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春联对联大全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民间春联对联大全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民间春联对联大全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春联的民间传说,不要太长,要把它概述下来,谢谢!!
王羲之夜贴对联
有一年新年,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爱他的字的人偷偷地揭走了。临除夕,王羲之不得不又写了一副。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上一半。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这样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红火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
纪晓岚笑释题联
有一年春节,纪晓岚回家乡探亲,左邻右舍少不了过来探望。出于礼尚往来,纪晓岚也到各家去串门。
在一位邻居家,主人和他的三个儿子热情地接待了纪晓岚。过了一会儿,主人看纪晓岚要走,忙拦住他说:“纪大学士才华横溢,如果您能给我家题写一副春联,定能让寒舍蓬荜生辉。”
纪晓岚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他认真思索了一下,便根据这家人的职业,提笔写下了一副春联:
惊天动地门户
数一数二人家
横批:先斩后做
主人如获至宝,赶紧把春联贴在门前,让人们观赏。
参考http://news.163.com/11/0124/02/6R4MUDIL00014AED.html,里面还有很多
古今经典对联故事
古今经典对联故事
古今经典对联故事,对联讲究对偶,对仗。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雅俗共赏,精妙绝伦。下面来看看古今经典对联故事。
古今经典对联故事1
一、有一财主,父子花钱各捐了个进士,心中十分得意,于是在门口贴了一副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妻夫人,媳夫人,妻媳皆夫人。
不料第二天就为村人改为: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妻失夫,媳失夫,妻媳皆失夫。
二、从前,有个姓李的财主,他鱼肉百姓,无恶不作,百姓对他恨之入骨。有一年过年,家家户户忙着贴对联。李家更不用说了。李财主写了一副对联叫人贴在大门的两旁,对联是:
父成龙,子成龙,代代全成龙;父发财,子发财,辈辈都发财。
同村一位穷秀才看了对联,沉思了一会便离去了。第二天一大早,李财主的门前围满了一大群看热闹的人,他们有说有笑,议论纷纷,大家都称赞道:“改得好,改得好!”
门外吵嚷声惊动了李财主,他以为人们在称赞他的对联,忙打开大门,一看门上的对联,立时气得昏倒在门前的台阶上。
原来,李财主门上的对联,被秀才改成了:
父成聋,子成聋,代代全成聋;父泼财,子泼财。辈辈都泼财。
为了这副对联,李财主整整病了一个多月,人们无不拍手称快。
三、有一老太监在冬天看见纪晓岚穿着皮衣,手执一把扇子。感到十分好笑,遂遂说:小翰林,穿冬装,执夏扇,一部春秋可读否?
纪晓岚听老太监南方口音,对到: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
四、明朝解缙小时候,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
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富豪气得目瞪口呆。此事传到相爷的耳朵里,他命家人去叫他来当面一试,解缙与相府家人来到相府门前,见正门关着,就止步不前,对家人说:“迎客有迎客之礼,为何不开正门?”家人无奈,只得又去,禀告相爷。相爷想了想,挥笔写了个上联,连同笔墨交与家人说:“递与那学生。”
解缙接过一看,见是一副对子的上联:小犬乍行嫌路窄。
解缙即刻接写了下联:大鹏展翅恨天低。
相爷见对只好大开正门。解缙进了门,相爷把他迎入客厅,分宾主坐下后,相爷从桌上拿起一本书晃晃说:“老夫听说你有万卷之书,书藏哪里?”解缙指指肚皮说:“在这里。”相爷又问:“既然如此,那我出联你能对吗?”小缙眨眨眼睛说:“何止能对!”
相爷看看这穿绿衣衫双目流盼的小家伙,口气竟这么大,不觉有些好笑,便出联道:
井底蛤蟆青间绿,美目盼兮。
小解缙听了,冷笑了一声,看了一眼身穿红袍的相爷,便接着对道:
汤中对虾白映红,鞠躬如也。
相爷本想讥笑他是个坐井观天的蛤蟆,不料自己反被奚落成一只死虾,想小家伙竟然如此不留情面,不由心里冒火,却不好发作,只好改换题目,再难解缙道:天做棋盘星做子,谁人敢下?
