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古诗词歌曲研究现状 国外古诗词歌曲有哪些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国外古诗词歌曲研究现状 国外古诗词歌曲有哪些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国外古诗词歌曲研究现状 国外古诗词歌曲有哪些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以古诗为歌曲的流行歌曲
王菲 《水调歌头》
邓丽君《在水一方》
毛宁《涛声依旧》
廖百威《白云深处》
李进《巴山夜雨》
毛宁《大浪淘沙》
吴涤清《烟花三月》《朝云暮雨》
王力宏《花田错》
刘德华最近的MV《继续谈情》中也加入了粤剧元素,曲风悲怆雅致,歌词更唱出“泪似帘外雨点滴到天明”这句经典的粤曲唱词。
《新鸳鸯蝴蝶梦》——部分选自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
1、
寂寞沙洲冷
词:陈信荣曲:周传雄
------
自你走后心憔悴
白色油桐风中纷飞
落花似人有情这个季节
河畔的风放肆拼命地吹
不断拨弄离人的眼泪
那样浓烈的爱再也无法给
伤感一夜一夜
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
是慌乱占据了心扉
有花儿伴着蝴碟
孤燕可以双飞
夜深人静独徘徊
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
仍然捡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
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是一张《淡淡幽情》的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是《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有台湾名声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杨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是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这首词其实在大陆也有多个谱曲版本,映象最深的是在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后来为武松跳楼的那个,就曾弹唱了这一曲。但这些多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与流行隔着一段距离。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也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要说的是,很多拿来主义的诗词歌曲,较为普遍地被运用在反映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恰到好处来表现或烘托剧中人物的一种情绪或胸怀。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岳飞的《满江红》,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和其他一些与岳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曾被谱曲配唱,最有名的可能要数张明敏的那个版本到了。香港的武侠剧和历史剧中是最爱用这类作品的。而大陆方面,则多在表现某一主题的文艺活动中,喜欢讲一些相关的唐诗宋词谱曲演唱,比如孟郊的《游子吟》等,来表现一种既定的主题,籍诗词的影响力与歌曲的感染力来引导听众进入状态,从而受到预定的效果。另外一首广为传唱的则是徐小凤的那首《别亦难》,用的是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诗宋词构成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并成为其创作的一种表达方式.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体的广泛性.许多现代的流行词作人,更是希望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这与她一贯苦恼经营的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也非常配合她所创作出的各种形象,一派的诗情画意,不食人间烟火状。
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的领军人物。他又一个颇有吴市影响的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毛宁)、《白云深处》(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进),单从歌名上来看,已经是和古诗词有扯不断的联系了。《涛声依旧》中他分别用到张继的《枫桥夜泊》(“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白云深处》则分别用到“白云深处有人家”还有杜牧的《山行》(“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色,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等车的你走不出你心中的那幅画,卷起这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等车的你为什么还惨不破这一霎那?别为一首歌把你的心唱哑”。后来他又写了《烟花三月》,《朝云暮雨》(均为吴涤清演唱),还有一首毛宁的《大浪淘沙》,他是大陆词作家里古风最重的一个,喜欢讲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过演绎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由此而形成他独特的陈氏风格,也为中文流行歌词创作形成一个典范。不过他主要是以描写个人情感为主.
