、 传说 都会有所差别,11个县(市、区)各有各的特点,越靠近温州市区,一般风俗越简化,七夕前后,长辈会给晚辈送巧食(如糕饼店出售的麻巧)、时令水果等;而像洞头、泰顺等相对封闭的海岛、山区,则将古老的习俗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
龙湾人人情来往很频繁,亲属间四季八节都会有些礼尚往来,如 除夕 长辈给晚辈送压岁钱, 春节 时,女婿到丈人家拜年,丈人家再回年(即回拜),还有 清明 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冬节(即 冬至 )等,都有礼物来往。人情往来密切,也增进了亲戚间的感情。
龙湾 舅舅给外甥送巧食
七夕节,当地一般是舅舅给外甥送礼,包括米饼、九层糕、巧食等物品。以前在农村,家家户户在七夕前几天就开始忙开了,磨米粉,制作这些送礼的点心,一些大户人家也会从糕饼店直接购买。
不过,在龙湾一带,当地人将巧食改称为“巧舌”(如市区称鸭舌),因为“食”字的本地话谐音折本的“折”(舌),反倒是“舌”字在本地话中和“赚”是同音。这和当地人重商的 文化 有密切关系,尤其在永嘉场一带(永强旧称)表现得特别明显。
有些人家还会将脸盆里装满水,放在瓦背上,第二天早上拿下来洗手洗眼睛,表示洗了以后会眼明手快。
孩子们则会在天井铺上竹板床,一边听长辈给他们指认天河、牛郎星、织女星,一边等着看牛郎织女相会,不过常常等着等着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就十分懊恼,互相发誓明年一定得坚持不睡觉,观赏这一奇景,十分有意思。
乐清 七月七,送巧人儿
乐清有“七月七,送巧人儿”的习俗,也是一个长辈给晚辈送礼的节日。
以前,我曾经听说清末时期,乐清本地有很多大户人家的小姐到了七夕晚上,会用彩线穿针乞巧的。不过,普通人家一般就是在七夕晚上,大人们摇着蒲扇,坐在道坦里,教孩子念一些和七夕相关的儿歌,如“天上星、亮晶晶;七月七, 巧人(方言音‘能’)大家分。巧人分成双。园里种株瓜;糍麻少,分阿嫂,糍麻多,分阿大(音‘豆’)。园里种株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泰顺 七夕拜马仙
每年七月初七,泰顺家家户户都会组织年轻人祭祀马仙。马仙是从丽水一带传来的,也称马仙娘娘、马天仙、马氏三显真仙娘娘等。据民间传说和《景宁县志》记载,马仙原本是丽水市(古称处州)景宁县鸬鹚乡人,因其孝顺父母,受到朝廷(唐代)敕封,为“唐孝妇”,人们于此建马天仙殿,作为求子的地方。
七夕清晨五六点,祭祀的人就带着祭品去马仙宫,除了传统的香烛外,还要带上时令水果、鱼鲞、鸡蛋、肉、茶叶、酒等物品,最重要的是要带上一种叫“明尖”的年糕制品,这种用米粉制成的糕点原来是做成小人状的,现在会做成圆锥体、鹤形等各种形状,一般会带上三五个,但也有人家特意做个特大的年糕,这种年糕制作不易,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如果做得不好就容易开裂,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七夕求巧的寓意。
马仙宫还会有社戏表演,意思是“请神看戏”,通常会演一个早上。中午,祭祀结束后,大家将祭品带回家分给孩子们吃,求个吉祥如意,女孩子们还会求心灵手巧。有去祭祀的人家还会请客人到家里来吃祭品。
泰顺的孩子对周时,还会在孩子的手上系上红绳,男孩系左手,女孩系右手,当地称为“绑蹄”,到第二年七夕节当天,再将红绳取下,主要就是希望小孩子的手以后能拿笔稳一点,做事手巧一点。
洞头:扎七星亭、拜七仙女
全国各地的七夕节风俗多半和牛郎织女有关。而洞头的七夕节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后融入了更多的民俗元素,除具有情人节元素外,更具有 儿童 节、成人节、乞巧节、女儿节、祈福节、 感恩节 的成分,其中 儿童节 、成人节的成分最重,这也和洞头特殊的地理环境,渔业生产的高危险性有关,要求青少年必须早日成人,承担起家庭和社会责任,有十分鲜明的渔村特色。
