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小玩具儿童能玩吗 龙抬头小玩具儿童可以玩吗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龙抬头小玩具儿童能玩吗 龙抬头小玩具儿童可以玩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龙抬头小玩具儿童能玩吗 龙抬头小玩具儿童可以玩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二月二有什么来历和讲究?
二月二又称为中和节,下面是我找的一些资料!
2006年3月1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也是传说中黄帝诞辰的日子,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
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789)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龙抬头”。本来在二月一日,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故改为二月二日。
【 据《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没有节日。唐德宗时,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
这些记载表明,中和节是从唐德宗时期确认的。但是,中和节有些活动内容却非自唐代始,如周朝就有春分时去东郊祭日,秋分时去西郊祭月。太阳糕来源也较早,一直沿用到隋唐。唐德宗时,从春分活动中吸取了祭日的内容,充实了中和节,于是中和节与春分混而难分。
(一) 太阳神?
太阳神,又称日神。这是最古老的自然崇拜之一,在内蒙古阴山岩画和云南沧源岩画中就有拜日神的形象。道教兴起后,多称祭祀太阳星君、日神。中国古代祭太阳神,有三个时间:二月初一、三月十九和十一月十九。?
关于太阳的传说有很多,大汶口陶尊上已有日月形象。传说最早时有十个太阳,经过后羿射日,才变成一个太阳。又传说太阳是一个男子,月亮是一个女子。从汉代画像石上看,太阳中居住三足乌,后来把太阳神人格化了,变成男人形象,甚至有妻。于是有太阳神、太阴神之分。传说他们分居于日宫、月宫之中,主宰天下大事。这些传说虽然是远古时代人们的创造,但其中也反映了他们的实际感受。人们日出而作,有了温暖,可以种植庄稼,入夜和阴天太阳又消失了。诸如此类变化,使人们产生联想,最后创造出太阳神。至于太阳中的玉鸡传说,可能是把日出与鸡鸣联系起来,认为太阳和鸡是伴侣,一旦鸡鸣,太阳升起,人们就起床了,开始了一天的耕耘。?
祭太阳时,要供奉太阳糕,这种糕以江米粉制成,上面印有太阳和乌鸦图案,有的糕上塑有小鸡。民间也以吃太阳糕为美食。
【 (二) 土地神诞】
中和节也祭土地神。土地神即古代社神,也是自然崇拜之一。但土地神或社神生辰各地不一,有的地方定在二月二,有的定在六月初一,有的定在七月七,但以二月二为居多。?
传说最早的土地神就是土地,当时还无神像。海南黎族的土地神多以石块为之,后来才人格化。起初人格化的土地神是勾龙,后为土地神。土地神原为女性,故曰地母,后来又有男女两性,称土公、土母,土地爷、土地奶奶,还有了土地庙。民间流行的“土地娶妇”,也是一种社祭之礼。在《水浒传》中说到有一幅“土神祛水怪”,描述土地神协助起义军征战的情形,说明土地神在民间有深厚的基础。江苏、安徽有盛大的土地会,祭祀土地神。在祭土地神时,有的地方还敬谷神。吉林民间传说:古代有一位妇女叫谷慧,生孩子时期只有高粱米充饥,因此而亡。后来在她的坟堆上,长出两株谷子,她托梦让丈夫种谷子,才有了谷子磨成的小米,谷慧也就成了谷神。
(三)祭神农?
民间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即为春分,而常把春分视为社日,其间供奉土地神、五谷神。吃社饭、喝社酒,这是古代村社居民在祭祀土地神时共食的遗风。在祭土地神的前后,历代朝廷都祭神农,皇帝还要亲自举行躬耕仪式。所谓神农,主要指炎帝。也有祭后土的,后土为社稷,又称田神。过去各个大城市均建有神农庙,以京都为最。因为祭祀神农时,皇帝要亲自祭祀,举行躬耕仪式,以便倡导农业生产,所以北京的先农坛规模甚大。祭祀神农时多在缺雨的春天,所以也祭龙王祈求降雨。
(四)龙抬头?
