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观后感300字左右 爱乐之城观后感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爱乐之城观后感300字左右 爱乐之城观后感的文章,本文对文章爱乐之城观后感300字左右 爱乐之城观后感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爱乐之城》观后感
《爱乐之城》观后感(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爱乐之城》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爱乐之城》观后感1
《爱乐之城》讲述的是一对患难情侣在为自己的梦想奋斗过程中偏离初心,但最终都完成了梦想蜕变,却彼此走散的故事。起初,我只看了影片的前五分钟,觉得不是很合我的胃口,后来得知它竟斩获了8项国际大奖,好奇心驱使我看完了整部影片,看完后的第一感觉是:好励志!
男主角酷爱爵士乐,但是,爵士乐在那个城镇却没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哪儿的人门并不喜欢爵士乐,但男主却坚持追求自己所爱,尽管他生活困难,尽管他被一个又一个的酒吧老板拒绝,尽管他被现实无情的打击,但他从未失去希望,从未放弃梦想。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与女主交往一段时间后,男主签约了一支乐队,在那里,她弹奏的不再是他一直钟爱的爵士乐。再加入这只乐队后,男主越来越忙,虽然知名度提高了不少,钱也赚的不少,但是男主渐渐丢掉了他的梦想,迷失在这座爱乐之城中了。我不禁大惊,生活那么多的磨难都没有打垮他,那究竟是什么让他向现实妥协呢?是对女主的爱?是为了两个人的生计?我不知道,但我明白,一个满怀梦想的人却放弃了梦想的权力,他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我只能在心底慢慢祈祷,希望他能重新拾起梦想。
女主角米娅是个编剧兼演员,虽然他有很高的表演与写作的天赋,但由于背景一般,始终没有机会成功参演。但米娅有着比男主更执着的追求,她从始而终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她不断的投稿、投简历,虽然没有回应,但她并没有灰心。终于,在男主的鼓励与帮助下,她成为了有名的演员。
最终两个人的事业都很有起色,但两人的感情之路也走到了尽头。
在影片的结尾,米雅领着她的丈夫无意间进了男主开的俱乐部(这一直是男主的梦想),在两人目光对视间,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电影对往事做了假设,假设米娅与男主一路走来从未分开,甚至还有了孩子。但其实,错过的东西再怎么追也只能是枉然。错过是人生最大的憾事,有句话说的好“只有失去了才知道曾经拥有”,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从中学习。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追梦路上必然会荆棘不断,我们在斩断荆棘的路上,一定不要忘了自己向往的远方,因为你一旦忘记了自己向往的东西,你便失去了破荆斩棘的勇气与动力,否则,你的心灵就会迷失,也许你将永远被困在一座城中。
当然,本片最大的亮点是男女主角对梦想的坚守与付出,我以为,每个人至少要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持。梦想是现实最大的动力,有了梦想,我们就有了走下去的勇气。而你,你会为你的梦想付出一切吗?
