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人心向背心得体会10000字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永远在路上人心向背心得体会10000字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永远在路上人心向背心得体会10000字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永远在路上第四集《利剑出鞘》观后感(2)
永远在路上第四集《利剑出鞘》观后感 篇【3】
白恩培:60岁生一场大病就变了
全国人大环资委原副主任白恩培自己说,“(我)从1985年就是延安地委书记。副部级以上都二十多年了,正部级岗位上也十多年,没想到老了老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白恩培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儿子,通过组织的培养、出色的工作,39岁就成为延安地委书记,之后又历任多个重要领导岗位,曾先后在青海和云南担任省委书记。然而临近退休,他却因为腐败问题落马。
白恩培说,慢慢随着职务的提升,再加上环境的影响,考虑自己的就越来越多了。尤其是2005年以后,自己也60岁了,又生了一场大病,这个时候思想就抛锚了,就追求物质的金钱的。
白恩培担任云南省委书记之后,提出推进“大昆明”发展战略,随后云南各地也纷纷开始推行“大城市”战略。大量的开发项目,吸引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商、开发商,一些人开始寻找各种机会接近白恩培。在和商人打交道的过程中,白恩培产生了心理不平衡。
“他们就住豪华的房子,坐豪华的车,个人还买的私人飞机。(我)也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这思想就变了。”白恩培自己供述。
在云南当地流传着一句话,有事找“张姐”,在云南没有“张姐”办不了的事。
张姐就是白恩培的妻子张慧清。
在云南,张慧清在前台办事收钱,白恩培在幕后默默地支持。
在昆明市的一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为了拿到项目,企业老板找关系结识了张慧清。张慧清喜欢打牌,老板就经常到白家陪着打牌,借机拉近距离。关系越来越熟了,他顺势提出了拿地的想法,也顺利地办成了。而张慧清也明确地向他提出了要求。
比如腾冲的一个大型房地产项目。为了拿到这个项目,开发商送给白恩培的现金和礼品价值就达到了数千万元。在云南主政的十年里,白恩培频繁利用矿产、土地和房产等开发项目收受钱财。涉案人员周宏供述,有一天张慧清跟他说,“我看中个手镯,大概1000多万,你去付一下。”周宏说“好,那就买”。1500万买了个手镯。
张慧清酷爱翡翠和玉石,白恩培喜欢红木和茶叶,所以很多行贿人都投其所好,挑选名贵珍品送给他们。在办案中,从白家查获的藏品多得让办案人员震惊。
中央纪委纪检监察室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光清理这些东西,前前后后大概十几天的时间。“像这种翡翠手镯,都是用一个绳子一系,系起来这一串手镯这么一提。”
周本顺:占用军区小楼 为死去乌龟手抄经
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也在专题片中露面了。
据介绍,自周从中央政法委调任河北省委书记之后,中央纪委陆续接到了不少对他的举报,在查办河北一些领导干部的案件中,又发现了一些周本顺涉嫌严重违纪问题的线索。
周本顺自己供述“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会落到这种结局。从小我们吃过很多苦,所以是从贫寒之家出来的,从小就痛恨贪官,到最后自己成了贪官,我感觉这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他在跟私企老板交往过程中,看到社会上身边很多人的孩子生活过得很优裕,他也想让自己的孩子过上这样的生活。于是在背地里默许、支持、纵容他的儿子去跟一些老板去进行所谓的合作、投资,搞房地产开发。
和周本顺的儿子合作后,这些老板经常组织一些饭局,邀请周本顺以及和自己项目相关的政府官员参加。周本顺对这些饭局来者不拒,他其实也清楚对方的目的。
“我出个面帮他站个台,一起吃饭,我什么话也没有说,别人就知道这个人上面有人,这个事都会办得通。”他对办案人员这么说。
用这种看似隐蔽的 方法 ,周本顺多次为这些老板在土地规划、审批等方面牵线搭桥、提供帮助。
周本顺还直接向一些老板以“借钱”的名义索要巨额资金,给儿子投到生意上。其中,他向湖南的一位老板一笔就“借”了一千多万,这些钱当然都并没有还。
周本顺在落马前,住在河北省军区大院里的一座二层小楼,上下共16个房间,面积800多平米。
这原本是一个招待所。周本顺调任河北后,按规定应该入住省委统一提供的周转房,但他对周转房的条件不满意,而是看中了这座小楼,要求把它重新装修,供自己居住。
里面住着除了他之外就是他的秘书、司机,还有两个保姆、两个厨师。一个保姆专门负责给他养宠物,两个厨师也都是从湖南选的,专门为了照顾他的口味特意安排的。而且这些保姆和厨师工资这两年多以来多达上百万元。
据专题片介绍,周本顺在多处住所内均摆设佛堂佛龛,每逢初一十五和相关佛教节日,都按时在家烧香拜佛。他见佛就拜,进庙就塞钱,甚至家里养的一只乌龟死后,还竟然专门为此手抄经文,连同乌龟一起下葬。
永远在路上相关 文章 :
1. 《永远在路上——人心向背》观后感
2.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范文
3. 人心向背永远在路上读后感
4. 党员干部学习《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5.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观后感
《永远在路上》第四集《利剑出鞘》观后感作文[6篇](3)
《永远在路上》第四集《利剑出鞘》观后感作文 篇【5】
10月17日晚8时整,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八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开播,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纪委及县委宣传部组织干部职工和武警官兵集中收看了首集专题片《人心向背》。
该片反映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正风肃纪,锲而不舍纠“四风”,赢得党心民心;反腐惩恶,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与此同时,尖扎县各乡镇(社区)、县委各部门、县直及省州驻县各单位也通过各种形式组织观看了专题片。记者获悉,该县已下发《通知》,要求全县各级党组织集中广大党员干部收看。
《永远在路上》第四集《利剑出鞘》观后感作文 篇【6】
在西柏坡廉政教育馆,“廉”字雕塑基座上“赶考永远在路上”的题字深深吸引了笔者,驻足良久,思考良久。从“赶考永远在路上”,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做合格党员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围绕着“永远在路上”这个话题,笔者作了一些思考。
“永远在路上”源自于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 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将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真理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为己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就是“永远在路上”的事业。
“永远在路上”源自于我们党崇高的奋斗目标、根本宗旨。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我们共产党人是要解放全人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但是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是一个不懈奋斗的过程,在这个万里长征中我们才走了第一步,后面的路还很长,为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奋斗就是“永远在路上”的长征。
