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黄溪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柳宗元《游黄溪记》原文及翻译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游黄溪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柳宗元《游黄溪记》原文及翻译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游黄溪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柳宗元《游黄溪记》原文及翻译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文言文翻译注释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文言文翻译注释:黄溪距离永州城治所约七十里。
出自唐代柳宗元的《游黄溪记》。
节选: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
译文:
黄溪距离永州城约七十里,由东屯向南行走六百步,就到达黄神祠。黄神祠后面的高山陡峭险峻,犹如两面高墙矗立,山上并排生长着红花绿草,这些花花草草顺着山势蜿蜒起伏,或升或降,或沉或浮。
此译文为从黄溪这个地方到州的治所首府所在地七十华里.
柳宗元《韦使君黄溪祈雨见召从行至祠下口号》原文及翻译赏析
韦使君黄溪祈雨见召从行至祠下口号原文:
骄阳愆岁事,良牧念菑畲。列骑低残月,鸣茄度碧虚。稍穷樵客路,遥驻野人居。谷口寒流净,丛祠古木疏。焚香秋雾湿,奠玉晓光初。肸蠁巫言报,精诚礼物余。惠风仍偃草,灵雨会随车。俟罪非真吏,翻惭奉简书。
韦使君黄溪祈雨见召从行至祠下口号翻译及注释
翻译 秋日炎炎久旱不雨耽误了农事,贤良的韦使君惦念著受灾的农田。率领骑马的官员们连夜赶往黄溪,一路上吹奏著茄管,乐声响彻长天。沿着打柴人行走的山路走到了尽头,停脚遥望山民们的茅屋相距甚远。山谷出口处的溪流清凉洁净,丛林中黄神祠旁的古树枝叶稀疏。在秋日的湿雾里点燃香火,祭坛上刚摆好玉器已经曙光初露。巫师祝祷的声音像响虫一样鸣叫,神态虔诚祭品丰盛而有余。祈雨结束暖风仍然吹翻了野草,太守的车马一走,相信黄神定会赐雨。我是等待加罚没有实职的官吏,接到随行的简书,反而惭愧阿附。
注释 [1]韦使君:永州刺史韦彪。口号:古体诗的题名,表示随口吟成,即口占之意。[2]骄阳:烈日、赤日。愆(qiān千)过错、差错,这里指造成了灾害。岁事:即农事。[3]良牧:「牧」为汉代州郡长官名;「良牧」就是贤良的州郡长官,这里实指韦中丞。念:即记念、惦念。菑畲(zīyu资余):耕地。古代指初耕的田地。[4]列骑:指韦彪和诗作者等一行骑马前往黄溪祈雨的人员。残月:指农历月末形状像钩的月亮或拂晓快落山的月亮。[5]茄(jiā加):是汉唐时期的一种管乐器。度:意为传送、响彻。碧虚:即碧空。[6]穷:走完。樵客:即打柴的人。[7]驻:车马停止。野人:指山民。[8]丛祠:丛林之中的神祠。[9]奠玉:祭奠神所使用的玉器。晓光:即曙光。[10]肸(xī西):声音振动。蠁(xiāng乡):即响虫,俗称地蛹。巫:泛指以代人祈神为职业的人。报:告知。[11]精诚:指祈雨的心意十分虔诚。礼物余:用来祭祀黄神的祭品丰富有余。[12]惠风:和风。偃:倒伏。偃草:风把草吹倒了。[13]灵雨:佳雨,及时的好雨。《后汉书》:「郑弘为淮阴太守,政不烦苛。天旱行春,随车致雨。」[14]俟(si四)罪:指等待受罚。这是被贬的或等待处置的官员常用的套话,表示应该受到更严厉的惩罚。非真吏:诗人贬为永州司马,为员外官,即在编制之外的官。且既无公务,又无官舍,所以说不是「真吏」。[15]翻:副词,反而之意。奉简书:指遵从韦中丞所发简牍的命令随行祈雨。
韦使君黄溪祈雨见召从行至祠下口号鉴赏
这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手法上相当朴实,记事、写景,较少抒情,语言工整,用词精确恰当。从文义的表面上看,赞美韦彪关心民间疾苦而祈神求雨,但本意是对韦中丞等州府官员愚昧迷信、劳民伤财行为的批评,对自己蒙屈而沦为下僚的悲叹。