后来有一个冯小泉,因为他本身史学民族乐器出身的,所以对民族文化自认就有很深的兴趣与植根,他的词作中也较多运用古诗词典故或名句,多是以古诗词来营造一种氛围,表现一种气魄,表达一种情怀,更偏重于一种社会责任和民族情怀的东西,比较熟悉的有《中华民谣》(“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哈有《秋水长天》等。
还有一些流行歌曲喜欢用唐诗宋词的标题或名句来作为歌词,这方面的例子就比较多了,有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白雪的《声声慢》,AGIN乐队的《烽火扬州路》,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月梦》等等,这些歌词创作只是借用唐诗宋词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其实与原诗词并无太大关联,但却提示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唐诗宋词以及其他一些古典诗词的那种丝丝缕缕,扯不断理还乱的密切关系了。
从创作的形式上看,唐诗宋词也为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或是确立了另一种风格。
我觉得这也是整个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结果。谈到现在流行歌曲在写作形式上,仍不可避免地借鉴或套用或模仿了唐诗宋词的语言格式和风格。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歌曲,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提炼与表达方法上的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说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思,古典诗词往往具有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回味无穷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
先说香港,香港的流行歌词创作我一直都以为是一个很怪的现象,提到香港,大家自然和最现代的生活节奏联系到了一块,那是因为香港本身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很深,快餐文化非常盛行,流行歌曲方面 曾经有一个时期,很多歌手的作品都是直接拿欧美日本的热门曲子谱上中文的词,但是香港的流行的流行歌曲中古典诗词的渗透却明显超出大陆和台湾两个地方,我想,这可能也是和香港古典武侠剧和历史剧的盛行是扯不断干系的。另一方面很注重粤语文化的渗透,歌词创作多以广东方言用词造句方式为基础,广东话本身就叫白话,其语言方式与文言有很多类似,所以很多香港词作人的作品,往往是大俗大雅于一身。但也必须承认的是,香港的很多词作家,他们的古文化功底相当深厚,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很多的用典,甚至用唐诗宋词的写作方式,规范来进行创作。
首先是黄霑,最有名的是《笑傲江湖》的主题曲《沧海一声笑》:“沧海一声笑,涛涛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清风笑,竟惹寂寞,豪情还腻了一襟晚照······”,还有《射雕英雄传》里的一首《千愁记旧情》“红日/再不会升/热心渐似冰/彼此星沉天际/剩我低回血泪凝”,(《射》里还有一首《四张机》。手法相当规整“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想对浴红衣”,,不过这应算是金庸的作品了)。还有著名的《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幻作滔滔一片潮流”,他的风格恰似一位笑傲江湖的大侠,豪情奔放,热情不羁。
再有邓伟雄。他和黄霑一样,写了很多电视剧歌曲,这是当时香港音乐创作的一个主要源泉。在《京华春梦》中他写到“如梦人生芳心碎/空对落花我泪垂/为何缘逝似水/大江去/那堪追······无恨情深遭抛弃/漂泊如今怨恨谁/奈何又逢暴风雨/落花飞尽碎。”《万水千山总是情》中说“莫说青山多障碍/风也急/风也劲/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莫说水中多变换/水也请/水也静/柔情似水爱共永”,《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歌《铁血丹心》也是他的作品“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抛开世事断仇怨/相伴到天边/逐草四方/沙漠苍茫/哪惧雪霜扑面/射雕引弓/塞外奔驰/笑傲此生无厌倦······应知爱意似流水/斩不断/理还乱/身经百劫也在心间/恩义两难断”。邓的作品写情事机遇,擅长描摹内心感受,颇有宋词的词风。
另外还有卢国沾也是这类高手,他总是背负着家国情重,作品中很浓的民族情怀与历史评判的味道,这正是诸多唐诗宋词名家为世人所景仰的品质。来看他的《万里长城永不倒》:“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江山秀丽/叠彩峰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少女慈禧〉:“巾帼历次胜男儿/男女代代对峙/曾否推测过/明天举世/重由弱者再把持”。
