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朗读技巧和方法 古诗朗读技巧举例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古诗朗读技巧和方法 古诗朗读技巧举例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古诗朗读技巧和方法 古诗朗读技巧举例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朗诵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1、深刻理解诗歌,确定感情基调。
拿到一篇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比如,磅礴大气的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岳飞的《满江红》;悲伤惆怅的如李煜的《虞美人》、《相见欢》。 深刻理解诗歌的内容基调之后才能确定用哪一种感情去朗诵比较合适。
2、使用标准普通话,吐齿清晰。
普通话在诗歌朗诵中很重要,一定要注意发音准确,分清楚“f”和“h”、“b”和“p”、“n”和“l”、前鼻音和后鼻音等的区别,不然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一口带着陕北口音、椒盐口音的普通话一出来就直接毁了。
3、适当停顿。
好的朗诵是要适当停顿的,朗诵不是要求一口气不喘的背诵下来,在每个句子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都是需要适当的停顿的,不是仅仅只在标点处停顿,如曹操的《观沧海》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朗诵,一般都在舞台上,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技能。要有优美的语音、端庄的仪态、丰富的表情。朗诵者还可以适当化妆,可以运用灯光布景,可以进行配乐。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增强朗诵艺术的表演效果。
只要是朗诵,即使是在小的范围内进行,都会带有表演的性质。朗诵者要向听者显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口语艺术才能,听者总要对朗诵者的文学修养、口语才能和表达效果等进行评价,这些都具有表演活动的明显特点。
古诗词的朗诵技巧
在朗诵表演中,古诗词朗诵主要包括格律诗和古词。格律诗分为律诗、绝句两大类。全诗为八句的称为律诗,全诗四句的称为绝句。律诗中每句五字的称为五律,每句七字的称为七律;同理,绝句分为五绝和七绝。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古诗词的朗诵技巧,欢迎借鉴参考。
一、奠定基调
基调,从文本的角度看,是指有声语言创作的基本格调、整体情调。
诗词内容本身有自己的基调,是朗诵者创作的依据,但通过有声语言的二度创作,作品便有了朗诵者赋予的第二基调—— 朗诵基调。
朗诵基调和诗词自身基调一般来说基本保持一致,当然,因受时代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不同朗诵者对同一文学作品必然有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的差异有时会导致朗诵基调和文本基调的偏差。但这种偏差与艺术效果的好坏无关,对其评价则见仁见智。
这里,我们主要从作品本身出发,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朗诵基调。如何奠定基调,主要从诗词背景和内容特点两部分来把握。
诗词背景
了解背景,主要是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艺术家的个人经历与艺术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创作客体来说,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创作不能离开客观现实社会生活;从创作主体来讲,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受着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也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实践和生活经历密不可分。一个作品的诞生,必然是艺术家世界观、价值判断、情感、经历等的综合体现,了解其背景,可以加深朗诵者对作品的理解。
以陆游的作品《钗头凤》为例。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悲剧。据史料记载,陆游年轻时娶了唐婉为妻,两人恩爱万分。然而陆游的母亲对唐婉颇有意见,最后强迫二人分开。十年后,陆游重回故地,在沈园却意外遇上了许久不见的唐婉。再次见面,往昔夫妻恩爱的画面再次浮现在陆游脑海中,陆游一时间感慨万千,在沈园的墙壁上创作一首《钗头凤》。对于封建礼教,陆游身在当时的时代无力反抗,他透过自己的作品将所有悲伤、无奈的愁绪发泄出来,也使《钗头凤》流传千古。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内容特点
了解作品的背景之后,再来看这首词的内容。“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是作者回忆往昔与唐婉偕游沈园时的美好情景。第二句“东风恶,欢情薄”,描写的是俩人离异后之事的无限悔恨,感情非常沉痛。“春如旧,人空瘦”这句,作者从回忆和悔恨转入了现实,风景依旧,但人已不同,惆怅之情溢于其中。“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通过对景物桃花、闲池的描写,来衬托物是人非的现状,三个“莫”字中,陆游无奈叹息之情跃然纸上。
通过对背景和内容的把握,可以很快确定整首词的基调,整首作品沉浸着情怨和无奈,凄凉和悲伤,既有对前妻的相思之情,也有对现实的苦闷之绪,这样在朗诵时就可以更准确的进行表达。
二、划分音步
古诗词有着优越的先天朗诵条件,它们押韵、讲究平仄、节奏规整、句调抑扬顿挫,在古代都是可以唱的。“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说的就是柳永的词,到处都有人唱。然而,这也需要注意一定的节奏、技巧 ,以免矫揉造作、平淡乏味、千篇一律。
音步是指一句诗中运用停顿等方法划分出来的段落。由于音步的存在,朗诵中抑扬顿挫的效果更为明显,并有助于节奏的产生。
