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语法分析 浅论对联中对仗与语法的关系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对联语法分析 浅论对联中对仗与语法的关系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对联语法分析 浅论对联中对仗与语法的关系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对联文体特点及对仗与声律原理
对联第一个特点上下联字数相等。有些为了某种修辞效果,也可以例外。如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年。袁世凯后面缺一字,说明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句式一般为长短句,类似于词。第二个特点是彼此对仗。分工对与宽对。工对要求词类相当。词分九类,名动形数副虚颜色方位。注意自对。自对就是当句对,即联内自对。有单字自对,如杜老乾坤今日眼,范公忧乐古人心。上联乾坤,下联忧乐就是联内自对。还有两字或多字自对,如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佑民。黄蕉丹荔福我祐民就是自对。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四面荷花与三面柳自对,字数可以不等,但结构必须相应。四面荷花偏正,三面柳也偏正。下联同。自对有三项及多项。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墙对山,芦苇对竹笋,头对嘴,脚对皮,根对腹,重对尖,轻对厚,浅对空,上对间,底对中。三是节奏必须相同。就是说两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节奏上下联都是四七。宽对词性相同词类不同,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鉄无幸诗佞臣。山铁骨臣都是名词,但山是地理类,铁属器用类,骨属形体类,臣属人伦,词类不同,就属宽对。注意借对。用某词甲义的同时,又借词的乙义与另一词相对。分借上借下。上联词语适应下联,叫借上。例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暧玉生烟。沧本为寒意,因与苍同音,这里便借来表示苍,再取苍的深绿色意同蓝相对。下联适应上联,叫借下。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下联永乐用了永远快乐,永乐又用明成祖年号的意思对应上联大明。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红白,指红酒白酒。下联东西既表物件,又表方位,与南北相对。正对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相互补充。山势巍峨,翮鸟不能越过;崖壁峻峭,飞猿也苦攀登。上联极言其高,下联极言其峻。反对一正一反,意思相互映衬。未许田文轻策马,愿闻老子再骑牛。上联未许,是不允许再发生,鄙视孟尝君。下联愿闻,是允许再发生,抬举老子了。前面青山白鉄联也是反对。串对即流水对,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登是为了看,看是登的目的。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上联写庞统的牺牲,下联交待牺牲的动机。无情对。对联仅对字面,命意绝不相同。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以借对取胜。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荷兰对桃李,比利之时对争荣之日。有时无情对,两人为之。曹尚书小犬无知嫌路窄,解缙大鹏展翅恨天低。
对联对仗要求
关于对联对仗要求
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以下是一篇关于对联对仗要求,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字数相等
对联可短可长。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出句)是多少字,下联(对句)也应当是多少字。
如果字数不相等,除极特殊情况,便不成为对联。这是对联最起码的一条要求,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条要求。
2.句式一致
这里所说句式,指句子指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各种音响有一定规律的长短强弱的交替组合,在对联中,可以表示为音义的停顿。相同字数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形式。如五言联的节奏形式就不只一种:
“二三”式 欲知|千古事; 须读|五车书。
“二一二”式 挥毫|列|锦绣; 落纸|若|云烟。
“二一一一”式 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
“一四”式 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3.词性相当
词性,或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
在现代汉语中,词可分为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属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上属虚词。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我们都知道,传统对仗习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宽松的地方。更严格的要求是,名词还分若干小类:天文、地理、宫室、器物、草木、鸟兽、形体、人+事、人伦等等(详见第七讲),一般要求小类相同或相近的词相对
那么,宽松的是,不要求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基本上把现在的副、连、介、助叹等虚词看作一+类,可以彼此相对。
古代划分的“实字”、“虚字”,跟现在的实词、虚词不尽相同。如古代把某些动词和某些形容词归入虚字,所以某些动词与某些形容词相对也是可以的
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分。工对,原则上相对的词要词性和词的小类相同,宽对,原则上也要词性相同。
4.结构相应
这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词和词组构成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动补结构、介宾结构等(详见第四讲)。
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最好是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依此类推。
如不能做到结构相同,也要做到结构相近,如联合结构对偏正结构。对应,至少要求词或词组字数相等,二字结构对二字结构,三字结构对三字结构。
句子的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结构相应,还要求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依此类推。
5.平仄相对
这是对字音声调的要求,使对联念来有抑扬顿挫之感,具有一种音乐美。
汉字有四个声调,分为平声、仄声两类。仄,通“侧”,就是不平的意思。