洞头总人口12.6万,其中五分之三讲闽南语,其先人从福建泉州、惠安等地迁入,居民以渔业生产为主。“七夕”习俗最早从福建泉州随着人口迁徙传入洞头,主要分布在讲闽南语的北岙镇、东屏镇、元觉乡和霓屿乡等50个村居。习俗的祭拜程序、制作技艺等一直保留完整,原生态的民俗传承300多年,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2009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东岙村被列为市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
洞头和闽南地区一样,在七夕节当天要祭拜七仙女(口语上尊称为七星娘妈,文学作品写作七星夫人),这源于洞头岛上广泛流传的古老传说。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体察人间疾苦善恶。王母扮成乞丐下凡,见有人用糯米饭捣油灰来砌坟墓,上前乞讨却遭到一顿鞭打。王母大怒,惊异世人如此糟践粮食、势利寡情。玉帝降灾人间,连旱三年,五谷不生,六亲不认,让大家“人吃人”!七仙女得知,半信半疑,也化作乞丐下凡人间,向一摆渡老伯乞讨,得知用糯米饭捣油灰砌坟墓的是财主,而很多穷苦人连糠菜饼都不一定吃得上。七仙女拿着糠菜饼上报天庭,但是君令如山,不能更改。于是七仙女再次下凡代行天令,用米粉印成人形馃饼,施舍给百姓,瘦小的孩子吃了后长得又高又壮。人们感念七仙女的恩德,把这种印有人形的馃饼取名“巧人儿”馃,年年七月初七制作;为了给七仙女下凡以后有个遮风挡雨的歇息地,于是就扎出了“七星亭”,祭拜七仙女。大家盼望自家孩子能得到七仙女的关照,快长大,便有了成人节的仪式。
在洞头,七夕来临前半个月左右,就有一些匠人做成“七星亭”售卖。凡有16岁以下孩子的家庭都要买。如果孩子刚好满16岁,就一定要买“圆亭”(有两层),如果孩子不足16岁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则买个扁亭(即平亭单层)亦可。近年来,大家的经济条件都提高了,所以扁亭几乎都没人买,匠人们也都不做了,反而是三层的圆亭风靡起来,更讲究的家庭还会买五层或七层的圆亭。
“七星亭”是用蔑扎纸糊彩描制成的,无论哪一种“七星亭”,都贴有七仙女像,还有少数“七星亭”里会有一种叫做“磨喝乐”的泥偶,头是用泥做的,但因为制作麻烦,除非买家有要求,否则很少有匠人会做。
七夕傍晚五六点钟左右,岛上居民就开始准备在天井或家门口祭拜七星娘娘,贡品有七星亭、“巧人儿”馃、红龟、红圆、一盘花(7朵,一般为染指甲的凤仙花,讲究一点的家庭会用玫瑰、康乃馨等),彩色丝线七条(古时候,女儿出嫁都会用丝线来开脸,即用彩线将脸上的绒毛刮干净,而这彩线便是给七星娘娘开脸用的)、香粉七块(给七星娘娘化妆用的)、蛋(必须煮熟切成七瓣)、红绳串起来的铜钱、贝壳、长寿面、红枣等干果、时令水果、熟食等。有16岁孩子的家庭必须要杀一只公鸡做祭品,如果家庭经济困难,可以用米鸡代替,家里有 属鸡 的孩子如果刚好遇到鸡年,也要用米鸡代替。
祭拜时口念祈福歌谣,与孩子一起祷告,焚烧七星亭。也有将七星亭放在第二年焚化的,讲述者曾经在半屏一带的一户人家里看到,他家因为孩子从小体弱多病,就将七星亭一起放在平时供奉土地、财神的供桌上,初一十五烧香,求七星娘娘保佑孩子平安长大,到了第二年七夕,买新的七星亭替换,再将老的焚化,年复一年,直到孩子16岁成人。
撤供后,公鸡供16岁孩子食用,寓意快长快大;红龟、红圆分送亲朋好友,告知孩子已“成丁”。拜七星娘娘的仪式从孩子一岁开始,一直到16岁成人,才结束。现在有些家庭是从家里的媳妇怀孕就开始祭拜,一岁和16岁时的仪式最为隆重,家里有一岁的孩子,祭拜时,红龟和红圆的数量是有规定的,一般为每样12个,遇到闰年每样准备13个,而孩子到了16岁祭拜时,红龟和红圆则是每样16个。
撤供后其他祭品由亲友们一起分食,如今的祈福宴就是由此演变而来。今年,东岙村的90桌七夕祈福宴已经被预订满了。今后,将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祈福宴”,像泰顺的“百家宴”一样,进一步提升洞头的文化旅游品牌。