再如许冠杰,也善用诗词典范来描绘世态人生“难分真与假/人面多险诈”《浪子心声》,“夜风凛凛/独回望/旧事前尘”《沉默是金》,写情“曳摇共对轻舟飘/互传誓约庆春晓/两心相对影相照/愿化海鸥清唱悦情调/艳阳下与妹相亲/望谐白首永不分/美景醉人心相允/绿柳花间相对缘分/泪残梦了烛影深/月明独照冷鸳枕/醉拥孤衾悲不禁/半夜饮泣空帐独怀恨”《双星情歌》。
再看台湾方面,台湾方面的歌词创作更偏重于现代文本,更多关注风花雪月,但这也恰好是许多旧诗文的一个主要素材。最突出的我觉得还是琼瑶,她最善用古诗旧典,来表现恋爱儿女的浪漫情怀。如“绿草苍苍/白雾茫茫/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且拭今宵泪/留与明夜风/风而携我梦/天涯绕无穷”《几度夕阳红》。
小虫也有几首有名的作品,都表现出古诗词中的一些情怀,但距离唐诗宋词,已经有些距离了,更像元曲什么的。如他写给陈淑华的《情关》:“我本有心/我本有情/奈何没有了天/爱恨在泪中间/才能拥有这个梦”,《红楼梦》“昨夜红楼入梦中/多少伤心往事上心头/今晨醒来梦已空/徒留红楼在梦中/红搂,红搂/为何浓浓的红妆遮不住你的轻愁/红搂,红搂/你轻愁只因为人们将你遗漏”,还有给潘越云写的《红娘》“盼你来/盼到桃花谢又开/问天也不能明白/······/对望两相爱/心似祝英台/这应是天的安排”。
台湾流行歌曲创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很多词曲创作者表现出一种厚重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人群,重视表象之下的普遍现实,再就是较多的表现乡愁的东西。在表现这些方面,古诗词形式也会是一种很自然的方式我很喜欢张洪量的一首《一程山水一程歌》,歌手后来昙花一现了,这首歌却让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歌中写到“是我将愁耽成醉醒作睡/还是愁与我的心共已累/非我赋诗诗赋我/非我饮酒酒饮我/何时鞋声经已沾上苍苔冷/世上何物最易摧少年老/半是心中积雪半是人影沓/非我离月月离我/非我思乡乡思我/归得昔日桥边红叶不识人/究竟是我走过路/还是路正走着我/风过西窗客渡舟船无觅处/是我经过春雨秋/还是春秋经过我/年年一川新草遥看却似归/夜深孤灯照不悔/回首清江尽是泪/风清拍肩怕见明月间清辉/一程山水一程歌/一笛疏雨寒吹撤/梦在也叶声声尽处轻轻和“正是这种诗风词韵的作词方式,在当时一片直白地恋爱表白和翻来覆去的琐琐碎碎中显得清丽脱俗,从而使得这首歌得以突出于当时的歌坛,也让歌手风光一时,这正是古诗词风的魅力所在了。
说到大陆的歌词创作,其实是更多人才的,毕竟那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大陆方面除了陈小奇冯晓泉,还要说一个陈涛,他的词作也是极具典雅风韵,这与他的频频借鉴引用古诗词经典很有关系。看看他的作品,他写过《霸王别姬》:“我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挡住绵绵情痛/看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我心中/你最重/悲欢共/生死同/来世也当称雄/归去斜阳正浓。《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精忠报国》(均为屠洪刚演唱),还有《红花红颜》:“一朵红花在今夜,匆匆带走残阳如血”(书剑恩仇录主题曲),最喜欢他近期的一首《雁衔泥》(眉佳唱):“金陵的美人横吹笛/引来了燕子衔春泥/燕子双双筑柳堤/柳荫深处传来浅声笑语/江南的春雨润如玉/从来不湿行人衣/······/唱繁华,颂太平,天遂人意/且听丝竹悠扬,管弦急,”精巧别致,其意境又让人想到那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极富画面感。写过《苦乐年华》的张藜也有一首很有名的《未了情》。电视剧《夜深沉》的主题歌其中写道“虽有灵犀一点通,却落得劳燕纷飞各东西”恰好映衬了李商隐的那两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有着戏曲创作的背景的阎肃老人也颇多诸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回首月明中/······/天浩渺/水迷蒙/上下求索空缱绻/回望九州曙色红”(电视剧《戊戌风云》主题歌,那英唱)之类的作品。
除去形式上的模仿与借鉴,在歌词的写作手法上,现代流行歌曲也是从唐诗宋词身上汲取了不少营养。向讲究韵律感与意境美,这都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了,唐诗宋词里更常用到的比兴手法,在现代歌词的写作中,例子那更是不胜枚举。
尽管现代歌词的创作沿袭着古典诗词的创作的路子起步发展起来的,然而,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曲曲毕竟还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毕竟表现出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并接受不同时代标准的审视与评判。
