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跋的古诗 题跋欣赏

国学综合

题跋的古诗 题跋欣赏

龙血三国围观:℉更新时间:03-05 00:13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题跋的古诗 题跋欣赏的文章,本文对文章题跋的古诗 题跋欣赏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题跋的古诗 题跋欣赏

尤袤《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古诗鉴赏

其一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其二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尤 袤

尤袤这两首六言诗,题于米友仁(字元晖)所画《潇湘白云图》后。这卷水墨画约丈余,是米友仁的代表作,卷后有谢伋、尤袤、洪适、洪迈、朱敦儒、朱熹等南宋十几位名人题跋,历代多有著录,现藏上海博物馆。尤袤有跋有诗,诗后署款为“淳熙辛丑中春十八日,梁溪尤袤观于秋浦”。淳熙辛丑,即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这时尤袤五十五岁,正提举江东常平。秋浦即今安徽贵池。

两首诗虽可相对独立,但实为紧密结合的整体。诗人在构思时,是先有一个主意,然后才谋篇遣词,分写为两首的。两首的结构相同,都是前两句对画中景物作客观描写,后两句是诗人看画的主观感受,但两首的次序却不可颠倒。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从大处落墨,展现出画卷的全局,远处是万里江天,近处是一村烟树,杳霭微茫,一派烟雨迷蒙的景象。只这十二个字,便摄取了小米山水的特点,长江中下游寥阔的山川是他画里云山的原型,淡墨渍染,浓墨点簇的技法表现了夏天变幻无端的云情雨意。“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两句是倒装,赞叹观赏小米画笔如见真山水,好像已置身于潇湘之上,只不过没有真的坐在船上听雨罢了。人们在观赏真山水时,往往感到江山如画,诗人在观赏画时,又感到画如江山。黄山谷《题郑防画夹》:“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在赞美画如江山这个意思上,尤与黄相同,但就整首诗而言,尤对画的描写更具体而有特色。

一般说来,尤袤题米画,有了第一首,已可算是完成了任务。然而,他才思未尽,还要补充,还要深入。“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这并非第一首前两句意义的重复,而是潜心玩味后所写出的小米画的精微奇妙之处。一句说山,一句说水,真是气韵生动,难得的艺术成就。大画家李唐有诗曰:“雪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大凡作画,静态易,动势难;明确肯定易,缥缈超忽难;写形易,传神难。山横雾、水平沙,还不难画;进而表现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态和势,就不那么容易了;再进而“淡淡”、“茫茫”,传达出山水的风姿神韵,足以移观者之情,境界就更高了。这样,小米墨戏幻化的不可思议之妙,也就轩豁呈露了。诗人进入这个画境,归返自然的遐想,也就油然而生——“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第一首的“恍如身在潇湘”,还是暂时置身其间,而这两句则由艺术的审美活动,深入到人生的理想追求。画中的境界确是令人神往的,可是,要披戴绿蓑青笠,就得抛弃纱帽官服;长在江湖之上泛宅浮家,也就免除了尘俗的纷烦和仕途的荣辱。这在诗人确是个矛盾,“安得”二字,便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如此结束全篇,同时也是对小米画更高的评价: 能绘出如此境界的画家,其人之清高绝俗不言可知。

两首诗珠联璧合,不可分离,第一首待第二首而深,第二首也须合第一首而全。这确是宋人题画诗的上选,读者也可由此领会到一题分章的写法。

六言绝句并不多见,其原因为,一是单音节字的使用颇受限制,而单音节的字在近体诗中,常是诗人用心锤炼的诗眼所在;二是与五、七言诗相比,声调显得单调平缓。此体始于唐人,但作者甚少,洪迈《万首唐人绝句》中收录尚不足百首。到了宋代,作这一体的远比唐人多,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诸大家都有佳作。每首六言四句为两联,一联之中要求平仄相对,如“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便是“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其与五、七绝不同的是,不以失粘为病,如“一村烟树微茫”与“只欠孤篷听雨”(“仄仄平平平仄”),便不相粘连。但也有不失粘的,如“留春一日不可,种树十年未成。芳草断肠花落,绿窗携手莺声”(刘辰翁《春归》)。一句之中,通常读成三节,两字一顿,如“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间或也有读成两节,三字一顿的,如“广平作——梅花赋,少陵无——海棠诗”(陆游《杂兴》)。四句两联中,一般是前联要求工整的对仗,如尤袤这两首的前联。也有前后两联都对仗的,如“买田何须近郭,作屋却要依山。青松共我终始,白鸟随人往还。”(彭汝砺《拟田园乐》)也有两联都不对仗的,如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的第二首。六言绝句有较多的佳作,也是宋人在中国诗史上的新贡献。

