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 诗词 古厝的诗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古厝 诗词 古厝的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古厝 诗词 古厝的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古厝的南安古厝
南安古厝又称大厝,作为泉州三邑之一的南安,自古以来便是著名侨乡,衣锦还乡的华侨在故乡留下了兼具闽南传统特色和西式洋楼特点的古厝群。其中最有名气的要数南安蔡氏古民居和观山番仔楼了。
蔡氏古民居,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官桥镇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棱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大观园”
位于石井镇的中宪第,又名“九十九间”(实际为112间)也称大厝内,面积7780平方米,白石红砖围墙,主体建筑为五进宫殿,附设书院,演武厅,梳妆楼及花园,至今整体结构保存完整。2001年1月20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入选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南安著名华侨林路修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林路大厝也很出名,享有“有林路富,无林路厝”的美称。
林路大厝,位于泉州市南安省新镇满山红村后埔自然村,是泉州闽南古民居的代表之一。林路为新加坡著名华侨建筑家,其故居俗称林路大厝,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约6.5亩,由多座建筑合成一整体建筑群,共有大小房间九十九间。墙为花岗岩和红砖结构,梁柱有钢筋水泥与木构混合,硬山式与歇山式屋顶,穿斗式木构架,地面铺饰进口花砖。装饰富丽堂皇,具中西结合建筑风格。
池塘湖大厝和池塘湖番仔楼,位于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泉州府南安廿四五都山腰郷(今观山村),素有“闽南古厝大观园”之称。池塘湖大厝和池塘湖番仔楼是清中宪大夫、印尼著名商界领袖李功藏(1860-1928年,讳耀垣,字稳成,一字功藏,紫亭其别号)回郷艰难缔造。
池塘湖大厝于清光绪庚寅年(1890年)印尼商界领袖李功藏回郷建造;建筑之时,访精工,聘良匠,艰难缔造而成。落成之时,安金刻柳,画栋雕粱,檐牙高啄,燕脊飞天。竣工于清光绪乙未年,历时五年,占地一亩多。让人惊叹的是那些精美的石雕、木雕。厝内花罩、飞罩、花窗、浮雕饰物等工艺运用普遍,许多石构件、木构件都实属难得一见。凡是海里游的,山上跑的,龙凤鱼虾,花草鱼鸟,这里都能找到,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刻工精细,刀法流畅。大厝厅堂名家诗文书于屛,观察选魁选元匾额悬于堂,木斧木刀列于侧,人文华彩、肃穆庄严。形似殿宇,富丽堂皇,锦屋华堂兮,蔚为壮观。
池塘湖番仔楼是清光绪己亥年(1899年),李功藏回郷建中西合璧的池塘湖番仔楼,建筑所用图纸均由享誉海内外中原地区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傅维早和著名印尼荷裔建造师联合设计,所聘工匠先养三年进行考查,所选材料务求精良,“每一块墙砖、柱石,都是手工打磨而成的,屋内的地板砖则是千里迢迢从南洋运来的”,番仔楼四四方方,上下两层,共五十六个拱,线条硬朗。可细看它那些西式拱形廊柱,用料却是闽南的红砖,屋里铺着南洋特色瓷砖,走廊过道则是花岗大石条打造。为了使拱牢固坚实,当时没有水泥,就用石灰和红糖加工成粘合剂,然后砌拱。还有那个屋顶,有些像宋式的歇山顶,屋坡柔和流畅,角翘简洁平缓,给大厝增添了舒展大度的气魄。观山村池塘湖番仔楼全部工程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历时十年,耗资10万两白银,池塘湖番仔楼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李功藏建厝时,之所以定下了“外西内中”的建筑风格,是与他在印尼做生意的经历分不开的。建造此楼,故名“番仔楼”。