《爱乐之城》观后感2
我从来不觉得对一部电影的褒扬会被评论为过誉,因为电影终究是一种艺术形式,会引起人的共鸣,所以能与我有感情交融的电影我一定会毫不吝啬地献上赞扬,更别说在视觉上是如此靓丽的一部电影了。
电影开头穿插着介绍了两个逐梦的年轻人是如何失意,再到茫茫人海中的无数次相遇,有人会说这太巧合了,是啊,因为这彻头彻尾就是一场梦!电影里的桥段也有预示,比如在星空中舞蹈的时候,好莱坞的歌舞片似乎都喜欢把人从现实中抽离出来,一边叹服它的美好,一边叹惋它的虚无。但两个人的感情绝不是虚无的,虽然不能采用普通爱情片的叙事手法,开头交代的两个人的背景已经足够推动故事的发展了。接着就是道出各自的梦想,后面的剧情其实不用多想,我想讲的是里面的歌舞。
客观来说,舞蹈的编排是赶不上黄金时代的,但导演懂得扬长避短,通过各种调度使节奏很到位,演员卡动作也很有张力,鞋子踏在地上的踢踏声悦耳清脆。为了更有代入感,剪辑很多淡出、叠影,溶化的手法,包括片头和结尾,都是极富年代感的字体和画质。服饰设计有沿用也有革新,裙子肩膀的裁剪和甩起来的裙摆都像极了黄金时代的风格,但是显得更加轻盈,裙子上也没有繁杂的装饰,融合了现代设计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
场景真是美绝了,对于一个很注重电影美术设计的人来说,每一处的场景构思都可以用无懈可击来形容,美到可以让每个对憧憬美好的人做梦,你能想象一个满天繁星倒映在深色的水面上,两个人踏着星光翩翩起舞的画面吗?虽然也是借鉴,但好莱坞现在的工业水平还是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还有就是导演通过镜头的晃动推拉切入到场景的镜头也要加分,让观赏的人没有停歇的机会。其实导演的剪辑能力在《爆裂鼓手》中就可见一斑了。
在渲染情感的方面,歌舞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首歌的歌词都很应景啊,再加上导演对节奏的掌控能力,情感爆发处震撼人心。相比高司令,石头的表演跨度更大,特写镜头很多,其实石头的表演能承受这么多奖项也是电影本身加成了。
最后的结局并不美好,一个冰冷的事实横亘在两人面前,现实是一道跨不过的坎,有一个怀揣着独立音乐人梦想的同学告诉我说,看完后想了很久,太有带入感了。我觉得,每个向现实低头的做梦者都会感同身受,女主所处的环境就是一个让人幻想的地方,看完电影真的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
《爱乐之城》观后感3
饭後徘徊在棕树街的晏架街游乐场边上,足球场上空无一人,旁边的篮球场却热闹非凡,传来篮球摩擦绿色地面的吱吱声响。
思绪万千。
想起来香港也第六年了,时日如飞。六年前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俨然已经不是同一个人。对这城市的感情,也是愈发纠结和复杂——
我,属於香港吗?
我对香港的感情,自然和电影脱不了关系。老师笃定地说,我拍的东西比香港人还要「香港」。我却充满著怀疑,究竟我爱的是电影中的「香港」,还是我生活著的这个城市?何况,我还爱现在电影中的香港吗?
雨伞之後,对香港的感觉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经常性的,会深深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外人。不敢也不想公开评述一些事件,因为很容易就政治不正确,也讨厌无谓的谩骂争执,非黑即白的标签。感觉很容易就被人说我其实是个「外来者」,那标签竟然像一份原罪。
我一直有原罪。那原罪好像是一份自卑,一份抬不起头的孱弱。我从小向往著都市,从县城中跑出来,流浪了十几年,那份原罪没有消逝,反倒变得强烈——我究竟属於哪裏?
