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读后感1000字左右 古都读后感500字

国学综合

古都读后感1000字左右 古都读后感500字

军阀治世围观:℉更新时间:03-12 23:55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古都读后感1000字左右 古都读后感500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古都读后感1000字左右 古都读后感500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古都读后感1000字左右 古都读后感500字

求故都的秋读后感800字

平,一座精美但又脆弱的古城。它承载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深到极处美到极致。在十九世纪突然卷起的风云中,它却显得如此的衰颓。

郁达夫本是江南人,为何会对北国的秋有着如此深切入微的感受和观察,这是十分值得玩味的。“早晨起来,泡一碗茶,向院子一坐”,看“碧绿的天空”,听“训鸽的飞声”,数“漏下来的日光”;扫街的在树影 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些落寂”。这些都是经过作者的悠悠的态度过滤以后描绘出来的画面,并且这等细到极处的笔墨,既显得清新,又轻笼着一层古城的沧桑,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孤寂。

在 郁达夫的眼中,故都是一种象征。这时它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故都,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故都。重游故都,他心酸甚多。一方面,他想到了自己坎坷的一生:三岁丧父,中年丧子,爱妻离异,母亲和兄长惨死,这些无不让他“无语泪先流”;另一方面,当他看到此时的北平就像是风雨飘摇的浮萍时,他那心中对于祖国的一片挚爱瞬间爆发了出来。因为此时中国北方战云密布,继东北沦陷后,日寇又相继占领了山海关和承德,进而觊觎整个华北乃至全中国。在内外忧患的夹击之下,郁达夫忽然眼前一亮,一下子写出了〈故都的秋〉。

在中国的传统诗歌和散文中,关于秋的描写可谓连篇累牍。郁达夫本人也对秋怀有特殊的情感。于是他在写秋的景色上集中了更多的笔力,这种笔力不仅仅表现在对于景物和画面的描绘上,更表现于他在对比中所寄托的情思。作者先从南方的秋落笔,然而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自远而近的描写方法,而是蕴藏着作者内心的一种感受和情怀。

凉风秋雨,落蕊寒蝉,这是江南也有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在古都,槐树的落蕊满街都是,寒蝉的残声处处可闻,让人不禁产生“天凉好个秋”的感觉。然而,古城与历史赋予它的文明似乎在时代风云和战争的硝烟中,摇摇欲坠。这不禁又让人生出一种眷恋,对美的一种眷恋。故都的秋美就美在它的清和静,美在它的色彩浓,回味永,美在它的百读不厌。这种美不似上海的热闹,南京的辽阔,扬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这种美也因作者的追寻而永驻人间。

读〈故都的秋〉,我们固然不必去追究作者有佘么微言大义之辞,但对他的心灵感受的隐秘活动却是应当细心体验的。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很难说这仅仅是一种对于自然节气的流连依恋之情。如果不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写下这段文字,也许人们不会去做任何联想;可是即使撇开那特定的历史背景,这段文字也仍然不失为感情深挚的好文章。文章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立体世界,是一件可以从多侧面多角度加以考察研究的艺术品。

从始至终,始终透露出作者一种凄清的委婉之情。这种情绪,犹如面对即将别离的乡土而产生的哀思,又如把玩一件艺术珍品而眼看着它将落入 别人手中所产生的不舍之情。郁达夫极写故都的秋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正透露出他在这清静之中心中的悲凉。

寄情于山水之间,托情于自然风物。那股凄清悲凉而又如丝如缕的感情溪流载着悠悠之意流入你我的心间。

望采纳。

高一学生古都读后感

买这本《古都》是因为它的名字很符合我的口味,它听上去没有想象中的大气恢弘,相反在我脑海里却构建出一幅樱花飘落在澄澈的湖水里的清幽景象。事实上也是如此。

文章讲了两个女孩的故事,千重子和苗子。两人本是孪生姐妹,后来姐姐被收养成为京都布商的女儿,妹妹却不得不每天做劳累的工作。在一个盛大的节日中,她们相遇了,之后便发展起了友谊。因友谊也牵扯出了五个年轻男女的爱情,可结局是开放式的,我们不得而知。

川端康成在他的书里运用了很多意象,比如千重子家门前的树洞里的两株紫地丁花,它们在一棵树上,却像彼岸花一样:永远相望却不能相聚,也许连彼此都不知道。这两株淡雅脆弱却又坚韧的紫地丁花,就像苗子和千重子,明明是姐妹却无法相聚。还有北杉山的松树,它们挺拔高耸,是千重子所爱的,我想它也许象征着苗子的精神吧。任凭风吹雨打,永不会低下头颅,她的坚强和独立,还有她的健美,也犹如北杉山的松,永远屹立不倒。