什么诗句形容曾厝垵
环境
曾厝垵,坐落在环岛路旁的一个小渔村,名气远没有鼓浪屿大,但是也正因此才得以保留那份最原始的美好。
在这里,坐落着十年时间里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生的一百多家客栈,各有风格,各有情调,价格却比鼓浪屿便宜的多。
在这里,除了游客,还能近距离接触居民的生活,这里融汇了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更有厦门独有的,香火旺盛的妈祖崇拜。
在这里,建筑颇有特色,不论是红砖古厝和南洋风格的“番仔楼”都书写着华侨遗风,随处可见的铁花和瓷砖也为这里平增了一份感觉。
历史
历史上的曾厝垵一直是作为农村而存在的。那里的人们以打渔和出租房子为生。曾厝垵的村民“男渔女耕,男人出去打渔,女人留在家里耕田带孩子。
渔村的形成,大抵是因为依山傍海的缘故吧。背靠高山,面朝大海,渔村的日子一开始过得自由而惬意。明初,厦门城建起来之后,身处厦门港南部的曾厝垵也成了军事要冲。清代更是设水师驻守于此,辛亥革命后国民党的“海军航空处”和飞机场也在这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曾厝垵军事要塞的区位作用渐渐失去。
九十年代初,曾厝垵人还喜欢把抗日战争和两岸对峙时期的事情挂在嘴边。日本人从五通上岸后,对曾厝垵村进行残忍的屠杀,至今仍是老人们心头的抹不去的痛苦回忆。而两岸对峙时期的故事,则显得有些无厘头:农民在海边劳作,冷不防地有颗炸弹飞过来,停在脚边,幸运的便逃过一劫,如果运气不好,就“壮烈牺牲”了。虽然离奇,但从曾厝垵人的嘴里说出来,又是千真万确的。
曾厝垵的奇闻绝不都是沉重的,1929年,曾厝垵飞机场曾迎接了“中国第一个单人驾机飞越欧亚大陆的飞行员陈文麟飞机的降落。陈文麟的“厦门号”飞机从伦敦起飞,途径欧亚十几个国家,行程1.5万多公里,在5月12日飞抵厦门。当年这个事件,成为海内外媒体的热谈,更别说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曾厝垵村民。
叹岁月如歌,往事如烟,这里的一切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今,曾厝垵被列入城区改造范围,规划建设成为厦门东南海滨的文教、疗养、旅游、居住区,建设安置房、片区市政道路、公建配套、集中绿化景观等。而曾厝垵的自然村岁月,只能留在人们的回忆里了。
艺术
它的多重文化、它的多种信仰,它的历史多变,以及它的城乡定位……总之,每当从它身旁路过时,都无法在脑海里快速地浮现出一个准确的词汇来形容它:是农村,还是城区,抑或是城乡结合部?似乎都不是。也许,这是一个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在某个时段的状态,是一个有过辉煌历史的乡村投影在这个时代的背影。也许在十年之后,它已经如同厦门其他片区一样,找不到原本的乡村气息了。
漫闽慢品 ▏榕树下,小河边,埭美厝相连
行者无疆tj 文/摄影
(埭美村标准的建筑)
埭美村,坐落在漳州龙海区,九龙溪畔,环抱于鸡笼山、大帽山、峨山之中,四面环水,古榕遍植,年深日久的古厝整齐排列, 有“闽南第一村”的美誉。
(古厝相连,灯角辉映)
只一个“埭”字,便勾起我的求知欲,又闻听是座古村落,更添一份好奇心,偌大个漳州,也仅选这一处游玩。 班车只到高速边,进村小路还有5里远,搭乘一辆路过的货拉拉,直载到村边的小桥。因是四水环护,埭美形若小岛,漫步过桥,一株古榕伞盖笼阴,树下翁婆拉着闲话。我不急于深入村舍,在傍水小路上巡行,岸边有笠翁垂钓,埕上有鸡鸭悠游,旧祠堂朱门虚掩,新花色篱畔翘首,仰望那一排排翘檐飞角玲珑在蓝天下,真是一座特色独具古村落。
