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纪录片苏轼观后感 千古风流人物纪录片苏轼观后感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唐宋八大家纪录片苏轼观后感 千古风流人物纪录片苏轼观后感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唐宋八大家纪录片苏轼观后感 千古风流人物纪录片苏轼观后感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观看百家讲坛苏轼的观后感(2)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篇四
近日,看了《百家讲坛之苏轼系列》,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品读苏轼跌宕传奇的别样人生,走近苏轼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巨人。
对于苏东坡我们非常熟悉,他留给我们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从小接受严格而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询是大散文家,对儿子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在苏轼六十多岁时,被贬到了遥远的海南岛,在艰苦的条件下,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回到了小时候,父亲监督自己读书的情景,醒来后,他写了一首诗记录这个梦,诗中写道:“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桩初。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苏轼在花甲之年,犹梦到小时候被父亲严厉监督读书的情景,可见他的父亲对他的要求是多么严格。正是这严格的要求影响了苏轼的一生,造就了一位文化巨人。
不管教育怎样改革,家庭教育始终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关注人性,关注品格,既严厉又慈爱。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篇五
央视当红栏目《百家讲坛》,由康震教授再次“评说苏东坡”。对于苏轼自况人生情怀的词句,康教授引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权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年头,一次途中遇雨后的追记。(注:古时黄州即海南岛,苏轼被贬后的发配地。)东坡公文才绝代,这首诗意泰然自若,任天而动,既不同于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孤冷,也不同于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此正是显出苏轼本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潇洒,“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智慧。“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激情,这潇洒智慧激情的诗句倾倒了千年来的读书人,时至今日,学界仍在评品千年前的苏东坡词章与他的人品情操。
康震先生把“特别富有生活的情趣,特别善于发现创造生活的趣味”作为苏东坡给我们最强烈的第一印象。苏轼在世俗生活中以佛教禅理为味,在一切平凡生活中发现人生的真谛,心存喜悦,人间便恒常是好时节。说到苏轼“面对生活苦难,表现出超然旷达的境界”,更是折服天下人的一大亮色。与李白诗仙比之,李白思想中道家成份居多,苏轼思想中佛禅思想为主。道家的“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天道道体的境界,并进一步提出“无不为”,人应效法天地,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做到无私而大公。佛法的精髓——大乘思想不仅要严守小乘的诸恶莫作,进一步还要积极奉行众善,救人济世。苏轼“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称得上“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此处的“青云”绝非“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中功名利禄的“青云”而是一种境界。
《梁溪漫志》记:“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东坡自儋(海南岛)北归,小居阳美(今江西宜兴)……买一宅,坡倾囊而偿之,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衰,何其悲也!……遂与邵(邵民瞻。苏的学生)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妪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钱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竞不索其值。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把买来的房屋,无代价的还给老妇,并当面焚烧房契不索一文。当时的苏轼刚从海南岛流放几年后回到江西,身文所剩无几,只好借居朋友家。若以当代人看来,就是再富有也未必有此一举了,当今人为房为宅是寸土必争,为此打官司不屈不挠斗争到底,自私自利唯我独尊。连放在墙脚的扫帚也常常会被人拿走,与古人相比,我们顿觉汗颜。苏公后借居友人处,于当年病逝,逝年六十六岁。
苏轼的超然与旷达,是东坡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具大慈大悲,忘却自我,深爱一切有情众生,不为赞誉,不为受惠,随缘放下,心境开阔。因此才在平和随意的外表下,外呈洒脱而内心清醒,即不逃避社会现实,更不会随波逐流,坚守一颗觉悟心,获得超越时空的大智慧。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观后感
因为认识徐棻老师的关系,相比林语堂先生的《东坡传》,读起这本书时心情更为喜悦,心中更为亲切。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是我与俩好友间的群聊名字,取名的人儿我称他为“光头”(年纪轻轻脑门倒是光光溜溜的),光头是位语文老师兼编剧。彼此间的关系是因我改编移植了尚长荣老师的京剧《曹操与杨修》中的一折戏《曹操杀妻》,我饰演曹操而认识的。因戏结缘,从此与另外一位音乐老师三人成了死党,多年来热热闹闹地相互吐槽着…
我们都看过林语堂先生的《东坡传》,生性懒惰的我看到一半就搁了,所以大家都对苏轼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因为苏轼有着不凡的人格魅力,让我们情不自禁并大胆直白的喜欢着这位才子,故而群聊取名“一蓑烟雨任平生”,希望彼此都能坦然面对生活。
宦海沉浮,无论处于何时何种境遇的苏轼,他的精神永远是自由的!他始终是个有趣的人,无论是做官做事,还是吟诗作文,他都留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快乐”,这种心灵的愉悦,是人生有追求、生活有情趣、心灵有归宿,是一种清欢与趣味!