“永远在路上”源自于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我们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犹如逆水行舟,要保持永远先进、永远拥有,就必须保持“永远在路上”的精神状态,砥砺前行,矢志不渝。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同样需要我们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意识,保持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构建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我们必须做好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准备,“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也不可弃滞”。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都对党组织、党员有具体的与时俱进的要求,建设合格组织、做合格党员同样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工作,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永远在路上”源自于对历史的深刻 总结 和反思。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往往会凝聚起强大的力量。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的深刻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英勇民族抗争,成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也成为今天和今后继续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性支撑。《义勇军进行曲》就时刻在提醒着我们,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的时代,继承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 文化 基因和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更须时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对“永远在路上”的最好诠释和全面要求。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赶考”,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清醒,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让我们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心态,始终保持“赶考”“应考”的状态,用实际行动答好“两学一做”的答卷。
永远在路上相关推荐:
1.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心得体会
2. 2016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3. 2016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观后感
4.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5. 观看永远在路上第一集《人心向背》心得体会
观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3篇?
作风建设是一个政党自我进化、强筋壮骨和自我调适、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本目的是践行和实现政党的宗旨及执政目标。下面是带来的观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观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从2014年12月15日晚上起,中纪委宣传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纪实》正式开播。按照局里的统一安排,我按时认真收这部专题片。
这部专题片共有四集:《承诺与期盼》、《正风肃纪》、《狠抓节点》、《党风正民风淳》。该片对话违纪人员,感受他们的反思痛悟;倾听专家学者,洞察作风之变后的深层律动。近百位受访者中,还有腐败分子身边人、会所服务员、举报人、暗访记者和纪检监察干部、普通群众等,不同观点,多元视角,为观众全景式呈现“作风建设在路上”这两年来不平凡的历程。
专题片中还首次披露了30多个违反八项规定案件的细节,其中包括多名省部级官员奢侈浪费的情况。片中还由事件相关责任人、亲历者讲述倪发科怎样因玉疯狂、因欲得祸;呈现广州市委原书记万庆良曾经多次出入的高档会所何等豪华;披露黑龙江省副省级干部付晓光因私公款消费、大量喝酒致陪酒人员死亡的现场场景。
观看之后,不禁回想起当年高唱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加强作风建设,是一件意义重大又任重道远的基本要求。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众所周知,作风建设是一个政党自我进化、强筋壮骨和自我调适、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本目的是践行和实现政党的宗旨及执政目标。作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常抓不懈,警钟长鸣。
转变作风,核心在情感上。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优秀 *** 员,以群众利益为重,对人民群众怀有炽热的感情,他们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是很多党员干部十年甚至是几十年都无法达到或超越的,这源于他们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意和真心付出。司法战线上的宣教干部就是要以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为榜样,学习他们对群众、对工作的那份真挚感情,一方面把服务人民群众和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普法教育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要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汲取开展司法宣教工作的 *** 和源泉,以更好的工作业绩回报老百姓、回馈盐湖区文明和谐社会建设。
转变作风,根子在思想上,为期一个月全域性的纪律作风整顿,强调触及思想、触及灵魂,只有在思想上把各类模糊认识理清了、把各种偏差校正了,才能在行动上有方向和目标、在作风上有改进和完善、在灵魂深处有信仰和坚持。在带着问题反思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思考,如何在科长带领下做好宣教岗位工作?司法宣传团队如何助推全域性发展与建设?宣教科工作如何在新时期建立好长效机制?这些都是我需要认真面对的基本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在司法宣教岗位上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仅有这些成绩还远远不够。十八届四中全会为我们依法治国提出了新的工作方向,如何做好普法、学法、执法、守法、懂法宣传教育活动,就是我们基层司法干部转变作风、践行群众路线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转变作风,关键在行动上。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纪律作风整顿活动,教育是手段和方式,走进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是目的和关键。整顿教育活动有时限,但转变作风,心系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永无“休止符”。我们需要更多的忠诚与具体行动,用更多的执行力来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为一名党的基层司法干部,为民是宗旨和信念,务实是职业操守和行动准则,清廉是思想底线、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基本要求,从自身做起,加强作风建设,争当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将是我毕生不懈的追求。坚决 *** “ *** ”,认真学习《 *** 》、《党员干部管理条例》等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活动,进行一次“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自我反思,坚决纠正不良之风,真抓实改,认真执行“三重一大”,严格“三公”经费管理,加大“ *** ”自查自纠力度,严格上下班工作纪律监管,以严格过硬作风积聚清风正气,建设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民政队伍,树立部门良好形象。