如何引用别人的诗句作为题跋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译文

八月的洞庭湖水涨满,包容天空于水浑然一体。

水面的雾气笼罩了云梦泽,波涛汹涌,震撼了岳阳城。

想要渡湖水而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的天子。

坐在那看人家垂钓,只有徒然的羡慕之情。

赏析

这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诗的本意是求宰相张九龄引荐做官,其景阔大雄壮,其情也积极向上,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诗的前四句运用夸张写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八月秋水涨潮后洞庭湖碧波连天,天空仿佛装在湖中一般。远望天水一色,湖中水气蒸腾,笼罩着云梦沼泽,湖边的草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湖水汹涌澎湃,使得天摇地动,好象临湖的岳阳城也被摇撼的动了起来。这几句写得形象鲜明突出,笔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洞庭湖,体现了诗人自己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历来为后人所欣赏。后四句借景抒情,第五、六句由湖水的浩阔引出“欲济无舟楫”的感叹,委婉含蓄的表达诗人求荐入仕的愿望和求官不得的苦闷心情。最后两句诗人巧妙地引用《淮南子》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的典故,进一步的表现自己的心迹,希望能为国为民一展抱负。

这首诗前四句起兴自然,写景豪壮;后四句抒情真切,入情入理。诗人运用高明的技巧,既表达了自己希望引荐入仕的愿望,又不见丝毫寒乞相,态度不卑不亢,十分得体。

黄鹤楼

崔颢

译文

从前的仙人已经架着黄鹤飞去,如今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

黄鹤这一去将不再回来,人们只能看见那白云飘飘荡荡。

晴空下,汉阳城历历在目,那将心中芳草茂盛的地方便是有名的鹦鹉洲。

暮色苍茫,我的心在哪里?江面上烟雾迷茫,真使人不胜忧愁。

赏析

本诗的头两句写黄鹤楼命名的由来。前一句写仙人子安或费文韦乘鹤登仙的故事,后一句写仙人已去,楼阁还在,并因此得名。这两句有虚有实,前句是虚,后句是实,且以虚写实。第三句肯定黄鹤不会再来,楼阁虽有其名,而无其实。第四句表面黄鹤仙人去后,岁月漫长,天上只有白云独自悠悠飘荡,想找黄鹤为伴,自不可得。这两句似有世事茫然,惆怅失意之叹,情绪比较低沉。

第五、六两句写汉阳那边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青草十分茂盛。“晴川”使眼前的境地更加明朗秀美,高楼、大江、茂树、芳草、白云,全都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壮阔优美,给人以深邃的感觉。最后两句抒发离乡去国之感,因此太阳已快落山,江上烟雾笼罩。于是诗人便发出“乡关何处是”的慨叹。请调虽由明朗转入了低沉,但却描绘了另一种背景:楼阁、树丛、青草,全在夕阳晚照之中;山脚、楼下,一江烟波。这些景象虽引起游子的淡淡哀愁,但对于一般人来讲,却可以欣赏黄鹤楼的另一种风貌。

总起看来,诗人从黄鹤楼写起,八句诗几乎句句不离黄鹤楼。或写楼的命名由来,或写楼的背景,先后给黄鹤楼描绘了两种风姿又于登临览胜之时,抒发吊古怀乡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是“即景生情”之作。