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他曾针对韩愈天有意志、能赏罚的观点,提出:「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他认为天地只是自然物,既无意志,也不能赏罚,「功者自功,祸者自祸」(《天说》),希望天地能赏罚、有哀仁都是迷信(《天说》)。他还认为,「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祸乱,皆人也……其事各行不相预,而凶丰理乱出焉」(《答刘禹锡天论书》),天事与人事各不相干。另外,在《非国语》中,他还指 出:「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歇,是恶乎为我设?」认为天地、元气、山川等自然物的运动变化是自然而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根据这些认识,柳宗元对韦中丞黄溪祈雨的荒诞行为,必然是持批评态度的。
当时的永州刺史韦彪,跟柳宗元并没有什么深厚的交情。柳宗元到永州一年多后,唐宪宗改元大赦天下,韦彪便北移了。这人毫无才干,连北移的贺表也是请柳宗元写的。但由于他身为永州的行政首长,柳宗元的顶头上司,柳宗元又是待罪之人,并且希望得到朝庭的赦免和重新起用,因此柳宗元当然不便直接批评韦彪,只能用赞赏的表面形式来记述这件事。但诗题中标明「口号」,而「口号」是古人随口吟成的诗体,这便给诗添了几许诙谐。诗人写这场荒诞的祈神求雨戏时,字里行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传神地刻画出了韦彪其人:兴师动众,不仅劳民伤财,而且是沽名钓誉的行径;神祠荒凉清冷,象征他的愚蠢糊涂;场面宏大,巫师装神弄鬼,讥讽他的迷信与无知;并且通过「惠风仍偃草」的写实,「灵雨会随车」的用典,以对比的手法来揭示韦彪祈雨的无功与荒谬。据诗人的《游黄溪记》记载,黄溪在城东七十里,「黄神」乃是王莽的后代,是避祸来的。韦彪导演的这场闹剧,吹吹打打弄了整整一夜,直到天亮才收场,使周围的百姓都受到了惊扰,根本不是在为老百姓祈福,而是在「造祸」,并且灾祸波及到了「樵客路」与「野人居」。
诗的最后两句,才是诗人真实意图的流露:自己是「俟罪非真吏」,却奉命随行,做太守的清客、帮闲,成为献媚取悦长官的低级僚属,这对胸怀大志的柳宗元来说,是非常羞愧的。如果他是有实职实权的地方官,定会珍惜手中的权力,尽情施展自己「以利安元元为务」的抱负,干一番兴利除弊的事业。
诗词作品: 韦使君黄溪祈雨见召从行至祠下口号 诗词作者:【 唐代 】 柳宗元 诗词归类: 【叙事】、【抒怀】、【壮志难酬】
民至今称焉文言文翻译
1. 民闲安焉,以为有道 文言文翻译
这句话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游黄溪记》。这句话意思是黄神已经生活在这里,百姓都安居乐业,认为他已得道.
原文选段:
黄溪①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如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②,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龈腭.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
传者曰:“黄神王姓,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始莽尝曰:“余,黄、虞之后也.”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③.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其所以传言者益验.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后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阴溪水上.(选自《柳河东集》有删节)
【注释】①黄溪:又名黄江,位于湖南永州市东.②膏渟:(水)像膏汁一样汇聚无波.渟,水不流动.③黄皇室主:王莽的女儿,嫁汉平帝,平帝崩,被尊为皇太后,王莽篡位,改称黄皇室主.