想起自己对於故乡,也总有牵扯不断的思绪。在朋友中,我大概是最经常回家的人,对爸妈的牵挂,也好像比其他朋友来得强烈。好多人在外打拼,过年也无暇回去,但每年过年,雷打不动我却一定要回到家中,任何工作也阻扰不了。
那时的我如此强烈的要离开故乡,而离开後,我却一直放不下故乡。想起贾樟柯说:离开故乡,才开始拥有了它——那句话打中了我的心。
我深知我多麼热切地希望有一个「家」,有一片土地,有一个人,能让我依恋与牵挂。「电影」是追求自由的一种方式,而自由之外,心中的另一面,我却无比希冀著「家」这个踏实、安全的地方。
未来的那个「家」会在香港吗?也许心里常常冒出的是否定的答案。电影在哪裏都可以拍,但家却只有一个。铜锣湾书店的李波被逮捕後,香港不安的气氛越来越浓烈,自己却只有一份无力感。
这一年在香港,无论大环境、创作还是感情,似乎都遭遇了太多难题,但我还没有放弃。
我相信的是,我还能继续往前走,我也还有爱与等待的能力。
我总有一天能找到「家」的方向。
《爱乐之城》观后感4
故事发生在当代的洛杉矶,寂寥的小演员米娅的志向是女演员兼剧作家,她沉迷老电影明星。她在华纳兄弟的片场当咖啡师,经常翘班去试镜,如果真的接到戏,哪怕再小的角色也会让她欣喜若狂。塞巴斯蒂安是一名系丝绸领带的爵士钢琴师,对艺术有着近乎洁癖的追求。他想开间俱乐部,但他所痴迷的音乐更适合博物馆,几乎没有人会愿意花钱去听。
同样追求梦想的两人在这座城市里遇见彼此,他们由一开始相看两厌,到后来在一个美好的夜晚浪漫的星空下,有感而发地唱歌跳舞,而在歌舞中,他们是那样的契合,有默契,成为了彼此的知音,坠入了爱河。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他们彼此鼓励对方不要放弃梦想。而后在一次偶然,塞巴斯蒂安听到了米娅跟母亲的电话通话,塞巴斯蒂安知道如果想给米娅安定的生活,继续坚持自己的梦想是不可靠的。塞巴斯蒂安违心加入了一支流行爵士乐队,在尖叫的观众面前摆弄音乐合成器。但在逐渐达成梦想的同时,艺术与商业、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朦胧博弈,两人的情感也面临抉择和考验,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分歧后,他们彼此仍然鼓励对方不要放弃梦想。
故事的最后,这对情侣各自完成了自己梦想,但他们的爱情却没有延续下去。对于这部影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电影的最后十分钟。故事的最后十分钟,米娅跟他的丈夫偶然去到了塞巴斯蒂安的俱乐部听音乐,塞巴斯蒂安看到了坐在台下的米娅和她的丈夫。塞巴斯蒂安有感而发,弹奏了一首Mia&Sebastian’s Theme,包含了塞巴斯蒂安对他们的爱情美好的`幻想,幻想两个人一路的相识、相知、相恋、结婚、生子,毫无争吵、分歧,一直甜蜜,幻想着陪在米娅身边的男人是他,而这首曲子塞巴斯蒂安没有弹下最后一个音,似乎是希望这段美好的爱情不会结束,这首曲子是塞巴斯蒂安和米娅相识时候塞巴斯蒂安弹的曲子,我相信,米娅肯定也听出来塞巴斯蒂安少弹了最后一个音,也应该明白了塞巴斯蒂安的寓意。
很明显,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一个话题,爱情、理想与现实,主人公战胜现实、实现理想,同时也结束了爱情。有人说,这样的结局是美好的,他们的爱情停留在了最美好的时刻,是它不会被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所消磨殆尽,使其还能在日后回想起还能想起它的美好,嘴角还能上扬,浅浅微笑。而我对这个观点颇为赞同,但仍会感到惋惜,还是会在电影散场后痛哭着说为什么男女主最后没有在一起。或许,最后没在一起也是这段感情一个完美的句号吧。
《爱乐之城》观后感5
前些日子我观看了《爱乐之城》,深有感触,认为这部电影能够成为奥斯卡的候选电影之一,必有其独特迷人之处。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渴望成为女演员和剧作家的女主角米娅和踌躇满志想要开爵士俱乐部的男主角小塞以外地在一家餐馆相遇。两人拥有者各自梦想,却面对同样窘迫的显示:米娅为维持生计在咖啡馆打工,小塞为户口不得不去神域其他酒吧中。相似的境遇,并都有着为梦想奋斗的年头,使得两个年轻人坠入爱河。然而,种种事情使得两人的感情悄悄变质:米娅独角戏的失败,小塞常年在外巡演等等。最后,成功成为女演员的米娅在小塞的爵士俱乐部中重遇了小塞,他在弹奏她爱听的曲子,她凝望许久,转身离开。
这部电影的逻辑十分清晰明了,从两人相见相识,到相爱,最后两人有着不同的解决,一切都干净利落。而故事中并无俗套的小三、外遇等情节,诉说一个平淡的故事,更显清新脱俗。再看回结局,可以说我喜欢这个结局,但又不喜欢这个结局。并不似一般的爱情片那样以两人幸福圆满在一起的结局,两位主角并没有在一起,但以完成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事情为结局,如此看来,两人的最终分开似乎也是命中注定的。生活不是童话,没有那么多的圆满,可彼此都本想各自的戏剧,不也是好的吗?
