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门口对联南雷深意藏久悠难 天一阁门口对联仿写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天一阁门口对联南雷深意藏久悠难 天一阁门口对联仿写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天一阁门口对联南雷深意藏久悠难 天一阁门口对联仿写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对联很精妙.老师将宁波天一阁的一副对联
宁波天一阁的对联很多,以下为其中部分对联及其作者介绍:
书城巨观;
人间罕睹。
——佚名题宁波天一阁
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香。
——郭沫若集句题宁波天一阁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活动家。
开经望三益;
高潭玩四时。
——佚名题宁波天一阁山亭
开径:《文选.谢灵运诗》:“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李善注引《三辅决录》:“蒋诩,字元卿,隐于杜陵。舍中三径,惟羊仲、求仲从之游。二仲皆挫廉逃名。”后以“开径”指只接待少数高人雅士,决不与官场的俗人来往。陶渊明《归田园居》诗:“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三益:谓直、谅、多闻。语本《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这里借指良友。
藏书千万卷;
增智九州人。
——陈勇题宁波天一阁大门内左壁
陈勇,宁波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好事流芳千古;
良书播惠九州。
——郭沫若题宁波天一阁大门
建阁阅四百载;
藏书数第一家。
——沙孟海题宁波天一阁大门背柱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号石荒、沙村、决明、兰沙等。浙江鄞县人。曾为浙江大学中 文系 教授,并在浙江美术学院兼课。历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碧波三江尘迹去;
书香甬城仙客来。
——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题宁波天一阁大门
石潭白鱼自出没;
草屋老树相因依。
——赵之谦题宁波天一阁
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参加过3次会试,皆未中。著《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诗》、《勇庐闲诘》、《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谱》。白鱼:鱼名,即白鲦。产于淡水,大者长尺许,腹白,鳞细,好群游水面。因依:依傍,依托。
书中岂有黄金屋;
海上长存天一楼。
——胡乔木题宁波天一阁
石品洞天题海岳;
书藏福地辟琅环。
——佚名题宁波天一阁
人间庋阁足千古;
天下藏书此一家。
——姚元之题宁波天一阁
姚元之(1773~1852),字伯昂,号荐青,又号竹叶亭生,晚号五不翁,安徽桐城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官左都御史。著有竹叶亭纪诗稿。庋:意置放,收藏。
天章特奖图书富;
世泽长期子姓贤。
——何凌漠题宁波天一阁内壁
何凌漠:户部尚书,清代诗人、学者,书法家何绍基之父。天章:指帝王的诗文,也泛指好文章。1774年夏天,乾隆下诏书,赏赐皇家藏书 《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计10040卷,共5020册)给天一阁,以表彰天一阁在进献 《四库全书》底本工作中的杰出贡献。
长憙青葱多带草;
遥知呵护有卿云。
——佚名题宁波天一阁内壁
憙:同喜,喜悦;或喜好,爱好;叹息。卿云:即庆云,一种彩云,古人视为祥瑞。此联是说,作者看到天一阁长兴不衰,很高兴,心想这可能是有上苍保佑吧。
天一遗形,源长垂远;
南雷深意,藏久尤难。
——顾廷龙题宁波天一阁大门柱
顾廷龙(1904~1998),版本、目录学家。苏州人。曾与人共同创办上海合众图书馆,兼任暨南大学、光华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馆长,上海图书馆馆长,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主编,文化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雷:即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晚年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黄宗羲曾登上天一阁藏书楼,赏叹过:“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其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佚名题宁波天一阁池亭
三坟:三皇之书,泛指最古的书藉。也有认为系指天﹑地﹑人三礼,或天、地﹑人三气的,均见孔颖达疏引。五典:传说中的上古五部典籍,这里泛指古代典籍。八索:古书名。后代多以指称古代典籍或八卦。九丘: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名。也指九州。
高阁凌虚,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宸章在上,胜商彝周鼎,传示儿孙。
——吴引孙题宁波天一阁内壁
吴引孙:历官浙江宁绍台道道员、广东按察使、署理新疆巡抚、浙江步政史等职。光绪已卯年(1879)中举,晚清道台,扬州测海楼—藏书楼主。宸章:皇帝所写的诗文。这里泛指皇帝赐书及其它珍贵藏书。彝鼎: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商周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杰阁三百年,老屋荒园,足魁海宇;
