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张仪读后感200字 张仪读书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史记张仪读后感200字 张仪读书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史记张仪读后感200字 张仪读书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张仪列传读后感100字
张仪,是战国时期和苏秦同名的说客,极受秦王宠爱,与苏秦提倡的“合纵”政策不同。张仪提倡的是“连横”政策,即劝说各国与秦国联合,共同对抗其他国家。张仪拥有超出常人的才华与口才,这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我今天想讨论的,并不是张仪的才华与成功的原因,而是就张仪的“连横”政策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并对各国诸侯听取张仪劝谏的原因做出一点分析。
首先,秦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各国诸侯都担忧秦国会对本国的存在产生威胁,这时对于秦国的外交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苏秦主张合纵,即其余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而张仪则恰恰相反,主张各国与秦国结盟而求得自身安全。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张仪是秦国的宰相,他的所作所为必定是对秦国有利的,而秦国的野心是要取得天下,所以张仪游说各国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秦国取得霸业。秦国取得霸业,其他诸侯自然面临被征服,从而走向灭亡的命运。所以说,张仪的建议是将诸侯引向灭亡的建议。他劝说各诸侯时,总是说:“秦国是当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大王不与秦国结盟,那么秦国将会与周围的国家联合起来攻打大王,夺取大王的地盘,长此以往,大王的国家就岌岌可危了,所以说,大王现在应该做的是与秦国结盟,来保全自己,同时还能与秦国联合起来,共同攻打其他国家,获得利益,这岂不是一件大好事吗?”然而,张仪只提及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并没有深说。张仪清楚:如果进一步进行分析,他的目的就会暴露,各个诸侯也会拒绝与秦国合作。而站在诸侯的角度思考:如果与秦国结盟,在短时间内本国不会有祸患,甚至还会得到好处。各国诸侯都怀抱着自私心理,心想反正这个受害者不是我,我还能获利,何乐而不为呢?不过总会有一个国家受到侵害。终归会有一天,自己会成为这个受害者,等到那时就欲哭无泪了。而能够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则是苏秦所提出的合纵政策。唯有与其余诸侯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才能真正保全自身,不被秦国吞并。张仪的花言巧语,在各国诸侯面前的信誓旦旦,其实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用计策把别人推进深渊,然后自己溜之大吉。张仪作为秦国的官员,所作所为对于秦国来讲是尽到了臣子的职责,但是对于其余各诸侯来说,则是一种灾难。
各诸侯都是深谋远虑之人,为何竟这样轻易听取张仪的游说呢?我相信,他们并不是没有预料到这样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人性的弱点在作祟。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每一个人活着都在为自己利益的着想,国家亦是如此。不从天下的角度考虑问题,反而只顾着本国眼前的利益,以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与秦国结好,只为获得暂时的便宜,殊不知在为自己的算盘感到窃喜时已经走向了灭亡的深渊。相信,各国诸侯在日后被秦国灭掉之时,既痛恨张仪又在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吧!可是后悔又有什么用呢?该责怪的又仅仅是张仪吗?我想,最应该怪罪的,是人性中的弊端吧。
说起来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从古开始,人们一直在感叹“人性”这个东西带来的利与弊,多少哲学家甚至专门写书来告诉人们如何防止人性中的阴暗部分影响到自己,可是人们多少年来始终在同一个地方犯错误。人性始终像麦田怪圈一样影响着我们,人们却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而张仪只不过是利用人性的弱点罢了。仰天长叹中也不得不感叹张仪的智慧了。
佩服但不欣赏,尊敬但不赞扬,这就是我对张仪的态度。
《史记》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整理的《史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史记》读后感1
