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诗句 歌颂甘孜州的诗

国学综合

甘孜诗句 歌颂甘孜州的诗

超级符警围观:℉更新时间:03-06 01:41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甘孜诗句 歌颂甘孜州的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甘孜诗句 歌颂甘孜州的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甘孜诗句 歌颂甘孜州的诗

中国地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篇)

中国地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篇)

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或“甘孜州”,

位于四川省西部,康藏高原东南。

甘孜州俗称“康巴地区”或“康区”,

是中国第二大藏区——康巴的主体和腹心地带,

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地级行政区,

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与阿坝州、雅安市、凉山州相连,

与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接壤。

甘孜州首府康定,

是一座 历史 悠久的高原名城,

是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甘孜州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10万。

下辖1个县级市:康定市;

17个县:泸定县、丹巴县、九龙县、雅江县、道孚县、

炉霍县、甘孜县、新龙县、德格县、白玉县、石渠县、

色达县、理塘县、巴塘县、乡城县、稻城县、得荣县。

州人民政府驻康定市光明路9号。

甘孜州地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

北高南低、中部凸起、东南缘深切、山川平行相间、

现代冰川发育、地域差异显著。

东部为川西北丘状高原,南部为横断山脉的高深峡(深)谷区,

东部临近四川盆地西部山地。

境内主要为横断山系,有沙鲁里山和大雪山两大山脉。

沙鲁里山脉位于州内西部,为金沙江和雅砻江的分水岭;

大雪山脉位于州内东部,为雅砻江与大渡河的分水岭。

甘孜州气候主要属青藏高原气候:

气温低、冬季长、降水少、日照足。

甘孜州的农作物有玉米、小麦、青稞、豆类和薯类;

有苹果、石榴、板栗等果树20余种;

有花椒、茶、油桐、杜仲等经济林木10余种;

有川贝、雪莲花、虫草、红景天等名贵和大宗中藏药材44种;

有蘑菇、木耳、蕨菜、野葱等实用类野生植物330种。

野生动物主要有大熊猫、川金丝猴、云豹、金钱豹、雪豹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种;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69种。

矿产资源主要有锂、钽、铍、铌、镍、铂和地热资源等。

甘孜州的主要景点有:

泸定县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稻城亚丁景区、

石渠县真达神鹿谷 旅游 景区、石渠县巴格嘛呢石经墙、

泸定县泸定桥、道孚县八美墨石公园景区、

理塘县勒通古镇 千户藏寨 旅游 景区、康定情歌(木格措)风景区、

石渠县邓玛湿地 旅游 景区、乡城县青德乡田园 旅游 景区、

康定市木雅圣地景区、康定市蓝逸情歌牧场 旅游 景区、

康定市鱼通土司官寨、康定市色龙仙居 旅游 景区、

康定市水桥村高原风情 旅游 景区、稻城亚丁红草地景区、

理塘县长青春科尔寺(理塘寺)、丹巴县甲居藏寨、

石渠县色须部落文化 旅游 景区、石渠县松格嘛呢 旅游 景区、

乡城县可麦村景区、得荣县瓦卡 旅游 区、

炉霍县霍尔文化 旅游 风景区、道孚县木雅嘎达景区、

道孚县亚拉神山景区、色达县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

色达瓦须部落文化 旅游 景区、色达县翁达格萨尔藏寨景区、

德格印经院、甘孜县格萨尔王城景区、

雅江县松茸文化 旅游 产业园区、雅江县康巴汉子村(俄洛堆村)

巴塘县措普沟、九龙县伍须海--日鲁库 旅游 景区,

以及康定市:

跑马山(拉姆则、仙女山)、塔公草原、

新都桥、甘孜州民族博物馆、

莫溪沟生态 旅游 区、贡嘎西南坡景区、

甘孜塔公寺、甘海子景区、

安觉寺、康定金刚寺、力邱河;

稻城县:

雄登寺等、亚丁三神山(仙乃日、夏诺多吉、央迈勇)、

海子山、傍河景区桑堆镇、俄初山、

甘孜二郎山、洛绒牛场、

蒙自大峡谷、茹布查卡温泉;

泸定县:

燕子沟风景区、岚安古镇、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巴山神田草原、

杵坭樱桃谷景区、华林坪茶马古道、

大渡河峡谷风光、磨西古镇、

佛耳崖茶马古道、华林坪总兵府旧址;

理塘县:

理塘白塔公园、格聂风景区、

甲洼向阳寺等、灌桑现代农业园 旅游 景区、

毛垭大草原、格木风景区、

新都桥景区、措普沟景区、

郭东古碉、芒康民居、黄正清将军故居、

俄曲阿觉故居、佳仁古屋、七世达赖故居;

丹巴县:

丹巴美人谷、罕额依古遗址、

丹巴古碉群、丹巴神泉、

莫斯卡自然保护区、党岭风景区、

墨尔多山摩崖石刻、东谷沟、

雅拉雪山、丹巴红军石刻标语、

曲登沙寺、雍仲佐钦岭寺、巴底土司官寨;