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中和节后,春天来了,草木复生,各种虫子也复活了。在此之际,人们引龙回。中国远在六千年前就产生了对龙的信仰,当时有玉龙、龙盘。商周时期的龙形象就更多了,唐宋佛教传入以后又出现了龙王。山东惠民地区过一种春龙节,用灶烟在地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引龙回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播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江苏南通民间在二月二用面粉制作寿桃、五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坟地、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同时,为了农业丰收,需要充足的阳光、肥沃的土地,也需要雨水的浇灌。因此祈求雨水成为中和节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还要玩龙戏,此举是将祭龙与求雨融于一炉。?
中和节在少数民族地区也颇有影响。侗族也称二月二为龙抬头,节日期间以户为单位,请亲友,在野外会餐,企盼丰年。不过侗族称接龙为接牛,即犀牛,认为犀牛是龙的象征。过节时,人们从村外牵小牛,以小牛为诱饵,引龙进村。然后杀牛祭龙,分食牛肉,各家吃酒,边饮边呼划“玉龙归位拳”,唱“玉龙归位歌”。最后把牛角埋在犀牛塘下,标志犀牛回家,龙归位了,村寨就可以五谷丰登了。达斡尔族也称中和节为“二月二”,满族称虫王节。
(五)花节?
花节,又称花朝节,具体时间不一,一说为二月初二,一说为二月十二,一说为二月十五。传说此日为花的生日,此时各地都拜花神庙,庆花神诞辰,伴随而来的是赴野外观花、植花木、捕蝶,或举行赏花会。北京民间多前往天坛等地赏牡丹,也植花种草。云南等地则流行插花节。四川所过的游江节和杭州的香市,也是一种踏青、赏花活动。?
此外,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禄位之神)诞辰日,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
二月二过后,广大农村开始耕地,南方则广种桑树,山区则进行春猎。
二月二龙抬头中和节侃吃
“二月二”,是我国传统民间节日之一,这天,唐代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亲自倡导定为“中和节”,民间又称“龙头节”。过节时,人们围绕祭祀龙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开展各种娱乐活动,耍龙灯亦缘于此,此节与人们的农事活动密不可分。
相传此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亲自扶犁御耕。后世的黄帝,尧、舜等纷纷仿效。到周武王甚至作为一项重要国事来实行。
此方一些地方,二月二早起炒豆子、爆玉米花,有的还一边炒一边吟:“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祈求来年丰收,生活富足。二月二时,北方土地刚刚解冻,万物复苏,春雪催人,人们要准备春耕春种了。
二月二,百虫复苏,江苏一带,这一天还有祭虫的习俗。这天,家家把陈年的糯米、玉米、高梁、芝麻等磨成粉,做成寿桃、卷团等各种果子形状,或鸡鸭等形状。蒸熟后,插上青竹梢,黄昏时送到田头或祖坟边,祈求百虫不会伤害田中稼禾,希望当年五谷丰登。
中和节时,有的地方要吃太阳鸡糕。太阳鸡糕的制法是:用糯米制成糕,在糕上用米做一只一寸长的象征鸡的动物,或在糕上印上象征鸡的图案。太阳鸡糕中的鸡,代表着太阳,用太阳鸡糕来祭日。
二月二这天,老天津卫人讲究吃春饼,也称“春盘”。讲究点的,把清酱肉、熏肚花、酱肘子、香肠等切成细丝,也有配成南味杂拌儿的,它是用熏鸡丝、小肚丝、火腿丝、香肠丝、外加葡萄干、以香糟、料酒、白糖、酱油掺杂而成,咸甜香郁。
此外还要素烹掐菜(即掐去两头儿的嫩绿豆芽)、肉丝炒韭黄、肉丝炒菠菜粉儿、摊典菜,和卤味一起卷薄饼,人称“龙鳞饼”。孩子们对此物钟爱有加,一来味道鲜美,二来可以用手卷食,无拘无束。
二月二,民间讲究吃春饼煎焖子。焖子讲究用绿豆粉做成,软中有硬,富有弹性为上品。锅中倒入少许油,将焖子切成小块、用慢火两面煎黄,装盘后浇上芝麻酱和蒜汁,点点香醋,味美至极,也有配食芝麻烧饼、油酥烧饼的,全依各人所好。
2)农历二月二,古代称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在过去也是老北京人心目中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因此时为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前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称“龙抬头”。龙一抬头就要云兴雨作,预示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月二这天,老北京的民俗活动也是比较多的。
首先是饮食上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就会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一般要吃春饼,也叫吃“龙鳞”;吃饺子,也叫吃“龙耳”;吃面条,也叫吃“龙须”,北京的龙须面,也由此而得名。其中最讲究的是吃春饼,俗称薄饼,这是北京民间特有的食品,是一种用白面烙成的双层荷叶饼,可以揭开,涂上甜面酱,卷上“盒子菜”,也就是木须肉、豆芽拌粉丝、酱肘子等。味道适口,吃着顺味。俗话说“盒子菜样样有,五谷丰登好年头。”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一般是以春饼,也就是薄饼做款待。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子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皇帝耕田。因为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二月二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老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这天清晨,家家户户用柴灶里积存的柴灰连续不断的在地上撒成一条长龙,直延伸到附近的河边或井边,用意是把懒龙送走。