音步的划分在格律诗中尤其重要,格律诗除了每5字或7字之后的停顿外,一般可以有“二二一二”和“二二二一”等的划分。
我们以孟浩然作品《过故人庄》为例: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二一二,二一二)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二二一,二二一)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二一二,二一二)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二二一,二一二)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读的时候,要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三、其他技巧
1.重音
重音是指在朗诵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只是其中一种,拖长、快中显慢、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
2.停连
停连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出是连接。
3.节奏
节奏并完全是指速度,速度只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朗诵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大概有:紧张型 —— 急促、紧张、 气急、音短;轻快型 —— 多扬少抑,轻快、欢畅;高亢型 —— 语势向高峰逐步推进,高昂、爽朗;低沉型 —— 语势沉闷、语速缓慢;凝重型 —— 多抑少扬,语音沉着,坚实、有力;舒缓型 —— 气长而稳,语音舒展自如。这几种技巧通常是综合运用的。
我们以李煜《相见欢》为例:
相见欢
李 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是无人共言,形单影只,所以语调要又冷又静,略带幽怨之情。在“无言”后做适当停顿,制造幽怨、沉重之感。“月如钩”,“钩”字要读的稍重、短促,并向上升,表现出诗人幽冷寂寞的内心、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在“梧桐”处顿歇,前面稍快后面稍慢,前面声音响亮实在,后面声轻气多,使用快中显慢、虚实互转的技巧,使听者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震动。“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将两处逗号大胆舍弃,突破标点符号的限制,制造千丝万缕的、千愁万绪的连绵感。“是”之后做长时间停顿,给听者思索、体味的时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前面稍快后面稍慢,前面用实音,音响亮、实在,后面用虚音,音轻而气多,运用快中显慢、虚实互转的技巧,给听者荡气回肠之感。“滋味”后做较长时间停顿,体味这种凄苦愁思;“在”后适当停顿,突显哽咽伤心之感;“头”延长,造成意犹未尽之感。
朗诵时,为了感情的需要,应大胆突破标点符号的束缚,让有声语言的”标点符号“取而代之。这是克服朗诵呆板念字弊病的有效方法。停顿并不是思想感情的空白和中断,恰当的停顿可以补足有声语言的未尽之意。所以要听到好处,连到好处。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最精细、最灵动地感受语词,真正提高朗诵水平。
中国古诗词朗读技巧
1.古诗词的朗读技巧
《水龙吟》词牌的格律
水龙吟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第九句第一字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
【定格】
仄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平仄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韵)。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中仄(增韵),仄平平、中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中平平仄,中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
【变格】
中平平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韵)。
中平仄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韵)。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中仄(增韵),仄平平、中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中平平仄,中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蝶恋花,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 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词牌始于宋。双片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正体,上下阕第四句尾三字可以用“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古代诗词朗读讲究韵律美,但由于唐宋以来,语言的变化,许多的字音已经面目全非,故有人提倡用地方方言依声律朗读
2.古诗朗读的技巧
诗词是最常见的文学形式。
它以凝练的语言、强烈的感情、飞腾的想象、和谐的韵律、深邃的意境来高度集中地反映现实生活。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诗歌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朗诵的技巧也不相同。 一、格律诗的朗诵技巧 一般意义上的格律诗,指中国古典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
“格”是格式,“律”是声律,声律包括平仄和押韵。格律诗对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都有严格的要求。