选段翻译:
黄溪距离州城七十里.由东屯向南行走六百步,到达黄神祠.黄神祠上面两岸高山陡立如墙,山上并排生长红花绿叶,这些花树随着山势的高低而起伏,那山间的凹陷处形成了陡崖和洞窟.水流之中都有小石头平铺分布.在黄神祠(位置)的上面,撩起衣裳涉水,行走八十步,来到初潭,(这里)最奇丽,大都难以描绘形容.(溪两岸)大致像一个剖开的大瓮,在两旁立起高达千尺,溪水汇积在里面.水呈深青色,像膏汁一样积聚而无波痕.(阳光下)水流灌注像一条白虹,深沉无声地流动,有几百尾鱼儿正游来会聚在石头下.往南行去又走上百步,来到第二潭.岩石都高高耸立,前临峻急的水流,(山石形状)像脸的下巴和口的上壁,高低不平.潭下大石头杂错陈列,(平整得)可以就坐饮食.(石上)有一只鸟红首黑翼,大得像天鹅,正朝东面站立.从这里又向南行几里,地势都是一个样子,(一路上)树木更加粗壮,山石更加瘦长,流水都是锵然有声.再往南行一里,来到大冥的平野,山梁平坦水流舒缓,(依山傍水)有土地田园.最初黄神作为普通人的时候,居处在这个地方.
有传文说:“黄神姓王,是王莽的后人.”王莽已经死了,黄神改姓黄,逃来(这里),选择那幽深陡峭的地方潜居下来.最初王莽曾说:“我,是黄帝、虞舜的后人.”所以称他的女儿为黄皇室主.黄与王读音相近,并且又有实际的依据,那些用作传言的说法更有了凭证.黄神已是生活在这里,百姓都安居乐业,认为他颇已得道.死后就祭祀他,为他立有宗祠.后来稍稍改变(形象)更接近平民.现在祠庙在山岭下黄溪的北岸.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 《孟子(梁惠王下)》中的文言文翻译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齐国攻打燕国,打下了燕国。别的诸侯国合谋去救燕国。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攻打我,怎么对付他们呢?”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一大块地方就统一了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一大块地方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欣喜若狂。《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国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瓦壶装了酒,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3.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殷朝时代,陕西邠州有一小国,因受异族狄人侵犯,国君古公亶父迁居陕西凤翔岐山之下,改国号为周。后来周武王伐纣而有天下,追尊古公为太王。
古公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泰伯是法定的君位继承人,但古公认为季历的儿子名昌,有圣人的瑞相,预料他将能兴周,有意传位给季历,以便再传给昌,但未明显表示。
泰伯了解古公的意思,在古公生病时,便托辞到南方采药。他的二弟仲雍也有此意。于是他和仲雍一同拜别父亲,到了江南的吴地,从当地习俗,断发文身。伯仲二兄既出,季历不能出,必须在家事父。古公临终,遗嘱季历,报丧给泰伯和仲雍。古公薨,季历遵嘱接回伯仲。丧事毕,泰伯和仲雍计议让位给季历,季历不受。泰伯乃言自己已经断发文身,不能再治理国家,又偕仲雍出国至吴。季历遂立为君,后来传位给昌,为殷朝的西伯。昌的儿子名发,伐纣成功,为周武王,尊昌为文王。
以上是泰伯三让天下的大致情形,让是让国,孔子是周朝人,所以用天下二字。
三以天下让一句,古注争议很多,郑康成注,太王死后,泰伯接到告丧的讣闻,并未奔丧回来。刘宝楠认为郑注比较合理。但韩诗外传,论衡,吴越春秋等书,都说泰伯和仲雍奔丧回国,在丧事完了,又到吴地。究竟事实如何,已难考证。若以情理推论,古公既有遗嘱,季历不能不遵嘱接回伯仲。伯仲到南方,并非不告而别,只说为采药而去,迨闻父丧,没有理由不回来。至于回来以后,是否能如原意让得了位,因已文身,不能治国,且有古公默契在前,自无问题。
孔子称赞泰伯的道德,高到了极处。他曾经以天下三度让给季历,人民不知道如何称颂他的至德。
泰伯与仲雍托辞要到南方时,古公,季历,心里都明白,他们父子兄弟均以国事为重,彼此在心照不宣中完成让国大事。我们读这一章书,当学太王的眼力、泰伯、仲雍让国的道德。最难得的是泰伯,让得那样和平,而且处置得合情合理,所以孔子称许他至德。
4. 课外文言文翻译
梁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
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5. 文言文翻译
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不皇,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
故广延四方之豪俊,郡国诸侯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今子大夫然为举首,朕甚嘉之。
子大夫其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焉。 盖闻三,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
当虞氏之乐莫盛于《韶》,于周莫盛于《勺》。已没,管弦之声未衰,而大道微缺,陵夷至乎桀、纣之行,王道大坏矣。
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操或缪而失其统与?固天降命不查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与?乌乎!凡所为屑屑,,务法,又将无补与?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四海,泽臻草木,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 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谕朕。
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之于术,慎其所出。乃其不正不直,不极,枉于执事,书之不泄,兴于朕躬,毋悼后害。