当米娅最后站在俱乐部门口,双眼噙满泪水,与舞台中央的小塞相视而笑时,我忽然就想到,米娅最初在参观偶遇小塞的情景。世界这么多餐馆和咖啡厅,偏偏你就闯入了我在的那间,能遇上你是我的夫妻。在此我不得不感叹缘分的神奇,能让两个人相遇,并共同前进,是的,两个总比一个号。因你我也灿烂过,说到底还是缘分给予了所有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而高峰过后总会有下坡,遇到你是我的福气,错过你也是我的福气。
在一个酒吧里,透过那带着烟囱的拥挤餐馆,便发现那就是爱。男女主角的故事令人动容,其间的美好回忆都在观众们脑海里印下深深地烙印,甚至是那些小吵小闹的时光。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接受这样的结局,但我认为这样也是挺好不过的,就印证了那一句话:“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爱乐之城观后感影评
爱乐之城观后感(影评)
【爱乐之城观后感一】
观影过程中这句话一直环绕在我脑海中,发出来共勉
好莱坞被我迪宝宝流水线“鸭霸”后,曾经独树一帜、以年轻观众为主要观影群体的爱情小品片基本死绝(当然拉拉的主要属性还是音乐剧),所以现在终于能在影院看到有分量有质量的爱情片实在是太不容易,可以说本片是近十年最优秀的爱情片和原创音乐剧,当然作为一部口碑吓人的影片,它不会仅止于爱情,除爱情外,梦想、机遇、才华、现实,最梦幻的场景里却又在探讨最真实的问题,虽然听起来乏善可陈,但是相信我,这导演真的是个天才,能把一道宫保鸡丁做成令人信服的满汉全席,和“落入俗套”间跨越了一个大洋洲的距离。(全剧最精彩的高潮在剧透里,待会在剧透里详细说,不过还是建议自己去影院看,值得等)
作为一部歌舞片,导演对镜头调度和人物调度发挥到了极致,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开头提到的“这特么的才能叫电影“,电影是视听语言的艺术,现在的电影制作者越来越倾向于用旁白,嘴炮,讨论等等来交代信息,却懒得思考怎么用镜头语言交代故事。而本片极力克制,刻意削减了用语言交代故事的比例,转而尽可能多地用画面来叙事,确实有黄金时代的风范。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场戏女主穿了一件奇丑的登山服去试镜,进场后还没有说两句就被拒绝了,她一言不发满脸怒气地冲向走廊,一边走一边拉开登山服拉链,里面穿的衬衫工作时弄上的咖啡渍清晰可见,与此同时走廊里坐着几十个穿着各种颜色衬衫的姑娘,一个镜头只有两秒,一下就把女主“咖啡店工作操蛋”“时间紧”“买不起新衣服”“试镜要求必须穿衬衣”“试镜竞争激烈”这几件信息交代出来;再比如说电影多次使用舞台剧式的淡化周边突出主角的效果,用舞台剧甚至剪影交代剧情,点亮/熄灭 天空/路灯,毫无违和感,转场时多次使用圆洞消失的把戏,黄金时代的感觉一下就出来了;(这句略剧透)还有在男主走上乐队键盘手道路时,他的键盘换成五花八门的琴键,红黑配,纯银色,唯独没有传统钢琴的黑白,“失去本心”尽在不言中;女主回到老家,家里摆放着自己从小到大获得的小表演奖和儿时自制的诸多海报,就四五秒不到,把女主从曾经自信满满到在好莱坞撞的鼻青脸肿失去信心的历程勾画的淋漓尽致(剧透结束);这些画面电影中没有任何搭配的话语解释,真正强大到画面在说故事。而这只是最基础的,慢到我能看出的,更多的时候,镜头转换目不暇接,每一个都让人绝赞,比如预告里有看到的飞上天空的浪漫场景,前后以不同的用途使用了两次;如果说普通导演使用的是一门语言,本片导演就是一个说四五种语言随时无缝转换的神人。他将音乐光影化,将情绪光影化,手段纯熟,有自己的风格,很难相信他只有31岁。