篇二:观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12月15日晚8点,我观《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专题纪录片。这部电视专题片反应了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反映两年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 *** ”的工作实践。
专题片共4集,第一集《承诺与期盼》,第二集《正风肃纪》,第三集《狠抓节点》,第四集《党风正民风淳》。片中近百位受访者中,还有腐败分子身边人、会所服务员、举报人、暗访记者和纪检监察干部、普通群众等,不同观点,多元视角,全景式呈现“作风建设在路上”这两年来不平凡的历程。
此片后,我最大的体会是,作风建设成效怎么样,最终要由人民群众说了算,要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导向和根本标准,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让群众评判。作风建设是一场没有结尾的斗争,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冒出来,要持之以恒。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使作风建设成为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自觉。展现了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制定八项规定,坚决整肃“ *** ”的坚定决心以及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两年来党风政风改进、社风民风转变的重大成果。
第一,好作风具有实践的品格,是在千辛万苦的实践中,在挫折与失败的磨难中,甚至在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中千锤百炼出来的。党员干部要把自己的行为自觉控制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努力做到不为名所累,不为物所喜,不为利所驱,不为钱所诱,不做碌碌无为的庸人、争名夺利的俗人、搬弄是非的小人、损公肥私的罪人。
第二,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提高加强党性修养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理论学习,提高自身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提高对作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培养树立良好作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要通过学习党的光辉历史,接受精神洗礼,不断薰陶自己,触动自己,激励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第三,党员干部要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身先士卒,率先垂范,首先自己做好,带头加强党性修养,带头树立良好作风,才能理直气壮地指出单位及部属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作风问题上,大问题要抓,小问题也要抓。党员干部要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事业之中,正确对待权力、金钱、名利,不盲目攀比,不断筑牢思想防线,努力做一名作风好的党员干部。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为学生服务是教师职业操守和行动准则,良好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基本要求,从自身做起,加强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将是我毕生不懈的追求。我们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经常反省和剖析自己,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把脉,要实实在在做人做事,自觉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篇三:观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作风建设,是一个政党自我进化、强筋壮骨和自我调适、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本目的是践行和实现政党的宗旨及执政目标。
转作风,核心在情感上。焦裕禄当县委书记仅一年多时间,但是群众对他的感情、他在群众心中的地位是很多党员干部十年甚至是几十年都无法达到或超越的,这源于他对老百姓的真情实意和真心付出。文体工作者就是要学习焦裕禄对群众、对工作的那份感情,一方面把服务群众和增进与群众的感情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体现文体惠民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汲取文艺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以更多的优秀作品回报群众、回馈社会。
转作风,根子在思想上。教育实践活动强调触及思想、触及灵魂,只有在思想上把各类模糊认识厘清了、把各种偏差校正了,才能在行动上有方向和目标、在作风上有改进和完善、在灵魂深处有信仰和坚持。在带着三个问题反思学习的过程中,我经常思考,文体事业应该如何发展?文体事业发展究竟为了谁?文体事业的公益性怎样才能坚持?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我们已经建起州博物馆、州文化馆和大剧院,又将启动图书馆新馆建设,有了《嗯嘎女儿会》《女儿寨》等很多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并多次获奖的优秀剧目,有了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我们的咸丰唐崖土司城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取得重大进展……这些闪光点见证了我们在文体惠民上所做的努力和文体事业的发展。但是,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还有130万贫困人口,怎么保障他们同等享受文化服务的权益,怎样建设点多面广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切实落实群众文化、群众体育的思路和普适性公共文化服务,就是我们文体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转作风,关键在行动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教育是手段和方式,走进群众、为了群众是目的和关键。活动有时限,但文体系统践行群众路线,为民、惠民永无“休止符”。我们需要更多的行动、更多的执行来赢得群众满意度。乡镇文化站的体制机制去年已进一步理顺,如何给基层群众更多的文化盛宴和精神套餐是我们文化工作者必须努力的重要方向。我们要文艺创作的“阳春白”,也要切近群众和生活的“下里巴人”。我们各类文体中心、广场建设好了,但需要更多有力措施让老社群、贫困人口聚集区、边远山区的群众也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党的干部,为民是宗旨和信念,务实是职业操守和行动准则,清廉是思想底线、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要求,争当焦裕禄式好干部、好党员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永远在路上人心向背心得体会10000字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永远在路上人心向背心得体会10000字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