我们说文学是为了体现生活而存在的,那么任何的一种文化形式必然反映一个时期的生活现实,体现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征。正如我们都说唐诗宋词,而并没有泛称为唐诗宋词,就是因为它们分别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而流行歌曲则显然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不同于唐也不迥异于宋,所以它和前二者之间,还是有着更多显而易见的区别,这也正是如今很少讲他们主动放在一起比较的原因。
我们还是先从表现主题与内容上来讲吧。诚然,诗歌,任何时代的诗歌,都不会没有表达情感为主题,但不同时代的人,情感表达方式与内容却经常会是大相径庭的,这与每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内容与社会规范首先标准都不无关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使得人们更多地将目光主要投向国家家庭社会,求知求仕,江山社稷,祖国河山等方面在唐诗宋词中,想必你更多读到的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这样的忧国情思,或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无边盛景,或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坦荡胸襟,又或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高无境界,也有“举杯望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个人感伤,也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人生顿悟。大文豪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更多地在描写山河世事等,或是个人成败得失间的情怀,而对于个人情感的东西,却小心地收藏起来,较少提及。宋词中描写个人情感算比较多了,但大多极尽含蓄之能事,像写离别,只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思念,明着不能来,只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两情相悦,顶多也就企盼着一个“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更多的只能感叹一下“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而现在的社会,人们对情感的态度更为开放,而个人化的东西也越来越受关注与重视,所以很多描写个人感情的作品大行其道,而在语言表达上,刚更直接坦白,比如初次相见便“一见钟情不能忘”,然后“为了这次约会,昨夜我想你想得无法入睡”,恋爱中总会问“我是不是你最疼的人”,分手时会说“舍不得你走,怎么能让我一个人留”,感情出变,居然连“第四者”都能出现,一方面大声质问“为什么背着我爱别人”最后只能面对“无言的结局”“分手时说分手,请不要说难忘记”,却搞不清楚“为什么思念总在分手后”,而这些东西,却恐怕连以风流著称的李后主恐怕也只是想想都不敢想的问题。
另外在用语上面,那时代特征就更加明显了,比如说很多流行歌曲都会提到电话,因为那是现代人交流的一个主要方式,这在唐宋时期就是闻所未闻的事情了,更不用提“穿新衣啦,剪新发型啦,奔腾电脑,WINDOWS98”和什么“穿着风衣听着MD”了。而唐宋时期的“宫墙柳,黄腾酒,红酥手”或者什么“一骑红尘妃子笑”,什么“酒榭歌台”,“红袖添香”,也都只能是那个时代的浪漫了,很少会出现在现代的流行歌曲里。这些都是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的,那是任谁也改变不了的。
再从语言表达上来说。固然不少的现代歌词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鉴或引用唐诗宋词这些东西,但生活化的语言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现代歌词创作的主流,现代词汇与文法依然是始终占据着歌词创作的主导地位。语言格式上要求也不同,唐诗宋词对格式都有严格的要求,而流行歌曲则只要压韵就行,甚至有的都不需要压韵。唐诗宋词的遣词造句十分考究,历史上曾有贾岛的“推敲”佳话传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而现代的流行歌曲的语言则重现代白话为基础和主导,更为直白,也更加口语化。古诗中诚然有少数的叙事体,但依然是“卖炭翁,采薪伐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土色”这样的文学腔,相信是不可能直白如“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和忙吗,身体好吗”的。