从导演过去的履历看,他热爱音乐,热爱爵士乐,热爱老电影,看他的电影有一种强烈的眼前这些画面是音符幻化的感觉,天马星空,不拘泥于任何现有的法则,而且节奏永远正确,舒缓得益,就像爵士乐一样,虽然乐谱的节奏多变(爵士谱子有写这里节奏自定的233),变调也是常事,然而最终的效果永远和谐,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
在爆裂鼓手中,虽然颜色相对比较单一,但是丰富的层次感和质感已经能看出导演的审美功底,这次画面色谱宽了许多,但效果和谐极了,层次感和质感一点不少,反而撞色引发的特殊效果有一种特别的回到八十年代但又现代感十足的油画感,上次一部电影让我觉得这样美,每一帧都可以单独作为一张画作,还是在IMAX里看少年派的时候。哦还有小李的荒野猎人。在标题里提到这部电影就是“一场梦”,就是在看颜色对撞强烈又艳丽,在多种模式中转换自如毫不违和,又是全身心的沉浸,确实如梦一般。
从写作的角度说,这部目前是我最爱的爱情故事没有之一,看过啦啦蓝,再看过去喜欢过的爱情故事只觉得油腻。这里的爱情轻快自然舒服细致,丝毫没有娇柔做作的嫌疑,又让两人相互成就,相互激励。政治正确的说法是,这段爱情是我在银幕上看到的最健康的感情。很难相信这样的文字是一个汉子写得。
顺便,导演Damien Chazelle,一共导过三长一短四部片子,除了最早那部NBCS的音乐传记片外,剩下两部长篇分别叫爆裂鼓手和LALALAND,烂番茄和MTC分别是,94% 88, 96% 89,哦对这两部电影的剧本都是他写的,前者拿了三座奥斯卡,后者估计只多不少;哦对了,那部NBCS的片子,烂番茄90%MTC84。大家轻松随意的感受一下,什么叫被碾压的恐惧。
另外本片对演员的考验很大,心理戏很多长镜头大特写,两人表现非常棒,除了女主在剧中的尴尬试镜之一,全片没有哭的镜头(我记得没有,二刷看看会不会打脸),没有山崩地裂的大爆发,很平和,很现实,纵深却探不到底。石头姐和高斯林都完成得很好,而且化学反应爆炸,导演说dream cast不是没有道理。
【爱乐之城观后感二】
这两天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为什么不喜欢这个片子,现在终于意识到是因为我总在不自觉地拿这部片子和Whiplash对比。我想对于每个认真严肃地练过乐器的孩子,Whiplash的精神内核都会引起无限的共鸣,都会令人想起曾经花一整个下午反复练几个小节的乐句的那些日子。我曾经也有一个极其严厉的老师,严厉到我每次上她的课之前都会由于害怕被骂而盗汗、肚子疼,后来也认识到这位严师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回想起来都感谢不已。在我看来Whiplash就有这样一种精益求精的内核,于是在看La La Land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要求片子里从事严肃艺术的人也表现出这样一种精神。可惜对于La La Land这并不是重点,当然除了别人指出的那些对老歌舞片的致敬,重点是什么我也没看出来。
之所以觉得导演精分也正是出于这种期待。导演很明显把男女主塑造出了一种和Whiplash里类似的精神内核,比如男主只听Charlie Parker时期的老Jazz,比如男主去搞流行音乐以后女主会很鄙视他。导演没有解释为什么男主不喜欢那些流行的东西,我来解释:因为流行音乐太简单了,专业学Jazz的人能瞧的起才有鬼呢;换句话说,随便从Miles Davis的乐句里挑出来八句连在一起就能拼凑出一首流行音乐的曲子,排列组合算一下用这种方法能炮制多少流行音乐吧。
