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盐观后感500字 地球之盐观后感300字

国学综合

地球之盐观后感500字 地球之盐观后感300字

卒子逆围观:℉更新时间:03-10 19:07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地球之盐观后感500字 地球之盐观后感300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地球之盐观后感500字 地球之盐观后感300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地球之盐观后感500字 地球之盐观后感300字

《地球之盐》影评

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图像,但碎片化的印象晃眼而过,摄影对永恒瞬间的保存似乎日益丧失其许诺。或者说,当下人们对摄影的狂热爱好来自于对时间和周遭经历的一切的快速逝带来的恐惧。人越是想要留下生命中事无巨细的瞬间,越是只能以此种形式占有它。然而,对于摄影师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而言,正是由于经历,才有情感的生发,才有了他镜头的那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我们共同生存的自然环境。

《地球之盐》这部纪录片所回顾的就是萨尔加多在摄影之路上的故事。出生和成长于巴西的他因政治动乱而前往法国。在法国从事经济研究之际,因一次偶然的工作机会前往非洲的经历,使他放弃了曾经稳定的工作,并将自己的精力都倾注于摄影中。

第一次回到美洲拍摄,古老的民族有着与现代社会完全不同的生活节奏,时间的缓慢,生活安逸,人们有着不同的习俗。有些部落的人将酗酒作为爱好,有些对乐器情有独钟,有些则酷爱跑步。这些肖像照使人了解照片中人的生活,表现了他们的情感与思想。而真正再次返回巴西,是他关注焦点开始真正转变的时期。童年时期家乡的面貌已不复存在,当年父亲经营的供他和六个姐姐念书的农场也因侵蚀和风化而荒芜贫瘠,周围因疾病而死的孩子每天都有。

随后的一些拍摄项目中所目睹的苦难,使他对摄影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埃塞俄比亚的饥荒、传染病,就连夜晚对难民也是一种折磨,因为很多人挨不过长夜的寒冷。瘦骨如柴的孩子、面容苍老倦怠的年轻人,他们对于命运似乎不存在任何反抗的可能,只剩下信仰才得以给人安慰。而与其说这种苦难的制造者是自然,不如说他们是政治相争的牺牲者。他拍摄在科威特石油大火中的场景,在因大火而一直处于黑暗中的天空下,只剩下世界各地过来的消防队员的战斗,逃不掉的家畜和无法飞动的鸟。在《出埃及记》摄影集中,1994年的卢旺达,曾经美丽的热带草原,如今却在发生惨不忍睹的屠杀和逃难。萨尔加多说:“从卢旺达回来,我的灵魂生病了”。创造了文明历史和奇迹的人类,变成了世界上真正的野兽。

萨尔加多和妻子蒂莉安回到巴西,开始了一项计划——使荒芜的山丘再次恢复生机。种植的过程并非顺利,但最终起了成效。大地治愈了塞巴斯蒂安一度绝望的心。四五百年之后,也许植树之人已经不在,种下的小树苗将成为参天大树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在战争和灾害中消失的种族,资本控制下的人和权力斗争的集团,都是脆弱的易逝者,而承载了人类真正所有历史的自然,才是永恒的。

因而,他开启了另一个摄影计划——《创世纪》。这些作品不久前曾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出。他用八年的时间,探寻了许多世界上仍处于原初状态之地,他以一个单纯观察者的身份记录下南极冰山、非洲草原、撒哈拉沙漠、亚马逊流域,海狮、鲸鱼、企鹅、海鸥、大象,西伯利亚游牧民族、穆尔斯人和苏尔玛人部族……这些作品非仅是风光摄影,而是萨尔加多在半生经历后,回望这个星球在创世纪之初的状态。他观察它们,也身处它们之中,因为他本也是自然中的一者。与曾经的纪实摄影相比,创世纪之所以成为萨尔加多最受瞩目的作品,因为这些“照片要展现淳朴的自然,展现我们必须保留和守护的自然,而非那些已经遭受破坏的。”这里的自然非仅是动植物,也包括了平衡的小生态系统中生存的族群。大地之盐即意味着高尚的人,现代意义的文明概念也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为摄影师的萨尔加多,是用他的镜头来实现他的一种救赎与自我救赎。影片像是一个流动的照片集,黑白照片虽然褪了色彩,却因光影的捕捉和分明的层次感,更具视觉的.冲击性。因为每一张照片所拍摄过程都是等待捕捉最具表现性的时刻,所以瞬间性的画面中蕴含着生命的充沛的流动性。有人批评萨尔加多对处于痛苦中的自然和人的捕捉过于“唯美”。然而正如影片导演文德斯所言:“需要给被拍摄者一种尊严……对他们的处境感同身受,他拍照片是为了帮他们发声。”他展现它们而不是为了占有它们,描述它们而不是破坏它们,以此表达对我们所生活的星球的致敬,和对人类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生存状态的反思。

