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颂包公的对联 有关包公的诗词对联

国学综合

赞颂包公的对联 有关包公的诗词对联

渔色人生围观:℉更新时间:03-05 04:33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赞颂包公的对联 有关包公的诗词对联的文章,本文对文章赞颂包公的对联 有关包公的诗词对联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赞颂包公的对联 有关包公的诗词对联

什么包青天什么巧断案对联

少年包青天、包公巧断案。什么包青天什么巧断案的对联,可以写成少年包青天、包公巧断案,这一对联可以提到对仗工整的作用,起到了上下呼应,横批可以写成铁面无私,意思是形容包青天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

关于包拯的诗句

1. 关于包公的诗词

北宋皇帝送给包拯六十大寿贺礼时太监附诗

道高德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

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

==============================

赞颂题名碑

元·王恽

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惊鸟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

============================

题包公遗像

宋·无名氏

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

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

===================================

包拯留传下来唯一的一首诗,据他的门生张田说,这是包拯开始从政时写下的一首明志诗。诗曰: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勿贻来者羞。

2. 关于包拯的一首诗

神州自古重廉洁,廉政攸关千秋业。为官清廉的楷模当推包公。北宋大臣包拯六十寿辰时,再三吩咐家人一律不准收礼。想不到第一个来送寿礼的居然是当朝皇帝。皇恩浩荡,太监也聪明,附诗一首:“道高德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这一军把老包公“将”得左右为难,不收礼是不给皇帝面子,收了礼又破坏自己的规矩。

罢罢罢,宁愿得罪皇帝也不能破例!机智灵敏的包公也蘸墨挥毫题诗抒怀,以诗拒礼:“铁面无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包拯(999-1062),字希仁,安徽庐州人。北宋天圣进士,先后任天长县令、权开封府、监察御史、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人称“包青天”。

事情发生在北宋皇佑二年闰十一月。宋仁宗下诏以三司使、户部侍郎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张尧佐是张贵妃之父张尧封的堂兄。张贵妃受到宋仁宗宠爱,张尧佐也就青云直上。

包拯时任监察御史,负责对皇帝百官的纠弹。他认为宋仁宗一再超擢张尧佐,任人唯亲,不合大宋法度。他上疏指出宋仁宗提拔张尧佐是错误的,并分析其背景是后宫干政、个别大臣曲意奉迎。包拯此举如天惊石破,激起了一片称赞,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任命张尧佐。面对强大的舆论,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

转眼到了第二年正月,宋仁宗经不住张贵妃的一再请求,再次下旨擢升张尧佐。包拯不顾再次触犯宋仁宗和张贵妃,又一次挺身直谏。

张尧佐见包拯等人言辞激烈,感到众怒难犯,当即表示不接受委任。于是,宋仁宗也就顺势下台了。

可是张贵妃却老大不高兴,一再在仁宗耳边吹风。这年八月,宋仁宗金殿早朝,张贵妃特意送到宫门口,抚着仁宗的后背,柔声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封宣徽使之事啊。”

金殿之上,宋仁宗果然又一次降旨。可御旨一下,包拯马上上奏。这一回,宋仁宗打定主意,坚持己见,说:“张尧佐并无大过,可以擢升。”

包拯谏驳道:“各地官吏违法征收赋税,闹得民怨纷纷。张尧佐身为主管,怎说是无大过呢?”

宋仁宗叹了口气,婉转说道:“这已是第三次下旨任命了。朕既贵为天子,难道擢任一个人就这么不容易?”

包拯闻言直趋御座,高声说道:“难道陛下愿意不顾民心向背么?臣既为谏官,岂能自顾安危而不据理力争!”张尧佐站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

宋仁宗见包拯这么执着,众大臣又纷纷襄赞,而自己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反驳,心里非常生气,一甩手回到宫里。

张贵妃早已派人在打探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颜直谏,惹得仁宗下不了台,所以等仁宗一回来,她马上迎上前去谢罪。

宋仁宗余怒未消,举袖擦脸,说:“包拯说话,唾沫直溅到朕的脸上!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还在当御史!”

包拯写过一首名为《书端州郡斋壁》的诗: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首诗,可以说是他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3. 关于包拯的一首诗

【原文】《书端州郡斋壁》——宋代: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译文】: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

优质的大树终成栋梁之材,柔韧的好钢也不愿枉道而行。仓廪丰实那些鼠雀兔狐之辈可高兴了,如果没什么好处那些贪官污吏就发愁。

在这方面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的教训,不要做出使后人蒙羞的事情吧!【创作背景】: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出任端州知州。当时端州以产端砚(贡品)著名,历任端州地方官趁进贡之机,向砚工额外索取数十倍以中饱私囊。

包拯到任后,严格规定只按进贡需要数额限额交纳,自己更“不持一砚”。端砚一事触发了作者的感慨,于是创作了这首诗以抒发其刚直无邪,对贪官污吏憎恶如仇的心绪。

扩展资料【赏析】:这首五律,塑造了一位封建社会正直官员的光彩形象,表现了作者抛弃私欲、决心除暴安良并青史留芳的崇高品格与志节。首联写为人处世之道:治理世事以清廉无私为根本,为人处世以刚直不阿为准则。

颔联进一步写“直”:只有笔直挺拔的树干,才能终成栋梁之材;纯正的精钢,宁折不弯,决不被外力折服。作者以“秀千”、“精钢”自比,是自勉自励,也是自负自信,很有力度。

