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金融危机观后感怎么写 看金融危机观后感300字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看金融危机观后感怎么写 看金融危机观后感300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看金融危机观后感怎么写 看金融危机观后感300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作文《秋天的田野》读后感三百字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秋天,虽不比百花盛开的春天那样有生气,却有金色诱人的果实;秋天,美,美在朴实,美在成熟。秋天既带来了果实,更带来了人们的欢乐!秋天也给田野带来了一番欢乐。
我奶奶家就住在田野边,那里有好大片的田野,每次去奶奶家,我都要好好欣赏一番“田野风情”。
秋天的晚上更美,我端来一把椅子,坐在田野里,望着星空。星星格外明亮,好象巧克力布丁上的奶油,格外显眼。
在田野里,青蛙在欢唱,无比美妙!一丝风拂过,我闭上眼睛,感受风,无比惬意!我看着皎洁的月亮,幽森的森林,伴着田野,像画一般。我不禁赞叹道:“美丽的田野!”
金融危机读后感
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启示
当前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美国脆弱的经济,引起美国股市崩盘,也给出其它国家经济带来极大危害。那么为什么华尔街会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 这场金融危机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有着复杂的确背景,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刺激经济的超宽松环境埋下了隐患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大爆发。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源头是其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为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压低银行利率的措施鼓励投资和消费。从2000年到2004年,美联储连续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提供次级抵押贷款本是一件好事,使得低收入者有了自己的住房。对一般个人家庭来说,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编织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投资住房成为巨大的诱惑,于是大量居民进入房贷市场。到2006年末,次贷涉及到了500万个美国家庭,目前已知的次贷规模达到1.1万亿至1.2万亿美元。
2.以房产作抵押是造成风险的关键
美国次贷的消费者以房产作抵押,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一旦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如果贷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甚至资金都流转不起来了。房价缩水和利率上升是次级抵押贷款的杀手锏。
从2005年到2006年,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市场利率进入上升周期。由于利率传导到市场往往滞后一些,2006年美国次贷仍有上升。但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
3.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加重了危机的扩散
美国绝大多数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者是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地方性的商业银行也涉足按揭贷款。这些机构的资金实力并不十分雄厚,大量的资金被投放在住房抵押贷款上对其资金周转构成严重的压力。一些具有“金融创新”工具的金融机构,便将这些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用于发行可流通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许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于这些债券。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投资机构获得较高的收益。
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投资机构现金流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利益也得到了分解和共享,风险也得到了分摊。但事物都有两方面,金融创新制度带来风险分散机制的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放大效应。像次贷这样一种创新使美国不够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居民买到了房子,同时通过资产证券化变成次级债,将高风险加载在高回报中,发散到了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买了美国次级债的国家,就要被迫为美国的次级危机“买单”。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次级贷款人还不起贷时,不仅抵押贷款企业陷入亏损困境,无力向那些购买次级债的金融机构支付固定回报,而且那些买了次级衍生品的投资者,也因债券市场价格下跌,失去了高额回报,同样调进了流动性短缺和亏损的困境。自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金融机构开始报告大额损失,反映了抵押贷款和其他资产的价值大幅下跌。