苏轼的一生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五位皇帝,在每任皇帝的心中苏轼都不一样,有着不一样的情感,皇帝的每个决定于历史而言,也是起着不同的意义。不仅五位皇帝对苏东坡有着特殊的情感,连大宋王朝的三位皇后也对他青睐有加,曹皇后对苏东坡的赏识影响着后宫中的儿媳高皇后与孙媳向皇后,从“熙宁变法”“乌台诗案”““金莲竹相送”…不禁让人感叹若少些“朋党之争”,北宋王朝也不会如此走向。最终未能让苏轼当上宰相,也是北宋的遗憾。然而物极必反,注定苏轼在这场战争中是悲剧收场。历史也验证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文官政治”并不适合后面的皇帝。
苏轼一开始反对王安石新法,主张“循序渐进”,不能强制性执行,这让他最初遭贬,从此之后一路艰险走过一生。“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儒家思想观念一直深入到苏轼骨髓中,这也是每个读书人的从政理想与热情。如奸逆之臣章惇所言:“只怪你才华过人,挡了大家的路”。45年的从政生涯,让他一步步迈向失望,最终心灰意冷的离开他曾经热枕的大宋王朝。
苏轼从21岁入仕途到66岁人生落幕,不断遭贬,不断打击,最后让这位大才子只能把这份报国情怀收藏于心,以“乐天派”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苦难,对世态的无奈他只好选择接受命运对其的安排。苏轼一生历典八州,颠沛流离,历经艰难,真正印证了陈希亮的那句“宦海,无风三尺浪,有风浪千尺。”因为他深爱着国家,深爱着百姓,深爱着身边的人,所以他在一次次的坚持,一次次的努力。于此同时他也一直被人热爱着,敬仰着。他曾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个就是独一无二的苏东坡,他的善良、温暖、趣味包容着世间的一切。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叫苏东坡,历史和后人都会记住他!
看此书时感觉很有画面感,不经意间以为自己在看电视剧,每一个情景都能在脑中演绎着。陈希亮的一番话我泪目了,王弗的临终之言我泪目了,马辉对王闰之的爱我心动了,曹皇后死前的委屈让我愤愤不平了…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好的剧作家写小说能把每个章节写得都像在演一场戏,丝丝入扣,动人心弦。极强的画面感令人印象深刻,这里需要为徐棻老师点个赞!
