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甲骨文观后感500字 发现甲骨文观后感300字

国学综合

发现甲骨文观后感500字 发现甲骨文观后感300字

劫厄苍天围观:℉更新时间:03-13 21:48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发现甲骨文观后感500字 发现甲骨文观后感300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发现甲骨文观后感500字 发现甲骨文观后感300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发现甲骨文观后感500字 发现甲骨文观后感300字

帮忙找一篇百家讲坛之探秘中国汉字的观后感。速度

一 汉字的形体演变

从成体系的汉字算起,汉字的形体演变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个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一)甲骨文。我们今天所能看到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材料就是甲骨文。所谓“甲骨文”,就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公元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省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的小屯村发现了甲骨文。根据考古证明,小屯村附近就是殷王朝的首都。经过八十年的不断挖掘,获得有文字的甲骨大约有十六七万片。在考古学家的长期研究中,积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对三千五百多甲骨文字,已经考释出两千个左右。不认识的字多是人名、地名、族名等。

奴隶时代的殷王朝是非常崇拜神的,每逢一事,总要问卜。比如出外田猎,设祭祈年,操戈征伐,风雨晦冥等都要问卜。从已发现的甲骨文可知,甲骨文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卜用过的龟甲和兽骨上的记录,所以人们通常称它为“卜辞”。郭沫若同志的《殷契萃编》和《卜辞通纂》,就是研究甲骨卜辞的专著。

甲骨卜辞中所用的字是很有限的,有一些字可以肯定地说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有了的。可是因为在卜辞中没有用到它,所以它就至今没有问世。比如“民”这个字,在周朝初年的青铜器上曾多次见到,都是用一把锥子刺瞎一只眼睛的意思,所以“民”就代表上古的奴隶【青铜器上的“民”字: ■(《盂鼎》)■(《克鼎》)■(《秦公簋》)】。但“民”字在甲骨文中却至今还没有发现。

甲骨文的特点,主要有三:

(1)形体不固定,笔画有多有少,写法有反有正。

“止”:■、■、■ (是脚的象形)

“牢”:■、■、■(是圈牛羊的地方)

“车”:■,■、■(是战车的象形)

(2)行文的程式不统一。从左到右的,从右到左的都有,所以读起来也相当困难。

(3)因为文字是用钢刀和石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所以笔画细而硬,而且多用方笔,圆笔很少。

另外,根据考古分析,在殷商之时除了甲骨文之外,一定还有竹书和帛书。因为在甲骨文中已经有“册”字了,很像韦编的竹简的样子【甲骨文■(册)】,另外也还有“典”字了,很像两手捧着“册”的样子,所以后世称重要著作为“经典” 【甲骨文■(典)】。那么为什么至今尚未见到殷朝的竹木简书呢?这是因为竹木在地下埋藏三千多年很可能早就腐朽了。

(二)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古代人称铜为“吉金”,故称铜器上的文字为“金文”。铜器中又以钟和鼎较著名,因此金文也叫“钟鼎文”。另外还有“铜器铭文”、“吉金文字”、“彝器款识”等名称。

周代的文化比殷代的文化繁荣得多,典籍文物极为丰富。周人也不像殷人那样相信鬼神,所以甲骨卜辞也就让位于金文了。

金文,当然殷代末期也有,但毕竟很少,所以金文主要还是指周朝青铜铭文。周代不仅铭器的数量多,而且铭器上的字数也多。比如西周第二个帝王成王诵时的《令彝》有187个字;西周第三个帝王康王钊时的《大盂鼎》有291个字;西周第十二个帝王宣王靖时的《毛公鼎》有499个字。这样的洋洋大现在殷代是根本没有的。

在西周的时代,铜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对这种器皿,不容许诸侯大臣有铸造权。可是到了东周,诸侯称霸力政,青铜器物可以任意铸造,而王室之器倒是几乎绝迹了。从字的形体上看,也有很大的发展。特别到了战国的时候,南方吴、越、楚等国的文字还增加了不少类似鸟虫的装饰成分,这就是所谓“鸟虫书”、“缪篆”,比如“楚”字“王”字就是【缪篆■(楚)、■(王)】。

