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动作 龙抬头舞蹈视频

国学综合

龙抬头动作 龙抬头舞蹈视频

百炼成皇围观:℉更新时间:03-12 11:43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龙抬头动作 龙抬头舞蹈视频的文章,本文对文章龙抬头动作 龙抬头舞蹈视频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龙抬头动作 龙抬头舞蹈视频

二月二龙抬头舞龙的寓意

每年农历的二月二为龙头节,又称龙抬头或春龙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舞龙有很好的寓意。

此时正值雨水、惊蛰、春分之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冬天里蛰伏在洞穴里的动物开始苏醒,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古代三皇之一的伏羲,曾经在每年二月初二到农田躬耕。目的是给官员和百姓起个模范带头作用,劝勉大家要勤劳。后世的君主们纷纷效仿,于是又成了一个节日。

历史来源

汉朝的时候,汉文帝听从了大夫贾谊《积贮疏》的建议,把春耕仪式的时间,提前到了每年正月。从此以后的二千多年里,春耕节和二月二分成了两个节日。在古代的皇家,每年正月都会举行非常隆重的春耕仪式。那一天,会亲自扶犁躬耕,以劝农桑。而在民间二月二的节俗祭祀活动,依旧被保留。

二月二,龙抬头这个节日,最早出现在西北地区,周王朝的遗民当中。西周时期奴隶制盛行,东周国家又分崩离析,天下大乱。在科技不发达,人命贱如草芥的上古时代,老百姓们每当活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到非人的神灵身上,于是形成了一种对龙的崇拜。

傈僳族祭龙求雨的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一个历史悠久的 传统节日 —— 龙抬头 ,在这一天,汉族许多地方的人们有理发,吃饺子、咬春饼等习俗,而在我国云南省大理州的一些 傈僳族 同胞之中,则有二月初二祭龙求雨的习俗,在当地称为“祭龙节”,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一独特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

农历的二月初二,古时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据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在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米甸镇楚场村大山头上的立腊么自然村的四十余户共200余傈僳族彝族同胞,这一天他们不是跑去街上给自己理发,而是集体过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祭龙节”,用民间原始的祭祀方式祭龙求雨。

与云南很多民族地区一样,傈僳族的人们相信有水的地方就有龙,于是乡间有山泉的地方,就被作为龙抬头时候祭龙求雨的场所。在泉水旁的树上和坡地上,人们用各种颜色的纸、布和竹片扎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神态各异的龙,在泉水面前,摆放着乡亲们拼凑的包谷、土豆、酒水等等祭品。

泉水面前一小块平地,中间供着一缸清水。这水是全村的乡亲们上午从各家派人,从附近各村、各处山涧有水的地方带回来的,说是“借水”,把附近各地的水借来祭龙,请求龙王多施云雨,佑护村民。而在平地中间,人们用几根巨木搭起一个四米多高的支架,上面也是一条飞舞的长龙。,龙下面,悬挂着一个猪头,是由村民当天宰杀后,专门用于祭龙的。

中午一点,祭龙仪式开始,由村里的老人主持。村民们身背葫芦(象征以前四处背水喝),头戴包谷土豆等作物做成的帽子,唱着祭龙的咒语,边唱边舞,傈僳族彝族的男男女女在旁边围成一圈,跟着翩翩起舞。

祭龙的同时,村里满16周岁的年轻后生,计划要出门打工、读书、工作的,就在村中两百多岁的核桃树下一个三平方左右的泥水池子洗浴,男的脱光上身,跳入泥水中,用泥水洗澡;美丽的少女们,则爬上核桃树,为这些傈僳族彝族小伙子唱歌祝福。

这些年轻人用泥水洗澡,是因为他们很快就要出远门。当地村民认为,出远门之前只要用家乡的泥水洗过澡,以后不管到了天涯海角,身上永远都有家乡泥土的味道,这样就永远也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忘不了自己的乡亲。