徐老师《苏东坡》的笔措在剧本《烂柯山下》中能找到一份熟悉感,当我回顾时突然发现对某个情节更爱了,有些细节比之前的认知更深了,这种感觉特别棒!比如他与王闰之间的爱情故事,让我不禁想起朱买臣之妻崔氏,她们之间有着某种相似之处。王闰之从小跟随姐姐王弗来到苏轼家中,自从王弗亡故后嫁于苏轼为妻。从小仰慕的姐夫终于如愿成为自己的丈夫,成婚后她对苏轼无微不至的照料,严冬酷暑中的日夜陪伴,无一不体现一个女子嫁人后相夫教子的中华传统美德。其实,整日忙于生活琐碎的王闰之也是大部分中国传统女子的命运与归宿。希望通过不断的深入,不断的学习,能在塑造角色中更加立体的去饰演角色。
现在的年轻人都会在走着跟苏轼年轻时相似的路。年轻的苏轼也是血气方刚,受辱、冷落时,也会拿出年轻人该有的冲动,把年轻人的思想、行动体现得淋漓尽致。相信这种共情是无国度,无年代,无边界的。人生不关乎学识多少,不畏将来大胆去面对尝试,酸甜苦辣样样尝过才谓人生。人生阅历的丰富必须要去经历,要去修行。要记住平凡无奇的人生是体验不到透骨的认知。茫茫人生路,我们身边总会出现像陈希亮这样的长者,遇见要珍惜再珍惜!感恩再感恩!作为年轻人,作为后辈,我们学习借鉴苏轼这种“乐天派”的人生态度。“一蓑烟雨任平生”。
徐棻老师的《苏东坡》言语精炼,意思鲜明,让读者不仅能看到一位立体感十足的苏子瞻,还能感受到他身上散发着无限的人格魅力。小说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按照戏曲人的说法是人物个性鲜明,基调明确。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沈括、苏辙…读此书分分钟都能带你入境,了解苏东坡不一般的人生体验,感受大宋王朝的兴衰成败…
徐棻老师用简洁易懂的叙说方式精心穿插着苏轼的著名诗篇,让读者看起来更为朗朗上口,印象深刻。在明白历史的同时又能记住经典,这才是本书的精妙之处。看到最后才知道徐棻老师用了17年的心血编著此书,字里行间里透露着是讲究,是用心,是反复揣摩,是为了让人们对苏轼人生际遇的刻骨铭心。感谢徐棻老师让我们记住这位满腹文章,充满正气,胸怀浪漫情怀的大诗人。
以下是笔记中记录的几句耳熟能详的诗句!也是我喜欢的诗句!致敬经典!致敬先人!致敬作者!
“花褪残红青杏小”
“天涯何处无芳草”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徐棻老师的《苏东坡》看完后一直在回味,不是在回味他的东坡肘子,也不是东坡肉,但身在杭州的我有股子冲动想去西湖旁吃一盘东坡肉,感受一下千年前与先辈们一起共享美食之感。东坡肘子与东坡肉是苏轼二次来杭州任知府时从黄州带过来的美食,至今在杭州流传。
【苏东坡传】完…
《苏东坡》观后感心得1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而又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也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可以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苏东坡》观后感心得2
宋人笔记中 传说 ,苏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后那首小词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石林避暑录话》),正睡大觉哩,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 文章 ;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苏轼有一篇 散文 《方山子传》,其中说:
方山子……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徉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这也许就是苏轼的理想化了的人格标本吧。总之,不要富贵,不合流俗,在当时“太平盛世”,苏轼却憧憬这种任侠居山,弃冠服仕进的“异人”,不也如同他的诗词一样,表达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么?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付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苏东坡》观后感心得3
午后,儿酣睡。先醒来的我在床边书桌旁静看纪录片《苏东坡》,不时还跟读其中几句诗词,身心皆放松。舒坦。