讲述者表示,她小时候的七夕晚上,女伴们会相约到葡萄架下,听织女和牛郎说悄悄话,大家还会用明矾和凤仙花染指甲。
平阳:“巧舌”加“风消”
平阳人会吃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甜饼,形似长形口舌,放在油里炸过,遍体粘上芝麻饼条,叫“芝麻巧”或“巧舌”。还有一种,将糯米和糖炊熟捣韧,先做成半寸多高,一寸多阔,一尺多长的年糕,放在风里稍晾干,再用木刨刨成薄片,进一步晒后,放在油里炸,当地人称之为“风消”(也有叫烘烧、风尚、烘鞘等,都是读音的关系)。样子其实有点像虾片,但虾片是五颜六色的,味道是咸的;而“风消”则是甜的,白色,边缘有一道红线,这也是七夕节孩子们最爱的零食。
这两道糕点都是妈妈送给女儿的,姑娘们一边尝吃巧食,一边在月下做各种手艺,姑娘们相信织女会使她们的手更灵巧,同时心里祈祷着仙女鹊桥会。或是外公外婆给外孙送巧食糕饼蓬包,寄托着长辈希望小孩子吃了巧食后聪明又伶俐,还有“巧合”的寓意。
《平阳县志》记载:农历七月初七日夜,传说牛郎、织女渡银河,过鹊桥相会。民间孩童食“巧食”和“烘烧”,均为米粉制成的甜食。晚,妇女在中庭设巧食、瓜果,向天祭拜,并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以五色丝线竞穿绣花针,名为“乞巧”。平阳县内很多地方的百姓有过七月七的习俗,并流传一些歌谣,如昆阳、鳌江有“七月七风消和麦麦(蚕豆)”、萧江有“七月里来七秋凉,牛郎织女会鸳鸯;若要相会七月七,草桥排落河中央”。
在鳌江还流传着“七月七日吃巧食”的 故事 。话说明朝时,浙南某地有一姓朱的员外娶妻苏氏,年届四十才得一子,乳名朱墨贵,夫妻爱似掌上明珠。墨贵时至七岁,员外亲自教子习文,可是这墨贵在父亲的严格 教育 之下,越来越笨拙。某年七月七,苏氏再三向员外求情破例给儿子到舅父家做客一次,舅母用麦粉拌上红糖芝麻做成长长饼条给他吃,墨贵非常喜欢,还请求舅母明年的七月七多给他送来面粉饼条。舅父陪他游山玩水,并带他到田间学点农艺,这使他大开眼界,增加自然知识,心胸开阔。回家后在父亲面前滔滔不绝说起农业栽种知识,头脑比以前灵活轻巧许多,不比从前笨笨拙拙的样子,遂改名朱巧军。事后,老员外在大门上张贴四个大字“耕读之家”。日间让他田间劳动,晚上习文读书,学业大进,舅父母得知也是万分高兴。于是每年七月七做起很多很多麦条,定名“巧食”,专给朱巧军吃。后来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七月七送巧食也就蔚然成风,直到现在。
平阳七月七习俗还与端午节习俗相关联,端午当天,小孩子的手腕和脚腕上系着的五色长命线,要在七月七剪下,并在剪下的线上系好“巧食”抛到屋瓦上,好让喜鹊叼去帮助牛郎织女搭鹊桥。也有小孩将时令果品陈于瓦上,并用小竹棒击之,以庆牛、女相会,叫做“敲瓦翎”。
在平阳闹村还有“仓头宫七月七庙会”, 当天要给马仙娘娘拜寿。
在平阳的农村,还延续“分七月七”的习俗。当年七月以前娶新媳妇的人家会给亲戚和房族分巧舌、烘烧、麦麦等食物。这些东西都是新媳妇娘家提供的。
瑞安、文成等地
另外,瑞安、文成等地,会吃一种形状、大小和手指类似的面点。瑞安当地一般用米粉拌上红豆,制作成手指般大小,蒸熟食用,以求“手巧”;而文成则是在面点里加上薄荷等,夏天吃起来,有种凉凉的感觉。当地也把这些面点称为“巧食”。
七夕演讲稿3
七夕——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词语,在岁月的冲刷中,似乎风华已逝。
小时候听多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至今仍回响在耳旁。牛郎织女的日子,仍铭记在心中。鹊桥已建,争相目睹两人相聚时的声声细语。
现在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外来节日似乎逐渐替代我们的传统节日。人们知道有 西方情人节 ,并在西方情人节那天送给女朋友或老婆许多的礼物,但是否还记得,遥远的东方有个七夕?