这篇作品有很浓的日本物哀的特点,它的.写法有一种虚幻的感觉,文字之间也透着淡淡的哀伤,但它却让你相信着它是真的。而且他们几个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不同于别的小说中浓烈的爱情,如果说张爱玲的爱情是用平淡的文字写出浓烈的爱情,那川端康成的爱情是用平淡的笔触写出平淡的爱情。好像几个青年男女不由自主的就产生了爱情,没有原因无需理由,虽说是爱情倒更像友情和亲情。

“《古都》充满了人类天性中最纯真、诚挚的感情,体现了“风雅”的美感本质。日本美学传统的物哀、风雅和幽玄在川端康成的小说里得到很好展现,而且融合在《古都》中,相辅相成,使之显示出令人久久难忘的独特美感。由于对日本美学传统的执著和对西方艺术手法的探索,川端康成写出了不朽的《古都》。作品中,他发挥了作家的主动精神和创造力量,显示出了继承与创新相融合的美丽色彩。”在这段评价中,我觉得风雅一词评价的最好,无论是小说中平安神宫的时代祭、葵祭、鞍马寺的伐竹会、祇园祭、“大字”篝火仪式等,都无一透露出一种风雅,或是一种文化。还有主人公赏樱花、赏竹林或是赏什么,都透出一种恬淡的气息,像是京都独有的一样。

小说距离现在也有一些远了,可是读起来却没有一丝隔阂,虽然和现在的生活不大一样,却处处透露着一种让人产生共鸣的,也许叫做精神更好吧。

跪求、《古都》(川端康成)的读后感,800字就够了,谢谢

《古都》是川端康成一九六八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它描写了一对孪生姐妹悲欢离合的际遇。

姐姐千重子出生后,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抚养,即遭遗弃,幸而为一家绸缎批发商所收养,成了一个养尊处优的小姐。而妹妹苗子,虽未见弃于父母,却在襁褓中便成了孤儿,孑立伶仃,长大后自食其力,到山里种植北山杉。

论人物,我最欣赏的就是千重子。千重子优美,文雅,善于感受,赋有少女细腻的心理春花秋虫,是她联想到大自然的永恒,生命的无限;高耸的北山杉,使她感悟到为人正直之道……

《古都》的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来。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的,就算是在一开始千重子与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宫赏樱花,场景里却仿佛只有千重子和真一两个人,婉婉地却掷地有声地道出各自的台词,纹丝不乱,这种与年龄不符合的沉寂的心,在这儿却比比皆是。年轻俊美的千重子喜欢那些清素的图案,喜欢在闲暇时参观一座座参观古老的寺庙、神宫,一次次赏析古都里的自然风光。而这些想必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因为整篇的笔法也都如此,清透无华,澄静质朴。

而《古都》的结尾却是最令人心醉的。苗子的离去就好像细雪消融一样,无声无息。一切都会继续。淡淡的忧愁,隐隐的无奈,带着意犹未尽的感觉,结束全文。

从《古都》中,可以读到千重子父亲太吉郎江郎才尽的哀怨、母亲阿繁想放手女儿去追寻自身却又依恋不舍的矛盾的哀怨、千重子得知自己是弃儿的哀怨、苗子找到自己亲姐姐却不能与她亲近的哀怨,真一因为门第而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哀怨……所以《古都》上空的天气是清新的却总有挥之不去的阴霾感,看不见惊喜的太阳。所以他才会在文中隐隐地透露出过“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不觉得道出“幸福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永久的”的念头。

因此,《古都》从一开始就渲染着淡淡的感伤,枫树上的紫花地丁是一开场出现的景物。“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虽然这是千重子的美好愿望,事实却不尽如此,这正如文章以后的故事,人生别易聚还难,太多无奈,太多叹息……

~ 1 / 2 ~

也许正是这淡然的悲感造就了这篇文章的不平凡。也许是川端康成坎坷的一生使他形成了感伤的写作风格。在古都里,并非所有都那样随和人意,不是所有都那么美满。即便如此,这里的一切也都在进行着……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古都读后感1000字左右 古都读后感500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古都读后感1000字左右 古都读后感500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题:古都读后感1000字左右 古都读后感500字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435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