石渠县:

利山巨石群、蒙宜寺等、

穆日嘛呢石经墙、志玛拉宫、

阿都错湖、照阿娜姆石刻、扎溪卡草原;

乡城县:

噶丹桑披罗布岭寺等、乡城夯土碉楼、

巴姆湖、马熊沟景区、乡城白色藏房、

日照神山、迪俄通草原、佛珠峡谷、

乡城红军长征纪念馆、绒绕神山;

新龙县:

木勒雍仲林寺等、波日桥(康巴第一桥)、

拉日马石板藏寨、雅砻江大峡谷、

措卡湖、赞多措那马(湖泊群)

卡洼洛日雪山、拉日马风景区、

扎呷神山、波日藏式伸臂桥;

得荣县:

玛伊河峡谷、多炯寺等、

茨巫峡谷、得荣太阳谷、

翁甲神山、莫木沟、贺龙桥、

下拥自然保护区、嘎金雪山、得荣红军桥;

炉霍县:

吉绒寺、卡莎错、虾拉沱村、

炉霍鲜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炉霍博物馆、

密八勒幽静圣地、萨玛王朝遗址、宗塔草原;

道孚县:

甘孜惠远寺等、龙灯大草原、

道孚民居、八美高原草甸、道孚白塔、

勒德学姆(山)、珠姆措(湖)、道孚古碉;

色达县:

色达县格萨尔博物馆、色达草原、

色达洞嘎寺等、珠日神山、

色达佛学院、邓登曲登佛塔、

色尔坝藏寨、色达紫铜金马塑像;

德格县:

丁青寺等、阿须草原、新路海、多瀑沟;

甘孜县:

达通玛大草原、甘孜寺等、奶龙山、

干因戈硫磺蒸汽沙坑浴、十八军窑洞群遗址、

旭日岭温泉、扎日拥康神山;

雅江县:

庆大沟森林公园、郭岗顶遗址、杏仁湖、

高尔寺山、郭沙寺等、雅江茶马古道;

白玉县:

白玉拉拢措国家湿地公园、嘎拖寺等、

雍错湖、白玉萨玛王朝遗址、

山岩戈巴(原始森林)、山岩民居、;

巴塘县:

巴塘姊妹湖国家湿地公园、措普寺等、

章德草原、鹦哥嘴石刻群、

巴塘关帝庙、茶马古道--鹦哥嘴;

九龙县:

九龙县治遗址、吉日寺等、

瓦灰山景区、猎塔湖、中古经堂。

甘孜州的特产和 美食 主要有:

巴塘南区辣椒、稻城藏香猪、

得荣树椒、九龙花椒、

康定芫根、炉霍雪域俄色茶、

泸定红樱桃、乡城藏鸡和藏鸡蛋、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甘孜县水淘糌粑、

泸定核桃、得荣核桃、

丹巴香猪腿、石渠藏系绵羊、

得荣蜂蜜、巴塘核桃、

康定红皮萝卜、道孚大葱、

雅江松茸、九龙牦牛、

甘孜青稞、泸定唐西老腊肉、乡城松茸,

以及康定市:

康定牦牛肉、“麦秋”熏牛肉、

高原蕨菜、雪域人参果、高原人参、

康定雪茶、魔芋烧鸡、康定鹿茸、

雪山大豆、野生尖贝、“大不同”羊肉汤、

焦窝子油糕、金沟玉米馍、“麦秋”糕点、

牟家牛杂汤、康定锅盔、康定凉粉;

巴塘县:

巴塘苹果、巴塘团结包子、

巴塘核桃油、巴塘黑美人土豆、

巴塘醋海椒、巴塘松茸、矮岩羊

巴塘紫皮大蒜、邓柯枸杞、牦牛皮;

丹巴县:

丹巴酿酒葡萄、佛手排骨、

大黄、冷锅鱼、高山老腊肉、

石巴子(雪山鲢鱼)、丹巴苹果、

丹巴蜂蜜、圆根萝卜、大紫胸鹦鹉、

丹巴石榴、雪山大豆、丹巴猪膘;

甘孜县:

马鸡、水晶、甲恩茶、

甘孜牦牛、甘孜辣仔鸡、

甘孜老腊肉、甘孜香猪腿、

甘孜奶渣、松茸等野生菌类;

乡城县:

彝族坨坨肉、乡城蓝莓、

凉拌三丝、香猪、巴姆神酒、

藏香田园苹果醋、风干牛羊肉、

乡城苹果、血肠、马鹿茸;

理塘县:

理塘牦牛、青稞、理塘银器、

理塘冬虫夏草、理塘茯苓、风干肉、

理塘贝母、理塘黄芪、野生菌、马鹿茸;

泸定县:

麻辣猪肝、川贝母、泸定香桃、

荔枝炒鸡丁、泸定板栗、香酥肥鸭、

泸定柿子、泸定枇杷、雪山大豆;

石渠县:

石渠白菌、石渠人参果、

石渠风干牦牛肉、石渠红景天、洛须沙棘、

洛须枸杞、泡椒泥鳅、石渠藏靴;

道孚县:

新龙党参、青菠面、扎坝花椒、

道孚“花馍馍、”、道孚牛羊肉泡馍、

马鹿茸、白菌、山野菜、山野果、道孚苹果;

九龙县:

九龙川贝母、圆根酸菜、

藏族糌粑、大黄、肉冻、

土豆泥、彝族坨坨肉;

得荣县:

得荣皱皮柑、得荣松茸、

面圪塔、红烧乳猪肉、林麝、马鹿茸;

雅江县:

雅江黑虎掌(菌类)、雅江木耳、

芋儿烧鸡、雅江野生菌、

雅江鹿茸、雅江雅鱼、雅江高原人参;

白玉县:

白玉虫草、白玉松茸、白玉肉冻、

彝族辣仔鸡、白玉香猪腿、青杠菌、木香;

炉霍县:

炉霍青稞酒、玉米馍、

炉霍鹿茸、炉霍牦牛肉干、

炉霍茯苓、炉霍川乌;

德格县:

甘孜川贝母、德格酥油茶、

德格羊肚菌、高山虎掌菌、

马蹄黄、德格木香;

新龙县:

新龙牦牛、四川麝香、

新龙党参、甘孜川贝母、

大黄、新龙油菜、新龙香猪腿、

血肠、马鹿茸、圆根萝卜;

色达县:

色达藏族糌粑、知母、色达枸杞;

稻城县:

高原无鳞雪鱼、马鹿茸、稻城冬虫夏草。

四川省甘孜州甘孜县位于哪里

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甘孜县

甘孜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雅砻江上游。地处东经99°08′——100°25′,北纬31°24′——32°54′。“甘孜”为寺庙名称,意为洁白美丽的地方,拥有1300年建制史,因五世0弟子霍·曲吉昂翁彭措在此创立第一座格鲁巴寺庙而得名。上下千年,纵古论今,甘孜得“天时,”拥 “地利”,江山多娇,英雄辈出,人杰地灵。内连康定、成都、外连青海、西藏、甘肃,作为康北交通枢纽,历来商贾云集,生意兴旺,堪为康北经贸中心。甘孜幅员辽阔,土地肥美,牧场无垠,水丰草茂,五谷丰登,羊肥马壮,堪称“雪域明珠”。

“甘孜”藏语乃洁白美丽之意。那里自然风光绮丽,良哥山、巴颜额拉山、果拉狼山、沙鲁里山巍峨四周,雅砻江像一条碧绿的飘带缓缓流过广袤肥沃的田野。这里有景色秀美,相传是莲花生大师在藏区点化的24座神山之一的奶龙神山和充满神秘色彩的扎日拥康神山,有探险旅游的好去处扎曲河,更有广阔无垠、牧歌悠扬的达通玛草原风光。

甘孜人杰地灵。千百年来,世代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用他们惊人的智慧,超常的创造力谱写了灿烂辉煌,值得整个藏民族骄傲和自豪的历史。古朴庄严的甘孜寺、大金寺、德贡波、东谷寺等43座古刹名寺,为甘孜这块灿烂的明珠更加增彩溢辉;五大教派齐全的藏传佛教、风格独特的寺庙建筑、民间建筑以及藏画、手工艺品、古朴风韵的民间舞蹈、文学艺术等,特别是名扬天下的甘孜踢踏为甘孜奠定了厚重的文化底蕴,甘孜堪称文化之都。

甘孜人才辈出,群星灿烂。那里有格萨尔的传奇故事和古老遗迹。那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曾孕育了噶玛噶举教派的创始人都松钦巴,倡建霍尔十三座寺庙的哲蚌寺法王昂翁彭措,著名爱国人士阿旺嘉措,著名宗教爱国人士五世格达-,并谱写了-总司令与五世格达-之间“军爱民、民拥军”的千古颂歌。甘孜县还诞生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藏族将军——杨世喜将军,孕育出了第一位藏族博士——格勒博士。

风土人情

觉安钦巴,意为“十五供品”,亦称“酥油花”。它是以酥油为原料,以人物、花卉、飞禽、走兽、树木等人和事物为主题的一种高超的手工油塑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 相传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之女文成公主与第三十二代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时,藏族人民为了表示敬意,在文成公主从京城长安带来的一尊十二岁佛祖像前供奉了一束酥油花,从此,相沿成了藏族人民的习俗。酥油花初期以莲花为主,题材较为单一,后来,这种习俗传到各大寺庙,酥油花的题材和工艺又有了新的发展,成了藏区各大寺庙独有的一种高超的油塑艺术。

甘孜县酥油花的制作在藏区可谓独树一炽,其制作工艺精湛、考究、造物形象逼真,表现形式多样,涉及人物、花卉、佛像、树木、飞禽、走兽等无所不包,且讲究年年内容翻新,用各种造型组成各种故事情节,集艺术性、欣赏性、故事性、趣味性为一体,堪称藏区一绝。