然后又用黄土从河边或井边开始,撒成长龙,直到自家门前,用意是把勤龙引回。因为龙可以行云治水,这种引龙活动,用意是春暖后有几场好雨,以利春耕,使禾稼成长,五谷丰收。 为了尊崇龙,在"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妇女们必须停止针线,以防"扎坏龙眼"。 由于二月二这天已是"惊蛰"之后,阳气上升,各种冬眠的昆虫陆续复苏,所以,这一天,还有一个驱除毒虫的活动。家里的老人要在早上手持小棍挨房敲打炕沿嘴里念叨:"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蜈蚣不见面。""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认为这样一来,蝎子、蜈蚣等害虫不能复苏。 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的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这天应时素食是煎焖子。焖子是淀粉熬成胶状块,把它切成小碎块,放在平底锅上用油煎炒,煎到有一层黄色脆皮时,盛在碗里,用芝麻酱调稀,撒上蒜末,拌好后即可食用。佐以主食大饼或烧饼,非常可口。
3)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苗、壮、满、侗、黎、畲、布依、赫哲、鄂温克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因时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此俗唐代已有记载,白居易《二月二日》诗:“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元费著《岁华纪丽谱》:“二月二日踏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又汪灏《广群芳谱·天时谱》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朗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清咸丰《武定府志》:“……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此外尚有上工、试犁、炒蝎豆、戴蓬草、祭龙王、敬土地、谒高禖、嫁女住春、童子开笔等节俗活动。布依族二月二要进行三天,主要祭祀土地神。节日当天,家家杀鸡敬祖,吃两色(黑、白)糯米饭,祈求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宁。
是日有许多关于龙的活动,故称龙抬头日。二月二龙抬头之俗,早见于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二月二日,曰龙抬头,放元旦祭余饼,薰床炕,曰薰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清代仍沿其俗。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令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又,古以为龙为鳞虫之精,百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农事开始之时,又是百虫出蜇、蠢蠢欲动之时,故民间有扶龙头、引青龙、剃龙头之举,又有食龙皮、龙须、龙子、龙鳞饼之俗,还有停针、忌磨等禁忌。
4)“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5)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
称“农历二月二”为“中和节”是个误会。中和节起源于唐朝。据《旧唐书·德宗纪》等文献记载,唐德宗贞元五年“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这一天,官员休假一天,民间则以青布口袋盛百谷果实,互相赠送,号称“献生子”。当时的京城长安还以江米制成糕,叫“太阳糕”,用来祭祀太阳。中和节祭日的做法一直延续至明清。因中和节第二天就是“二月二”,后世便有人把二者混为一谈了。
“二月二龙抬头”正式形成民俗节日是在元朝。中国自古是农业国家,气候的好坏对农业收成起着决定作用。这个节日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春雨的企盼,希望春天有足够的雨水,为秋天的丰收打下基础。
为什么要“二月二”才龙抬头呢?因为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们就要春耕、播种了,非常需要土壤湿润,保有水分。这时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宝贵了,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多么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
为什么是龙“抬头”呢?因为二月初处于惊垫前后,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龙抬头了,意味着龙也行动起来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了。不过,这种说法是一般人对“二月二龙抬头”的通常解释,通俗易懂。然而对于“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这往往被人忽略。