根据诗的字数和句数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种,即律诗、排律和绝句。 律诗:有五言、七言之分。
五言律诗每首为八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十个字。排律:也叫“长律”,至少在十句以上,有长达一二百句的,多是五言,七 言的很少。
绝句:又叫“截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之意。 绝句也分五言、七言。
五言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1、格律诗讲究平仄、押韵与对仗。 平仄,是根据古代汉语的声调来确定的。
律诗的平仄格式是固定的,形成几种格式。“平”,在古代汉语中指“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则指“阴平”和“阳平”。
“仄”在古代汉语中指“上声'、“去声”和“人声”。而在现代汉语中指“上声”和“去声”。
诗歌的平仄交错,可使声调多样化,使人听之和谐悦耳、音韵铿锵。 对仗,就是在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每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一联的前一句 叫做“出句”,后一句叫做“对句”),把同类性质的词依次并列起来,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绝句不讲究对仗,用不用对仗都可以)。
对仗的种类有很多种。 押韵,指把同韵母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对句”的句尾处)押韵 不止是律诗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也是一般诗歌所应具备的共同特点。
总之,格律诗讲究平仄,注重对仗,注意押韵,有自己的声律美和形式美。2、2、格律诗的朗诵要划好语节。
凡格律诗都有一定的句数和每句的字数,它是用明显的格律来包容凝聚的思想感情。因而,我们在朗诵前,应参照诗句的具体语义及每行字数划分为一定规格的语节来表现它。
语节,相似于音乐中的节拍,每一语节中字数多,字的疏密度就小,反之,字数少,其疏密度就大,这就形成了语流速度的不同。 中国古典诗歌的节奏比较规整,节拍感很强,它们都体现在语节上,而语节的存在正是格律诗的重要标志。
不同的格律诗有不同的语节划分。 因此,划好语节就成为朗诵格律诗的第一步。
下面我们重点来看看五言和七言绝句、律诗的划分情况。 中国古典诗歌中每句都有一定的“顿数”,并有规律可循。
一般“五言诗”是每句两顿,每顿两个字或一个字,并且主要是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而“七言诗”则比五言诗增加一顿为每句三顿,其主要是第五个字或第七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
实际上,格律诗的节奏主要在于平仄格律,而平仄的安排又是与“顿”相结合的,在顿与顿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语节。 照此说来,我们无须再自划语节了,按照以上划分规律不是可以了吗?诚然,照此规律朗诵是可以的,它可有较强的韵律感、品味感与吟诵感,有时,还可有力地点指诗眼。
但有时会破坏诗句中语义的完整性。因而,从这一角度出发,有些诗可以减少顿数,将五言诗改为一顿,将七言诗改为两顿。
这样,可以使诗的末尾语义完整,让人听得更清楚。 例:李白的《静夜思》可划分为两种: (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二)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例:《早发白帝城》 (一)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以上五言诗和七言诗究竟划分为哪一种更合适,可根据诗文的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用在古诗词赏析中,可用第一种划分稍好些,因它能较好地体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特征。而在一般朗诵中,用第二种划分较好些,因它能较完整、清晰地体现诗义,朗诵起来也不过于死板。
尤其在诗句的最后三个字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概念时,就更需要用此种划分法来朗诵,否则会因形害义。 3、押住韵脚 在诗句末尾韵母相同的字称为韵脚。
马雅可夫斯基曾说:“没有韵脚,诗就会散架子的。韵脚使你回到上一行去,叫你记住它,使得形成一个意思的各行诗维持在一块儿。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押韵更是极为重要的,没有韵脚难称格律诗。韵是诗歌语言音乐性的重要条件。
例如《春晓》。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
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
3.古诗词的朗读技巧
《水龙吟》词牌的格律 水龙吟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
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第九句第一字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
【定格】 仄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平仄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韵)。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中仄(增韵),仄平平、中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中平平仄,中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 【变格】 中平平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韵)。 中平仄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韵)。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中仄(增韵),仄平平、中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中平平仄,中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蝶恋花,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 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词牌始于宋。