当今的歌词很多在语言上不太讲究规范性,更多是服务于曲调,所以其中的错误很多。尤以香港的歌词创作为甚,奇怪地现象是,最好的词作与最滥的词作都出现在香港。相比较而言,台湾的一些老牌词作家,更注重于诗词文化的结合,而且注重结合的方式。香港的词作爱用诗词文化,但多是滥用甚至曲解,这也是香港城市快餐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不管怎么说,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探视宋词永远都会对现代包括今后的流行歌词创作起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现代文化对古典文化的借鉴与沿袭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唐诗宋词会是流行歌词创作中一个不可舍弃的的主题,一种取用不尽的源泉,一个无法回避的诱惑,从遣词造句,主题营造,已经铺陈方面,都为现代的创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
谁能帮忙找点资料,关于南北朝诗歌的海外研究,谢谢
南北朝指从东晋灭亡到隋统一(420~589)的170年时间。这
时南朝相继为宋、齐、梁、陈;北朝则自北魏统一北中国(439)起,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又相继为北齐、北周所代,最后均为隋所统一。这个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南朝文人诗歌,其成就远远超过北朝,并成为唐诗全面繁荣的必要准备和过渡阶段。
南朝文人诗歌的发展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刘宋时期是第一阶段。即山水诗逐渐从东晋的玄言诗中独立出来,并蔚然成风的阶段。
山水诗在此时的兴盛有多种原因。首先它是文人士大夫崇尚山林隐逸生活的反映。魏晋,由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士大夫无论在朝的在野的,大都以隐逸为清高,以山林为乐土,因而在诗歌中描写山水之美,借以寄托自己的某种情怀。其次,东晋以来,南方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世族地主到处建筑园林别墅,过着游山玩水的悠闲生活,他们的玄言诗里便出现了山水诗句,借助自然山水来表现老庄的哲理,这个变化以东晋晚期的殷仲文、谢混等人为先导,而完成于谢灵运。代表作家有谢灵运、颜延之,鲍照,称为“元嘉三大家”。其中“才秀人微”的鲍照,不仅创作了雄健豪放的诗作,而且为七言、杂言诗的发展与繁荣开拓了道路。齐及梁初为第二阶段,即“永明体”形成、兴起的阶段。当时著名诗人沈约、谢跳等人,将声韵学的成果运用到诗歌领域,遂形成讲求格律、对偶的永明新体诗。粱中叶到陈末为第三阶段,即以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为代表的“宫体诗”兴盛的阶段。“宫体诗”多描写女性和宫延生活,风格轻绮柔靡,但在诗歌形式的发展上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北朝文人诗相对南朝远为逊色。后来,由于北人学南人、南人入北的双向交流,北朝诗坛才有所变化,特别是庾信人北朝之后,心怀屈仕敌国,思念故土的双重悒郁,诗风由前期的绮丽转向刚健,体现了南北诗风的初步融合。
一、谢灵运与山水诗
晋、宋之际,诗歌中描写山水的成分逐渐增多,如谢混的《游西池》玄言色彩较淡,已较集中地刻画山水景物,令人耳目一新。此外“平典似道德论”的玄言诗,淡乎寡味,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因此,当谢灵运为排遣政治上的失意而写下大量的山水诗时,立刻被人们所接受并模仿。于是,山水诗终于从玄言诗中独立出来,而谢灵运便是确立山水诗派的第一位著名的诗人。
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晋室南渡后世居会嵇(今浙江绍兴)。他是谢玄之孙,18岁袭爵为康乐公,人称“谢康乐”。谢灵运出自高门世族,青年时代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很有才名,亦热衷于政治。刘裕代晋建立宋朝后,实行抑制世族的政策,将谢灵运的封爵降为康乐侯,他内心非常不满。永初三年(422),他出为永嘉(温州)太守,于是“肆意遨游,遍历诸县……所游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后他辞官隐居始宁(今浙江上虞),并常常出人深山幽谷之间,探奇揽胜。元嘉八年(431),宋文帝派他担任临川内史,因被人弹劾谋反,流放广州,旋即被杀。
谢灵运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对山水景物的成功刻画上。他的山水诗大多作于出任永嘉太守之后。在这些诗中,他带着一种高门士人的闲散情调,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嵇、彭蠡湖等地的自然风光,给人以清新之感。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用拟人的手法写山间美景,云石相依,彼涟互映,白绿两色点缀其间,构成一幅极有层次的动人图画,并从中透出一种萧散、淡远的氛围。又如“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写暮春的素雅,“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朗”(《初云郡》),写秋夜的旷远,“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写冬天的寒峭等等。这些散见于各篇中的“名章迥句”,清新流畅,确“如初发鞭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引鲍照语),体现了作者在刻画景物方面超越前人的巨大成功。然而,谢灵运诗虽多名句,却较少佳篇。主要是他的一些诗仍不免有借山水以谈玄理(包括佛理),而其谈玄之处,常不免显得滞重或迂拙。我们可以从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楼》中窥见他山水诗的基本模式与风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癫对空林。