古人以为地球是不动的,是太阳在运动。早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人们就把太阳在恒星之间的周年运动轨迹视为一个圆,称为黄道。再利用某些恒星把这个圆分为28个等分,形成28个区间,称为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如果观察月亮的运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轮流住完,大约一个月,所以称“宿”。把这28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平分,每个方位便有7个宿。对这28宿,都给它们起了名字。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们构成一组,称之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象征龙的头角,亢宿是龙的颈,氐宿是龙的胸,房宿是龙的腹,心宿是龙的心,尾宿、箕宿是龙的尾巴。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至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说文解字》在解释“龙”字时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都是指这苍龙7宿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时期,角宿开始出现在天空,东方苍龙初露头角,即是龙抬头。
中国远古对龙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续下来,把龙视为管雨水的动物神越来越明确,所以《左传》桓公五年说:“龙现而雩”,是说惊蛰以后龙就要出现了,这时要举行祈求降雨的祭祀。战国时的地理、神话著作《山海经》中也说,应龙居处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烛龙“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也就是经常招来风雨。由于想象中的龙能腾云驾雾,于是迷信龙能给人带来祥瑞,来到人间便可以化身为帝王天子,以致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
直接借助龙的形象举行求雨活动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书中提到舞龙求雨的活动。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戏龙”的舞蹈场面。这些都可以看作后世耍龙灯的滥觞。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不过,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除了吃面食外,还有引水入宅的活动。清人《宛署杂民》说:“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这种活动是在节日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到家中的水缸边,以求风调雨顺。仅仅有降雨还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让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这正是小农经济意识的反映。有的地方还有耍龙灯的活动,也是求雨之意。讲求在这一天剃头,是很多地方的习俗。
明清以来,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清康熙时的《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
为什么要熏虫?农历二月初天气渐暖,昆虫开始活动,有的虫子对人体健康是有危害的,所以这一天就有越来越多的人用油煎食物、摊煎饼等办法,凭借烟气熏死虫子,这是一种讲求卫生的理念。在北方,如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还有吃炒豆的做法用来驱虫。人们将黄豆浸在盐水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放在锅中爆炒,很快黄豆在锅中发出蹦响,以此惊动虫蝎,将之驱赶。至于有的文章提到北京有“二月二接姑奶奶”等民俗,这里就不用赘述了。
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如今已经基本上从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一些文化内涵,例如古人对龙的崇拜、“龙抬头”在古天文学上的唯物解释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
北方流传的谚语民俗 二月二炒糖豆
“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二月二 龙抬头 是一个民间的特殊节日,曾经在这一天龙王拯救了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民众,而后在这之后的每一年都会举办活动纪念龙王。
二月二炒糖豆儿,是徐州的食俗。除家家炒糖豆、炸米花外,凡家有入学的儿童,必烹鲤鱼饷之,以期将来腾达“成龙”。此外,把留好的过年蒸的馒头取来给老人吃,以为可强身体。
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龙王抬头的日子,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据说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龙王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便把龙王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
想到玉米开了花就像金豆开花,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从此,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爆玉米花渐成了民间的习惯,沿袭到现在就成了糖豆。
每年二月二的头天晚上,吃过晚饭后,忙碌一天的母亲才会把提前挑选好的花生放到锅里炒熟,然后凉透。等母亲做好糖豆的时候,往往是大半夜了,我们小孩子是熬不到的。二月二那天,一睁眼,就麻溜的穿好衣服,找糖豆吃。一边吃着糖豆,一边站在院子里看着母亲端着簸箕用里面的草木灰画一个粮囤,中间放上五谷杂粮,美其名曰围仓。
据说围仓,可以预示今年粮食大丰收,传达了人们盼望有一个好收成的愿望。画完粮囤,母亲再用草木灰围着宅子的墙根撒一圈,一边撒,一边念叨“一把灰,两把灰,蝎子蚰蜒死到堆”,传说这样小孩子在墙根玩耍,就是有这些害虫,也不会伤着孩子了。
【结束语】人们为了拯救那位舍己为人的龙王,家家户户奉献出自己的努力,而后终于找出了一种金黄豆子就是炒糖豆。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有不动针不动线的习俗吗?