双片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双调,上下片同调,押仄声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古代诗词朗读讲究韵律美,但由于唐宋以来,语言的变化,许多的字音已经面目全非,故有人提倡用地方方言依声律朗读。
4.诗歌朗诵技巧都有那些
以下为您列出了诗歌朗诵中常用到的朗读技巧: 1、熟读诗——掌握作者:把握作者对诗篇的创作理念及构思,是最好且最直接的方式。
2、深刻解诗:「解诗」并不是照着字面上的意义分析一下就够了,除了掌握作者外,而是要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基础,努力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动机。 进而分析每段,每句,甚至每个字的内在意义。
不仅这样,而且要把诗内所含的思想情感,逐渐变成自己思想情感的冲动,直到情不自禁不能不说的时候,再开始朗诵。 3、掌握基调:「基调」就是朗诵时整首诗的「主题意识」、「主题呈现」的整体方式。
诗的基调可能是忧伤的、愉快的、励志的、哀恸的等等。 4、入诗:首先入诗的应是朗诵者。
朗诵者因着深刻理解诗句而深受诗意感动,而后藉由丰富且适切的声情表达方式,感动了自己,最后感动了听者,双双进入诗境之中。 5、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叫做重音。
同样的一句话,如果重音不同,表达出来的意思也就不同。 。
5.诗词朗诵的技巧怎样提高
1.选好作品深理解 诗歌。
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格律诗和自由式。格律诗,也叫旧体诗,广义上还包括词,统称古诗词。
自由诗又叫新诗,在我国,新诗主要是从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的兴起和西方诗歌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不管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作为专业考试朗诵之用,首先就要选好作品和深入理解作品。
因为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适合朗诵。选好作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作品一定是自己喜欢的,别人推荐的作品即使再好,但是朗诵者本人没感觉,调动不起朗诵的愿望,那也不适合来朗诵。
第二,作品内容便于理解,不能深奥难懂。看着都费解的,朗诵出来效果也不会好。
第三,语言要琅琅上口,诗作本身韵律感强,有较鲜明的节奏起伏变化,形象生动,容易产生一定的冲击力。第四,感情挚烈,具有一定的变化幅度和对比。
第五,篇幅适中,不宜太短或太长,要有完整性。一般不要选择节选片段的作品。
选好了作品,还要在深入理解上下功夫。深入理解包括既要吃透作品的原意,还要了解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写作背景,还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他其他相关的作品,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了大概的意思就上场朗诵。
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的,往往表面浅显易懂的句子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这是表面化的理解所体会不到的。深入理解有一点就是准确把握诗所反映的特定时代的情绪并加以准确表达,如果不对以上那些背景的东西加深了解认识,表达出来就可能是一种当下时代的情绪,这就不准确了。
2.感受意境有真情 意境是指诗歌等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不管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如果没有意境就很难说是好诗,朗诵者表达不出意境,也就不算是上乘的朗诵。
无意境的朗诵,情浮意浅,声音形式怎样变化多端,也弥补不了这根本上的缺欠。感受意境,要求思索、想象、回味、憧憬,紧紧抓住具体而微妙的构思与变化。
同时,要在此基础上,引发浓烈的感情,并做到"因境抒情".第一,诗歌往往充满了比喻和象征,如果不从意境感受着眼就往往使人眼花缭乱,如堕入云里雾中,不得要领。第二,诗的语言较为凝练的特性,在诗作中显现出万千气象,不感受意境,只是局限于文字,诗昧就无从表现。
第三,诗的语言又具有跳跃性,更增加了诗歌的容量。朗诵者如果表达不出诗的跳跃中的内在程序,把一个个句子平摆浮搁地读出,意境也就无从表达了。
第四,因境抒情,从全诗的整体出发,在意境需要的前提下引发,避免片段感。以《囚歌》为例。
作者身陷囹圄而不屈,面对利诱而不惑,豪情壮志、气贯长虹。人的身躯与狗洞,"自由"与永生,简洁鲜明的对比,造成了恢宏高远的意境。
在朗诵时,必须提挈全篇,以具体的、形象的比喻和象征传达出意境的可感性,发挥意境的感染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朗诵最忌讳脱离整体意境感受去图解比喻和象征,致使诗歌的朗诵有貌无神。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在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知,人的躯体,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期待着,地下的烈火升腾,让我和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将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比如,"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是诗人转述自己的所听所感,而并不是由一个说客出面,所以,在表达中充满了憎恶、否定的态度感情,从而也更增添了诗人赤诚的内心。