《史记》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读了许多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书就是《史记》了。 《史记》这本书的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里面写了许多人物:人机灵的蔺相如,有威武的刘邦,还有热爱国家的屈原……我来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经常打仗。有一次越军大败,越王想要来求和,许多人都对吴王夫差说要来了越国,可是他不听。夫差让勾践做奴隶。过了两年,他放勾践回到了越国。勾践回国后,每天都卧薪尝胆,随时提醒自已要报仇雪恨。最后当时机成熟的时候,一举灭了吴国。第二个故事 发生在五帝时期。那时,江河水泛滥,舜派鲧去治水,没有成功。舜又派禹去,禹治水非常刻苦,他三次经过家门都没进去,儿子出生了也没看一眼,后来终于治水成功了,最后禹当上了皇帝。 《史记》里有非常多的历史知识,让我们少年儿童了解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要以史为鉴,学好更多的本领,建设未来的强大中国。
《史记》读后感2
原来知道一些片段,诸如《赵氏孤儿》,《触龙说赵太后》以及秦赵长平决战等等的,都是一些片段。
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抄完了这 篇《赵世家第十三》,通观《本纪》和《世家》的所有 篇章,赵世家无疑是最具可读性的章节,该章除了原有的语言精练,叙事准确的特点外,故事色彩十分浓郁,读《史记》以来,该 篇章为最具感性认识的可读性章节。
赵氏自赵夙随晋献公征战,赵衰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起,做为臣子,赵盾算是做到了极致,他一人决定着晋国的兴衰,决定着国君的命运。然而,物极必反,赵氏难免遭到灭门的报应。孤儿赵武之后,赵简子,赵襄子相继巩固了赵氏的政权,也加快了晋国的分裂和灭亡。
然而,如同李隆基一样,赵国在经历赵武灵王的鼎盛巅峰之后,因为一个爱妃吴娃而致使赵武灵王更立太子,最后导致父子、兄弟为了王权互相残杀。赵国由此由盛转衰。
秦赵抗衡时期,由于王族的优越,赵氏后人再无杰出人才,廉颇、蔺相如之后,赵终为秦所灭。
《史记》读后感3
暑假期间,妈妈送我一套《少年读史记》,我非常喜爱。这套书籍是专门写给青少年的,用趣味的方式聊历史。里面既有王侯将相的故事,也有一些教育家、武士、辨士的故事,甚至还有刺客的故事。这本书依据的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撰写的。除了里边的人物生动有趣外,真正最让我感动的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本人。
司马迁很早就想写一套历史巨著,为了完成梦想,二十岁时游遍天下,收集材料。但是四十多岁时,他受人牵连被抓进监狱,更可怕的是受了非常残酷的刑罚导致残疾。可这些都没有打击他写史书的决心。最后他终于完成了这套巨著,给后人,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美德的民族,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放弃的品德对我来说是最值得学习的。就像坚持阅读打卡,坚持背诵古诗,坚持练字……看完司马迁的经历,我想我没有理由不做好这些事情。
《史记》读后感4
《史记》是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本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间公三千多年的历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中很多故事表达了对古代优秀事件的赞扬,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其中很有名的《大禹治水》,表现了一个为民造福的无私大英雄,他三顾家门而不入,日夜为治水而奔波,可以看出他心地善良,舍己为人,肯为别人付出自己。
读完《史记》,我百感交集,这本书中的人物悲欢的命运使我彻夜难眠,我从《史记》中涉取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秘诀,它身上的许多东西都是能够帮助我们走向慢慢人生的养分。
《史记》中的内容贯通古今,使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它让一个个英雄豪杰和辉煌事件在历史长河上永久保存。
《史记》读后感5
司马迁冒犯了当朝的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要撞墙自尽,但他又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想到了父亲的遗愿还要由他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狱中,司马迁的生活无比艰苦。他要面对狱卒的叫骂声和他们的蔑视。司马迁每次都十分愤怒,实在受不了,但他一想到要写《史记》,又便抑制住自己的悲愤。
在狱中,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写史书,从来没有停下休息过。有可能连狱卒送的饭他都顾不上吃,专心致志地写书。他能把一切外界干扰都当做不存在,耳不闻,眼不见,心不烦。这是他写书时真实的写照。他奋笔疾书,专心致志,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写书。夏日炎炎,别的犯人都在扇扇子凉快着,他却忍受着蚊虫的叮咬和难以忍耐的炎热,实在了不起。冬天,大家都将手缩在衣服里保暖,而司马迁却在拿笔写书,手磨出了老茧,疼痛万分,不久,手又生了冻疮,他却依然在写《史记》。
就凭着这不屈不挠的精神,司马迁用了13年,《史记》终于写成了,他父亲的遗愿被他完成了!