二月二这天不从井中打水(有的地方等太阳出来即可),怕“怒龙王”;不动针,怕刺伤“龙眼”;妇女不在屋内梳头,更不准用长绳,免得屋上掉蛇(俗称“长虫”)、蚰蜒、蝎子等。二月二,境内多数居民还有吃鱼的风俗,称为“熏虫”。民国年间,这天为年节尽头,“社火”至此停止,各行各业多少是此日开工,恢复正常的生产和工作。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就是可以理发了。
再就是,春暖花开,各种昆虫开始出来活动了。
北方还有许多民俗,及歌谣;
1,在墙根处一边撒草木灰二月二捋墙根,蝎子蟉蜒(蜈蚣)不翻身。
2,做饭前,一边轻轻的敲着锅底一边念:二月二敲锅底,一年到头吃大米。以前粮食不够吃,吃大米更是难事,所以盼望一年都有吃的。
等许多都是随口编的
(南方)有个民谚,叫“二月二,家家门前接女儿”,出嫁的女儿这天要到娘家去过,这算母亲节不是女儿节,姑且叫它母女节吧。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春饼
春饼 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
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
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有“骨立劲儿”),因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佐料有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黄酱(烤鸭配甜面酱)。
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若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北京人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驴打滚
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
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因而经营这种食品摊贩和推车小贩很多,以天桥市场白姓食摊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气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民间俗语“二月二,龙抬头”。一是说,此时百虫复苏,适宜耕作;二是说龙施雨水,祈求年丰。传统习俗在这一天要炒“料豆”、“撒青灰”、“围仓”。这天,还是邹城传统的峄山古会。
料豆,即黄豆,又称“蝎子爪”。料豆有咸甜之分,咸料豆首先把黄豆用盐汁渍泡后,用慢火炒,一般炒到豆粒发出爆响,豆皮炸出裂纹便可;甜料豆把黄豆渍泡在糖水中,然后再炒,有的在豆粒将要熟时,直接往上加糖。邹东山区个别地方用花生代替料豆。当地有在太阳不出来之前炒完料豆的风俗。传说吃蝎子爪不挨蝎子蜇。
围仓要在天亮之前举行,农妇在院内、大门口、场院内用草木灰画囤梯、打灰屯、撒五谷。围仓时,用青灰(草灰)围成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意为希望粮食满仓,五谷丰登。
二月二这天不从井中打水(有的地方等太阳出来即可),怕“怒龙王”;不动针,怕刺伤“龙眼”;妇女不在屋内梳头,更不准用长绳,免得屋上掉蛇(俗称“长虫”)、蚰蜒、蝎子等。二月二,境内多数居民还有吃鱼的风俗,称为“熏虫”。民国年间,这天为年节尽头,“社火”至此停止,各行各业多少是此日开工,恢复正常的生产和工作。
旧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名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
青龙节
二月初二日,俗称青龙节。
青龙节的渊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山西民谚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以免带回龙卵。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很注意安静,尽可能不弄出声响,以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晋北地区这一天,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按照这一年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汲水以后,随走随倾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引钱龙时特别忌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晋东南地区的引钱龙,是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外一直通到厨房,围绕水缸一圈即可。