尽管是纪录片,但是这部片子不止是知识类讲解,还有很多有趣的小 故事 ,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看完并且不费力的铭记在心。比如流传至今的美食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烤羊骨的由来;比如西湖为什么又叫西子湖;比如著名景致苏堤春晓,三潭映月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等等。
第二,在第五集有一处细节,写到苏东坡写诗称自己八方来风吹不动,内心稳定安静。一位挚友看出他只是强说辞,便戏称屁话。苏东坡气急败坏找上门去,挚友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东坡闻言哈哈大笑,遂不再矫情,说到“我还是过我的日子去吧”。这处细节让人看到了大文豪的烟火气,诗人也是人,作品虽高于生活但终究来源于生活,只是一味的清高不是真实的人生,不足以称之为大文豪。苏东坡就是一位有烟火气的大文豪,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接地气的美食出自他手了。另外,苏被贬至黄州,慢慢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喝酒犯戒,午夜十二点城门关闭后_回家。自己还戏称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与寻常百姓谈笑风生。真文人也。
其次,我所感动的还有苏东坡与王安石的那次会面。两大文豪曾经的政论分歧之大竟然并不影响他们的互相欣赏,对于他们来说,政论是政论,是君子之争。精神层面的惺惺相惜足矣感动千年。
还有,无知的我以前只知道苏东坡是一位诗词达人,并不了解他还是那么出色的一位地方官!虽然在朝堂之上苏轼郁郁不得志,但一到地方为官便如鱼得水,抗洪,灭蝗,献出秘方帮老百姓治疟疾,治理的井井有条。这大概就是源于大文豪苏东坡单纯可爱的人间大爱吧。
看完这部片子后感觉很多地方都很棒,让我这样一个只知道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的人,了解了他的一生并渐渐喜欢他,有想要把苏轼诗词找出来朗读一遍的冲动。但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最最感动的还是苏东坡在黄州那段日子,他由一位郁郁不得志的官员演变成善于发现生活中快乐的人的心路历程。这是诗人的成长,是诗人的豁达,更是我等世俗之人应该汲取到的营养。
《苏东坡》观后感心得4
这首《念奴娇》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和友人坐船夜游赤壁之时。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也表达了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怀古抒情,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以前对苏东坡的作品感受多的是他的感慨,今年 春节 ,在观看了央视人文纪录片《苏东坡》后,对苏东坡的作品和他的人生有了全面的感悟和认知。纪录片从苏东坡贬谪黄州开始,讲解了他一生心路历程,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维度,解读了他的生命感悟、精神嬗变和艺术升华的过程。再现了一个最丰富、最接近本真的苏东坡形象。
每个人生来都不是大彻大悟的,更多的都要经过"凤凰涅盘"。秉性乐天的人也是如此。古今中外,文人志士对苏东坡的评价都很高。苏轼在二十岁考取进士,欧阳修在看过他的作品后对苏轼寄予厚望,认为三十年后会取代自己。仕途平坦,意气风发的苏轼也有过少不更事,让他写的《凌虚台记》暗含讽刺,却没成想被一字不动的刻在石碑上。面对王安石变法的节奏之快,苏轼的辞官隐退也有着文人的"清高"。但"乌台诗案"使他深切地领略了朝廷的黑暗,经历了精神的炼狱。那时的他是感性的,面对生死,再清高的人也会折腰。黄州是他的精神地标,一蓑烟雨任平生给了他喘息的机会,领悟了道家和佛家的智慧,使他的精神世界多了宗教的宁静和超脱。
解决了思想困扰的他,耕种着东面山坡田地改变着经济困境,并从此以东坡自居。深夜出城,喝酒吃肉,寺庙夜谈,发明"东坡饼",后来的"东坡肉",火烤羊脊骨,"东坡笠"足以看出他虽身处逆境、却让贫困生活多了兴趣盎然的境界。面对逆境,他将别人嘲讽转化为人性的宽容和温暖。他任由大自然变化,定风坡的雨使他将自我突破和超越。