解缙略一思索,便对道: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
相爷见解缙对答如流,大为吃惊。正找不到好的课题,忽见壁上有一幅《月夜杜鹃图》,也来不及细想,就信口出了一联道:月下子规喉舌冷。
解缙见他行文已乱,故意照式对个下联说:花中蝴蝶梦魂香。
谁知相爷只顾后,不顾前,一见别人句子有毛病,马上挑剔说:“试问花中蝴蝶,倘不睡去,哪来的梦魂香甜?”解缙又眨眨眼睛说:“然而月下子规,也未必启口,喉舌之冷,一样无从说起!”相爷一听,啊哟!我也错了。便问小解缙:“那么依你说又当如何?”
解缙说:“如果把‘月下’改作‘啼月’;‘花中’改作‘宿花’,岂不是‘舌冷’‘梦香’?”相爷欲要叫好,但又反问:“你既然早已知道,为何将错就错?”
解缙笑道说:“因为相爷失口在先,解缙之所以将错就错,无非是步相爷后尘,照葫芦画瓢罢了。”一番话说得相爷心服口服,自知理亏。想想方才解缙的不恭,正是自己失于检点而引起的,因此甚感惭愧和不安。他深爱解缙之才,等解缙长大,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五、清朝时候,西湖的冷泉亭上,挂有一幅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
戊辰九月,清朝有名的文人俞樾和他的妻子到飞来峰下游玩,坐在冷泉亭边休息,欣赏这幅对联。妻子看了一会儿,要求俞樾进行解释。俞樾把原来的对联改了两字,作为回答: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
妻子嫌改得不好,立即表明自己的`看法: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
俞樾把自己和妻子改动的字作了比较,认为“冷”、“飞”二字比“有”、“无”准确有神。过了几天,俞樾带着次女秀孙又来到冷泉亭边。他给秀孙说明上次怎样给对联该字一事,秀孙赶紧望着亭子,沉思了好大一会儿,慢慢地说:
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
俞樾一向才力超人。他明白上联中的“几”字改为“禹”字,那是指大禹治水,仔细推敲,改得动人。至于那个“何”字为什么要改成“项”字,他一下弄不清楚,只好向秀孙追问原因。
秀孙爽朗地说:“项羽曾有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这座险峰不是他从别处拔起,怎能飞到这里来呢?”秀孙话音刚落,俞樾忙拍手称好快,连连道好。
古今经典对联故事2
李阳生,指李树为姓,生而知之;
马援死,以马革裹尸,死得其所。据说宋代翰林学士院内壁间题有上联,多年无人对出,宋淳化年间,诗人杨亿任翰林学士时续出下联。
称直勾弯星朗朗,能知轻知重;
磨大眼小齿稀稀,可分细分粗。明万历年间,湖北人氏钟惺、谭元春才华出众,主持乡试的学台大人出联试二人才华,且自比伯乐;钟谭二人对下联,以磨自喻,说明有人推动便会为国出力。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明人蒋焘,少时即能诗善对。有客人出联云:“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冻”字拆开是“东两点”,“洒”字拆开是“西三点”,十分巧妙。蒋焘对:“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客人赞不绝口。“切”字拆开正好是“七”、“刀”,而“分”字拆开是“八”、“刀”。此联巧妙运用拆字,又富于生活情趣。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与翁即兴作对,这是一副精彩的同旁对,每一个字的偏旁都是一样,且意思通顺。
七岁能书七字对;
五年可读五车书。
明代吴文泰和丁逊学春日踏青,吴出上联,丁答下联。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一掌平平,五指两短三长。明代,杭州知府意图考徐渭,出此上联,命他应对。徐文长听后,并不答言,只是向知府举起一只手,摇了摇。知府以为徐对不出,并问道:“你为何不对?”徐文长答道:“你是口出上联,我是手对下联,扬起手掌,就是说‘一掌平平,五指两短三长’。”徐文长如此解释,知府暗叹“果真才子也。”
两猿截木山中,这猴子也会对锯;
匹马陷身泥内,此畜生怎样出蹄。明代翰林学士解缙,从小聪颖超群,文思敏捷。有同僚在宴会上,出了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借用“锯”与“句”的谐音,讽刺、挖苦解缙,解缙,并不示弱,对道:“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同样是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借用“蹄”与“题”的谐音,用“老畜生”回敬“小猴子”,以牙还牙,对的工整,骂得在理。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明代,知府冯驯闻李 自成有才,出上联试之,李对出下联,冯听后知其:“此人之志,不在小处。“