他曾拍摄一组巴西金矿的矿工的图片,黑压压的人群聚集在矿脉淘金。他们并非是诺瓦利斯笔下发现自然感受自然的矿工,而是一些“奴隶”。他们都对这项工作充满执着的热情,他们的奴役来自对财富的渴望本身。每个工作的人都能拿一袋沙土回家,如果其中有幸蕴藏着黄金,他们将吃穿不愁。这是在一个偏远之地的现代社会的缩影。人们备受奴役,只因怀着未来将有一天获得自由的希冀。人们遗忘了,自然本身才是人真正的归处。没有了自然,或者当剩下被破坏了的自然,人类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对萨尔加多而言,生命的含义在于,那片重新栽种的土地上的森林,在他死后将恢复出生时的旺盛样貌。

《地球之盐》:厌倦了人性,就给地球写封情书

契科夫书信中的一句话:

“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场合承认自己的渺小?在上帝面前,在智慧面前,在美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但不是在人群面前。在人群中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

之前在资料馆看了《地球之盐》,我不常看纪录片,但是特别喜欢这一部。上边契科夫这句话正好是对这部纪录片一个最好的总结。

导演维姆·文德斯之前的作品有《柏林苍穹下》、《乐士浮生录》,这一次他把镜头对准了另一位镜头背后的人,巴西摄影师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

《地球之盐》讲的就是摄影师萨尔加多的故事,讲他拍了好多人类的行径,从人类的坚守、传承,到自相残杀、令人震惊的贫困、丑恶的那些面孔,再之后又拍了更美好壮丽的自然。

”他的镜头是打开的心眼,在最细微处直视灵魂,看到巴西巨坑五万掏金者的集体面相,看到科威特油井冲天大火的真正英雄,看到非洲的死亡延续着生存。每次的拍摄方案都是经年的万里长征,是人神共舞,每次成果都引起巨大回响。“

淘金者,非洲难民,人类社会中类似地狱的场景,瘦弱不堪的男人,哭泣的女人,黑白胶片背后是悲悯和绝望,纪录片里讲到,萨尔加多和妻子来到法国,倾家荡产学习摄影,后来走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印尼的原始森林,他的家乡巴西,发生战乱的欧洲,贫穷但充满生命蓬勃之美的非洲大地,为了拍摄出他心目中真正有意义的、值得的作品。

他歌颂人性,并不想歌颂苦难,而是在摄影生涯中慢慢觉察出人性像是个无底洞,无边无际的恶,这些贫穷、杀戮、苦难对他而言,就像是原本一个干干净净,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一次次地被人推到泥地中,屡次想起身却不得动弹,见证苦难把他压榨得面目全非。

萨尔瓦多是一个出色的记录者,这些照片揭开了人类丑陋的伤疤,引起世人警觉,但是他,用导演文德斯的话来说,在所有人以为他会继续这条路走下去,用更多类似的照片叫醒沉睡的世人的时候,他却不再拍照,与妻儿回到了巴西老家,在那片日渐荒芜的山地上亲手种植树木。

人性使他害怕、怀疑、停滞不前,但无私而丰厚的自然给予他拯救和重生。

之后他对公众说,已经厌倦了对人类苦难的拍摄,他想更多地关注自然,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河流,山川,树木,极地,飞禽鸟兽,纪录片走到这一部分,我看着屏幕里这些照片,心里感叹,确实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地球本身比人类对同胞之间的残杀、人类对自然的迫害要美好高贵太多。

当然他也不是不关心人类,反而是在壮丽的自然风光之中重拾对人类和人性的信心,他拍下在残酷自然环境下生活的人们,一如当初他充满好奇心和悲悯情怀将镜头对准那些泪流满面的人一样。通过照片他想传达新的想法,自然是值得我们用心呵护的,在看到了足够多的丑之后,我们有能力重建更多的美。

在上帝面前,在美面前,在大自然面前,萨尔瓦多承认自己的渺小,也承认了人类在其面前的渺小,从此以后,他在人群中,既不刻意悲天悯人,也不仇恨,不失望,而是安安静静地站在人群中,作为人类一员,保持自己的尊严。

契科夫这句话说得真好,不是吗。

资料馆放映完这部电影之后还请来了制片人与观众交流,记得当时有观众问道(一个很傻的问题…),为何摄影师不继续拍那些深刻的、沉重的人性纪实作品,转而去拍摄风景?