送友人

李白

译文

青山横卧在外城的北面,清澈的水围绕着东城。

在此地你我一旦分手,就像孤蓬一样随风飘荡。

游子的心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手告别,从此离开,友人骑的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赏析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横”、“绕”两字,写出了青山白水与城为伴的情状。景色是美好的,两人就在这有山有水的城外话别。颔联是诗人对友人远行的看法。颔联从友人和作者两方面来写离别之情。此时友人即将告别远游他方,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打算,行踪会如浮云飘荡一般;看到浮云就能体会游子的心绪。前句蓬草是从友人的整个形象来说,此句浮云则是从友人的心境来说的。“落日故人情”写送者的心情。诗人看到那逐渐下落的夕阳,就想到同友人的分别,落日对人或人对落日,似乎都有一种不舍之情。但这里主要是表现诗人对朋友的留恋之情:他就像落日徐下一样,对友人十分留恋。但既称“落日”,终究要落,朋友最终也要分别,诗人此刻的心情也是十分难受的。

末一联写友人别去。“自兹去”照应开头的“青山白水”句。“挥手”本来是作别时互相挥手致意,但这里主要写诗人站在那里,对骑马远去的朋友,长时间的挥手,以示难舍之情。“萧萧班马鸣”一句,诗人是借离群之马的鸣声来寄托他和友人的离情。表面上是写马,实际上是写离情。

此外,语言流畅,情意婉转含蓄,也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

秋词

刘禹锡

译文

自古以来每到秋天人们就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说秋天胜过欣欣向荣的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白鹤直冲云霄,便将我的诗情引到万里长空。

赏析

自古以来,文人每逢写到秋天、秋景,面对秋风落叶一片萧条,大多抒发痛苦悲伤的情感。刘禹锡却反对这种消极悲观的传统,唱出了昂扬向上的秋的赞歌。

第一句从古人写起,指出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往往面对秋景而伤感。但诗人却对此持不同看法,所以第二句就明确表示,自己觉得秋天完全可以胜过春天的美好,勇敢的同历来的文人大唱反调。紧接着第三句诗人便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一只美丽的白鹤振翅高飞,冲向蓝天,穿过白云。第四句“便引诗情到碧霄”不仅借助白鹤把诗人的激情也引到碧空蓝天之上,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虽因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遭受打击,但他毫不气妥,仍然决心冲破重重阻力,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努力奋斗。

这首诗虽说只有短短四句,但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意蕴,将诗意和哲理融为一体,既以哲理取胜,又以艺术魅力感人,发人深省,耐人吟诵

鲁山山行

梅尧臣

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以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回答。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

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低”。按常理,应该是“千山高复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第二联第一句便承“千山”写“好峰随处改”。“好峰”便是“千山”;“随处改”,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第四句扣题目“山行”,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三联两句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一步写山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霜落”。如果说“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景物的话,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所以中间两联四句收到了动静相衬的效果。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遥远的白云只外,因为听到了一声鸡鸣。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另外,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

浣溪沙

苏轼

译文

游览蕲水清泉寺,清泉寺在兰溪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下面短短的兰芽浸在小溪里,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在傍晚的细雨中子规鸟欢快啼叫。

谁说人生在世不能回到少年?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以为年老时光流逝而叹息。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三月被贬黄州期间写的。

词的上阕从寺前的兰溪着笔,描绘了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上下的兰溪边长出了许多兰草,虽然他们才刚长出嫩芽,但却生机勃勃,长势十分喜人;在溪边漫步,小路洁净得一尘不染;萧萧而下的暮雨滋润着万物;一声声子规的啼鸣烘托了词人凄冷悲凉的心境。词人此时被贬黄州,虽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这种处境实在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词的下阕表现词人身处逆境仍保持豁达乐观,积极想上的态度。他从清泉寺门前的溪水西流得到启示,悟出认识也可以在年轻,主要看自己如何正确对待世事,表现了词人力求振作精神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译文