恒河系里,一个美丽的传说,一座美丽的桥梁,一个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 爱情故事 。儿时,你们也许听得多了;儿时,你们也许曾幻想着有那么一天牛郎织女会在一起。
中华儿女,为什么不能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延续下去?中华儿女,难道你们真的那么喜欢外来文化,而不喜欢自己那个“丑陋”的中华文化?中华儿女,难道你就让喜鹊搭成的桥梁白白地消失?
我想,不会的。中华儿女不会忘记自己的“老祖宗”——中华文化。虽说有糟粕,但是大多都是好的。儒家的思想教会了我们要尊师爱幼,那么,七夕这个日子,又教会了我们什么呢?
七夕,这个感人的日子。它教会了我们要努力争取自由,获得自由。无论是人是神,人生也是平等的,人生相爱,没有神的界限。人与人之间的爱恋没有隔膜,也没有人可以阻止。
七夕,一个永恒的节日,同时也是一个逐渐被人们遗忘的情人节。
七夕演讲稿4
各位尊敬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
每年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七夕节又名乞巧节。这个起源于汉代的节日,是我国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有着“中国情人节”之美誉。不过我们对待七夕节,不应该将其与西方情人节简单类比,因为七夕和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每个佳节一样,包含着我们民族朴素的情感和集中体现了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和优美。此次举办的“风雅兰夜?守望传统”庆七夕晚会,正是对我们 传统文化 回归的呼唤。
在我国古代,农历七月被称为“兰月”,七夕被称为“兰夜”,七月正是各类兰花生长的旺期,七夕赏兰,历来是文人墨客的雅事。而今夜,在兰花的氤氲中,诗词、书画、戏剧这些最为典型的中国元素都在这里汇聚。在座的老中青各位雅士济济一堂,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在这里,我首先要向大家介绍到会的各位领导,让我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对县规划建设局对此次活动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晚到会的来宾除了县戏剧协会、县诗词学会、县兰花协会、县兰花学会、这些以弘扬平阳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各家协会外,我还要向大家特别介绍来自我县的集福诗书画社,这是一个两个月前刚刚成立的群众文化团体,他们今晚专程赶来参加此次雅聚,让我们对这些远道客人的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让我们开始欣赏今晚的精彩演出。这里要说的是,此次活动筹备时间很短。为了能办好晚会,县戏剧协会的主席牺牲了休息时间,奔赴各分会指导演出排练。他今晚还将担任主胡伴奏。让我们用掌声为他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七夕演讲稿5
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亦称“乞巧节”、“少女节”、“情人节”。七夕节,主要是庆贺天上牛郎与织女的一年一会。来源于 神话故事 ,民间习惯称为天河配。
依照七夕节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山西民间有扎像庆贺之俗,就是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织女相会。在像前敬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星汉灿烂之际,如果看到天河中有奕奕正白气,闪耀着五色的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织女相见的征兆。旧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恩赐。据说牛郎织女是勤劳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农求织求婚均可。求金求银求暴利则要适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则不灵。在吉祥征兆面前,连续三年诚心诚意乞求一事,则必然应验。山西气候,七夕前后多降雨,能够连续三年乞求一事当属不易。民间传说,七夕节如果天上降雨,就是牛郎织女哭诉衷肠,预兆着夫妻和睦,家庭兴旺。
七夕节里,姑娘媳妇还有许多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
晋南地区习惯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 编织 物,置放案头。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
曲沃县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香节投水乞巧。
晋北地区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因微尘飘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膜。将绣花针涂油以后,轻轻放置水面,能够飘浮者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晋西北地区是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将节前生好的豆芽,放置水面。在阳光照耀下,经过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出各种动态,或蜈蚣、或水蛇、或水狗、小鸡。倒影显得越复杂越逼真,意喻艺巧越多。
晋东南地区女孩子,七夕节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匣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的结网疏密状况,越密乞巧越多。
与少女一样,少男在七夕节也要向牛郎讨教耕耘本领。
晋南地区,习惯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制作茅屋小景,屋旁作成田园。田地中种粟生苗,称之为“谷板”。
晋北地区习惯将小麦及各种豆类用水浸泡,促其生芽。七夕节,用彩线缠芽,称之为“种生”。
晋西北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称为“老牛过生日”。
晋东南流传有夜深人静,躺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的说法。七夕节,民间喜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种糖果,称为巧食。山西境内,家家要吃西瓜,喜欢在西瓜上刻画花纹图案,称为“花瓜”。
七夕演讲稿500字汇总相关 文章 :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七夕演讲稿小学生 七夕演讲稿500个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七夕演讲稿小学生 七夕演讲稿500个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