可惜片子本身的精神内涵就是和男女主这种严肃艺术精神相悖的。老歌舞片捧红的是无数流行音乐,乃至La La Land自己的配乐都是一大堆流行元素堆砌出来的东西:烂俗的大小调式和弦转位,以及几乎完全缺席的七和弦、九和弦乃至其他复杂一些的结构。男主的梦想是做经典时期的Jazz,可几乎全部用流行元素撑起来的配乐以及一笔带过的情节意味着这个音乐“梦想”在这里只是一个空壳,一个挂在嘴上的概念,没有任何实际的表现(实际的对梦想的表达,请看Whiplash)。以片子里男主的音乐素养,他如果来到现实里看这部片子,他的表情不会和自己做流行音乐演唱会的时候那种鄙视有什么不同。如果导演想通过Whiplash中的老师或La La Land中的男主来表现自己对艺术的看法,他看自己这部作品的时候会不会和男主做流行音乐演唱会的时候表情相同呢?
我想导演的内心深处和男主所经历的委曲求全是类似的,套用《让子弹飞》里的话,就是跪着挣钱。当然,这里也能看出导演本人的变化,从Whiplash里的为Big Bands立传以及为Duke Ellington续命,到La La Land里让Jazz退居背景而主题使用大量流行音乐,仿佛La La Land的男主从在餐馆弹Free Jazz的没落,到在流行乐队做无脑电子音乐的走红,导演经历过的受欢迎的程度基本和男主的经历重合。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出一个大胆的预测:等导演拍够了这种给大众看的烂俗片子,是否会回归Charlie Parker,Miles Davis和Duke Ellington呢?
所以,片子观众喜欢,这很正常,就像大部分听众都喜欢流行音乐一样;片子容易拿奖,这也很正常,因为这是一个典型的白左梦故事。可惜,就像我(和导演都)无法忍受美国的`流行音乐,无法忍受美国人口中的美国梦一样,我也很难忍受这部片子。
顺便再提一句,里面的爱情很普通啊,觉得“啊,原来这就是爱情”的年龄大于本科毕业的观众,对生活该认真一点儿了。还有就是十一年前有个更感人的事儿,有个同样有去巴黎的机会但是为了爱人放弃了的人,对,就是Friends里的Rachel,那个时候美国还没被白左控制,人还能自由地对爱人说,请不要为了身外之物(ie 梦想、ideology等)而放弃我。
【爱乐之城观后感三】
看电影之前还以为这是一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眷属的寻常爱情故事,看完以后觉得,妈蛋这电影决定在内地情人节上映还真是恶意满满啊。
因为两人并没有在一起。而且还是我娃能打酱油式的没在一起,不留丝毫挽回余地。
然而并不能说这是悲剧,事实上在兜兜转转后,男主女主都坚持了初心,走到了人生中最想走去的方向,有了落魄时不敢想象的未来,女主成为一线影星,男主如自己所愿有了自己爵士酒吧,生活就像他们五年前想要的一模一样,试问有几人有这等奢侈。
这是寻常的爱情,有些可爱的小矛盾,也有可爱的小闪光点,他在高速上不耐烦地朝女主狂按喇叭,无礼撞开再次偶遇来称赞他钢琴曲的女主,在派对上和女主针锋相对互戳痛脚,然而多次偶遇的契机和相似的境遇与追求还是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有一些甜蜜的寻常事。而在爱情之上,他们塑造了彼此的人生,或有意或无意,他们都影响了彼此在某个道路上选择的方向。男主发现女主的才华,鼓励她写出让选角导演青眼有加的独幕剧,又带女主参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试镜,最终一跃上枝头;而女主是男主选择加入传奇哥乐队的原因,男主由此赚到了开酒吧的启动资金,女主也将男主导向了最初的人生目标,没有被钱途所困。