《史记》读后感6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本书共有五十二万多字,是以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写的,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每个情节都写得非常生动,就像那些人物在给我们讲着他们发生的故事,增长了我们的知识。
张仪,是一名与苏秦差不多的人物,张仪当初受过楚相说他偷玉的事,后来他想靠着苏秦出人头地,苏秦说他是最有才能的人。苏秦想利用张仪帮他扼制秦国,于是他让张仪发奋图强,让他去秦国。但张仪并没有为秦王付出真心,在张仪和司马错争论先伐蜀还是先伐韩能看出来,要么是张仪有私心,要么就是他能力有限。后来,苏秦越来越风光了,他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做出了他最大的努力。当张仪知道苏秦死后,他不顾一切地为秦国付出。不过多久,他也死了。我觉得张仪和苏秦,虽然凭借一身力量,雄辩天下,纵横全国,但同时却得罪了不少人。
每一个人活着都在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不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反而只顾着本国眼前的利益,是不好的。
你能理解张仪的做法吗?
《史记》读后感7
今天,我读完《史记》这本书之后,我觉得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感受。
《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中华民族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共约三千年间的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开创了我国历史学和文学史上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个性化新篇章。
在《史记》里,司马迁写出来的事都十分真实,即使是记叙本朝的皇帝,司马迁也没有忌讳,如他揭露武帝任用酷吏残害百姓、愚蠢地迷信神仙方土等,并不为尊者讳。
在《史记》那么多的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在〈〈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这一段在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各自的性格特征,如项羽的仁慈、坦率、优柔寡断,范增的深谋远虑和灵活机变,樊哙的粗中有细和当机立断,以及刘邦的狡诈多谋,纷纷跃然纸上。
《史记》真是一本让人百看不厌的好书啊!
《史记》读后感8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通史,而且是一部无与伦比的文学名著,在我国史学和文学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地位,极大的影响了后世的史学各文学。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出生于史官世家,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
而《史记》这部书,是他在囚牢里写的。司马谈临终前拉着司马迁的手,嘱咐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我死后,你也会做太史,继承先祖传下来的事业,别忘了来年要完成《史记》啊!”可是在汉武帝三年,一桩飞来横祸降临到了司马迁的头上。因司马迁为辩护地陵受牵连被捕最终被处以宫刑。在囚牢里的司马迁悲愤交加,痛不欲生,但他一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安下心来写《史记》。
司马迁用他自己的全部心血完成了这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记》司马迁他坚强,正直,不怕困难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
《史记》读后感9
春秋时期,有个楚国人,他叫伍子胥,他是一个身材高大,眼睛炯炯有神,目光和电一样,是一个非常有才的才子,还是个孝子。楚平王欣赏他的才华让他做了太子的老师。楚平王让他的父亲写信然后让他们父子三人一起去送死,伍子胥 的哥哥看了这封信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先到吴国躲一躲再说吧! 伍子胥白天躲着,晚上赶路,眼看要到吴国了,可吴国查的很严,他愁到头发都白了,突然,他看到了一个和他极像的老人, 伍子胥高兴极了,后来, 伍子胥蒙混过关,假的 伍子胥 被抓了起来。到了吴国后在大街上要饭,公子光看到后把伍子胥带到了吴王面前说,想让吴王帮他攻打楚国,可公子光却一直反驳, 伍子胥看出来他的阴谋,他想,那就等公子光成王之后在攻打楚国吧。现在的伍子胥一心只想着复仇,后来吴国去攻打了楚国,吴国赢得了胜利,但是后来秦国帮助楚国把吴国打败了。
这篇故事告诉了我这样三个简单的道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能只为眼前的事着想,而要立足长远。
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不是一个好的行为。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适可而止,对不对呢?
