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楼的对联是什么 甲秀楼的对联烟雨

国学综合

甲秀楼的对联是什么 甲秀楼的对联烟雨

轩辕神录围观:℉更新时间:03-07 07:21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甲秀楼的对联是什么 甲秀楼的对联烟雨的文章,本文对文章甲秀楼的对联是什么 甲秀楼的对联烟雨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甲秀楼的对联是什么 甲秀楼的对联烟雨

闲话贵州甲秀楼励志对联

将军柱石雨潇潇

——闲话贵州甲秀楼联

甲秀楼又名来凤阁,位于贵阳市南部南明河鳌矶石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名取“科甲挺秀”之意。楼阁三层,高22米,有檐三重,四角攒尖顶。楼前一弯流水,建有浮玉桥,桥南有观音寺与甲秀楼相陪衬,颇为壮观。

甲秀楼继昆明大观楼之后,西南又一名楼,楼内有不少的对联,有名的要数道光举人汪炳璈,的两副对联。他官至知府,湖南宁乡人。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半面山楼,半面江楼,书画舫,容我掀髯大笑,邀几个赤松、黄石、白猿来一评今古;

数声樵声,数声渔笛,翠微天,尽他拍手高歌,听不真绿水、明月、清风引万象空濛。

第一联描写甲秀楼四周的美景:碧水环绕,青莲盛开,一幅多么秀美的图画,与江南水乡的风光相比毫不逊色。

第二联写得潇洒浪漫,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作者不邀亲朋好友,却邀“几个赤松、黄石、白猿”(赤松,赤松子,相传为神农时的雨师;黄石,黄石公,曾教张良兵法;白猿,即袁公)来畅谈古今人物,不时听听樵声,听听渔笛,沉浸在明月清风绿水中,消除世俗烦恼,过着神仙般的日子。联语自然流畅,别有一番韵味。

甲秀楼有一副长联,是清同治年间进士刘蕴良(1844—1914)仿昆明大观楼联格式写的: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奥峤,北滞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恰好马撒碉隳,乌蒙箐扫,艰难缔造,点缀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围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想秦通楚道,汉置牂牁,唐靖苴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千秋。对此云送螺峰,霞餐象岭,缓步登临,领略些画图烟景,恍觉蓬洲咫尺,招邀仙侣话游踪。

上联写景,甲秀楼东靠湖南,西连云南,南邻广西,北接四川,地理环境十分优越。而苗岭山脉贯穿贵州中部,是长江与珠江两大河流的分水岭,与从云南伸展而来的乌蒙山,遥相对峙,有“阴天蔽日”之感。下联写历史,康熙举人,官至军机大臣的鄂尔泰(1680—1745)开拓古州,在甲秀楼前铸两根圆形大铁柱,是为勒保平南笼而树的丰碑。从秦代开始打通道路,汉代就设置了郡县,经唐、宋,一直到今天,历史悠久。刘蕴良是贵州安顺人,对贵州的历史与人文景观了如指掌。

甲秀楼还有谢宝书的一副对联,也值得一提:

乍来顿减尘嚣,看远山铜鼓,夹背芦笛,丞相祠堂云霭霭;

小立便成仙境,听珠树莺声,鳌矶渔唱,将军柱石雨潇潇。

作者初来乍到,就被甲秀楼的景色所感动,处处铜鼓声、芦笙、笛声,声声入耳,顿时消除了旅途中的疲劳。稍微呆了一会儿,就觉得自已进入了仙境,满山鸟语,满江渔歌,加上绵绵细雨,诗情画意,如痴如醉。

贵阳市甲秀楼的对联是什么

上联: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恰好于矢碉隳,乌蒙箐扫,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莫与神州争胜概;

下联: 数千仞高临牛渚,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汉置牂柯,唐靖矩州,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千秋。对此象岭霞生,螺峰云迭,缓步登临,领略些画阁烟景。恍觉蓬瀛咫尺,招邀仙侣话游踪。

有图为证

清清滇黔韵·贵阳之旅·甲秀楼·一楼甲秀收春色

清清滇黔韵·贵阳之旅·甲秀楼·一楼甲秀收春色

甲秀楼在贵阳城南南明河鳌矶石上,由贵州巡抚江东之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当年兴建时,先在河中垒台作“奋鳌状”,名“鳌头矶”,再于台上建阁,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楼曾几毁几建,1981年维修一新。