从内容上看,铜器上的文字主要是记载这件器物为谁所有,有的记载战功、祭祀以及受王的赏赐等。

从形体上看,金文是承甲骨文而发展起来的。在笔画和结构上比甲骨文简单些,其特点主要有三:

(1)曲笔较多,线条粗而自然,字形趋向工整。

(2)金文一般都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刻不好还可以修改,所以字形显得浑厚质朴,不过到周朝末年便趋向流利秀拔。

(3)字体多不固定,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比如“射”字像弓箭形,第三种写法的后面还有一只手【“射”的各种写法:■ ■■】“虫”字像虫子弯曲形,第三种写法的上面还有两只眼【“虫”的各种写法:■■■】。

另外,在解放前的长沙地区还出土过帛书,是楚国墓葬品。令人气愤的是这件国宝在1946年被中华民族的败类卖给了美国人,后来藏在美国的耶鲁大学的图书馆,至于简书、印玺文、陶文、货币文、兵器刻款等,解放后在长沙、信阳等地曾多次发现,不过多属于草率急就的文字,远不如钟鼎文那样工整。

(三)篆书。对于“篆书”这个名称,历来就有争论。郭沫若同志说:“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掾,音院,古代官署属员的统称。)这就是说,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椽书”,也就是“官书”。

在秦始皇时代,官事颇多,官书浩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石”(dàn担)是一百二十斤,可见秦始皇一天要亲自过目一百二十斤用竹木简写成的官文书。这些“官书”就是“篆书”。但当时还没有这个名称,直到汉代的“隶书”出现以后,才把以前施于官掾的“文书”叫做“篆书”。所以“篆书”是对“隶书”而言的。篆书可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

(1)大篆——许慎说:“宣王太史籀(音宙)作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说文解字·叙》)班固也说:“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其六篇矣。”(《汉书·艺文志》)这些说法比较可靠,因为宣王是周朝的中兴之主,他在位的四十六年,作到了“内修政事,外攘夷狄”。所以当时有对文字进行整理和统一的良好条件。

大篆的真迹就是“石鼓文”。唐初在陈仓(今陕西宝鸡)发现了十个像鼓子一样的石墩子,上面刻有文字,人们称之为“石鼓文”。其内容是记载田猎之事,并且是用韵文写成的。从字形上看与殷周古文不同,而与小篆倒是很接近。比如是、庶、吾三个字,石鼓文的写法与小篆的写法相类似【石鼓文■(是)、■(庶)、■(吾)】。

大篆的特点:1.线条化达到了完成的程度,线条均匀而柔婉。2.结构比较整齐,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3.同一个器物上的异体字几乎没有。4.笔画较繁,书写不够方便。

《说文解字》根据残存的九篇大篆,收进了223个“籀文”(即大篆),这也是我们现在研究大篆的重要材料。

(2)小篆——春秋战国时,各国的文字形体大不一样,这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有关,形成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许慎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说文解字·叙》)这段话是说,秦统一了中国后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是由大篆“省改”而成的。这些看法很有道理。但决不能说小篆是出于李斯一人之手,他很可能主持过文字的统一工作。大篆变为小篆主要通过三种方式:

甲骨文字的发现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甲骨文的历史意义

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发现,正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目前,安阳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1500个单字已被释读。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以,对于甲骨文的出土以及对其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归结出甲骨文的四点意义:

1、是证实了中国早期国家——商王国的存在。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而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同时,他根据缀合的两片卜辞,发现上甲以后几位先公之次序应是报乙、报丙、报丁,《史记》以报丁、报乙、报丙为序,是后世传抄而成的。这篇著名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这不仅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件大事,而且鉴于殷商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一发现也是世界历史研究中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2、在于王国维用甲骨文证实了《殷本纪》的史料价值,使《史记》之类历史文献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其意义不仅局限于商史。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也恐非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3、是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到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起了催生作用。1927年秋,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继续在此地寻找甲骨。当李济主持第二次发掘时,已开始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认识到“凡是经过人工的、埋在地下的资料,不管它是否有文字,都可以作研究人类历史的资料”。并从而取得以后14次发掘的重大收获,所以可以说,正是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