《史记》读后感10
今天,我读了《史记》这本书它原名《太公史书》,在三国时期才改名为《史记》,它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我过从五帝传说到西汉中叶三千多年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本书中有许多人物,使我最敬佩的是舜、屈原、田单、勾践等人。
舜,20岁就因孝顺父母而出名,但他父亲想杀他,偏爱弟弟,他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杀舜,可舜一次次的死里逃生。虽然他们如此对舜,但是舜却越来越爱护、尊敬他们,他才因此被推荐称帝。仁者无敌,此乃“仁”也。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22年,一直忍辱负重,天天不忘受到的欺凌,最终振作起来,灭掉吴国。小不忍则乱大谋,此乃“忍”也。
田单是齐国田氏王族的远房亲属。他有无可估量的智慧,他用了一招反间计,使燕国免掉大将,再用激将法,使我方士气大增,再让城中富豪诈降,最后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智者无忧,此乃“智”也。
屈原,一位冰清玉洁品德高尚的诗人,却被小人陷害,逼得他投汨罗江而死。一片冰心在玉壶,此乃“忠”也。
任何人有了这些品质,做事怎么能不成功呢?我也要具有这几种品质,做事学习才能成功。
《史记》读后感11
我最近看了一本精彩的课外书《史记》。是关于古代近六十个小故事,至今有五千多年。写这本书的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
每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的故事很感人,有的故事让我们受到了很多的启发。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故事就是《大禹治水》。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采用了疏通的办法。他先观察了地形,决定开山挖渠,凿了好几年,终于凿开了一个七八十米的大通道,河水流进了大海。大禹在工作的时候,好几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因为赶时间,都没有进家门,而是继续去了治水。成功不负有心人,大禹用了十二年左右的时间,最后终于治水成功。皇帝知道了大禹把水治理好了,为了顺应民意,就把自己的帝位禅让给了大禹,大禹继续为天下百姓服务。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学习,最终就会成功。付出也会有回报!
《史记》里还有好多的小故事。例如《胯下受辱》、《楚汉争霸》的故事等等,它们都很精彩!
《史记》读后感12
在看洋洋兔的漫画《史记》之前,我看的是洋洋兔的其他漫画系列《林汉达的历史故事》和《三十六计》还有《孙子兵法》,听着很高深莫测,我也被自己可以看这么多书吓到了,洋洋兔的漫画,浅显易懂,没有太多的繁杂,就让你记住了好多大事,好多人物被描写的刻画的惟妙惟肖,真是生动有趣,有好多历史小故事,小事件,我问的妈妈哑口无言,妈妈听我讲的出神入化,对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它是西汉的司马迁编写的`,什么是纪传体,我的理解啊,纪是专门写帝王故事的,传是写老百姓故事的,史就是历朝历代被留存下来的故事,变成了一套书吧。这不仅仅是历史,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年间,总共三千多年这些人物被司马迁写的生动,惟妙惟肖,让你看完一篇还想看下一篇,这套书我每天要反复地看,已经看了很多遍,虽然是漫画,但是让我深入浅出的知道了好多故事,都是经典中的经典,等我长大了,认识的字多了就要看真正的史记,了解更多的历史。
《史记》读后感13
《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用一生心血创作的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书中记载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这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我比较喜欢项羽,他推翻了秦朝,烧了阿房宫。可是因为项羽的一些缺点,让他兵败,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我认为项羽应当听取良言忠告,在鸿门宴的时候,项羽有个谋士叫范增,范增看出刘邦是与项羽争夺天下的人,就让项庄在宴上舞剑刺杀刘邦。只可惜项羽没有听从,让刘邦逃了。还有项羽的部下韩信也是很有才能的,可是项羽一向没有重用韩信,最终韩信投靠刘邦,率汉军冲出汉中,把楚军打的落花流水,最终项羽兵败自杀。