直到男主演艺事业太忙,错过女主独幕剧几乎无人在意的首演,内在里两人又无法承受一方落魄一方事业起飞的差距,造成无法弥补的冲突,最终讽刺性地在女主打开演艺事业突破口时,因为异地而和平分开。直到五年后,机缘巧合,两人再次相遇。
无数的影视剧里都谈遗憾,谈分别,谈另一种可能,谈求而不得,谈“如果那时就“,但从没有见过处理得这样透彻而一击即中的,没有半个字,纯镜头语言叙述,六年前的男主在饭店里一曲弹奏结束,起身,直奔女主深情一吻,鼓点奏响,故事从这里开始不同,导演彻底放手一博,全片冲向高潮:奔放多变的镜头,万花筒一般多样的转场,跳跃的各式音乐变奏,舞台剧的场景与现实拍摄的场景多次交替;家庭录影、黑白默剧,剪影,短短几分钟内,导演将拼贴主义用到了极致,却不俗不腻:画面里女主的独幕剧成功,男主在台下满场观众里欢呼,接下来拥吻、婚姻、家庭、孩子,寻常又美好,屏幕上欢歌笑语,屏幕下的我早已泪流不止;在这七分半钟里,每秒钟都同时处在清楚这一切都是幻象和怀抱一丝希望等待导演再次反转剧情的巨大情感拉锯中,剧情再次和现实交汇重叠,不同的是同样的剧情陪伴女主的是男主,然而音乐平静下来,镜头回转,一曲终了,台上是男主依然孤单的身影,方才发生的一切不过是男主共女主一起融进这首属于他们共同的曲子之中的感情罢了,男主起身致谢,女主起身离开,目光交汇又分离,黑屏,全片结束。光影流转间令人窒息的遗憾展现得淋漓尽致,没有一句话,受到的震撼却十倍于影视剧里对相同场景的处理,哀而不伤,直取七寸,不洒狗血,不歇斯底里,只留最平静最美好的那一面来,即使是遗憾也是极美的。这里对LA LA LAND再次点题,有的梦虽美,但总有破灭的一天,男女主自己在娱乐圈实现了LA LA LAND的成功,却只能失去曾助力他们前行的,两人情感相通的LA LA LAND,电影的最后就是一场梦,和梦的破碎。
故事的前半段虽然精彩,但我一直在担心这是一个烂俗的故事,结果最后十分钟完全震撼住了,完全打破烂俗爱情片的格局,实在是太精彩,确实值得一众影评人的高分。
;《爱乐之城》观后感
“我猜我们只能让时间来见分晓了~”
《爱乐之城》里的Mia和Seb的感情就这样见了分晓。就梦想来说:Mia成了知名演员,Seb建立了心心念念的Jazz俱乐部,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而二人却最终没能在一起,但老套的说一句:爱过也是圆满的。
在敢于追梦的年纪,那个曾与梦想一同住在心里的人,那个曾激励了你的人,请别将其视为从你全世界路过的甲乙丙丁,如电影中第二首插曲中的歌词所写:
we are in the fast lane (我们正在通往梦想的大道上)
someone in the crowed could be the one you need to know ( 人潮中的过客,也许就是生命中助我放飞梦想的贵人)
The one to finally lift you off the ground (人潮中的过客也许能展开我新的篇章)
影片中的Mia和Seb在通往梦想大道上互为彼此的贵人。也许是二人身上共有的对梦想的执着特质成就了这段缘分。Mia希望实现演员梦,Seb则期待开一个能演奏爵士乐的俱乐部。他们相识于春天,Mia离开了男友跟随本心赴了Seb的电影之约,在“繁星之城”里共舞。
两人在夏天相恋,二人相互支撑、鼓励,感情也升华于追梦路上。Mia写着自己的戏剧剧本,Seb成了一个乐队的键盘手,巡演越来越多,也拥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然而越来越多的巡演让二人也逐渐有了些矛盾。