4、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甲骨文的发现,极为有力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还比较远,有很多象形、会意文字,令近代诸多学者眼界大开。《说文解字》以小篆为本解释字原的理论的错误得以纠正,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中国文字的真正的起源。

5、是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自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在中国以及海外众多学者的努力和追求之下,不仅为甲骨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甲骨学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而且大大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

甲骨文的发现的读后感

何伟的三部曲,《甲骨文》是最难在中国出版的,其中有大量政治内容。这也是他这本书招致不少批评和不少人不喜欢的一个原因。作为一个10年前就混未名三角地的老网虫,书中内容没有超出我的想象。

何伟在中国的经历和我有一些重叠的地方。在涪陵师专当了两年老师过后,何伟来到了北京,转身做了一名记者。而我,也在何伟来北京的前后,离开了生活了18年的另一座江城,来到了北京。在《江城》里,何伟的学生差不多和我高中时候的年轻老师们同龄,我也由此重新梳理了一遍我的高中生活。而在《甲骨文》里,我又随着何伟的笔触重新梳理了一遍自己的大学生活。那些政治事件,于我来说也构成我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至少是灌水的一部分。

《甲骨文》里,何伟的笔下有新疆人,台湾人,学者,打工者,演员,出租车司机……这些人的故事穿插行进,就像许多线头从各处冒出来,等到最后汇聚到一起,才发现这些线头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大织锦,记录下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这些故事里,何伟像一个高明的导演,指挥着摄像机前行,引导着我们从某些特别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和故事。全书里,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基本上中国已经超越了传统发展中国家的局限。尽管它还有问题但这个国家稳定,独立的成长着,并且越来越强大。当美国的目光越过太平洋,最重要的问题不再是要怎样改变中国,而是去了解这个国家和住在那里的人。”何伟正在努力了解中国和住在中国的人,而我,也正是通过他的书了解中国和住在中国的人。一个中国人,要通过美国人的眼睛才能更了解中国和住在中国的人,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讽刺,但这就是实情。在中国,一个外国记者虽然也可能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限制,但在某些方面,这种外国记者身份比中国身份要更便于了解这个国家。我不由得想起在今年年初的一次公司会议上,当一张ppt上出现大和尚的照片和他的一句话的时候,好些同事才第一次看到大和尚的样子。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了解自己的.国家,()又如何指望外人能了解甚至理解我们呢?

很喜欢书中有关威利的段落,特别是那段关于他如何在授课的过程中夹杂着一些隐晦的政治传递的桥段,比如在上课的时候特意强调一些年份等等,这也是高中时候我的那些年轻老师讲课的时候有时候会偶尔提及的,而我也正是在那样的情形下,埋下了一颗怀疑和好奇的种子。而威利最后的那个匿名举报泄露试题的举动,也象征了新一代人对曾经的陋习的反抗。这也是我对中国的未来有信心的一个方面。

书中最让我不能自己的一个情节则是有关申奥的。当看过何伟描述的中国为申办08年奥运会所做的种种努力和其中一些滑稽的画面的时候,想起奥运火炬传递和世博会期间的一些报道,我一下子抑制不住的流泪了,因为那些为申奥努力的人们。这个国家的人们是如此的希望能融入到全世界大家庭中,努力想办好一次party,这其中的种种艰辛和困难恐怕是很多外国人无法理解的。虽然何伟对有些行为也有一些微词,但他总体来说对此是持理解和同情的态度的。这份理解和同情,不是对中国有深刻的感情是写不出来的,这种深厚的人文情怀也正是何伟的文字最能打动我的地方。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了解中国,《甲骨文》你同样不该错过。正如我对《寻路中国》写的书评,“在这里,读懂中国”。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发现甲骨文观后感500字 发现甲骨文观后感300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发现甲骨文观后感500字 发现甲骨文观后感300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题:发现甲骨文观后感500字 发现甲骨文观后感300字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454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