史记他不仅仅丰富了我的见闻,还增加了我的知识。我也明白了如何做人最好,要善于听取良言忠告,要克服缺点,这才能成大事。
《史记》读后感14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伟大的记传体通史,体现着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是作者司马迁忍辱负重,花了十几年时间才写成的。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完《史记》,回味其中的人物,我觉得炎帝最值得我敬佩。在以前,人们都是靠打猎或采食植物的果实·块茎生活,不懂得耕耘,靠大自然的恩赐生活。大自然不总是那么大方,遇上灾年,常有人饿死,身为部落首领的炎帝时常冥思苦想,想找到解决的办法。一天,他发出了粟子,便告诉人们种植粟子的方法;又发明出许多农具。
人们为了感谢他对农业的贡献,都称他神农氏。神农氏为了帮助人们得到更多的食物,开始跋山涉水,尝遍各种植物,这就是有名的“神农氏尝百草”。他在尝遍百草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可食用植物,但是也有好几次因为吃了有毒的植物差点丧命,幸亏他找到了草药,挣脱了死神的魔掌。他告诉人们不要重蹈覆辙,而他自己却不顾危险,仍去尝试各种植物,最后,他尝到一种名叫断肠草的,无可救药的植物,不幸去世了。
《史记》,给后世的影响深远,是我们的必读之书。
《史记》读后感15
在许多本老师规定的海量阅读书籍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史记》,因为它的里面有一个个能改变人心灵的历史故事。
《史记》中有三大类:本纪、世家、列传。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平原君列传》中的《赵胜惜才》,体现了平原君赵胜的知错能改和珍惜人才的高尚品格。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汉朝的太史令,我很佩服他,首先是因为他能博览群书,归纳出这么多的历史故事,是很了不起的。其次是因为他能在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后,加上那几句振奋人心的话,真是让人无法挑剔,赞叹不已呀!在《韩信被杀》的故事之后,太史公写道: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我以前一直以为韩信是一个英雄,原来他也有狂妄的一面,让我重新认识了他。从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才能的人,既然已经显现出了自己的光芒,就不要太骄傲,不然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史记》里有许多这样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这本书振奋了我的精神,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启发了我的人生,还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的心灵!
读《史记》之张仪
一.人物介绍及分析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与苏秦是师兄弟,共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
张仪是雄辩之士,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可抵百万之军。他最开始投靠在楚国令尹门下,后因为和氏璧被偷而被楚国令尹冤枉,差点打死,便离楚入秦。
张仪入秦之后,得到秦惠王重用,主张连横政策以便攻破苏秦的合纵伐秦之术。同时张仪主张远交近攻,伐交伐攻并存。
张仪与秦惠王算是君臣良配,在相秦期间,先后帮秦惠王谋魏、弱楚,破合纵而成连横之计。与秦而言,可谓居功至伟,为秦国后世奠定了战国七雄,秦国独大的局面。
张仪此人,看似贪图小利,巧舌善变,实则内心刚毅,有雄心壮志!张仪相秦,欺骗楚怀王,虽落得奸诈之徒的坏名声,于秦而言却是大功!