颈联写除暴安良。先写鼠雀之“喜”,是纵;后写兔狐之“愁”是擒。

而铲除这些贪官污吏、害民之徒的根本办法,就是“草尽”,即拆除屏障,消灭他们赖以生存和为非作歹的条件,他们就无法逞凶了。尾联写接受史书留下的教训,决不给后人留下耻笑的把柄。

言外之意是要光耀青史,流芳千古。这首题壁诗,可以认为是包拯身体力行的座右铭。

诗作持重刚健,严谨有力,质朴无华,掷地作金石声,充满堂堂正正之气,磊磊落落之情。

对联“点灯登阁各攻书”对联"点灯登阁各

移椅倚桐同赏月;

点灯登阁各攻书。

包公巧破对联案

包拯,北宋庐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字希仁。天圣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刚正,执法严峻,权臣贵戚为之敛手,任开封府时,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由于包拯办案时铁面无私,故被百姓尊呼为“包公”。为了解民情,给百姓排忧解难,包公经常微服私访。一次,包公在微服私访时,了解到了这样一个奇案:

前不久,一对均已年过五十的徐姓夫妻,为十八岁的儿子娶亲。在新婚之夜新郎入洞房之前,才华横溢的新娘为了考考自己的夫君,就出了一对句曰:“点灯登阁各攻书”。这是连环对的形式,不但“灯”(火登)同“登”,“阁”同“各”是同音字,前字分别是后字加偏旁(或笔划)而成,而且“点灯”二字还是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若对出下句,是要颇费脑筋的。新娘出了对句后,隔着房门对新郎说:“你若对不出下句,今晚就不准进入洞房”。新郎苦苦思索了很久,也没有对出下句,遂赌气离家去了学堂。第二天早上起床后,新娘见坐在桌前的新郎紧锁眉头,便问其故。新郎说:“我直到现在还在为对不出你的对句而发愁呢!”新娘却笑着说:“昨晚夜深人静之时,明月当空,你独自一人在院内的梧桐树下,不是已经对上了吗?要不,我能让你入洞房吗?”新郎一听此话,吃惊地说:“我因对不上对句,一夜都在学堂里,是天亮后才回来的呀!”新娘听后,意识到自己引狼入室,让坏人钻了空子。过了一会儿,已失去贞操的新娘见新郎离开新房去见父母久久不归,就悔恨交加地悬梁自尽了。因为出了人命案,县衙就不问青红皂白地把新郎抓捕。被刑讯逼供的新郎屈打成招后,就被判为秋后问斩。听到儿子将要被问斩的消息后,徐母也绝望地投河自尽了。

包公“访”到此事后,深感案情蹊跷,便决定以对句作为“突破口”,把此案弄个真相大白。于是,当晚他就借住到徐家。到了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之时,包公来到院中的梧桐树前,面对着梧桐树,左思右想,却一时无有良策。在这样的情况下,包公就把思索案情的事放到一旁,叫随从搬来一把椅子,靠在梧桐树下,与随从闲聊起来。聊着聊着,包公突然茅塞顿开,破案的关键之举,竟在无意之中得到。

第二天早晨,包公离开徐家来到县衙,马上令人上街贴出告示,内容大意是开封府要在本地招取一名有才学的书生,到开封府任职,欢迎有志者到府衙应试。十几个应试者来到县衙,包公出的考题是“点灯登阁各攻书”的对句。应试者对出下句交上答卷后,包公选中了“”的考生。该考生见自己被选中,就十分高兴地问包公:“包大人,不知您何时带晚生回开封府?”只见包公冷笑一声,把惊堂木一拍,就下令衙役把该考生捆绑了起来。接着包公让人把那个秋后问斩的新郎带来,当新郎在暗中确认该考生就是自己的同窗好友,包公认定该考生就是夜进洞房糟蹋新娘的罪犯了。

包公之所以认定答出:移椅倚桐同赏月”的考生是“犯罪嫌疑人”,是因为他在徐家院内的梧桐树下坐在椅子上同随从闲聊时,突然想出了“移椅倚相桐赏月”的对句,因为此句亦是连环句,“椅”和“倚”,“桐”和“同”是同音字,前字分别是后字加偏旁(或笔划)而成,“移椅”也是双声,同时又想到了新娘临死前对新郎说的“你独自一人在院内的梧桐树下,不是已经对上了吗”这句话,所以才把答出了“移椅倚相同赏月”的考生给“扣”了起来。

随后包公一审该考生,该考生就从实招供了。

原来,那天晚上,新郎到了学堂后,正在学堂夜读的那个同窗好友一见新郎在新婚之夜不入洞房却来到了学堂,便问其故。新郎如实把对句之事告诉了这个考生,这个考生立刻就打起了坏主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借回家为由却潜进了徐家。这个考生在徐家院内的梧桐树下想出对句后,便装做新郎的口气向洞房内的新娘答对。已熄灯而未入睡的新娘一听所答之对“移椅倚桐同赏月”天衣无缝,根本没去想还能有除夫君之外的第二个人知道自己和夫君答对之事,于是就开门放人并让其上床了。这个考生将新娘糟蹋后,在天亮前乘新娘睡熟之时便溜之大吉。

事后,人们都说,多亏包公微服私访又巧破对联案,不然,新郎冤死不说,犯罪分子还要逍遥法外。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赞颂包公的对联 有关包公的诗词对联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赞颂包公的对联 有关包公的诗词对联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赞美包公诗词

标题:赞颂包公的对联 有关包公的诗词对联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300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