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150字

国学综合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150字

道之入道围观:℉更新时间:03-13 23:28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150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150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150字

观《1942》有感

观《1942》有感1

1、弱国没有外交权。

2、国家的强大需要经济和军事的支撑。

3、高层永远看不到真相,因为真相过于残酷。

4、要有责任心,更要有民族气节。

5、生存是第一位的。

6、无论何时都要有经济学的头脑。(花枝让我有感,活在当下,她就是个银行家,总是能想出多赢的招。)

7、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8、再有财,有一天也可能一无所有。有财,不如有才!

9、再难,都只能向前看。

10、带着幻想生活,远比面对现实幸福得多!

整场看下来,很压抑,心口像被石头压着。尽管如此,影片里亮点还是很多。人与人之间虽然为了生存变得冷漠,但是总还有一丝温暖了,比如那财主。作者最后独白说那小姑娘就是她的母亲,她这一辈子都不吃肉,虽然片中无理由说明,但(观后感 ) 我想到的是,因为她为了活下来,连树皮都没有了,她只能吃人肉了,因为一路上最多的就是人,死人,尸骨!

电影里让我最心痛的,就是城墙里外的不同风景。城里烟花灿烂,城外饥寒交迫,最后只能用出卖自己来让家人和自己活着。你再骄傲又如何,你曾是大小姐又如何?今天的中国,虽然风景不同往昔,但依然很多反差极大的风景,我们何时能停下来,让身边的风景更和谐,让自己内心的风景更和谐?

观《1942》有感2

这部电影以发生在1942年河南的旱灾为背景,讲述了少东家带领当地人民逃荒的路上发生的一系列血泪史,深触人心。

当周围有些同学在絮叨着说看不懂时,我却看得流出了眼泪,我觉得我仿佛能身临其境,或许是因为妈妈平时经常给我讲这些吧,当看到电影中这么真实的场景,眼泪莫名其妙地也就掉下来了。

电影场景中让我最受刺激的是卖人换米的情节。究竟是到了怎样一种绝境,才连人都要卖了呢?或许现在的我们是永远无法体会到的。

逃荒路上一路逃,一路死。全是被饿死的.。路上还得吃柴火,吃柴火?这种苦我们能想象吗?那种难以下咽的感觉更是不可名状。小孩子因为吃柴火连屎都拉不出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饥荒,如果有粮食,那么这一切想必一定不会发生,更不可能有这么多苦难,那么我们生存在这个目前来说相对幸福的时代,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

首先就应该珍惜粮食吧。我们既然已经通过影片已经看到了这么悲惨的情景,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应该敲响警钟。我们或许应该积极响应时下热门的“光盘行动”,反对浪费。

我经常能在我们的饭堂看见许多浪费行为 ,桌子上一大堆没有动过的新鲜食物,而在每个应该装食物残渣的盆子里,更是一大堆一大堆的白饭、蔬菜,有时甚至连一口都没动过的鸡腿也无奈地躺在里面。这种行为应该受到严厉的斥责!如果我们从中学开始就这么做,那么这种行为不但得不到遏制,反而会更加严重,很快,再一次饥荒又该来临了,到时候,首先被饿死的就应该是这些人!

因此,行动起来吧,积极响应“光盘行动”,这才是逃荒的根本办法!

求电影《一九四二》学生观后感500字以上

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上映一段时间了,电影《一九四二》严肃的主题,对历史的追问,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构成一部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品。专业人士一致认为《一九四二》将对中国电影历史产生深远影响,饶曙光说:《一九四二》在中国电影史上有标志性意义,只有我们的民族强大自信之后才能面对自己的灾难,这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人礼。路海波认为《一九四二》是一部温暖的电影,“《一九四二》没有悲观,而是相信人性的温暖,给人往前行进的力量,哀而不伤。小编特别为你整理了电影《一九四二》的优秀观后感,带你感受一下影片的精彩。

而你在观看电影《一九四二》之后,是否也被影片中的内容和场面所深深触动,说说影片中触动你内心深处的点。

《一九四二》观后感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民以食为天,饥荒时期日军放粮,而汤恩伯那溃不成军的部队却以卫国之名义实土匪之行为。面对一个不保护自己的国家,本身国家观念就不强的中国人在生存和民族大义之间大部分人选择了生存。帮着日本人打中国军队。汉奸呼?非也。

再说,汉奸本来就只是个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概念罢了。

清朝亡了,我们可以活在中华民国,民国沦落成了一个小岛,我们活在所谓的共和国。哪天共和国覆灭了,我们也依然活在这片土地上。只要是这片土地上的土著,只要是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拥有选择活下的的权利和方式。

仓廪实而知廉耻,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都是正常人,若他人不负我,我何故负他人。

选择给四分是因为很少能看到一部中国电影揭示战争的残酷性。1942拍的比集结号好,冯导对大片的掌握已然越来越熟悉。剧本又是由刘震云操刀,保证了下线。1942的特效和烟花技术团队用的还是上次集结号那帮班底,这次棒子们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务,特效看起来挺不错。

片中蒋介石说的那句:在这个世界上我最羡慕的两个人,一个是甘地,一个是毛泽东。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负担。可以融合到民众。说这段话的时机安排的恰到好处。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第一次轰炸那场戏。撕心裂肺的呼救,军民互相为生存而打斗。和烈士子女中打头的那个小女孩的演技。

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情况下的抉择。在思考活下去的意义,为了什么活?信仰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还是就仅仅在活。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义、政府之应所为。家庭的意义,家庭之可贵。承诺的意义,承诺之重远高于生命。

1942观后感500字

你观看过《1942》这部影片了吗?《1942》是一部历史剧作,今天看了《1942》这部影片,内心无比震撼,有太多的感触,影片讲述了战争和天灾交织在一起的时候,百姓们背井离乡的痛苦与无奈。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民以食为天,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1942》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情况下的抉择。在思考活下去的意义,为了什么活?天灾是所有人的灾难,不管财主还是穷人,都得遭罪。这种时候,人性的弱点便毫无遮拦,一览无遗。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义、政府之应所为。家庭的意义,家庭之可贵。承诺的意义,承诺之重远高于生命。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150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150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题: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150字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456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