子大夫其尽心,靡有所隐,朕将亲览焉。 仲舒对曰: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之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强勉学习,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诗》曰“匪解”,《书》云“茂哉茂哉!”皆强勉之谓也。
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皆其具也。故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教化之功也。
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五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德也。
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
故王道虽微缺,而管弦之声未衰也。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也。
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
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复兴,诗人美之而作,上天晁之,为生贤佐,后世称通,至今不绝。此不解行善之所致也。
孔子曰“人能,非道弘人”也。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得可反,其所操持誖谬失其统也。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书》曰“入于,有火复于,流为乌”,此盖受命之符也。周公曰“复哉复哉”,孔子曰“”,皆积善累德之效也。
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贱以争,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积于下,怨恶畜于上。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而娇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臣闻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在,故不齐也。
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故尧、舜行德 *** ,桀、纣行暴 *** 鄙夭。
未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熔,唯冶者之所铸。“绥之斯俫,动之斯和”,此之谓也。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
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
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
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
今废先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谓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
《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被润泽而美,四海之内闻而皆徕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
孔子曰:“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贱不得致也。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
6. 宇文深文言文翻译
性格正直,有度量。几岁的时候便用石头当军队,折断草木当军旗,布置队列,还挺有军队阵型范儿。他的父亲看见了就很欣慰说:“你天生就懂这些,以后肯定能成为名将。”永安初年,他从秘书郎职务开始做起。当时不时有盗贼兴起,宇文深经常针砭时弊,尔朱荣知道后有意重用他。而后他官居历武将军。不久升任车骑府主簿。三年又被授予子都督,统领护卫小兵。到齐神武发兵攻入洛阳,孝武西迁。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很多人都是四处逃散,宇文深安抚其部下,而得以入关。他立功后被授予昌乐县伯爵。太祖认为他很有谋略,想把他放到自己身边好商量政治大事。大统元年,于是就被启用为丞相府主簿,兼任朱衣直阁。不久又成了尚书直事郎中。
(还没完,你要是满意的话我就继续,困了)
7. 文言文翻译
桑怿听闻襄城有十多个强盗,独自一人拿着一把剑去了,杀了几个,其余的都被活捉。汝旁县因此没有了强盗,京西转运使将此事上奏到朝廷,桑怿被任命为郏城尉。。桑怿虽然参加过科举中的进士考试,而学问却不怎么样,但是他的行为举止都符合书中的道理,这种情况在他身上发生的很多。桑怿在雍丘暂住的时候,遭遇了大水灾,家里有二廪粟,准备载到船上带走。见到有人靠步行避水,于是扔掉了粟,把船用来载人。见到老百姓遭遇荒年,就把和他是同一个里的人聚集在一起供养他们,知道自己的粟吃完了为止。桑怿善于用剑和铁简,力气比几个人的力气合起来还大并且很有谋略。
盗:靠打家劫舍为生的人。
尉:职责是管理治安。
举:参加科举考试。
粟: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游黄溪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柳宗元《游黄溪记》原文及翻译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游黄溪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柳宗元《游黄溪记》原文及翻译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