忠义孝悌礼义廉;一二三四五六七。据说这副对联和洪承畴有关。明朝大臣洪承畴降清后,有人送了这样一副对联贴在洪承畴的门上。上联缺“耻”,下联忘“八”。意为洪承畴是无耻的王八。
莲子(怜子)心中苦; 梨儿(离儿)腹内酸。相传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被朝廷下令处死,临死之前金圣叹作了这副对联。这副生死诀别对,出神入化,字字珠玑,一语双关,对仗严谨。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相仿,既非家禽,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摸糊,虽为短品,却是妙文。
有一年元宵节,乾隆与群臣猜谜,出一猜谜联,只有纪昀道出谜底,为“猜谜”。
两船并行,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八音齐鸣,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据说这副对联为纪晓岚所对。笛清、箫合与狄青、箫何是谐音 , 而且也是一文一武。只是文官萧何能运筹帷握之内 , 决胜千里之外。以此显示文官的作用之大。
同榜贵人多,饶他坐稳青牛,懒向人间谈道德;
相逢知己少,愧我重登黄鹤,难从天上觅神仙。舒铁香与李鸿章是同榜举人,李任两湖总督期间,舒多次登门拜访遭拒。舒游黄鹤楼题时题联于楼壁以讥讽李鸿章。
张之洞;陶然亭。清末大臣张之洞,于北京陶然亭与李文田对饮。张以“陶然亭”出句,李文田对“张之洞”。这是一个无情对,即上、下联的每一个字都要求绝对工稳,不得含糊,但全联看去,上、下联的意思又风马牛不相及。此联以人名“张之洞”对地名“陶然亭”,上、下联词性对仗工稳,“张”对“陶”(名词,姓氏)、“之”对“然”(虚词)、“洞”对“亭”(名词),自然天成,令人叫绝。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梁启超到江夏拜访他。张之洞出联出联试梁。梁启超才思敏捷,略加思索即对出下联,与张之洞的第一第二相呼应,十分妙绝。
游士遍河西,北往南来,我校难为东道主;
先生居湘上,左图右史,心田犹有下邳才。一游士到湖南某学堂投宿,塾师出上联以辞,游士巧对下联,把塾师比作“独处一室,左图右史”的杨绾,胸有下邳之才的张良,塾师听后十分高兴,准许游士留下。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清代,一大户人家女儿出联求偶,一位赶考的秀才续出下联,被招为婿。
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碳;
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清代浙江钱某未中举人时,时常遭亲友冷遇,后来中了举人,亲戚豪富争相祝贺,他针对这一反差,手书一联贴在大门上。
古今经典对联故事3
杨溥巧对免父役
杨溥(一三七九--一四四六),字弘济,石首(今湖北石首)人。明建文进士,授编修(1)。为明代有名学者。曾任翰林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和杨士奇、杨荣、历事四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合称内阁(三杨)。
杨溥幼年家贫,父亲年老多病。在这样的家境下,他孜孜不倦,刻苦学习,年纪虽小,文才却不凡。
有一次,县官派人捉他的父亲去服劳役,当时,他的父亲有病在身,杨溥到县衙里,再三恳求,请求免除劳役,县官看他是个小孩子,就刁难说:“我出个对子,如你对上了,我可以释放你的父亲。”
接着,出了上联:
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
这个上联,构思奇妙,县官利用“图”字的结构,折字起意,乃是说:“在我统治的范围内,百姓就必须服从我的管辖。”小杨溥听了,得知这个县官喜欢人奉承,稍思片刻,就投其所好,对了下联: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杨溥这个下联,也是运用“析字法”,拆开“伞”字,既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又恭维了县官,而且对仗工整,表达适切,因此,县官不得不点头称赞,终于赦免了他父亲的劳役。
注:(编修:(1)官名。明清之翰林院编修,以一甲二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充任,无定员,亦无实际职务。负责修国史、实录、会要等。
杨继盛巧对趣话
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土。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
老学生
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
小进士
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此儿小小年纪,竟聪颖如此,将来必有出息!”