Seb对于自己的梦想有些偏离,因为梦想二人产生了争执。Mia希望Seb能不忘初心,仍旧朝着实现建立爵士俱乐部这个梦想去努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Seb则有些质疑自己的梦想能否实现,已经趋于接受现实了。他认为自己现在处于的状态是:相比那些要付出一生才能换来他人称赞赏的成功人士,他已经有人欣赏。
在这个秋天,Mia一人独自演出了自己的戏剧,因此也陷入低谷,也产生了换个梦想就长大了的想法。由于Seb拍摄杂志画报未能赴约观看戏剧,二人感情矛盾加深。这些打击让Mia愤然回了老家。
祸兮?福兮?这部观众评价不好的戏剧让Mia迎来了人生转机。
一部电影的选角导演观看到了Mia的戏剧,并认可了她的表演。Seb作为Mia的紧急电话联系人接到了选角电话,并驱车前往Mia的老家,鼓励低谷期间的她去试镜。
我在这幕时看到的是,Seb似乎对这段感情有点失望的感觉,并不愿听到Mia的消息。但听到事关Mia梦想的选角时,他似乎打起精神,开始关注起来。
这对恋人深深记得彼此的梦想。可现实中的恋人,又有多少人是因为为了守护一段感情而搁置了梦想,改变了路程,最后遗忘了初心。
和室友曾假设性的讨论过类似的问题:恋人与梦想,如何选择?当时的答案是:二人的终极目标是否一致,若目标一致,这种暂时的“牺牲”可行。但今天还想在加上一条:届时二人应该相互提醒,勿忘初心。那个搁置了的梦想,仅仅是搁置,终有一天要去圆了它。
惟愿不被现实打倒!
在试镜时,Mia演唱了自己的姑姑一次又一次踏入冰冷的河水中的故事。Mia的姑姑也是追梦人的代表之一,踏入河中的姑姑和那些那些追梦的人一样,也许在他人看来傻笨,也许会经历心碎,也许会制造些小混乱,但那些心碎与小混乱值得致敬。Mia的演员梦也深受其姑姑的影响。
Seb深知Mia对于实现演员梦的渴望,最终选择在深爱时分开为Mia的梦想让步,这是一种对爱人之所爱的一种成全。
五年后的冬天二人再度相遇,Mia成名归来,有了丈夫,也有了孩子。
Mia因Sed喜欢上爵士乐,而他的老公似乎也是一个爵士粉,因被爵士乐所吸引而制造了Mia与Sed再次相遇的机会——SEB’S俱乐部。(该俱乐部名字和Logo为Mia所设计)
在Seb演奏钢琴曲时,Mia脑海里想象的画面,也许是为圆电影观众一个关于他俩感情的欢喜结局。
或者理解为职业领域里演员梦是mia的初心,在感情领域里的初心是Sed一直相伴自己到结婚生子共享圆梦喜乐是Mia。Mia未曾忘记她的初心,但人生难得圆满,二人的感情里都留下了彼此的印记。男女主之间的感情,已然是正果了。
影片结尾二人的相视一笑,似乎诠释了所有——谢谢你记得我的梦想,谢谢那个在圆梦路上鼓励自己并且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的你,你我并非彼此生命中的过客,而是生命中的贵人。
这类贵人并非是你追梦路上为你提供捷径的人,而是在你陷入迷惘时提醒你不忘初心,并让你重拾信心,重回追梦路上的那些人,他也许是你的恋人、家人、朋友,甚至是你偶遇的陌生人。
繁星之城,是否为你一人闪耀。
在追寻初心的路途上,繁星之城,从未如此闪耀。
那颗初心,我猜我们也只能让时光来见分晓了?
愿不负初心,不负时光。
也愿那些已得到一切的人,珍惜一切。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爱乐之城观后感300字左右 爱乐之城观后感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爱乐之城观后感300字左右 爱乐之城观后感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