古代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后三声是仄声。普通话四声,是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前二声是平声,后二声是仄声。(详见第五讲。)
诗词和对联,讲究声调的和谐铿锵,在语句里就要讲究平仄声的适当搭配。
如果一长串的平声字或仄声字,声调像敲木鱼似的,势必显得单调乏味。
因此要求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不重要或次要处的字,平仄可以不拘,重要处(如节奏点所在和句末停顿处)平仄要合乎规定,基本上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有些对联,平仄完全相对。如清顾鼎臣题联: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景;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少对联,平仄基本相对,少数或个别字平仄不对。如福建永定县高陂桥联:
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
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
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
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平
我们都看到了,两句都是一、三字平仄未对,其余平仄完全相对。
对联关于平仄的格律,最重要的是,上联末尾字即上联脚必须仄声,下联脚必须平声。
这是对联的规则,不能违反。(个别对联上联脚平声,下联脚仄声,不是正格。)
这样,一开一合,一抑一扬,从声韵上使对联达到完整的境地,成为一个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完美的对立统一体,让读者读完感到有长长的余音余味。
这是千百年来积淀成的审美惯性。如果违反,上联脚平声而下联脚仄声,
人们看来一般总会觉得别扭或者压抑;如果两联脚同是仄声或是平声,除了极特殊情况以外,人们会觉得不完整,像散文中的两句,而不像对联,给人以颇大的遗憾-。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除“无情对”以外,上下联决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重一轻,相差悬殊,那样,内容的关联就不密切了。
内容相关有三种情况:
(1)内容相近,相互配合。如吉林龙潭山公园联:
龙峰疏柳笼烟暖; 潭水劲松锁月寒。
“峰”与“水”,“柳”与“松”,上昼景,下夜色,相互配合,共同表现龙潭公园的特色。
(2)内容相反,对比映衬。如张焜自题修身联:
酒常知节狂言少; 心不能清乱梦多。
“狂言少”与“乱梦多”正相反,两相对比,更说明节酒、清心的重要。
(3)意思连贯而下,不可中断。如集句联:
弃燕雀之小志; 慕鸿鹄以高翔。
上联语意不完整,直贯下联,显出题旨,表明立大志。
对联内容不相关,短联如:
新年台上演戏; 暑假水边钓鱼。
此联只能说是对偶句,上下联内容不相干。
中联如:焦点,热点,重点,点点皆关国计民生; 足球,篮球,排球,球球都赛水平风格。
此联上下联内容虽有一点关联,但是相距较远。
又如某省的重奖征联(出句征对):
东迎华岳,西接昆仑,南望祁连,北通大漠。越丝绸古道,溯汉武雄风。襟欧亚,射天狼,到此何妨同斟御酒。
尧法昊天,舜承禅让,禹治水患,汤撤鸟罗。显燮理嘉猷,施庙堂铁腕。念台澎,除硕鼠,清时正好共品龙芽。
下联虽然立意严正,措词典雅,但是内容与上联相距远,与征联主旨无涉,被拔为获奖者第一名值得商榷。
上下联内容如果轻重悬殊,即使词语能对仗,也不合乎对联的.要求。如:
回复
万仞高峰惊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下面我们在来学一下《六要素》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回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
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 -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大家都看到了,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念-临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指根据语意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节奏)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音步)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见六禁忌)。
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
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
;对联新手启蒙教程五:对联的对仗
一,结构相称:
关于这一条,联律通则上是这么写的:是指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及虚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说得不太好懂。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上看,这一条说的就是,对联上下比竖向对应位置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尽可能一致,即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等。 举几个对联实例分析说明下:
大漠/孤烟/直;(直为古仄音)
长河/落日/圆。
大漠对长河,孤烟对落日,都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的词组。句法上,上联大漠是定语,孤烟是主语,直是谓语;下联长河是定语,落日是主语,圆是谓语。
南檐/纳日/冬天/暖;
北户/迎风/夏月/凉。
南檐对北户,冬天对夏月,都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纳日对迎风,是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句法上,上下联前四字与后三字都是因果关系。南檐与北户都是主语,纳与迎都是谓语,日与风都是宾语,冬天与夏月都是主语,暖与凉都是谓语。
值得注意的依然是,古人在诗词、对联的对仗实践中,只是立足于字的虚实死活的相对,他们并没有我们的现代语法,所以几乎没有涉及词和词组的概念,更没有涉及短语和句子的概念。所以,对“结构相称”这一条的把握,主要应该侧重于上下联词语结构的对应,再进一步,就是适当调整词义配合、词序排列和修辞运用等方面,使上下联各方面都呈现一种对称的平衡。至于对这一条的把握尺度,则是“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并非强求必须完全一致。 如:
此心/平静/如流水;
放眼/高空/看过云。
上联的主语是“此心”,而下联的主语确实省略了的“我”,“放”是谓语,“眼”是宾语。
。。。。。。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对联语法分析 浅论对联中对仗与语法的关系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对联语法分析 浅论对联中对仗与语法的关系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