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学生们作阵交战的游戏玩耍。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藏匿。先生大怒,挨个地罚跪,并出对;
藏形匿影;
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对:
显姓扬名。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此乃绝对也!”伸手将杨继盛拉起来。从此,杨继盛擅对出了名。在私塾从师十年间,杨继盛还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如有一次,他的表叔辛体元来做客。刚好家里没有酒,到酒店去买,凑巧酒也卖完了。辛体元出了上联戏道:
无酒是穷主;
只听见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
有儿为名臣。
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杨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官至兵部员外郎。当时奸相严嵩专政,杨继盛因为忠苜敢言,一年之内四次被贬。最后一次,被贬途中,他草疏“十罪五奸”弹劾严嵩,结果被陷害入狱,受尽酷刑后,惨遭杀害。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这副传颂千古的名联,就是杨继盛在狱中写下的。对联铿锵有力,表现出他那荡荡襟怀,铮铮铁骨。
关于春联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春联的故事有:
1、过关人对对过关
据说,一行人天暮时要过关口,守关的出联让他对:“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过客应口而出:“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等了半天,守关的问道怎么还不对,行人说:“我不是已经对上了吗。”守关的人这才恍然大悟。
2、秀才讽赃官
清朝末年,山东省有个县令,贪赃枉法,用贪赃的钱财为自己和儿子买了个进士的头衔,混到京城做了京官,而且恬不知耻地在自己的京宅门口的柱子上写了一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
此联俗不可耐,无非是小人得志,自鸣得意。一个秀才来到京城,看到赃官门柱上的对联,可笑又可恼,便想治治这赃官。几天后,秀才连夜来到赃官家门口,将门柱上的对联添上几笔,然后悄悄离去。
第二天,赃官门前围满看对联的人,有的捧腹大笑,有的窃窃私语。赃官开门出来一看,差点气昏过去。原来门柱上的对联已变成: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失夫。
3、添联讽贪官
清代,有个县官贪财如命,酷刑多如牛毛,冤死在他手里的穷苦百姓,真不知有多少。但是,如果有财物送给他,那么,就是有天大的罪行,也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当地流传着“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怨言。
但这个贪官却装聋作哑,恬不知耻,不但无视百姓的呼声,而且贪赃枉法,变本加厉。有一年除夕,他自己写了一副春联贴在大门两旁,联文是:
爱民若子;
执法如山。
这副自我标榜的对联贴出后,贪官满心欢喜,除夕夜开怀痛饮,大醉方休。
次日是大年初一,天刚亮,只听管家在房门外禀告:“老爷,对联出岔子了!”
贪官听说对联出了岔子,连忙披衣下床,跟着管家奔去。朱漆大门一开,围观的群众便一哄而散。贪官一看,发现自己写的对联加长了,白纸黑字写着: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贪官气得暴跳如雷,急忙叫管家将对联撕掉,垂头丧气地关上大门。
4、口大吞天
清朝乾隆年间,江苏南汇人吴省钦中进士后,被任命督学四川。吴省钦不但崇尚八股,压抑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且滥用权,贪赃枉法,四川民众对他深恶痛绝。
一年,乡试时吴省钦为主考官,有一个家境清贫的书生因缺钱贿赂,自忖此次没有获中的希望。待放榜时,他果然名落孙山。愤于以钱取人论才的腐朽现象,这个穷书生就在考场门口题了一匾一联,讽刺吴主考。匾额题:
口大吞天
对联是: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口大吞天”暗喻吴姓;拆“省”为“少目”,拆“钦”为“欠金”。这一匾一联用拆字的方法,既嵌入“吴省钦”的名字,又揭露、讽刺其营私舞弊,贪赃受赂的丑行,实在绝妙。
5、梁启超巧对父
梁启超10岁那年,有一次随父亲到朋友家作客,刚进大门就被庭院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了,他偷偷地折了一枝,并掩掩遮遮的藏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举动被他父亲和朋友家人看到了。朋友设宴款待他们父子。
宴席上,梁启超的父亲为儿子偷折杏枝的事惴惴不定,一心想不露声色地暗示儿子一番。为了活跃气氛,梁父当众对梁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果你对得上,而且对得好,方可开杯;否则,你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
小启超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略显难色,但他转念一想,凭自己的才学,相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梁父略加思索,念出: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小启超听后一惊,稍顿,恍然大悟,但未显大惊失色,随口从从容容地对道: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众人听后,连声赞道“妙!妙!”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民间春联对联大全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民间春联对联大全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