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过程实际上是资产组合和信用增级的一个过程,也是多种资产叠加、多个信用主体信用叠加的一个过程,在资产证券化后,这种资产证券化组合的信息和相关风险信息披露可能趋于更加不透明,导致市场中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读懂其中的风险,更不用说对其进行实时的风险定价了。由于对资产真正的价值和风险认知不足,投资者严重依赖评级公司的报告作出决策。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的作用和影响已经越来越大,信用评级也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必要和重要环节。信用评级是否客观公正,是否真正了解金融工具,是否存在着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次级抵押贷款债券本来是从一些低质资产发展而来,“金融创新”则使这些低质资产通过信用评级公司评级获得了高等级标号,事后证明价值被严重高估。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损失不明,一旦次级抵押贷款出现了重大风险和损失,构筑在这些证券上信用增强和信用叠加也会如同沙漠上的空中楼阁一般会“瞬间倒塌”,由此必然会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恐慌,规避风险的本能加速了投资者的抛售,并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金融灾难也就在劫难逃。在次贷、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这个风险传递链条中,如果没有信用评级公司的参与,次按危机或许根本就不能发生。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
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我国应引以为诫。
1.认识和防范房贷的市场风险
房贷有房产作抵押,似乎是最安全的资产,但房产的价值是随着市场不断变化的。当市场向好时,房地产价格上扬会提高抵押物的市值,降低抵押信贷的风险,会诱使银行不断地扩大抵押信贷的规模。但房地产的价格也不可能无休止地涨下去,因为任何企业或个人都不可能无视其生产与生存的成本。当市场发生逆转时,房价走低,银行处置抵押物难,即使拍卖抵押物,其所得收益也不足以偿还贷款。这不仅给贷款银行带来大量的呆账坏账,还会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及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银行需要在风险和收益中做出理性的选择,提高识别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认识和防范信用风险
次级贷款违约率高,原因在于贷款机构在放贷中没有坚持“三C”的原则,即对借款人基本特征(Character)、还贷能力(capability)和抵押物(collateral)进行风险评估。从国外的经验看,借款人的基本特征(年龄、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职业)、购房目的(自住还是投资)、婚姻家庭状况,还贷能力(房贷房产价值比、房款月供收入比、家庭总债务收比、资产负债比等)和抵押物(房产价值、新建房、二手房、使用期限、地段、独户、多层高层建筑等)都与违约率密切相关。
香港在东亚危机中资产价格大幅缩水,许多购房者承受负资产的压力,但银行却没有出现违约率大幅上升的问题,就是因为香港银行业自身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对个人住房贷款有严格资格审查标准,借款人购房多是自住,职业稳定,收入现金流不变,房产使用价值不变,仍会按期还贷。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扩大个贷业务中应避免“政绩目标”等非经济和非理性色彩,减少行政手段介入信贷资金配置,加强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审查,对不同信用风险等级的借款人实施不同的风险定价、借贷标准,包括自有资本金、首付比例、利率、期限等,以促进银行从服务风险定价向客户风险定价转变,从粗放经营向精细化、个性化转变,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3.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和贷款规范
监管部门应监督从事住房信贷的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各类贷款和保险产品的营销中,要向借款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让借款者有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借款人权益的损害。推进标准化的合约、贷款审核程序、借贷标准,规范银行贷款行为和贷后的服务。
4.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
既然金融风险在经济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监管部门的职责就是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预测、防范、规避和化解风险,提高风险的可控性。因此,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是迫在眉睫,它将对银行体系的安全,房地产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5.政府部门应从危机中得到警示
让百姓安居乐业是政府的职责,但“人人享有适当住宅”并不意味人人都要买房,让无支付能力的低收入者进入购房市场,拔苗助长不仅事与愿违,还会产生许多负效应。特别在我国抵押担保、抵押保险等相关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的情况下,无形中让银行承担了许多政策风险。因此,一个优化的住宅市场结构应是新建房与存量房,出售房与租赁房,商品房与政府提供公共住房多样化的统一。政府应加大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改变经济适用房“只售不租”为“租售并举”;并通过信贷、税收、土地政策引导房地产企业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供给,在开工许可审批中优先考虑普通商品住宅。
6.中国应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
中国应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完善住房信贷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引入商业保险和政策性担保的机制,有利于促进抵押贷款营销的规范化、合约的标准化,抑制商业银行盲目放贷的冲动;合理的保险风险定价机制,有助于商业银行规避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风险。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怎样去看待金融危机?
