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古诗 匈奴人的诗歌

国学综合

匈奴的古诗 匈奴人的诗歌

虚无创世围观:℉更新时间:03-05 09:38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匈奴的古诗 匈奴人的诗歌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匈奴的古诗 匈奴人的诗歌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匈奴的古诗 匈奴人的诗歌

攻打匈奴的诗词

关于攻打匈奴的诗词具体有:

1、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2、愿公速蹈功名机,匈奴不灭何家为。——楼钥《送伯舅汪运干》

3、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王维《陇西行》

4、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陈陶《陇西行》

5、弹作蓟门桑叶秋,风沙飒飒青冢头,将军铁嗯汗血流,深入匈奴战未休。——王昌龄《箜篌引卢溪郡南夜泊舟》

6、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李白《塞上曲》

7、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张籍《征妇怨》

8、欲断匈奴臂,不如留此心。——黄庭坚《次韵公定世弼登北都东楼四首·真皇多庙胜》

9、何辞一万里,边徼捍匈奴。——李峤《城》

10、上马随匈奴,数秋黄尘里。——戎昱《苦哉行五首》

11、部曲精仍锐,匈奴气不骄。——杜甫《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

12、振衣恒山顶,拭眼望匈奴。——袁中道《感怀诗五首·步出居庸关》

13、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李白《白马篇》

14、周宣六月伐猃狁,汉武五道征匈奴。——欧阳修《听平戎操》

15、狼烟在阵云,匈奴爱轻敌。——贯休《古塞下曲四首》

16、岂意未死间,自为匈奴妾。——戎昱《苦哉行五首》

17、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高适《登百丈峰二首》

18、去家一万里,提剑击匈奴。——寒山《诗三百三首》

19、深入匈奴战未休,黄旗一点兵马收,乱杀胡人积如丘。——王昌龄《箜篌引》

20、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李白《战城南》

岳飞《满江红》中的匈奴指什么?

匈奴:古代北方民族之一,这里指金入侵者。

《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般认为是宋代抗金将领岳飞的词作。关于此词的创作背景,有多种说法。有学者认为此词约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前后,也有人认为作于绍兴四年(1134)岳飞克复襄阳六郡晋升清远军节度使之后。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靖康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只想驾御着一辆辆战车踏破贺兰山敌人营垒。

壮志同仇饿吃敌军的肉,笑谈蔑敌渴饮敌军的血。我要从头彻底地收复旧日河山,再回京阙向皇帝报捷。

词句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等。双调九十三字。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靖康,宋钦宗赵桓的年号。

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当时被金兵占领。一说是位于邯郸市磁县境内的贺兰山。

胡虏:对女真贵族入侵者的蔑称。

匈奴:古代北方民族之一,这里指金入侵者。

扩展资料:

“靖康耻”四句突出全词中心,由于没有雪“靖康”之耻,岳飞发出了心中的恨何时才能消除的感慨。这也是他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原因,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大无畏的乐观精神。

“壮志”二句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待从头”二句,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廷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一腔忠愤,碧血丹心,肺腑倾出,以此收拾全篇,神完气足,无复毫发遗憾。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显示了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它作为爱国将领的抒怀之作,情调激昂,慷慨壮烈,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奋发图强,雪耻若渴的神威,从而成为反侵略战争的名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满江红·怒发冲冠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这句诗中的“匈奴”指的...

匈奴是古代蒙古戈壁草原的游牧民族,祖居阿尔泰山脉以东南、大兴安岭以西、蒙古草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北、华北平原以西北戈壁披发左衽的北方民族,古北亚人种和原始印欧人种的混合。秦汉时称匈奴为胡虏,后世用为与中原敌对的北方部族之通称。胡虏、匈奴在这里是虚指,就是侵犯我大好河山的外族敌人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匈奴的古诗 匈奴人的诗歌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匈奴的古诗 匈奴人的诗歌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匈奴出自

标题:匈奴的古诗 匈奴人的诗歌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305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