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巅。
初景革堵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萎萎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此诗作于永嘉任上。全诗先记叙官场失意的牢骚,次描绘春天景色,最后写决意隐居的愿望。其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为神来之笔,历来为后人所激赏。结束处既写到离群索居之苦,忽又以《周易》中“遁世无闷”的哲理自遣,意似曲折,其实颇不自然。
谢灵运山水诗在艺术上有自己的特色:他以自然山水为独立、客观的描写对象,而不是将它作为主观感情的载体。它不像陶渊明的诗歌那样,把主体情感倾注到所写景物中去,而是对山水进行客观的细致刻画,力求形似逼真。其次,从艺术表现上看,谢诗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精雕细刻的描绘,尤擅长写静态画面,往往以精练准确的动词出之,故静而不壅,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但由于语言上过分雕琢,追求新奇、对偶和用典,故就整篇而言,存在冗繁生僻的弊病。谢灵运山水诗通常还采取“记出游——写景物——抒理思”的三段式结构,单一面少变化。前后两部分往往枯燥乏味,有价值的主要是中间的写景部分。这样的结构必然带来有名句而无名篇的缺陷。
总之,谢灵运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位诗人,他开辟了诗歌表现的新领域。当时和后世的不少诗人如谢惠连、谢庄、汤惠休、谢眺、唐代的王维等,都曾受到过他的深刻影响。同时,他极貌写物和穷力追新的作风,客观上提高了描情状物的能力和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为永明体的形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钟嵘称之为“元嘉之雄”(《诗品》)是有道理的。
二、鲍照
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山东郯城)人。他出身“孤贱”,少有才名,且功名心很强。20多岁时,他为了谋求官职,曾向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任国侍郎。后又出为中书舍人,秣陵令等职。大明五年(461),担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参军,后刘子顼被赐死,鲍照也死于乱军之中。
鲍照一生在政治上很不得志,但他的作品当时颇负盛名,尤以诗歌成就最高。他的乐府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充实,刚健昂扬,是对建安文学传统的很好的继承。
鲍照诗歌一个最重要的内容,是对门阀制度压抑人才的强烈不满和愤慨。如《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贤士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这首诗抒发了作为寒士的诗人在仕途中倍受压抑的痛苦。语言质朴,情感激愤。拔剑击柱的动作,丈夫垂翼的呼号,归家隐居的向往,贫贱孤直的感叹,一气呵成,将抑郁奔放、悲愤的情绪变化表现得细致淋漓。悲哀而不颓唐,失望而不消沉,自有一种雄逸豪放的风格,反映了作者愤慨不平而又自尊孤傲的精神状态。
鲍照有些诗歌反映了边塞战争和征人生活,表现了他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强烈的进取精神。如《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渡飞渠。萧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极明主,身死为国殇。
诗歌开头渲染敌军入侵的紧张气氛,中间描写行军途中的严寒艰苦,最后赞扬将士们的为国损躯的英勇气概,堪称一首出色的边寒诗。
此外,《拟古》其六写他的农耕生活,抒发他不能施展才能的愤懑,也流露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田租送函谷,兽木输上林。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笞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