全球的金融海啸之所以愈演愈烈,其根本原因是西方金融行业不断地制造泡沫引起的。西方金融行业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不断大量生产金融衍生产品,这些金融行业和衍生产品又依靠杠杆的作用不断放大,如在次贷危机之前,有一种叫CDS的金融产品,它的金额就高达62万亿美元,而美国的GDP才13.6万亿美元,一个金融的衍生产品是全国GDP的好几倍。在西方的金融市场中到处都是杠杆,杠杆就是“乘数”,就是倍数,杠杆倍数在一些投资银行中最多高达30多倍。这种杠杆使财富泡沫化了,与我们日常生活和实体经济完全脱节了。财富也不再只是我们人类发展所依靠的食物、衣服、原材料、能源和实体经济的衡量标志了,而成了通过电脑上的计算机模型计算出来的一个个虚拟的符号。 以上是这个金融危机故事的上半段,是发生在西方国家的那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怎么才能接上呢?下半段则发生在中国,只有把西方的上半段和中国的下半段加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中国这十多年来,不断为西方国家生产产品,出口每年都在增加。因为金融的泡沫使西方国家很有钱,而中国人又是最勤劳、最高效、最勤俭节约的,这些美德在过去的一些年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少消费,多干活,为别人多生产产品出口。 渐渐地,在以上这个东西方的故事中出现了许多发展上的不平衡,首先是收入上的不平衡。我去年去华尔街时和一位基金经理吃饭,得知他一年的年薪相当于中国西部一个40万人口的县城的财政收入。我们的财富是靠从土地上种粮食获得的,而他们的财富是电脑上衍生出来的。各位一看,就知道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财富。 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环境污染的问题。过去几年总有人批评中国环境污染严重。的确,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都存在着污染,我曾去过南方一个制造业非常发达的城市,那天天气很闷热,我抬头看,太阳好象是在雾中一样若隐若现。我问一位老板:你们的城市看太阳是不是总是这样?他说是的,他还告诉我他若想要看清楚太阳,就要坐飞机飞到别的城市去。有一些学者总是拿出一些数据来做比较,说在中国每单位的GDP中消耗了多少能源,在空气中放出了多少二氧化碳,而西方国家的GDP中能源的消耗,制造污染的量是如何的少。但我们看看这背后,GDP和GDP是多么的不同,中国的GDP是靠生产衣服、电器、玩具,消耗实打实的原材料和能源生产出来的;而华尔街的GDP是在电脑上面用数学模型计算出来的,这是有着本质不同的。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把服装、电器的生产线转移到西方国家,例如转移到纽约,他们单位GDP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一定会比中国多,因为中国人相对美国人而言,是最节约的。 这样的故事演绎了十几年的时间,突然,在西方那边出问题了,发生了金融海啸。中国这边的故事自然也再无法讲下去了。 西方的金融泡沫促成了中国的土地泡沫 其实,问题和错误越早暴露出来越好,如果继续下去,将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危害和不公平。这次金融危机不是周期性的危机,而是结构性的危机。周期性危机和结构性危机的区别就在于:周期性危机是以时间为标志,时间到了,经济自然就开始复苏;而结构性危机是看你的结构有没有进行调整,是否调整到位,如果没有调整到位,这样的危机还会继续下去。所以,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十几年来形成的经济结构要调整,这种结构调整就是要把原先以出口为主,以为西方泡沫市场服务为主的模式,调整到为国内的市场服务上来。这次调整是大范围的、深层次的,也绝不是短时间的,因为这次危机来势太猛,强度太大。在整个这次危机调整的过程中,中国经济表现出来最基本的特征是过剩——生产能力的过剩,劳动力的过剩,能源、原材料一切生产要素都过剩。中国的房地产处在其中,当然也不例外。在未来,房地产和中国的经济一样,最基本的特征也是过剩。 这里我们谈一谈我们的本行――房地产行业。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本身是一个很本土化的行业,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劳动力,自己的原材料销售给自己的市场,在中国各自的城市中循环着。在2005年之前,中国房地产最大的变化是房改,从计划体制转换成为了市场体制,无论如何这都是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自己的系统中循环着、改变着。在此前,偶尔有一些西方的设计师来中国帮助我们进行房屋设计,我们也会进口一些高档的家具;也有个别的外国人在个别的城市买一些房子。但这都不是主流,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影响都不大。但发展到2004年、2005年,西方国家通过金融市场的泡沫制造出来了许多钱,这些钱怎么办?当然一定得流出来,资本的本质就是流动,就是寻求升值。流向的目标也很明确,流向被西方称为“四块金砖”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中国是这“四块金砖”中最大的一块,于是这些资本开始追捧中国的房地产,追捧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从房地产的资本化开始,就打破了中国房地产正常的循环,即把正常的征地、建设和销售过程,变成以土地储备作为一个重要标志来衡量中国的房地产企业,谁圈的地多,谁的资产价值就大。这时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也脱离了实际的价值,而进入迎合资本市场的怪圈,与华尔街在电脑上用数学模型制造资产泡沫并无二致了。每次当中国==提出“十八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能突破”时都将进一步刺激国际市场对中国土地追逐的热情,因为市场上外国不变的规则是“物以稀为贵”。土地储备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被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土地银行”。2007年一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商购买土地的支出就高达3万亿元人民币,而当年全国商品房的销售额也仅有2.9万亿人民币,这种奇怪的现象就在房地产市场中发生了,当时叫“面粉的价格比面包的价格贵”,就是土地的楼面价比周边房子的价格还要贵。