我僵硬地躺在孤寂的乡村里,并不为自己悲哀,还想为国家去戍守塞。

深夜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梦里我跨上战马跃过冰封的河流。

赏析

南送光宗绍熙三年,陆游已六十七岁。鉴于被金人占领的地区不能收复,重建国家的宏愿不能实现,他十分焦急,于是因所梦之事,写下了这首诗。

“僵卧孤村”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自己年龄大了,不爱活动,常常直挺挺地躺卧在孤村;一是指自己两年前被废退,不能从事政治活动,只能躺在孤村里虚度岁月。但是诗人并不悲哀,报过的火热之情丝毫不减,第而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表示自己虽已年近古稀,但还想去为国戍守边地。这一句突出地描写了他的爱国思想、报国热忱,表达了他的志向。

第三句以“风吹雨”照应题目的“风雨大作”。这里既指自然界的风和雨,也暗喻南送朝廷的政治气候。第四句写梦境。在梦中,这风雨吹的“大作”之声变成了骑兵的马蹄在冰河上疾如骤雨的得得之声,我们的诗人正率领着精悍的骑兵,在北方中国的土地上为国收复失地哩!诗人日间想到的无法实现的志向,在梦中实现了。梦的基础是志向,志向的幻现是梦。风雨大作的自然境界,由于志向的延伸,就化为铁马冰河,揭示了诗人壮心不已的精神境界。

《长歌行》鉴赏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题解: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一首。

注词释义: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晞:晒干。 阳春:生长茂盛。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焜黄:枯黄。颜色衰老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地。

古诗今译: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万条大河奔腾著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名句赏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著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徒(xi三声)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译文:

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注释:

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2. 薄暮,日将落之时。

3. 徙倚:指徘徊、彷徨。

4. 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

5.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6.落晖:落日的余光。

7.犊:小牛。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作者介绍:

王绩:590(一说585)- 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未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简傲嗜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阜。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有《王无功集》五卷。《全唐诗》存诗一卷。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草木枯黄凋零,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充满寒意。

我家在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

客居生活让思乡的眼泪已经流尽,孤帆远在天边,此情此景不忍再看。

我想找人问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只见海水漫漫。

这诗题又作《早寒江上有怀》,是作者离开长安以后,东游吴越,滞留江上,因早寒思归而作的。首联,起调高致,意境辽阔,写出了思归的无限寂寞和怅惘。接着的第二联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深情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这是何等的亲切。千里迢迢,远隔云端,可望而不可及,更增惆怅。所以第三联用“乡泪客中尽”承第二联的思归,而“孤帆天际看”则承首联的江上寂寞,而又情景互对,韵致凄切。思乡之泪,已在客中流尽,伤心惨恻;片影孤帆,飘泊天际,孤独凄凉。最后两句,因欲归不得,怅望云天,迷津有问,世路崎岖,“平海夕漫漫”的景色烘托出作者的迷惘茫然的心绪。"诗人用“平海夕漫”这样的景语,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彷徨。蕴藉不露,悠然不尽。全诗形象结合抒情,融洽浑成,饶有韵致。这江上思归,是和仕途失意紧密连在一起的。而思归,就常常是抒发仕途失意的一种表现

崔颢《黄鹤楼》原文与译文

原文 译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

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涵虚:水汽浩茫。 云梦泽:古大泽名。 济:渡过。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面。 端居:闲居。 坐:因为。

徒:徒然。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次来到长安,并赠给当时宰相张九龄一首诗。这是一首他在游历洞庭湖时写的。诗人借洞庭湖起兴,描写了洞庭湖壮丽的景色,进而抒发自己想得到录用施展政治抱负,希望有人引见的心情。这首诗写得得体,有分寸,同时也没有失了自己的身份,不着痕迹,流露心迹。

《送友人》原文与译文 李白

原文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

青山横对着北边外城,水绕行到东边的城池。此地即刻辞别之后,(您)就像孤独的飞蓬一样踏上了万里征程。飘浮的云影好似您此时的意绪,落日的余绪恰如故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之间就从此时此地离开了,连离别的坐骑也发出了(让人销魂的)呜叫声!