有人说苏东坡是流行歌的先驱者,他改变了北宋"流行曲歌王"柳永的'词风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对词赋予了自由洒脱的定义。他的人生是可乐的,夜游赤壁问自然,大自然的回应使他发怵。半夜敲门不应,重回江边的《临江仙》,使他的监管官以为他"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些乌龙也是他在死亡边缘获得重生后的了悟。
四十六岁他了悟,艺术之难,不是难在技巧,难在不粉饰、不卖弄,自由准确的呈现人的内心世界。《枯木怪石图》,成竹在胸成就了他绘画的成就;柔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给了他全新的价值观;对朝云写的词和墓志铭抒发了他的眷爱和感激之情;王安石的江边相迎、彻夜长谈政见,怼了一辈子,临了评价苏轼"不知更几百年才出此人物"。
也有人说苏东坡是网络语言的鼻祖,"呵呵"在他流放儋州期间写给友人的信里出现多次,"呵呵"是他不加掩饰的自得,是他心里不得志的豁达。
我敬佩苏东坡,敬佩他热爱生活,敬佩他把自视甚高的理想主义置换为温暖的人间情怀。弥留之际,面对生死,他说用心过了每一天,西方的极乐世界就存在每一天。他为官救世济民,兴修水利;为兄"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为情"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他是散文作家、新派画家、美食家、伟大的工程师、诗人……
当一个伟大的人物成为过去的时候,人们总是追寻他的踪迹,发一种遥远的幽古之思。他身处逆境超越苦难,善于思考的旷达情怀是我们当代人需要学习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观后感心得5
自从上周看了那篇关于苏轼的文章,对苏轼很感兴趣,希望哪天国内拍一部连续剧,让大家更了解这个奇才古人。一位朋友说,三年前早已有电视剧《苏东坡》。
看这种剧,就像看书,看历史,没有惊心动魄,只有愤慨遗憾。关于苏轼,我不想说太多,自古以来多少文人著书立说,熟背吟诵他的诗。我对诗词一窍不通,根本没有资格对伟人加以评说。我只想说的是,如果苏轼活在九百年后的今天,他的命运也不可能比他所经受的好多少。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起路遥和刘震云。路遥只是写人生,生活,而刘震云写社会,抨击当政,所以他俩的命运不同,真是性格决定命运!
我开玩笑说,路遥是“好人”,而刘震云是“坏人”,注意这两个词都带有引号。文人实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只写自己的生活,写文字,赞美大好河山;另一种也写字,但他们抒发感情,谈论当前时事,讨论国家大事,抨击不正之风。前者只是文人,后者才是伟人。
当文人容易,他们会成为大文豪。伟人就难了,他们的命运坎坷,时刻可能遭遇不测。所以我认为,可以先当文人,待名气远扬,有了一定知名度,再改变文风,写点“大文章”,讨论国家大事。这样即使他们自己惹来杀身之祸,起码他们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死得其所!中国上千年就出了一个苏轼,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当今社会哪里还可以出现这样的伟人!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的问题,要是有机会,你想跟哪个古人聊天?我不敢冒然奢望与苏轼聊天,但若有机会,我想问问他,你直言不讳朝政,一辈子不受重用,一贬再贬,是否后悔过?
这部连续剧拍的很好,尽管对苏轼的处境打抱不平,但很多地方让我大笑,感慨苏轼的德才。他在黄州,因为干旱,老百姓缺粮缺水,希望他祈雨。当地官僚也刁难他,想让他出丑。他不得已只有向老天爷祈雨。他恐吓“雨神”,如果你再不下雨,我就告状到玉帝那里,说你是懒龙!这是何等的幽默!
不管被贬到哪里,他都是豁达,乐观,帮助当地老百姓。人活成苏轼,已经成仙。当时海南岛土著居民说他是文曲星下凡,他是当之无愧。
人有才有德,还必须有本事。我们是不是可以向上帝祈祷,希望中国再来一个苏东坡。但话又说回来,也许已经早就有了像苏轼一样的人,可能还有不少,只是不为我们所知。他们没有被贬,而是被“封口”,可惜可叹。就是神仙,连最基本的言论自由都没有,我还能指望他所什么呢?
《苏东坡》观后感心得5篇相关文章: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唐宋八大家纪录片苏轼观后感 千古风流人物纪录片苏轼观后感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唐宋八大家纪录片苏轼观后感 千古风流人物纪录片苏轼观后感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