赐书一万卷,抱残守缺,犹傲公侯。
——宗源瀚题宁波天一阁门前壁
宗源瀚(1834~1897),字湘文,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历官浙江温处道。有《颐情馆诗钞》。曾调宁波,主办通商事务。法国兵船犯浙洋,源瀚从宁绍台道薛福成筹海防,数有功。三百年:天一阁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到宗源瀚撰书对联时约为三百年。
南望蜜岩,为道石质储藏,都归杰阁;
西瞻祁市,应怅淡生沦落,早逊高门。
——全祖望题宁波天一阁内壁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史学家,也是文章名家。祖上在鄞州洞桥沙港村,后随其父迁至城内湖西河畔(今桂井街近二中处)。天一阁藏有全祖望的一幅对联,“倜傥指挥天下事,风骚驱使古人书”,气势很磅礴,读来令人感怀。蜜岩:指四明山蜜岩藏书石室。有古诗曰:“傍耸高峰形突兀,顶头石匣盛仙蜜。下有龙潭湛百寻,藏书石室深牢密”。蜜岩是一个带着神秘色彩和美丽、可爱的地方。《丹山图咏》注云:“内有石室藏贮神仙秘典,禹时,有逸士王真曾入观之,亦是嵩少虎口之亚也。” 祁市:祁氏杂聚之处。祁尔光(1563~1628),字尔光,号夷度,自号旷翁,绍兴人。生于嘉靖四十二年。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历官至江西右参政。清代全祖望《旷亭记》说:夷度祁承先生修建旷园于梅里,有澹生堂,其藏书之库。晚年撰《澹生堂藏书约》以示子孙,可惜祁氏死后,藏书为其子孙所卖。淡生沦落:祁尔光死后,淡生堂藏书为其子孙所卖,因而该堂沦落了。
十万卷签题,缃帙斑斑,笑菉竹绛云之未博;
三百年清秘,祥光昞昞,接东楼碧沚以非遥。
——全祖望题宁波天一阁
缃帙:书套。菉竹:菉竹堂,明代叶盛的藏书楼。绛云:清初钱谦益的藏书楼名。东楼:指杭州灵隐寺东的华严藏经阁。碧沚:指杭州孤山的文澜阁。绿竹:明叶盛(1420~1474)的藏书楼名——“菉竹堂”(“菉”古通“绿”取《卫风?淇澳》“学问自修”之义)。叶盛,藏书家、目录学家。字与中,号蜕庵,自号白泉。江苏昆山人。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授兵科给事中。绛云:清钱谦益的藏书楼——“绛云楼”。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常熟人。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清秘:谓清净秘密之所,引申为清贵。东楼:宋代楼錀的藏书楼名,在宁波月湖附近。碧沚:南宋史守之(1166~1224)的藏书楼名“碧沚亭”。史守之,南宋诗人、学者、藏书家。字子仁,是宰相史浩之孙,史弥大之子,鄞县人。朝廷屡次征召他出仕,史守之均辞不就,最后以朝奉大夫致仕。宋宁宗曾特地御书“碧沚”二字赐给史守之,后来史守之的宅第和藏书楼就被称为“碧沚亭”。楼錀的“东楼”,和史守之的“碧沚”,史称“藏书之富,南楼北史”。
承梅涧柳汀以后,清节衣冠,世泽礼四明司马;
比南雷东磵之奇,图书泉石,高楼仰百尺元龙。
——同治九年彭慰高题宁波天一阁大门
彭慰高,字讷生,长洲人。道光癸卯举人,浙江候补道。有《仙心阁诗钞》等著作。梅涧:即胡三省(1230~1302),中国宋元之际史学家。原名满孙,字身之,旧字景参,台州宁海(今浙江宁海)人。以家居磵旁而多古梅,因以“梅磵”为号。宁海中胡村人。南宋理宗宝佑间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等职。著有《资治通鉴音注》294卷及《释文辩误》(12卷)。柳汀:指徐时栋建于柳汀的“烟屿楼”藏书楼。司马:范钦官至兵部右侍郎,与张时彻、屠大山称为东海三司马。东涧: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他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他筑绛云楼以藏书检校著述。百尺元龙:即“元龙百尺楼”。 汉末许汜去下邳看望陈登(字元龙),陈不理睬他,自卧高处的大床上,让许卧下床。后来便用“元龙百尺楼”形容崇高的形式,或表示高下悬殊。
[ 本帖最后由 听松客 于 2009-4-4 10:43 编辑 ]
我也来说两句 查看全部回复最新回复
听松客 (2009-4-04 10:13:28)
〖东明草堂〗
东明草堂系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处。范钦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
圆妙洞庭三百颗;
高奇太上五千言。
——冯开题宁波天一阁东明草堂大门
冯开(1873~1931),字君木,浙江慈溪人。民国时期慈溪四大才子之一。著有《回风堂文》若干卷,诗若干卷,词一卷,日记若干卷,杂著若干种。洞庭三百颗:王羲之《奉橘帖》云:“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曾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有诗曰:“怜君卧病思新桔,试摘犹酸色未黄。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 历代大文人苏东坡、黄庭坚、米芾、曾几等都对该帖非常关注。上联虽然说的是太湖洞庭山产的柑橘三百颗,实际上是在说王羲之的奉橘帖,也就是说,王羲之的书法完美无缺,神妙无比。太上五千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
天一阁门口那个甲骨文写的对联
这是继甲骨文之后的另一种文字――钟鼎文,读作“天一遗行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是著名书法家顾廷龙先生所写.上联说的是天一阁藏书楼悠久的历史,下联讲的是第一个外姓族人、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登上藏书楼以后的感慨心情.他当时感慨道:“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顾廷龙书“天一”联——书与楼还是藏与用?