(古厝里生活的老人)
先是绕村一周,找寻那棵300年历史的跨河古树,登上供奉神兵神将的营寨,拜拜妈祖(天津也有妈祖庙)和观音,在龙舟划过的水荡边掬水。后在厝群中穿行,欣赏着硬山式燕尾脊的闽南四合院,登堂入室与老者聊天,在水边小店品尝阿娇的麻糍, 于感官上丰富了对建筑风格的认知,于人文上加深了对乡风里俗的了解,这畔古厝粹集了丰富的看点。
(300年的古榕树,根在河这边,枝在河那边)
1、埭美古厝,是平等理念的诠释。
目下我们的社会正在倡导共同富裕,其实,有近600年历史的埭美村,早就做过这方面的尝试。自明景泰年间建村伊始,陈氏宗族的先人们立下古训,整个村落,不分家境贫富,成员多寡,进村早晚,地点远近,都按相等宅基,统一规制,共同朝向造屋,即两进四开间的四合院,历代沿袭,不得有违。诞生了井然有序,互通有无,既体现闽南建筑的精巧构思,也蕴含守望相助、和谐共处理念的埭美村。举一例为证,整个古厝院院相连,门门相通,遇雨天穿房过户于檐下,从村头行至村尾可不使身湿。打破了传统古建拘泥一家,封闭氛围的旧观念,在开放的形式下求得理念上的平等。
(四面环水的埭美村,古厝倒影,天水之间)
2、埭美古厝,是建筑格局的持守。
整个村子的建筑风格是:硬山式燕尾脊的闽南四合院,全村的房屋格式、规模朝向、高低装饰,直至建筑材料,都由族里统一规划设计,被称为“一张规划管五百年”。全村房屋276间,明清古厝四行三纵49座,一律坐南朝北,其余为后仿的新房,一律坐北朝南。高处望去,飞檐翘角齐指天空,韵律感极强;屋顶埕面红瓦红砖,色彩感炫目。那精细的木质构建和功能齐备的院落布置,粉墙、木雕、砖雕、泥塑、梁拱、窗花,精粹了埭美村独有的建筑风格。这种历沧桑而不衰,经子孙而坚守的活态遗存,丰富了历史也辉耀在现实。
(一间间古厝相连,一座座院落相牵,联络起乡情,连绵着岁月)
3、埭美古厝,是闽南乡风的范本。
埭美建村近600年,古厝新房,兴而不废,陈氏家族,繁衍生息,靠的是忠厚传家的理念和诗书育人的文脉,它将自然环境、建筑风格、礼俗传承综合为一体,完美展现在闽南大地上。
(古老的岁月,消磨的时光)
以朴素的风水理念安排村落的布局 ,依山环水营造桃源氛围,镜河鉴光消弭大鹿山杀气,为避“火势”开挖七重港水。
以随处可见的遗址遗迹来鉴古知今 ,古码头、古学堂、古炮楼、古旗杆等佐证着历史;节孝坊、冰清玉洁、松骏竹操、天后宫迁建等相关石刻碑刻记述着渊源。
以“勤读乐耕”的祖训涵养绵绵文脉 ,古有举人,今有博士,跃龙门,耀贤德,文脉氤氲。建“家风堂”,颂族史,展家珍、说掌故、传格言,继往开来。
以地域特色的乡俗丰富着非遗文化 ,“芗剧”、锦歌和端午赛龙舟,长盛不衰;传统美食绿豆粉棵、麻糍、甘蔗酿酒,手艺称绝;抢新娘、社火、游神、“三朝清蘸”拜观音等十几个活态民俗节,凝情聚力;祭祖习俗,包括家祭、墓祭、祠祭(春祭和秋祭)、杂祭,源远流长。
(祠堂里大门,迎春秋,闭风雨)
临别之时,登上村边的高楼俯瞰这片厝落,远山环翠,近水粼粼,红瓦的屋宇翘檐飞天,那种不屈的昂扬,那色厚重的沉淀,那排整齐的凝聚,那息榕树的风语,让我难舍望中,不忍离去。
(年深日久的妈祖庙)
注释:
1、埭,音代,意为土坝,镇的意思,多用于地名。
2、埕,音成,闽南方言,指房子正门前的空地。
3、厝,音错,福建沿海称家或房子为厝。
攻略:
漳州班车站乘K6,去龙海方向,普贤新苑下,转龙海7路至东园村站下,步行5里进村,参观免费。
(埭美村鸟瞰。照片来自网络)
(和村里的耄耋老人合个影,沾沾福寿的喜气)
(祠堂的守候人,管理着埭美村的过去、现在、未来)
(开窗迎和气)
(院重重,门深深,一束阳光古到今)
(午后的巷子)
(埭美村的窗景)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古厝 诗词 古厝的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古厝 诗词 古厝的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