如果朗诵者忽然以敌人的语气,甚至某种怪腔怪调表达,那意境便顿然消失。还比如,"我将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本是表达诗人的热烈期望,深沉内在,自励自勉,如果朗诵者为加重语气分量,采用上扬语势,像是在发出号召,就会破坏应有之意境。
因此,意境,必须从整体把握,避免落人图解式的歧途。3.把握基调重节律 基调是指全篇总体的思想感情运动显露出来的色彩和分量,是总的态度、感情的倾向,节律就是指诗歌及其朗诵的节奏和韵律。
基调是全局性、整体性的问题,既要注意总体的色彩,即基本的态度、基本的感情,基调总的色彩制约着每个具体的句、段、行的表达色彩;同时,还要注意总体的分量,即态度的轻重程度,感情的浓淡程度。把握准了基调,也就把准了朗诵的总的色彩和分量,即总的倾向、方向和意向。
基调的确定,特别强调对文字作品的整体感受,然后细化为群体和个体的具体感受。最终形成整体对个体的统摄关照,个体对整体的呼应。
基调的声音表现,虽然离不开音高、音长、音强,但更强调音色的变化,如明暗、松紧、抑扬、顿挫的自如弹动,鲜活铺陈。把握准了基调,朗诵就有了基本的方向,就不会偏离基本的方向。
节律是诗的生命,也是诗歌朗诵成功的关键。格律诗由于字数一定,在朗诵时应体现出这一特点,使听者感觉出这一点,这很重要。
停连不能打破她的格式,不能打乱重新安排,也就是说,文字语言中的标点符号同朗诵时停顿的位置是一致的,不能显出字数似乎不一定的样子来。另外,格律诗还应体现出语节一定。
语节含有音步、节奏的意思。语节一定,在诗的格律上表现为句中词的疏密度大体相近。
不同的格律,有不同的语节安排,也不能乱来。如五言绝句分为两个语节。
6.诗歌朗诵技巧都有那些
朗诵艺术中的一般语言技巧 一、停连 1.停顿包括:文法停顿、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情感)停顿。
● 文法停顿:第一种按照行文的标点符号进行停顿,第二种由文章结构决定的,这种停顿是为了表示文章的层次,段落,部分等所作的停顿。停顿是有思想,有内容的,并不是空的。
● 语法停顿:由句子的语法结构造成停顿。①某些介词前面或后面②方位后③动词后④某些连词前面或后面(因为,如果,和等) ●逻辑停顿:一般较短,只相当于顿号所作的停顿。
有强调性停顿,并列式停顿,呼应性停顿(有些词具有领属关系,比方说,是、想、要、有、像、如等,其后要停顿)领词,尾词停顿。 ●心理停顿:由心理情绪决定的,常有激发诱导的意味。
达到的效果“此时无声胜有声”“虽无言,却有情;虽无声,却意无穷” 例如:美丽的梦 / 和美丽的诗一样, 都是可遇 / 而不可求的, 常常在 / 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 / 出现 ——席慕容《初相遇》 2、与停顿相反的一对观念——连贯(用~表示) 朗诵过程中,思想情感一直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在意思延续或激情澎湃的地方,必须一气呵成,这就需要用语流连贯的表达技巧。 例如:你的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二、重音——重音的读法 1、低中见高法:就是把要强点的字词读得重一些,响一些。
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2、实中转虚法:虚声指声轻气多的声音。
采用重音轻读的形式。 3、快中显慢法:把某些字词的读音有意拉长,形成拖腔。
4、连中带停法:运用停顿来突出重音,几乎每个主要的重音都离不开它。 三、节奏:节奏是在一定思想感情起伏的支配下,呈现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音形式的循环往复。
基本要领:句首不同起,句尾不同落,句腰不同峰。 例:《最后一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沉稳型 《春》《天上的街市》 ——轻快型 《沁园春 雪》《济南的冬天》——舒缓型 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诗歌需在不断的诵读中方能体现其神韵,现代诗歌更是如此。
一般来说,朗读现代诗歌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如徐志摩的名诗《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二、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稍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就要力求平稳、不紧不慢。”
如我们今天学习的 《我爱这土地》的语速要慢一些。 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
把握好诵读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好“音步”,产生鲜明的节奏感,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 再以《再别康桥》为例: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整节诗比较轻柔,但轻柔之中依然有强调部分。其中,红色词可稍读重一些;而下画单线部分的三个“轻轻”虽然属于这节诗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
那么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这样,两种强调处理,各有不同,一种重读,一种轻读拉长,“歌”的韵味便出来了。
四、根据语境,正确处理诗句的停顿。这样才能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 有时则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
总之,现代诗歌诵读,具有很大程度的表演性。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投入真情,反复吟咏,方能读出诗歌的感染力,用诗歌特有的魅力打动读者。
四、语气:包括诵读的抑扬(语势及语调)、顿挫(停连)轻重(重音)、徐疾(节奏)等的变化。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古诗朗读技巧和方法 古诗朗读技巧举例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古诗朗读技巧和方法 古诗朗读技巧举例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