祭龙仪式之后,所有的乡亲们又围在一起,男的弹起三弦,女的拉成一圈,唱起傈僳族彝族的民歌,跳起傈僳族彝族的舞蹈,尽情狂欢,直到下午三时左右饭熟了,全村群众就分别围坐在几处,开始吃饭喝酒。

此时先是客人和村中的老人坐下来吃饭,村中的女性则主要帮忙上菜、倒酒,其中那些最漂亮的少女,则唱着敬酒歌一桌一桌敬酒,一首歌喝一杯酒,对尊贵的客人,她们会不停唱下去,直到客人实在喝不动为止。

2月2龙抬头什么习俗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

01祭社神

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也是土地公的诞辰,“土地诞”也称“社日节”。社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古时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古人认为土生万物,土地神是广为敬奉的神灵之一。人们认为土地公管理着五谷的生长和地方的平安,很多地方的百姓都在社日奉祀土地神。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在中国南方地区,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02吃龙食

二月二这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北方百姓在这天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吃龙须”,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葱饼叫做“撕龙皮”。有些地方还有吃“龙眼”、“龙须”、“龙舌”、“龙耳”、“龙皮”、“龙子”、“龙蛋”以及吃春饼、吃猪头肉的习俗。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这些都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强烈愿望。

03采龙气

早上卯时,卯月的第一个卯日卯时,出门面向东方深吸气,此为一吉。

04剃龙头

指二月初二理发,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05起龙船

古时,龙抬头节是祭祀龙神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龙神庙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龙抬头时节我国部分地区会有“起龙船”的活动,请龙出水,以及祈求事事顺利的心愿。

06使耕牛

“龙抬头”也是农村的农事节。农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农时春雨贵如油。倘春雨充沛,预示着一年的大丰收。

07开笔写字

相传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诞辰日,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为孩子正衣冠、点朱砂启蒙明智,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愿孩子长大断文识字。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启蒙教育形式。

08引田龙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引龙伏虫的活动有很多,最有特点是撒灰。撒灰十分讲究,灰多选用草木灰,人们自家门口以草木灰撒一条龙到河边,再用谷糠撒一条龙引到家,意为送走懒(青)龙、引来钱(黄)龙,保佑人财两旺;从临街大门外一直撒到厨房灶间,并绕水缸一圈,叫做“引钱龙”;将草木灰撒于门口,拦门辟灾;将草木灰撒于墙脚,呈龙蛇状,以招福祥、避虫害。陕西富县一带还流行撒灰围庄墙外的做法,也是伏龙驱虫的表现。

09放龙灯

黄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时分,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借此娱乐同时又传递一种美好的祝愿。

10敲龙头

东北部分地区在二月二早晨,以长竿击打房梁,谓之”敲龙头“。把龙唤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击房梁就是用木棍或者竹竿敲击房梁,以惊走蛇、蝎等毒虫,毋使为害。有的地方流行敲击炕沿,目的与敲击房梁相同。

11吃猪头肉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

12围粮囤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农历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区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妇从自家锅灶底下掏一筐烧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铁铲子铲些草木灰,人走手摇,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围好仓后,把家中的粮食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当年的大丰收。

13熏虫

古代将自然界中的生物分成毛虫、羽虫、介虫、鳞虫、人类五大类。毛虫指披毛兽类,羽虫指鸟类,介虫指带甲壳类,鳞虫指有鳞之鱼和带翅昆虫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萌动,疾病易生,虫害也是庄稼的天敌,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进入农历二月,天气渐暖,各种昆虫开始活动,有些昆虫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这一天,人们纷纷摊烙煎饼、燃烧熏香,希望凭借烟气驱走毒虫。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龙抬头动作 龙抬头舞蹈视频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龙抬头动作 龙抬头舞蹈视频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龙抬头表演

标题:龙抬头动作 龙抬头舞蹈视频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422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