笔力雄肆,感情充沛,音节错综,是的照诗歌的主要特点。鲍照善于用自由豪放的笔调,倾诉自己如火的激情,形成一种震憾人心的气势。此外,他还工于写景状物,造语奇特瑰丽,因而形成了俊逸豪放、刚健凌厉的艺术风格。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赞曰:“俊逸鲍参军”,正是就此风格而言的。
鲍照也是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的人。他汲取民歌的丰富养料,创造了一批内容充实、形式渐趋成熟的七言乐府诗,为后来七言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鲍照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不仅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这种形式,而且变曹丕的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可以自由换韵,这就为七言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从他以后,七言体就在南北朝文人诗歌中逐渐发展起来。王恺运《八代诗选》卷十二至卷十四,专选齐至隋百余年中的这类诗歌,名曰“新体诗”。因此,后人又称永明体为新体诗。永明诗人大胆对诗歌形式进行探索和革新,表现出可贵的创新精神。
三、谢眺与新体诗
谢眺(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与谢灵运同族,人称“小谢”。他的高祖父为谢安的弟弟,祖、父辈皆为刘宋王朝所亲重,母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谢家世贵重,而少即好学,有美名,故曾历居竟陵王萧子良的藩邸和朝廷的重要文书职位,也曾作过宣城太守(故后人常称他为谢宣城),最后任尚书中部郎,因拒绝参加朝廷大臣和藩五所酝酿的政变,反被诬陷杀害。
谢眺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他的作品继承谢灵运而趋成熟。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溪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
诗人以自然流畅的语言,将眼前层出不穷、清丽多姿的自然景观编织成一幅色彩鲜明而又和谐完善的图画,使读者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春天的声音和春天的气息。而这明媚秀丽的景物,又与诗人思乡的情思自然融合,显得深婉含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更为历代所传诵。和谢灵运一样,谢胱也有不少写景名句。如“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扛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以游东》);以及“寒城一以眺,平猛正苍然,(《宣城郡内登望》)等,清新淡远,如同一幅幅水墨画,给人以极大的美感。
谢眺的山水诗学习谢灵运,刻画景物细致逼真。但相比而言,谢跳的山水诗更有创新,并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大谢诗中的山水与官场生活是背离的,他往往有意地去寻找山水以忘情世事;小谢诗中的山水却总是与主体情感的抒发相统一,殿阁池榭与自然景物的描写往往与抒情彼此交融。第二,大谢的山水诗总是在记游、写景之后,拖着一条玄言尾巴;小谢的山水诗则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使山水诗达到了比较完整的艺术境界。第三,与大谢诗的富艳精工、典丽厚重不同,小谢诗较少繁芜的词句,形成一种自然平秀、清新流丽的艺术风格。另外,谢腕的诗歌声调和谐,音韵铿锵,词藻秀美,对仗工整,体现了新体诗的基本特点。他的新体诗,对唐代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严羽《沧浪诗话》说:“谢跳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唐代一些著名诗人很重视谢眺的诗,特别是李白,更是多次称引其佳句,故有人称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王士祯《论诗绝句》),可见谢跳诗影响之深。
但谢腆的诗歌也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他的《永明乐》十首,《夜听妓》二首,便是典型的宴上无聊之作。此外还存在钟嵘所说的“善自发端,而末篇多踬”、有“意锐而才弱”的缺点。
四、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人,他的一生,以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标志,可分为前后两期。他在南朝度过的前期生活,正逢梁代立国最为安定的阶段。庾信前期的诗文,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思想内容轻浅单薄,是宫体诗的重要作家。梁元帝承圣三年(554),他奉命出使西魏,被留长安,后又就任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他地位虽尊,然屈任敌国,内心感到十分屈辱和痛苦。这种遭遇和经历使他开始把南朝诗歌的丰富遗产和北方文化中比较健康的精神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学合流的新趋势。