每年春节前一个月,制作酥油花的艺人们便将纯净的酥油揉以各色染料,开始制作酥油花,到了每年-正月十五日灯节会上,艺人们便将精心制作的酥油花在寺庙的大经殿前的院内展出,一年一度,成为盛会。由于这些酥油花造型生动,神态逼真,花样新颖,色彩绚丽,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藏戏是藏族人民以歌舞形式表现文学内容及现实生活的一种综合表演形式,它是在藏族宗教仪式和酬神醮鬼、民间歌舞、说唱表演等不同艺术土壤上形成的。

一、藏戏的萌芽、雏形、复兴与普及过程

据藏史资料记载,吐蕃王朝建立以前,西藏出现了最早的原始宗教----笨波教。从其内容上看,它是一种万物神灵的信仰。活动主要是通过巫师作为神灵的化身,是沟通百姓与神灵关系的中间媒体。巫师通过舞蹈的方式使神灵赐福于众生,禳祸免灾。这样就构成对神灵祈求的如祭祀、祈祷、巫觋之术等各种教仪,巫师自然就成了笨波教举行宗教仪式和占卜祈祷的舞蹈家。随着社会的前进和宗教的发展,已进入奴隶制的藏族民间艺术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如与舞蹈相结合的“鲁”体民歌和笨波教“摇鼓作声”宗教祭神法舞“巫舞”不断地发展、变化、形成了以娱神驱鬼,禳灾迎祥的“羌姆”。总之“羌姆” 是在西藏原始宗教“笨波”祈庆媚神,摇鼓作声的巫师仪式的基础上,吸收民间土风舞演变而来的宗教舞蹈。

八世纪吐蕃王朝的赞普赤松德赞(公元718-----785年)派大臣前往阿富汗迎请高僧莲花生大师入藏宏扬佛法,于-土羊年(公元779年),在山南建造了西藏佛教第一座寺庙----- 桑耶寺。莲花生大师到藏后,大力推行佛教,竭力把佛教和笨教相融合,根据佛经故事将佛教教义和笨波教义巫师祈神仪式以及土风舞相结合,改编成一种新的西藏佛教祭神舞蹈形式。这种宗教舞蹈虽然带有相当浓厚的佛教仪式性,但它是当时百性的若干思想情感和愿望的生动体现,是藏族民间歌舞和民间 表演形式的最初代表形式。在《莲花生传》中记载;“译经师 (莲花生)在桑耶寺慈氏洲译经竣工后,由长老手持译经绕务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击鼓跳舞,为所译经典开光。”之后,这种仪式便沿袭下来,形成了现在藏族寺庙举行的所谓 “跳神”。藏史《巴协》中记载;“吐蕃赞普赤松德建筑桑耶 寺,莲花生大师为调伏恶鬼所行轨仪中,率先应用了一种舞蹈”。 这就是藏族跳舞“羌姆”的兆始。这些舞蹈形式和内容在第司. 桑吉嘉措的藏医著作《亚色》中有记载;“在桑耶寺落成典礼上,臣民们进行‘卓’、‘鲁’、‘协’等文艺活动。‘卓’是戴面具的鼓舞;‘鲁’是只唱不舞;‘协’是即唱又舞。” 这时的演员全是僧人,表演时有时配上诵经为伴唱,这就形成 了哑剧性的跳神颂佛祈愿的新形式。

在藏史《萨迦世系史》中记载:“-木狗年(1034)年时,卓地(现西藏萨迦寺附近)有大庙会,往观焉,百技杂艺 之中,有巫师多人,自在女二十八人,戴面具,手持兵器,另有长辫女击鼓,随之而舞,至为奇观......。”这就是说在十 一世纪以宗教祭神法舞为主的艺术形式中,掺杂了百技杂艺等内容,还正式出现了男女合舞的场面,并出现了自在女、巫师等形象的戏剧人物了。这进一步说明了“羌姆”已由单纯的宗教仪式发展为既媚神又娱人的艺术形式,更加接近了世俗化。

相传十四世纪,噶举派僧人唐东杰波(1385----1464年,后藏地区民间出现的传奇人物)是藏戏的改革者和创新者,他把“羌姆”等宗教仪式由寺庙引向了民间。唐东杰波一心想为众生谋利,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铁索桥。为建造铁索桥募捐集资,他吸收了当时各地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并邀请了山南穷结县一户叫白拉家的七位能歌善舞的姊妹组成演出班子,二人扮猎人,二人扮王子,二人扮仙女,一人击钹,唐东杰波亲自编导节目,设计唱腔唱词,利用寺庙里活动的跳舞神舞蹈形式,以穿插进佛“本生”的故事和民间传说为内容,编排了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村场小巷卖艺募捐,并教化众生。七姊妹组成的“宾顿雪巴”就是最早的藏戏白面具派, 这就使过去较为单纯的跳神舞“羌姆”逐渐戏剧化,在哑剧性的情节化舞蹈中开始出现了说和唱。随着表演手段的不断加强, 使这一新生的艺术表演形式逐渐从宗教仪式中分离了出来,形成藏族戏剧艺术的雏形。这一改革顺应了时事,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欢迎,从而使改革后的艺术表演形式流行更为广泛,彻底实现了藏戏由寺院走向民间,并使之完全成为藏区世俗化的一种歌舞艺术。