二.历史介绍
若说战国时期,谁可以只凭一张嘴便可以夺地略城,想来非张仪莫属。《史记》中关于张仪的记载,绝大部分是连横相关的故事,以及张仪连横之时的言论。
想来太史公也是对连横之术情有独钟,才不惜花大量笔墨来描述连横之术。
(一)张仪离楚
张仪出师不久,便投靠在楚相门下,因为张仪很穷,再加上能言善辩,估计很不招人待见。
在一次楚相得到和氏璧给众人观赏之时,和氏璧竟然不翼而飞。 大家就都怀疑是张仪偷走了和氏璧,至于原因,大家觉得的是因为张仪家贫,最有可能偷东西。
楚相估计也这么认为,于是便让手下用鞭子抽打张仪,严刑逼问与他。张仪没偷,便默默忍受刑法,楚相一看张仪打死都不招供,便放了张仪,当然也顺便把张仪赶走了。
张仪好歹都是一位谋士,虽然文弱,但是骨气还在,自然把此事当做奇耻大辱,怀恨楚相,嫉恨楚国。
此时,正好赶上苏秦说服赵文候答应合纵,苏秦害怕秦国攻赵,破坏合纵大业,便派人去找张仪,希望张仪入秦劝说秦惠王不要出兵攻赵。
而此时在楚国的张仪贫穷潦倒,当听说昔日的同窗苏秦发达了之后,便决定离楚投奔苏秦。
(二)张仪入秦
张仪到了赵国之后,苏秦不但不让下人通报转达,还特意让下人笼络住张仪不让他离赵。在凉了张仪一段时间之后,苏秦召见了张仪。
苏秦见了张仪之后,故意表现的高高在上,给张仪吃下人的饭菜,还言语羞辱与他。这让张仪很是不爽,便离赵入秦。
苏秦因为知道张仪贫困,便暗地里派人与张仪结伴而行,助他入秦。张仪入秦之后,秦惠王觉得张仪是个人才,便任命他为客卿,与他共谋如何攻伐山东六国。
而此时,与张仪结伴而来的苏秦手下,才把苏秦暗地助他的事告诉了他。张仪一听,一来感谢苏秦,二来自愧不如苏秦,便没有劝告秦王伐赵。
(三)张仪相魏
秦魏两国国土相邻,秦国东出势必攻魏,再加上秦魏两国本就是世仇。
秦孝公之前魏强秦弱,魏国便不停的攻打秦国,夺了秦国河西之地。商鞅变法之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便不停的拿魏国练兵,不但夺回了河西之地,还在不停的蚕食魏国土地。
魏国国君知道秦魏不可能真正和好,所以魏国的抗秦,拒秦之声很大,与魏国连横实在是一件异常艰难之事。
不过魏国抗秦也惧秦,而惧秦便是魏国的弱点,于是张仪采用抵戏之法来让魏国连横。 虽然张仪善辩,但是他还是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来说服魏王,甚至等到魏襄王死了之后,才成功。
首先,不停的攻打魏国,让魏国害怕,让魏国意识秦国若有心伐魏,合纵根本救不了魏国 。见原文:
其次,给些小恩小惠 ,也就是平时我们若说的“打一巴掌给个枣”,让魏国心里留有秦国对我还算好的想法。
最后,与魏谈判,告知连横与否给魏国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毕竟在前两步的铺垫之下,魏国已经有了与秦谈判的心思。
第一,魏国地理位置很差,没有大山大川,可以说四面都有被攻击的可能,合纵不是长久之计,只要魏国一有战事,便有被人偷袭的可能。
如果连横秦国,秦国强大,在强秦的庇佑之下,其他国家根本不敢攻魏。如果不与秦结盟,不好意思,秦国会天天打你,其他国家总不能天天救你吧。
第二,秦国的目的是弱楚,不是攻魏!你想啊,楚国那么强大,已经对秦构成了威胁,秦国肯定要先收拾它了。
魏国跟秦国合作的话,一点坏处没有,还有好处。楚国被削弱魏国就少了个劲敌,并且秦魏合作伐楚,楚国必败,魏国还可以分一杯羹,何乐而不为呢?