制片人的回应大概是,首先,这是摄影师自己的事,其次他认为人性不一定是唯一值得记录的,深刻的事情。

我觉得答案显而易见啊,何况我这个消极的人一直觉得,人性有多么高贵、深刻,它就有多么卑劣不堪。有感于这个问题,在豆瓣《地球之盐》条目上写了一句短评:

”特别能理解阅遍世间灾难、感叹人才是最凶猛可恶的动物以后,摄影师为什么要把镜头转向自然万物,像是写封情书给地球。大概这是保留希望和救赎自我的最好方式吧,经历了太多绝望以后是要换个视角找寻信心的,只是大部分人还未曾足够绝望,足够了解生活。盐洒遍大地,但过犹不及的道理,名字起得恰好。“

很多人觉得体会、洞察人性的苦难与坚持是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摄影师萨尔瓦多更了不起的一点在于,他没有止步于此,没有对他所看见、所记录、所做的事情而沾沾自喜,或者拿着这些经历去说教别人,而是在认定内心荒芜和停滞不前的事实之后,回到家乡默默地种树,种了十年,煎熬着,成长了十年,像是重生一样,有了面对更加辽阔世界的勇气,真是个充满希望的人。

十年间看着他们亲手种下的树的成长,这过程应该就像是在看着自己的成长,观看内心不断成熟。荒漠可以再次成为 丛林,人心也能因为内省而重新发现自己。

他是个顺从内心,感受自己的需要的人,个人成长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比外界一句”良心摄影师“或者什么”人性的警醒者“更重要,一个人身上可以呈现出多少可能性,这全靠他对自身和世界的探索来实现。

想必萨尔瓦多没有读过《庄子》,但我却惊异地发现两者间一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换句话说,浮光掠影般的所谓美、所谓风光,人世间的卑劣与丑恶、痛心疾首和痛定思痛,这些都容易看到,也容易想到,但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对这世间最稀有的美的探寻,可能是更高的境地,然而大多数有了知识和思考能力的人容易满足于自己看见了丑,却容忍自己停止发现美。

最后我要再重复一遍这句话:

“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场合承认自己的渺小?在上帝面前,在智慧面前,在美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但不是在人群面前。在人群中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

地球之盐是第几届奥斯卡 了解一下地球之盐的剧情故事

1、《地球之盐》是第三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是由维姆·文德斯执导的纪录片,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和维姆·文德斯出演,于2014年10月15日在法国上映。该片展示了巴西纪实摄影师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用相机捕捉到的惊人摄影作品,以及他对自己作品的阐释和解读,带领人们一起走进这位摄影师的传奇人生。

2、剧情简介:行走苦难拉丁美洲、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点燃的油田大火、卢旺达大屠杀、埃塞俄比亚难民、波黑内战,摄影师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这一众冲突题材照片,在给他带来巨大国际声誉同时,也制造着难以治愈的心灵创伤。塞巴斯蒂昂的儿子胡里亚诺跟随老爸探入西伯利亚萨哈共和国荒野和亚马逊丛林最后原始部落的高清晰影像,北极熊、海狮、海象、鲸鱼、海鸥、鳄鱼,成了取代尸体、饥饿、逃难、悲伤的黑白照片。1997年,第三次的卢旺达拍摄项目,让他进入图西族躲藏的刚果丛林,目睹了数万难民被东赶西撵却依然逃不脱死亡命运后,塞巴斯蒂昂终于在苦难面前受够了。他回到从小长大的艾莫雷斯地区,以自己还算不错的积蓄和影响力,试图复原那个已被迅速起飞的经济搞到面目全非的故乡。树木种下了,物种复苏了。与此同时,摄影师的兴趣也开始转向活络着惊人生命力的地球不知名角落。32趟旅程,为这个曾在自己镜头下被千刀万剐的世界,重又制造出一个美丽的“创世纪”神话。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地球之盐观后感500字 地球之盐观后感300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地球之盐观后感500字 地球之盐观后感300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题:地球之盐观后感500字 地球之盐观后感300字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389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