五世0阿旺.洛绒嘉措建立甘丹颇章(当时藏区地方政权),统一西藏后,拉达克地区曾派一支歌舞队前来拉萨祝贺,那翩翩舞姿,悦耳的音乐,使0如痴如醉,便遴选十二、三岁的男童(小扎巴)派往拉达克地区学习歌舞。五世0在北京觐见大清顺治皇帝时,经常出席宴会,游乐观戏,从汉族戏剧艺术和宫廷歌舞中受到一定启发。返藏后五世0在藏族民间小戏的基础上,对藏戏内容和表现形式都进行了丰富和完善,使藏戏成为一种独立于宗教活动及各种民间艺术之外的,具有一 整套独特演出形式的藏民族表演艺术。为使藏戏表演职业化,五世0把演员从寺院中分离出来,成为专职艺人,并组成西 -史上第一个职业藏戏班子----觉木隆。同时,把艺人所用唱本由叙述体发展为代言体,这便形成了后来所见的演出“脚 本”。并使藏戏表演在前后藏地区和山南发展普及以后,各地职业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出现。据藏史记载,当时每年参 加噶厦组织雪顿节的献演剧团达十二个,从而形成了早期藏戏 的白、蓝面具两派。

二、甘孜藏戏的种类与源流

甘孜县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能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是对能歌善舞的甘孜人民的真实写照,县内藏戏表演十分普及。目前,县境内的藏戏可以分为羌姆、阿姐 拉姆、协、夏卓等,简述于后; 1.羌姆:意为寺庙跳神。它是宗教意识与民间舞蹈相结合的产物,来源于藏族早期笨波教的祭礼舞蹈,甘孜各教派的羌姆大约在公元八至九世纪由西藏传入。跳神的时间和次数根据各寺的具体情况而定,地点一般在寺院内大殿前的广场上,是属一种具有严密程序的舞蹈艺术,无论提动作的组合,还是队形的变化,各寺都有一定的规范程式,通过专门负责舞蹈训练的舞师,依照跳神舞谱的指点和自身的言传身教而代代相传。乐器主要有 大鼓、钹、长号、海螺、法铃、唢呐等。击鼓是舞蹈中最为重 要的节拍指示,从舞蹈的内容表现形式大体可以分为驱邪禳灾舞、0保佑舞、赐福消祸舞、祭祀娱神舞,神鸟仙兽舞等。 2.协:又叫“弦子”。在甘孜县境内有孔萨协钦、仲萨协、 格达协,郎扎协等,其中白利寺五世格达-创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格达弦子尤为著名。起初用此歌舞祭祀亡魂、超度灵魂、免荒灾。以后逐渐丰富其内容而流传于民间。表演 时无伴奏乐器,起舞时,男女两队轮歌共舞,围成圆圈,相对而立,男演员抬头,女演员低头,沿着弧线,先慢后快,边歌边舞,舞蹈的脚步动作矫健,带有“夏卓”的风韵。据说格达-写了二十四首诗歌,并教演员唱, 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格达弦子有唱跳的民间舞。 3.夏卓:俗称“踢踏舞”。甘孜踢踏舞最先是由西藏传入的一种舞蹈形式。大约在300多年前由甘孜寺、大金寺僧侣从西藏日喀则学回。最初其内容主要是以诗歌的形式赞颂上师、父母、地方官和祈求吉祥等为主。夏卓传到甘孜之初由寺庙掌握,表演者皆为男性,一般都在每年秋季进行表演,后来流入民间后则无时间和性别的限制,踢踏舞表演,不限人数,少则一人,多则数百人,表演时舞者身着盛装但不佩腰刀,脚或腰部需挂1串响铃,以增添音响色彩。解放后,踢踏舞经过业余和专业舞蹈工作者继承借鉴,广采博收各种踏步的节奏长处,形成了 “甘孜踢踏”优美的踏步旋转,侧身腾跃等独特的技巧动作,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甘孜踢踏”。甘孜踢踏舞曾于1964年应邀赴京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会演,获得了优秀节目奖;1980年参加全国农民业余文艺调演,获得了优秀节目奖;1990年, 参加全省首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获得表演一等奖;还获得州、县颁发的多项奖。 4.阿姐拉姆:即甘孜藏戏。-铁鼠年(1780年)从西藏传入,当年,甘孜寺阿巴扎仓嘎洛勒巴去西藏日喀则噶丹寺学习“迥巴”派藏戏,带回剧本和“嘎尔”(祭祀舞)的乐谱及制作精致形象逼真的面具工艺,并把所学的藏戏艺术使授给甘孜寺阿巴扎仓藏戏团,次年,地方-认为这种行为泄露了天机而勒令藏戏团停演。-铁狗年1790年),甘孜寺第三世郎扎-.向巴克珠又重建了剧团。-水猴年(1932年),日嘉-接管了剧团,并表演了藏戏剧目《郎萨雯波》,从此,藏戏在甘孜得到了发展,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甘孜藏戏。 解放前,每年的-7月,在甘孜寺举行大型佛事活动后,该寺的泽尼扎仓剧团和阿巴扎仓剧团分别以八大藏戏为内容演出3至7天藏戏。