魏哀王一听,觉得也有些道理,便答应了下来。
(四)张仪弄楚
秦惠王时期的楚国异常的强大,有足够的国力和军力与秦国争夺天下, 可惜楚怀王贪婪,再加上目光短浅,不分忠奸。
张仪在楚国待过一段时间,自然知道情况,便采用飞嵌之术来配合楚怀王的贪婪,用小利来引诱他,进而达到于秦谋利的目的。
张仪有三次弄楚, 第一次是以商於六百里骗楚国与齐断交。
秦国打算伐齐,但是听说齐楚要联姻,便很着急,赶紧派张仪入楚。
张仪到了楚国之后,便许诺楚怀王愿意拿秦国的商於之地六百里,来换取齐楚交恶。楚怀王一听开心坏了,赶忙答应了,并且立即与齐国断交,就算陈轸劝阻都没用。
等到张仪归秦,听说楚国与齐彻底决裂,便反口说答应楚国的是商於六里而不是六百里地。这让楚怀王非常生气,便起兵伐秦,结果秦齐合谋攻楚,楚国大败。见原文:
经此一战,楚国势弱,已经没有了单独胜秦的本钱。
第二次是以己之身换黔中之地。
秦国非常想得到黔中之地,便想着与楚国换地,楚怀王因为怨恨张仪,竟然答应秦国,只要交出张仪与楚国,便自愿奉送黔中之地。
张仪一听,赶紧劝秦惠王答应此事。等到张仪入楚之后,便笼络郑袖和靳尚,让他们给楚怀王吹耳旁风。果不其然,楚怀王不但没有处置张仪,还厚待了他。
而此时楚怀王已经释放一个信号,楚国惧秦,不敢与秦国战 ,显然张仪得到了这个信号。
第三次弄楚是与楚连横 。张仪本来打算归秦,当听说苏秦死了之后,赶紧变换策略连横楚国。
张仪对楚怀王说,楚国和秦国都是强国,应该强强联合才对,楚国没有秦国的威胁,可以趁机欺负弱小而扩大领土。
反之,如果楚国拒绝连横,秦国便会伐楚,甚至会联合魏韩一快伐楚。楚国前面也与秦国交过手,一场都没打赢,想来也知道秦国的厉害之处,所以楚国于秦连横是最佳的选择。
再说了, 楚王你要是答应的话,秦国会把黔中之地还给你,并且秦国会派秦国太子质楚。
楚怀王一听,连横还可以得黔中之地,两眼冒光赶紧答应了。见原文:
(五)张仪说韩王
张仪离开楚国,马不停蹄的去了韩国。因为韩国弱小,兵力国力都是最弱,所以张仪谁韩王比较容易, 只需要让韩国意识到自己没有拒秦之力,只有连横秦国才有出路。
张仪首先描述了一下韩国的国情,当然是捡韩国的弱点说的。见原文:
张仪接着说道,韩国弱小如此,就不要穷兵黩武了,韩国离秦很近,就算与六国合纵也没便宜可占,秦国出关第一个遭殃的便是韩国。
然后,张仪便给韩王吃了一颗定心丸,说道,秦国当前的目标是弱楚,并不是你们韩国,你大可放心。
韩国与秦国连横的话,楚国自然会被打的很惨,楚国一旦变得弱小了,秦国就不会继续打你们韩国了,这叫做祸水南引。再说了,韩国与秦国连横伐楚,是必胜之局,韩国可以参与瓜分楚地,这么好的事情,你怎么能不同意呢?