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阳城县志》记载:“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辟虫毒。”早上,人们起床时,忌说“起”字,恐怕一切毒虫也应声而起。晋南地区民俗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也有的集合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米汤,意喻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则围以石灰。晋东南地区民俗画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也有的用豆、麦面搓成灯捻形式,埋在土中,称之为“薰蚰蜒”。晋中地区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厕所及门前围上一条线,称作除瘟。吕梁地区习惯家家扫除房屋。晋北地区讲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团粘贴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边。
青龙节,在晋南一些地方称为“花潮”。人们携带酒肴,来到郊外,选地围坐,亦歌亦舞、尽情欢饮,也称作“游春”,“踏青”。晋东南地区习惯用秫粉制作煎饼,慰问妇女。晋中地区儿童习惯放风筝。一些县讲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晋北地区喜食面条、粉条,名为挑龙尾。并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败火、打脏气。吕梁地区喜食煎饼,称为“揭龙皮”。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啃龙骨”。晋西北地区讲究青龙节大闹社火秧歌,垒砌旺火,盛况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节。
青龙节,晋北地区民间讲究吃灶王爷前的枣山。一家几口人,将枣山切成几块,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归家长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龙节,有一种坚持千余年的古会,可称为奇俗。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1800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又称“三社典”。这天,山民们尽兴狂欢,并将各自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示出来,民间又称“亮宝会”,取宝能驱邪避灾之意,希冀年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届时,妇女们身着彩装,演唱传统的民歌小戏,男子们则扮演粗犷强悍的天神、地祗武将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骑马坐轿、乘牛、抬杆;或赤身裸体,腰系野布;或土布裤衩,身背铡刀、冰凌、粗檩、石磨,大展阳刚之气。当地戏称“合河二杆”。社火氛围由锣鼓组成并渲染,打击法古朴、原始,俗称“撇锣鼓”。传统节目尚有耍狮子、跑旱船、高跷、背人等等。整个活动从村外出发,浩浩荡荡,一直到泰山神庙旧址结束。
过去民俗,过了青龙节,整个“过年”才算结束。