甘孜藏戏在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方 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甘孜,每逢佳庆节日的文娱活动中,藏 戏都是必演的剧目之一。甘孜藏戏除在本县城、乡村的演出外, 还参加了多次省内外的演出:

1986年,甘孜藏戏参加了甘孜州“跑马山之秋”文艺调演;

1989年,甘孜藏戏应邀参加了“中国上海国际舞美艺术” 演出;

1990年,在甘孜州第二届文艺调演及建州40周年庆祝活动 中,甘孜藏戏演出队以出色的表演,赢得了广泛赞誉;

1991年9月,甘孜藏戏参加了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演出;

1993年8月至10月,甘孜藏戏演出队在北京八达岭等地演出, 历时两个月。

1994年,甘孜藏戏参加四川省第二届少数民族艺术节演出;

1995年6月至11月,甘孜藏戏在北京,北戴河等地演出;

1996年6月至10月,甘孜藏戏参加大连和自贡市艺术节演出。

甘孜藏戏演出队每次都以其独特、精彩的表演,获得了很 高的荣誉,并得到了国内外、省、州以及兄弟县来宾和观众的 好评和赞扬。

达通玛大草原位于甘孜县城西北部,那里天高云淡、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放眼望去,广阔无垠的大草原恰似蓝天下的一块巨大的绿毯。成群的牛羊恰似点缀其上的朵朵鲜花,那种辽阔悠远的美丽,令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大草原除景色美丽外,还有著名的古刹奇观、神秘的宗教习俗和鲜为人知的民间习俗等,等待人们去发掘和探索。

一、古刹奇观

由于达通玛地处川藏高原腹地,千百年来 与外界交往较少。因而,宗教活动在这里发育十分完整,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老而神秘的宗教文化。达通玛草原的著名寺庙扎拉寺是目前甘孜县境内十一座宁玛教(红教)寺院中最著名的一座。该寺坐落在达通玛区查龙乡政府所在地,海拔3980米, 距县城100公里,有甘达公路相通。

扎拉寺名的来源为达通玛境内有达、扎两条沟,而寺庙就 建在扎沟中的支沟内,由此得名“扎拉寺”是“支沟寺”之意。根据《甘孜州藏传佛教寺院志》记载:在达通玛境内有一座噶嘉圣山,圣山的顶上修建了两座笨波寺(黑教)。一座叫德拉 寺,另一座称扎饶忍扎噶寺,后一座寺庙是由凯珠强波郎觉(1130年圆寂)的弟子曲杰玛创建,当时的施主是苏日戈巴(蒙古族,至今达通玛辖属还有苏日戈巴家族的后裔)。- 弟五胜生火猪年(1287),-益西贡波把扎饶忍扎噶寺改宗 为宁玛教(红教),并迁址到现在的地方,命名为“扎拉寺”, 从那时起,扎拉寺寺名沿用至今。

1、寺庙建筑庄严巍峨。该寺坐落在一片绿色的草滩之中,寺庙金碧辉煌,神殿内塑有一尊莲花生大师像,高约五米,呈 金黄色,大师神态端庄肃穆,面略带微笑。庄重巍峨的莲花生大师像坐落在净土铜色山宫;寺内还设有密显教修习讲授院, 其金顶和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大殿周围经旗杆、转经房和僧舍林立,寺庙周围还建有大量的佛塔,散布着上百顶牧民 帐篷,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寺庙后的神山上插满了无数经旗,微风吹动,经旗猎猎,给人以气势磅礴和庄严肃穆之感,使之不由得肃然起敬。

2、红教经典来源及教义特点:从经典来源来讲,宁玛教可分为两种。一种叫作“噶玛”,又称为口传,这种口传经典主要是根据公元八、九世纪以来翻译的密宗经典,在民间由父子或师徒相传而沿袭下来的。另一种叫“德玛”,又称伏藏,据说是八世纪末莲花生大师等人把密宗经典埋在地下,几百年后被人挖掘出来进行传授的。 奇特的教义:宁玛派修习的教义主要是0,主张人的心体是纯净的,心体本质是“远离尘垢”的;重密轻显,苦修净心-。在修习方法上显得十分特别,他们习惯在深山密林里搭棚或选僻静的岩穴里独自修习密法。他们练气功以把握心体,以气养身,并逐月缩食,力图练就仅在口内含数粒青稞就能维持生命的境界。此外,修习者还有意在隆冬雪地和酷暑烈日之下赤身-,苦练把心安住一境的功夫,摆脱各种欲望和心意,以求达到0法的成果。