【按】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正在肆虐,五行上肺属金,金不受控制,可就要克木,天一阁的书和楼那可都是木啊,所以火神山也好,雷神山也罢,赶紧火克金,赶紧天下太平吧。言归正传,虽然假期延长,但是如今信息太发达,大家的心还不见的静得下来,要不来神游一下天一阁吧。神游的工具很多,有书籍、有网络、有VR和AR、其实还有一种,那就是楹联。传统上,楹联是迅速了解特定空间价值的桥梁,换句话说,当我们读懂了某处的楹联,这个空间的核心信息也尽在掌握了。当然,说天一阁的楹联,自然绕不过本阁龚烈沸先生的《书城木石香》,下午与烈沸先生互通信息,说了自己的想法,老先生一来鼓励我大胆用他的材料,二来也希望有进一步的提升。我倒是没这么大的信心,只愿意做一个摆渡的人,借助楹联之舟,带大家神游书城而已……
顾廷龙书“天一”联——书与楼还是藏与用?
天一阁的正门,目前是西大门。这座大门的历史并不悠久,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拆了西河街观音庙的庙门材料所建,不是传统人家门户的样子,但天一阁既然是一个博物馆,用一下气派的大门倒也无伤大雅。西大门上有两个匾、两对联。当游客第一次站在大门前的时候,潘天寿的“南国书城”匾并不显眼,后面的集字“天一阁”匾也看不到,门前郭沫若的对子靠后,只有明间前廊下顾廷龙先生的这幅联最显眼,所以先说这对联。
天一遗型源长垂远
南雷深意藏久尤难
上联前书“天一阁藏书楼”,下联有落款“一九八一年六月 顾廷龙 是年七十有八”,篆印“顾廷龙印”“起潜”。
简单介绍顾廷龙先生,顾廷龙(1904年11月10日~1998年8月21日),著名古籍版本学家、目录学家和书法家,上海图书馆原馆长。 1979年春他参加《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纂工作,当时就来过天一阁,住宿则在边上的华侨饭店。这副对联按照落款来看写于1981年,用的是金文。金文流行于商周,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
下面是我本人对其中文字的理解,先解释字面意思。
“天一”当然指的是天一阁。
“遗型”在烈沸先生第一版《书城木石香》里面做“遗形”,我曾与烈沸先生讨论过,都觉得应该是“遗型”,他在后一个版本中已改为“遗型”,不过他的解释我还没看过,我就按我自己的理解说了。从字形来看,就是刀字边或者刃字边,可以理解为“刑”,而刑与型本来就是通假。铸造器物的模子,用木做的叫模,用竹做的叫范,用泥做的叫型。进而引申出楷模、规范的意思,如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有云“太夫人仁慈果决如此,其泽物型家,推类可想。”所以我认为应为“遗型”,意思是流传下来的样式、范式、模式等等。
“源长垂远”比较好解释,就是源远流长,垂之久远的意思。
“南雷”可以指地方也可以指人物,上下文来看,确指黄宗羲无疑。黄宗羲号南雷,不过他的号也实在太多了,比如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康熙十二年,范氏家族破戒引黄宗羲登楼,黄宗羲“取其流通未广者抄为书目,遂为好事流传”,诗云“烟波四面阁玲珑,第一登临是太冲”就是指这件事。
“深意”就是字面意思。
“藏久尤难”这个关键了,这里用了一个典故。黄宗羲登楼六年后,应范家所请作《天一阁藏书记》,起头第一句“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一句话四个难字,振聋发聩,道出了藏书的艰辛。在这篇文章中,黄宗羲认为藏书家必须具备“好”(读入声即真爱书)而“有力”(有搜集获取书籍的实力)两个条件,并且“书者造物者之所甚忌也,不特不覆护之,又从而灾害之”。顾廷龙先生就用了黄宗羲的这句话,归结为“藏书尤难”。
最后,所以总结起来,这两句话大概可以有两种理解的思路。
第一种思路:“天一遗型源长垂远”是说天一阁作为明清以来中国藏书楼的建筑空间形制(如天一地六、前有水池、择地文昌位等等),成为传统私家、皇家藏书楼的基本范式,历久弥新,流传至今;“南雷深意藏久尤难”通过黄宗羲的对藏书之难的论述,感叹藏书事业的艰苦卓绝。上联讲楼、讲空间,下联讲书、讲内容,“书楼俱存”就是天一阁的核心价值所在。
第二种思路:“天一遗型源长垂远”中的“遗型”可以引申为制度、规范,这就让人想到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芸香去蠹、英石护书等等,指的是天一阁以独有的制度保证藏书流传至今;“南雷深意藏久尤难”则是通过黄宗羲登楼这一文化事件,告诉世人范氏家族并不局限于守住藏书,更是胸有情怀,在严苛与灵活之间合理转换,成就黄宗羲、全祖望、阮元、赵万里等等一众学人的登楼佳话。上联讲藏,下联说用,藏用结合,才是藏书本意。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天一阁门口对联南雷深意藏久悠难 天一阁门口对联仿写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天一阁门口对联南雷深意藏久悠难 天一阁门口对联仿写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