农历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又称“青龙节”或者“春龙节”。 旧时二月二这天有许多禁忌。有的地方忌已婚女子回娘家,有“二月二踩了娘家仓,不死公爹就死婆婆娘”之说,有的地方则正相反,要把女儿接回娘家住几天,说说知心话,“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接女诉冤愁”。也有的地方在这天家家户户都把石磨的上扇支起来,叫“龙抬头”,并且一整天不推磨,怕压了龙头。有的地方早起蒸糕,以祝春龙起蜇。有的地方蒸馍馍,谓之“蒸龙蛋”,吃面条,谓之吃“龙须面”,吃饼,谓之吃“龙鳞饼”。但也有的地方这天不吃面条,不吃小米饭,因为面条是“龙须”,小米是“龙籽”,怕吃了影响龙的健康。旧时多在龙抬头这天理发,小孩子也在这天入学,谓之“占鳌头”,也有的将成串的圆形色布挂在小孩帽子上,谓之“小龙尾”,有些地方还有耍龙灯等娱乐活动。
过去人们通常把二月二看作年节系列的终止,从此停止各种娱乐活动,开始恢复常业,抗活的长工开始上工,一般农家开始试犁。有些地方此日有祭土地神的习俗,大约有春季生产即将开始,求土地爷多多关照的意思。
说起二月二,跟龙抬头有关。有文记载,传说二月初二这天,龙神要从沉睡中醒来,人们焚香祭祀,祈求龙神抬头,春天来了,布云兴雨,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又是中国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中国的节令活动十分丰富,又设计安排相应的吃食。二月二这天,有的地方吃面条,称龙须面,烙饼叫龙麟,饺子又叫龙牙……都与龙身贴近。惟有天津,这天吃煎闷子,美其名煎龙麟。台湾有位女作家叫刘枋,写《吃的艺术》有天津菜专著称“烹大虾段、侉炖鱼、贴饽饽熬小鱼、炸蚂蚱、炒菜捞面、锅巴菜、煎闷子、煎饼馃子、包子”为天津菜。看起来很不全面,也失准确。细读了津门烹饪老前辈们 1977年编著的《天津菜谱》,冷、热、汤菜荟萃,竟多达 1117款,当然不包括锅巴菜、煎闷子等,那不过是天津具有独特风味的小吃而已。但是不管怎么说,煎闷子为天津独具特色名吃,是确定无疑的。
闷子为淀粉熬制而成的“冻子”。优质的闷子应是用绿豆粉熬制,透透亮亮,不粘不散。煎闷子无须用油过多,否则难以煎成两面黄嘎。拌闷子的调料,用麻酱、醋、盐加适当的水搅好,放入蒜泥即可。吃煎闷子配烙大饼,薄饼就更妙了;再炒一盘鸡蛋,一盘青菜、绿豆菜、菠菜或俏上香干,都是爽口又清香的一顿美餐
古人认为,龙为水族之王,受玉皇大帝之命,行使司雨之职,其形有九: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马、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可畅行于海、陆、空三界。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伏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故此,人们便不约而同地虔敬和隆重地祭祀龙,向龙乞求平安和兴旺,久面久之,龙便成了人们理想中的"百虫之长",是排灾祛凶的神物和吉祥兴旺的象征。
庆贺二月初二龙抬头,一般三天,从正月三十开始,到二月初二结束,初二为正日子。期间忌荤吃素三天,大部分村庄是请戏班子唱戏,也有个别村庄放焰火,恭送龙王升天,祈求风调雨顺。二月初二这天,大人孩子要剃头理发,这一习俗叫做"剃龙头,主富贵"。多吃面食。如、:"吃了糖大饼,揭开龙皮日子甜;吃了龙顺面,米面满仓整一年"。忌动刀剪和针钱,怕伤了龙身,剪断龙脉,刺伤龙眼,。忌吃带皮食物,怕生蛇皮孩子。
二月初二龙抬头,既有望子成龙、庆贺天下太平之良愿,也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美意。关于其来历,民间却留传的是一个生活气息颇浓的爱情故事。
相传,东海龙王的妻子,有一次整整怀胎三年,在二月初二这天,给他生下如花似玉的闺女,这女儿特别聪明能干,不客干什么事,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小龙长成了大闺女,这女大十八变,就越变越好看,小龙女那俊俏劲就甭提有多美啦。
有一天,小龙女在龙宫里玩腻了,就悄悄地溜出了龙宫。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当小龙女来到凡界,正赶上人间天气大旱,就连山上的树木野草都干枯了。看到此情景,小龙女心想:"这可咋让老百姓活呀!"顿生怜悯之心。于是她便走到一个年轻农夫面前问:"大哥哥,天旱成这样,你种地还能收获吗?"
农夫顺口答道:"我家很穷,老娘多病靠我扶养,不耕种怎么能行呢?"
小龙女非常同情他,于是从锦囊里取出几颗红豆豆,向田里一撒,立刻一团浓罩住了田地,浓雾过后,干枯的禾苗,都精精神神地泛出了绿色。
农夫见状大吃一惊,心想这一定是仙女下凡。于是便急忙上前行礼说:"多谢仙姑了,不过咱这方圆几百里都旱成了这个样,你能不能把大伙都解救一下呢?"