3、独具风格的佛事活动:达通玛宁玛教法会内容除了僧人集中在大殿念经以外,还组织僧人跳神。跳神是为配合经典内容说教的舞蹈,同时,也是宗教和民族风俗习惯相结合的节庆活动,跳神的僧人主要是年轻的僧人,并提前在本寺专门训练。有成套和系统的舞蹈动作和准确鲜明的舞蹈语汇。跳神时 要戴上马、牛、鹿、猴、大鹏鸟、狮子等家畜和野兽的面具。每年-六月十日至十五日在大殿前跳神,由寺庙的乐队伴奏,主要乐器有白螺,大号、小、唢呐、锣、鼓、钹等。“桑东”在藏语中是烧香的意思,-六月十日至十五日,扎拉寺特别热闹,漫山遍野香烟缭绕,人们头顶蓝天,面向神山,燃起放在柏树枝青稞、酥油、大米、糌粑等物的火堆,其含义是向神供奉,祈求神灵保佑平安吉祥。善男信女仿佛看到了神灵的威严和天地的庄重,此时此刻神灵的力量仿佛取代了个人的意志,在广阔的草原上,在这样一种特有氛围中人们实现了心理上平衡和满足。 藏传佛教跳神不仅是宗教活动,也是一种民俗节日。当吉祥的节日来临之际,人们便络绎不绝地向寺院汇集,善男信女点起酥油灯,烧香拜佛,捐钱赠物以求神灵保佑吉祥。稍后,寺庙将举行跳神舞会,善男信女静心观赏,身心全部沉浸在那情节起伏跌宕的剧情当中,这时,随着剧情中善恶美丑的撞击,人们的心灵真正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跳神活动期间,青年男女身着艳装,谈情说爱,结交情侣,成为跳神会上的又一亮 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宗教法会已注入新的内容,它不但是一种宗教法会,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

二、保佑平安的嘛呢石堆、经幡、经墙

当你来到达通玛大草原上,你就会发现到处都会遇到刻有藏文的石堆,藏语叫“嘛呢”。它是藏传佛教六字真言“奄嘛呢叭咪哞”的简称。 据说经常默念六字真言可以消灾免祸、一生平安。因而,藏族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表示这种心愿,于是形成了藏区处处有嘛呢石堆的宗教景观。人们为祈求平安都会主动刻嘛呢石,并将它们堆起来,这样通过一代又一代虔诚信教徒的堆积,嘛呢石堆越堆越大,平时人们经过石堆时都要主动添加石头,伴以口诵六字真言,并自左向右绕行数圈,可以说嘛呢石堆已成为藏族群众从事日常佛事活动的场所。 经幡:在达通玛大草原深处的青山绿地,圣湖清溪之滨经常可以看到数不清的经幡在飘扬。特别是在扎拉寺背后神山阳坡上重重叠叠地插满了数以万计的经幡。在嘉仁塘的经墙外围绕着的这些经幡都用多条牦牛绳或尼龙绳支起,几十层挂满经幡的环状绳索将经墙的周围紧紧地围住,形成了一个由经幡组成的大金字塔。在茫茫的草原上,出现这样一个经幡飘扬的庞然大物,自然使游子心情震撼,假如你来到这里挂上一张经幡,你就为自己许下一个祈祷平安的心愿。站在经墙或神山的经幡 下,人们似乎感受到了一种神秘莫测力量的存在。

三、让灵魂升华的地方-----台

-,其来源说法不一,普遍认为是一种人生献身精神的体现。-台是藏区人死后用来举行葬礼的地方。-台一般设在高山阳坡之上。四周没有什么特别的标志,它是人生的最后一站,死者将被送到这里,-会念经为死者指明天堂之路,不久,作为神仙化身的秃鹫纷纷结队飞来,将死者尸体食尽,然后飞向遥远的天空,相传这样能将死者带入天堂,并使自己的灵魂进入来世的领地。而达通玛的-台却与众不,-台坐落在离扎拉寺1公里的南端,距山脚有350多米高的一片绿色山坡之中,浓密的青草和各色野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这里空旷幽静,庄严肃穆。这里的经幡堪称藏区之最,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遮天蔽日。条形的嘛尼经墙、呈金字塔形的经幡、灵塔仿佛造就了一个极乐世界,使人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从今生到来世的畅想,这是游牧文化的古老遗风。