各大城市的“地王”屡创新高,从40亿元一块地,到50亿元、60亿元一块地,一直到92亿元一块地,楼面价最高高达每平方米6万多元人民币的天文数字。资本市场的追逐,房地产开发商的贪婪,再加上地方==的土地财政交织在一起,共同上演了这土地泡沫疯狂的一幕,房地产开发商圈地的面积也从几百亩发展到几千亩,甚至到几万亩,还在不断地创造新高,比如沈阳,在东北大平原上,土地多,更多大型开发商也被吸引来了。 疯狂谢幕,==出手,房企躲过生死劫 但是,到了2008年初,这个疯狂的故事开始谢幕了,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销售迅速下滑,就是王石提出“拐点论”的时候,在西方国家的次贷危机也已经发生了几个月。追捧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国际资本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对任何行业来说,市场的销售才是唯一的出路,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当然也不例外。 2008年3月底,我曾分析了在国内外资金压力下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困境,被上海一家媒体总结为四个字叫“百日剧变”。中国==在2008年6月份之前还在不断防止经济过热,防止国际热钱的流入。2008年6月底,人民银行还提高了一次存款准备金率。很快,美国的经济出了大问题,欧洲出了问题,全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都出现大的问题,标志性的时间就是2008年9月15日,美国时间9月14日雷曼兄弟的倒闭,这就意味着全世界的投资银行不存在了。于是,中国也以最快的速度行动起来,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2008年底,中国大多数的开发商都难以渡过年关,因为欠银行的钱太多,市场销售几乎停顿,沉淀的土地、房屋和待建工程也太多。有许多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马上就要绷断,这时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基金随时监控着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在市场上面不断地做空和打压这些企业,他们在随时聆听中国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的爆炸声。就在这紧要关头,中国银行大量发放贷款,据我所知,截至到2008年年底到期的房地产公司的贷款,银行基本都给延期了。同时,各个城市的地方==为了化解这一危机,针对房地产企业所欠==的土地出让金都出台了红头文件,允许其延期交纳。于是在==的鼎力帮助下,中国房地产企业在2008年底,2009年初的生死关头获得注血,度过了这一生死劫。 结构性过剩仍是中国房地产的主流 美国的危机还在一天一天地恶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银行无法放出贷款。美国的银行都是商业银行,他们判断市场有风险,就不给企业贷款,造成市场上资金流动性非常紧张。其他的措施都是隔靴搔痒,起不到实际性的作用。中国==为了应对这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让银行大量放款。仅2009年一季度放款额就高达4.58万亿人民币的天文数字。有许多银行一季度的放款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放款。虽然一季度财政收入和出口额还在不断下降,但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在大量资金的支持下,出现了回暖的态势。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如何发展,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全球的金融危机的演变情况,因为这次金融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全球的金融危机一定会对中国继续造成冲击,在这一点上万万不可过分乐观。如果中国未来还可能犯错误的话,那一定是在2009年一季度比较好的数据面前过分乐观了,过分地夸大了自己的力量,失去了对形势理性的判断。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在大起大伏的过程中容易失去理性的判断。当年抗日战争时期,在取得了几个局部的战争胜利后,中国出现了盲目乐观的“速胜论”,为此毛主席专门写了那篇著名的《论持久战》,指出中国抗战的胜利一定是以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为前提。同样,今天中国房地产的复苏也仍要以全球经济走出低谷为前提。目前过剩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流,也是中国房地产的主流。在房地产的过剩中,也存在着结构性的问题——两头过剩严重。一头是为国际资本服务,为世界500强服务,为国际金融行业服务的房地产业,将面临着更严重的过剩,例如,北京、上海的五星级饭店。几年来我们一直强调与国际接轨,现在“接轨”就是“见鬼”;另一头则是接近==保障性住房的或与保障性住房处在相同地段、相同档次的房子将受到==保障性住房的挤压,出现这部分商品房的过剩。虽然银行从去年年底开始发放了大量贷款,但这对房地产企业来说,只是救急不救穷,治标不治本,是注血而不是自己造血,房地产企业要改变现状,最重要的是要有销售收入,贷款只能延缓资金链条断裂的时间,并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结构过剩的局面和态势,根本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改变旧的结构和旧的模式。 这次金融危机的复苏标志一定是从旧的模式中脱胎出来,能够达到真正的涅磐和调整,使过去犯的错误能够得到修正。金融危机实际上就是要提醒人们:这一切都是因为你犯了错误。金融危机的强度也标志着你犯错误的严重性。 在结尾,我想重复一下刚才陈淮主任的观点,金融危机的发生是货币出了问题,大量发货币也会让货币贬值。现在最靠不住的是钱,过去一年如果以货币为标准衡量,全国房价涨跌变化并不大,但如果我们换一个实物参照物――石油,以北京房价为例,一年前平均每平方米房价相当于八桶石油,而今天同一平方米的房子就值二十二桶石油,相对石油,北京房价一年涨了2.75倍,这种趋势未来不会改变,就是要回归财富本质,去杠杆,去泡沫。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看金融危机观后感怎么写 看金融危机观后感300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看金融危机观后感怎么写 看金融危机观后感300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