贵州贵阳甲秀楼

甲秀楼高20余米,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底层十二根石柱托檐,四周白色雕空石柱围护,画甍飞檐,翘然挺立。楼下浮玉桥横卧河上,桥上有涵碧亭,桥下为涵碧潭。远远看去,楼台碧潭,交相辉映。清代包家吉《滇游日记》赞此楼说:“登楼北望,贵阳城中烟火万家,历历在目。……(楼)依山临水,晴漪叠翠,积岫送青,如入辋川图画中。楹联云:‘常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又云:‘烟雨楼台山外寺;画图城郭水中天’。……虽无六桥花柳,而四山环翠,中阜弄珠,又西子所不能及也。”

清代,贵阳人刘玉山曾仿昆明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作甲秀楼长联:《一楼甲秀收春色》古诗句出处: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应识马乃碉隳,乌蒙菁扫,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莫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踞牛渚,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汉置牂柯,唐定矩州,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多端。对此象岭霞生,螺峰云涌,缓步登临,领略些画阁烟景。恍觉蓬莱咫尺,拟邀仙侣话行踪。

上联主要写四方景物,下联追叙贵州历史,寄兴寓情,多有歌功颂德之辞。甲秀楼楼壁嵌有不少诗人题咏。其中清代刘玉藻写道:“霜花寥落不胜秋,雨后亭台事事幽。何日登楼穷远目,满城春色已全收。”涵碧亭亭柱上镌有两副对联:“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银汉浮空星过水;玉虹拖雨雁横秋”,想象奇特,譬喻贴切。前一联为清代曾任贵阳知府的汪炳璈所书,字为行书,写得俊逸跌宕,富于气韵。而今,甲秀楼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贵阳市的标志。

刘玉山长联中所提到的“双柱重镌”,指甲秀楼前曾有两对分别立于清雍正十年(1732)和清嘉庆二年(1797)的铁柱。这两对铁柱为当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改土归流”时镇压古州(今榕江县)苗族人的反抗和云南总督勒保镇压布依族王囊仙起义而铸的“纪功柱”。

清初,由于明末动乱等原因,贵州一带各部族土司的势力极度膨胀,成为大清王朝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一大障碍。清雍正四年(1726),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剪除夷官,清查田土,以增赋税,以靖地方”。清王朝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司制为流官制)。鄂尔泰进一步提出“计擒为上,兵剿次之;令其自首为上,勒献次之”,招服了一些地方土司,但也遭到一些地方土司的强烈反抗。鄂尔泰命张广泗等率军队围剿,一直进逼到当时苗族土司的主要据点古州。古州的苗、侗族人自恃工事坚固,地形险要,又有从吴三桂部下缴获的“大炮重甲火药”,准备顽抗。清军乘黑夜用数十只木船作浮桥偷袭成功,苗、侗族人被“擒斩四千”,残部逃进深山溶洞。清军没有遵行“计擒为上”等原则,而是一味“伐山通道,穷搜窟宅”,滥杀无辜。据清军报告,当时焚毁一千二百多个寨子,斩杀一万七千多人,俘虏二万五千余名,使贵州人民付出了重大代价。反抗被镇压下去后,鄂尔泰为了纪念自己的“功绩”,在甲秀楼前树起一对铁柱。

“改土归流”后,满汉官僚地主和原来的土司一起,加重了对少数民族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人们在黔西南南笼府布依族女子王囊仙的带领下举行起义,南笼知府吓得“触楹而死”。义军声势震撼了清廷,嘉庆皇帝派云南总督勒保将其镇压。勒保回到贵阳,把缴获的义军武器销毁铸成两根铁柱并立于甲秀楼前,以纪其“功”。清人陈矩来此曾有诗叹曰:“甲秀晚凉寻古迹,血花斑斑生腥风。”铁柱现已被移到省博物馆。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甲秀楼的对联是什么 甲秀楼的对联烟雨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甲秀楼的对联是什么 甲秀楼的对联烟雨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甲秀楼含义

标题:甲秀楼的对联是什么 甲秀楼的对联烟雨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334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