四、服饰

牧民的藏衣,一般都具有长袖、大襟、腰宽等的特点。根据用料的不同可分为羊皮藏袍,皮毛藏袍和布料藏袍等三种藏袍。皮毛藏袍是用老绵羊皮鞣好逢制的,缝制好的皮袄叫“杂巴”。女式皮袄衣襟边用三种纹式的氆氇缀装饰,氆氇上镶有红、黑两道平布。穿着皮袄时,袍内配穿一件半高领、斜开衣襟的锦缎锁边的夹衬衣,衬衣多半以紫红色、咖啡色、黄色和白色绸缎缝制。腰系长长的红色茧绸,身后打一个结,腰带的侧旁佩挂一个嵌有珊瑚的银制奶钩,奶钩最早为劳动工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装饰品。羔儿皮藏袍是把小羊羔皮鞣好后加工缝制,衣面一般都配红、黄、绿等色的锦缎料子,这种缝制好的藏袍叫“查日”。女式藏袍沿边镶以水獭皮边。男式藏袍沿边镶以虎皮或豹皮。看起来既美观又大方。布料藏袍有单、夹两种,根据气候变化随时更换,系上腰带后,使腰际形成大行兜囊。内衣配穿一件白色或其它颜色的衬衣,天气暖或劳动时,即把袖子束在腰上,极为方便。牧民男女夏天都头戴宽边礼帽。冬天一般戴狐皮帽,狐皮帽呈圆筒,帽后开叉,帽沿上翻,皮毛外露,顶部用彩缎制作。戴上以后,尽显草原牧民洒脱剽悍。牧区妇女一般将头发梳成数百根细辫子,下接黑色丝线,上面饰有玛瑙、琥珀、珊瑚、松耳石等珠宝。

五、饮食

牧民平时多以糌粑、酥油、牛奶、酸奶、牛肉、奶渣等为主食,茶是不可缺少的饮料,每餐都离不开茶。牧民热情好客,客人到了就可以就餐。以酥油汤和人参果、酸奶中加白糖、包子、藏八宝粥、酥油茶或牛奶等可口食品款待贵客。遇重大节日和各种礼仪时,用新鲜酥油、人参果、黄糖合并做成方块,用酥油镶色做成各种吉祥图案,藏语称“体”,作为款待和馈赠贵宾的珍贵礼品。

六、民间体育盛会----赛马

每年的赛马活动是达通玛最主要的群众性娱乐活动,牧民认为赛马活动是免灾解难,六畜兴旺,保佑平安的一件大事,因而都踊跃参加,赛马开始前,骑手们要牵马绕柏枝堆转三圈,同时,口诵祝愿-,高呼“拉索罗”、“扎西德勒”以示祝福。骑手一般是十五岁左右 的少年。主持-的长者把马及骑手引向赛马场跑道的起点上,排列整齐后,一声铃响,骑手们各自快马加鞭冲向终点。赛马获前三名的骑手将获得一根哈达和不同数量的大茶,其余 骑手也将获得表示祝贺的哈达一根,并口呼吉祥如意。-上还将举行在马背上射击和拾哈达等高难度动作的比赛。比赛期间,还要举行牦牛舞、狮子舞、摔跤、拔河、举重等演出的体育比赛。赛马是草原牧民体现自己骁勇的盛大活动,赛马期间,整个草原都将沉浸在热烈、吉祥、欢乐的气氛中。

七、美丽的达通玛草原资源丰富

达通玛草原有虫草、贝母等名贵药材。色须塘,藏语为“金盆宝地”之意,这里黄金储量丰富。辽阔的达通玛草原上还栖息着马熊、獐子、磐羊、鹿、黄羊等野生动物,有“棒打獐子,瓢舀鱼”的美称。

2021年4月,甘孜县入选2021第二届中国文化百强县。

2021年4月,甘孜县上榜2021中国特色美食百佳县市榜第97名。

2021年1月,甘孜县被认定为第三批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

2021年6月,甘孜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二方面军)、长征片区(红四方面军))。

2021年2月,甘孜县上榜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甘孜州康定县县歌歌词

《康定情歌》是由四川宣汉的李依若创作于40年代,产生于四川康定的一首民歌。 李依若(1911--1959 ),本名李天禄,宣汉县马渡乡百丈村人。自幼聪慧,擅长诗歌,喜欢吹拉弹唱。先在达县绥属联立中学读书,后考入中法大学。民国十九年(1930)在重庆《新蜀报》任副刊诗歌编辑,后在达县《月季花》杂志任编辑,发表诗歌甚多。并在达县女中任国文教员,回宣汉后任马渡小学校长和宣汉民众教育馆馆长。解放后,宣汉成立文艺宣传队,李依若任宣传队队长,宣汉文联主委,川北民歌研究委员会委员。他一生最爱搜集整理民歌,创作民歌。其中最出名的民歌有《苏二姐》和《康定情歌》等。

《康定情歌》的演唱者和传承者主要有:喻宜萱、张金利、刘玉婉、魏金栋等。

《康定情歌》歌词: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

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

月亮~弯~弯~,康定溜溜的城哟

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

张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哟

月亮~弯~弯~,看上溜溜的她哟

一来溜溜地看上,人才溜溜地好哟

二来溜溜地看上,会当溜溜的家哟

月亮~弯~弯~,会当溜溜的家哟

世间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地爱哟

世间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地求哟

月亮~弯~弯~,任你溜溜地求哟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甘孜诗句 歌颂甘孜州的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甘孜诗句 歌颂甘孜州的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写甘孜州的诗歌

标题:甘孜诗句 歌颂甘孜州的诗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318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