小龙女听后更受感动,心想"我救了他,他却一心想着别人,真是个好心人,如果嫁给他,男耕女织,恩恩爱家,那该有多好呀!"于是便将锦囊里的红红豆豆全部抛了出去,立刻浓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大雨足足下了一个时辰。雨后,方圆几百里的庄稼全都挺起了腰杆,山上山下绿油油一片。农夫非常感激龙女,龙女也非常喜欢农夫,二人便自由结为夫妇。
龙王得知此事后,认为龙女大逆不道,败坏了龙宫的规矩,于是便将龙女逐出龙宫,永不相认。俗话说"扳着指头连着肉,母女情深连着心"。龙女被赶出龙宫后,龙母却常常日思夜想,特别是到二月初二小龙女出生的这天,更是想得发疯,于是便在这天浮出水面,抬头观望,痛哭一场,她的哭声变成了雷声,她的眼泪就变成了大雨。恰在这时正值惊蛰前后,北方春耕大地,急需降雨,甚合民意。于是庆贺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就世代沿传下来。
农历二月初二恭祭女娲之母
"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六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眼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云:“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龙神。”
人所共知,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图腾。所以我们自豪地宣称: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千百年来,人们把龙视为带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民间一个重要节日了,许多习俗也多与龙有关。实际上“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二月二春龙节由来已久。留下许多风俗。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中云:“二月引龙,熏百虫。……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明宫史》载:“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清人富察郭崇在《燕京岁时记》中也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其中一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80年代中叶,在豫北一带还保留着吃黍米的风俗。二月二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煎黍米糕,群众称之年糕,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中午皆吃“老龙布蛋”。即玉米蜕皮俗称玉黍米加面条。
其实,人们关心“龙抬头”用各种形式进行纪念,根本原因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系。正如这首民谣所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因为二月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们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寄托了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朝廷老子率满朝大臣都参加春耕生产,足见春耕不误农时之重要
农历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又称“青龙节”或者“春龙节”。
二月二日山东各地均有许多与龙有关的活动。明清以来有“引龙”的习俗。一般是把草木灰从大门外蜿蜒撒入厨房,然后绕水缸一周,也有用糠由家撒到井,再用灰由井撒入室的。引龙的目的,据说是“引钱龙”,可以增加财富。也有人说“引龙”之后各种害虫就不敢出来,可以避害虫。这种活动如今已经被“打灰囤”、“围仓”、“打簸箕”所代替。所
谓“打灰囤”、“围仓”、“打簸箕”,其实是一回事,就是在二月二的早上,由当家人用草木灰在场院或者庭院里围成若干个仓囤的样子。打时用簸箕盛上草木灰,用一木棒轻轻敲打簸箕边沿,使灰徐徐落下,成约一寸半宽的灰线,边打边走,围成囤或者仓状,并在中间放少许五谷杂粮。有的把五谷杂粮放在“囤”、“仓”内的地上,也有的在“囤”、“仓”内地上挖一个小坑,把五谷杂粮放在坑内,还有的在坑上盖上石块、砖块或者瓦片,待第二天看什么种子先扭嘴发芽,就预示着今年收什么。有的还要撒出梯子形状,寓义囤高粮满,兆示丰年。如果当日天晴无风,则预示着年成好,能安住囤,如果灰囤被风刮散,则不收囤。俗语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之说。
旧时二月二这天有许多禁忌。有的地方忌已婚女子回娘家,有“二月二踩了娘家仓,不死公爹就死婆婆娘”之说,有的地方则正相反,要把女儿接回娘家住几天,说说知心话,“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接女诉冤愁”。也有的地方在这天家家户户都把石磨的上扇支起来,叫“龙抬头”,并且一整天不推磨,怕压了龙头。有的地方早起蒸糕,以祝春龙起蜇。有的地方蒸馍馍,谓之“蒸龙蛋”,吃面条,谓之吃“龙须面”,吃饼,谓之吃“龙鳞饼”。但也有的地方这天不吃面条,不吃小米饭,因为面条是“龙须”,小米是“龙籽”,怕吃了影响龙的健康。旧时多在龙抬头这天理发,小孩子也在这天入学,谓之“占鳌头”,也有的将成串的圆形色布挂在小孩帽子上,谓之“小龙尾”,有些地方还有耍龙灯等娱乐活动。
各地都风行“炒蝎豆”。蝎豆一般用黄豆炒制,有的蝎豆还粘上糖面或在盐水中泡过再炒或者和花生米放在一起炒,花样颇多。吃蝎豆据说可以辟邪驱虫,故也有人称“吃虫虫”,还有人说谁若吃了七家的蝎豆,便能长命百岁,故而常见易豆而食的热闹景象。
过去人们通常把二月二看作年节系列的终止,从此停止各种娱乐活动,开始恢复常业,抗活的长工开始上工,一般农家开始试犁。有些地方此日有祭土地神的习俗,大约有春季生产即将开始,求土地爷多多关照的意思,故而民间又有“土地老爷还有个二月二”的说法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龙抬头小玩具儿童能玩吗 龙抬头小玩具儿童可以玩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龙抬头小玩具儿童能玩吗 龙抬头小玩具儿童可以玩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