韩王一听,觉得张仪说的很有道理,便答应了秦国的连横之策。
张仪搞定了韩国以后,便回到了秦国,秦惠王自然是大大的封赏与他。见原文:
(六)张仪说齐潜王
张仪入秦不久,便又入齐,张仪入齐实则为图谋赵国。齐国乃是赵国的臂膀之国,齐国如果连横秦国,赵国便被孤立。
张仪知道齐国乃是强国,齐潜王也算贤明,至于合纵还是连横其实对齐来说都可得利,于是便用捭阖之术来游说齐潜王。
首先, 驳斥“齐国强大离秦很远,秦国是无论如何成不了齐国大敌的”这一合纵观 点,让齐王有所顾忌。张仪用两点来说此事,第一点,秦赵两国相争,赵国虽胜但是国力大损,再想抗秦已经没那么容易。第二点,秦国已经与楚国交好,韩魏也是,将来也会劝说赵国交好,如此一来齐国就有了灭国之祸。
其次,告知齐潜王连横之利,秦齐连横之后,秦国不会想方设法对付齐国,甚至还会与齐合谋对付赵国。 如此一来,齐国可以乘机做大,扩张赵国的土地。
齐潜王听完之后,衡量了一下,觉得张仪说的很有道理,便答应了下来。
(七)张仪说赵王
紧接着,张仪马不停蹄去了赵国。张仪深知赵国是合纵的受益国和发起国,想要连横有些难度。但是当下却今非昔比 ,六国已有四国连横,只剩赵燕两国,与赵国很不利,于是便单刀直入,威胁赵国。
首先,打击赵王的自信心,让赵王意识到赵国并非真正的强大,只是还算可以,与秦国还是有些差距的。
其次,明确告知赵王,秦王对赵王的所作所为已经非常愤怒,见原文:
当然,秦王也不是单单说说自己非常生气就完了,他已经陈兵渑池,准备好攻打赵国了,我不过是过来给你支会你一声,见原文:
最后,张仪比较当前赵国与秦国的现状,主要从外交和军力进行比较。
外交上,秦国联合两大强国齐楚,两个弱国魏韩。军力上,秦国打算出一支军队与齐国联合从东面进攻,一支军队与魏韩联合从南面进攻,一支秦军从渑池进攻赵国西边。
如此以来,赵国势必会四分五裂,不过赵国也不是没救了,只要赵国愿意盟秦,割地给秦国,秦国自然就不攻打赵国了。
赵王听完之后,吓出一身冷汗,不过听到转机之后,赶紧盟秦献地,见原文:
(八)张仪说燕昭王
等到张仪入燕,张仪知道燕赵姻亲之国,再加上远离秦国没有秦国兵患,不过燕国弱小有惧赵之心。
张仪用抵戏之法,让燕王更加害怕赵国,如此以来燕赵离心,秦国便可下手。
首先,张仪讲了一个很久远的故事,赵襄子与燕争斗,刺杀了他的姐夫燕代王的故事。以此来刺激燕昭王,让他知道赵国不但不可信,还很危险。
接着,张仪提到赵国的强大简直就是燕国的噩梦,只要赵国愿意,便随时可以攻燕、灭燕。现在就连强大的燕国都连横秦国了,燕国还在等什么呢?
最后,张仪跟燕昭王阐述了于秦连横的好处,燕国得到秦国庇佑,齐国、赵国自然不敢攻燕,燕国偏远可以坐享其成。
燕昭王听到此处,赶忙答应了下来,为表诚意,献城与秦,见原文:
至此,在张仪的努力之下,可以说六国都愿意盟秦连横,苏秦的合纵伐秦算是彻底失败。
读到此处,本读者一直在想,连横与秦国而言有何益处,战国七雄和平相处吗?
当然不是,连横于秦而言,大有裨益。首先,六国不再攻秦,秦国统一天下的步调便不会在被打乱了。其次,六国合纵被破,六国便会相互攻击,秦国便可以弱楚弱赵。最后,连横的过程中秦国乘机得了魏国,楚国,赵国,燕国的大片城池。
(九)张仪离秦
可惜天公不作美,张仪还没归秦,秦惠王便离世了,又因为张仪与秦武王不对付,六国连横便自动解除了。
张仪自度秦国已经不是自己的安身之国了,便离秦入魏,最后死于魏国。
三.灰子感悟
灰子曰:
仪者,捭阖之奇才,乱世之佳相。三寸之舌可乱战国之群雄,一张利嘴能得敌国之城池!
何也?得天时地利人和也!生于战国之乱世,可谓有天时之大势。入秦为相,可谓得强秦之地利。惠王赏识,可谓尽人和之利。有此三者,功业成也!
虽成秦国之大势,有盖事之功,然终究离秦戚戚然矣!何者?不信与武王矣!吾等后辈,当谨记此理!
分目录(七):《史记》之相篇
总目录:《史记》-灰子笔记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史记张仪读后感200字 张仪读书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史记张仪读后感200字 张仪读书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