注释: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横:横陈,横对。郭:外城。白水:清净之水,潘岳诗有“白水过庭激”句。绕:环绕。○首联用对仗句交待送别的地点及自然环境,充满着诗情画意。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一:副词,表示动作刚一发生,随即会产生某种结果。为别:作别,送别。孤蓬:孤独的蓬草,比喻孤身远征的友人;蓬草易随风飞转,脱离根本,古人常以转蓬喻飘泊流浪。万里:极言其远。征:远行。呼应题目中“送”字。依依不舍,对友人前途的孤寂困苦尤为关切、似有千言万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飘浮的云朵如游子的心绪,落日的余辉似故人的恋情。○用一联名词语含蓄表达了此时心境,是典型的形象思维。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自:介词,常与宾语组成介宾短语,表示与动作有关的时间、处所等的起点。兹:代词,近指,义为“这”“此”。去:离开,离去。萧萧:象声词,马鸣声;《诗?小雅?车攻》有“萧萧马鸣”。班马:别马,指友人的坐骑;《左传?襄公十八年》“有班马之声。”杜预注:“夜遁马不相见故鸣。班,别也。”○手挥目送,马亦有情,人何以堪!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诗句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秋日胜春朝”。

“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

“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你看,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碧蓝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绚丽,动作多么矫健,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鲁山山行》原文与译文 梅尧臣

原文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以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回答。

注释:

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②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心意满足。

③随处改:是说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 ④幽径:小路。

⑤熊升树:熊爬上树。 ⑥何许:何处,哪里。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1。

浣溪沙 苏轼

原文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1。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2。萧萧暮雨子规啼3。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4!休将白发唱黄鸡5。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注释:

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2.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3.萧萧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4.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5.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原文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

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 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僵卧 ① 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② 。

夜阑 ③ 卧听风吹雨,铁马 ④ 冰河入梦来。

[ 注释 ]

① 僵(jiāng)卧:挺直躺着。 ② 戍(shù)轮台:守卫边疆(jiāng)。轮台,汉代西域地名,现在新疆轮台县。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③ 夜阑(lán):夜深。 ④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 赏析 ]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有哪些经典的“题跋”?

诗词跋是书家跋于他人或自己撰作的诗词之后的文字。如陆游《跋东坡七夕词(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昔人作七夕诗,率不免有梳栊绮疏借别之意。惟东坡此篇,居然是星汉上语。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学诗者当以是求之。”又如苏轼《题柳子厚(宗元)诗》:“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好奇务新,乃诗之病。柳子厚晚年诗极似渊明(陶潜),知诗病者也。”书家通常在抄录前人时贤诗词或书写自作诗后作跋,或明心迹;或言体会;或加释意;或评影响;或述诗理等,虽片言只语,却也耐人寻味。如书“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可题“此诗非山中人不得手到擒来”,也可以从诗人王维又是画家这一点落想,题“摩诘(王维字)领山水画南宗之首,不知此景可能画出”?(可参见拙文《谈谈落款的内容》,载《书法》1987年第6期)若按提跋方式,也有人将那些用诗词代跋语的作品称作“诗词跋”(即用诗词作“跋”)。如元代张珪《题山谷〈松风阁诗〉》:“阁上松来风有声,高人胸次洒然清。当时诗笔今犹在,抚卷重看眼倍明。”此类题跋又称“诗题”,它与论书诗并无二致,只是书于他人或自己撰作的诗词散文之后,表达了题跋者的感想或评价而已。对一些书写诗词的书法艺术作品,因为书家既观赏其笔墨又欣赏其诗词,故这类题跋往往诗书双评,而且因是诗人书家看诗人书家的作品,故意多精当,所谓“深入自无浅语”也。如苏轼书《黄州寒食诗》后纸有黄山谷题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此跋对苏轼诗书双评,生动活泼又味隽情深,非大作手不能及。明代陈继儒《白石樵真稿·书杨侍御刻苏黄题跋》说:“题跋,文章家之短兵也……苏黄之妙,最妙于题跋”,此言非虚。苏轼的诗词跋最见学问性灵,著名的有《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书鲁直诗后》、《评韩柳诗》、《书渊明饮酒诗后》、《评李白诗(二则)》等。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题跋的古诗 题跋欣赏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题跋的古诗 题跋欣赏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题跋作品有哪些古文

标题:题跋的古诗 题跋欣赏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296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