庾信后期的涛作,抒发了诗人深重的故国之思和在忍垢含耻的生活中所产生的复杂感情。由于诗人的真情实感,他的许多诗篇尽管用了不少对句,却没有雕琢之痕,而在流丽中具有清新之气。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拟咏怀》27首。如第26首: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关门临白驶,城影入黄河。
秋风苏武别,寒水送荆柯。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前四句描写北国景色,萧索而阔大;后四句抒写一己愁怀。沉郁而悲壮。诗中连用送别苏武、送荆轲和项羽自刎三个典故,表达了故国难归的悲痛心情。这正是庾信后期诗歌的中心内容,在许多篇章中都有所表现,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如“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拟咏怀》之七),”还思建业水,终忆武昌鱼”(《秦和永丰殿下言志》之八),可谓融事抒怀。孙兀晏《咏庾信诗》曰:“苦心词赋向谁谈?沦落咸阳志岂甘!可惜多才庚开府,一生惆帐忆扛南。”对庾信后期的心境和诗赋作了高度的概括。这些抒写故国乡关之思的作品,是他诗歌中最感人、最有价值的部分。
由于思想内容的变化和北方文化的熏陶,庾信后期诗歌的艺术风格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前期的绮艳贫弱变为苍凉悲壮,刚健深沉。如“阵云平不动,秋蓬转欲飞”、“轻云飘马足,明月动弓弦”(《拟咏怀》),“胡笳遥警夜,塞马暗嘶群”(《和赵王送峡中军》)等诗句,都是南朝诗中罕见的。庾信还善于用典,能贴切而不露痕迹,起到了扩大诗歌容量,启发读者联想的效果。
庾信后期诗歌在形式格律上也有所发展。他的七言新体诗从句数、章法、对仗来看,已是唐人七言律、绝的先驱。刘熙载《艺概》曾说庾信的《乌夜啼》“开唐七律”。
总之,庾信是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他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涛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杜甫赞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是对庾信后期作品的正确评价。
五、南北朝民歌
继《诗经》国风和汉乐府民歌之后,南北朝乐府民歌是又一批集中出现的人民口头创作。由于长期的南北对峙形成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1)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吴歌主要产生在长江下游地区,以建业为中心。建业是从东晋到南朝各朝的首都,乐府机关就近采集这一带的民歌,加以整理,配上音乐,就是吴声歌曲。吴声歌曲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乡村,但更多的可能来自城市小市民之口,因而大部分具有市民文学的特点。西曲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地区,以江陵为中心,曲调唱法与吴歌不同。此外,西曲的时代比吴歌稍晚,以齐梁居多。
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因为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自然风光秀丽,物产丰富,商业发达,经济条件充裕,青年男女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会产生出怀春之情。
吴歌的特色是艳丽柔弱,多表现羞涩缠绵的情态。以《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和《读曲歌》最为重要。《子夜歌》共42首,相传最初是东晋女子名子夜者所造,其内容或表现对于爱情的渴望,如“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或表现对负心男子的怨恨,如“常虑有贰意,观今果不齐。枯鱼就浊水,长与情流乖”。还有《子夜四时歌》、《读曲歌》,都以清新浅近的语言,表现真挚细腻的感情,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真实地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西曲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所反映的生活面比吴歌稍广,风格也比吴歌直率、明快。如《那呵滩》:
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
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各自是官人,那得到头还?
男女一唱一和!女子的歌唱,传达出真切的情思和天真的愿 望;男子的对答,则表现出身不由己的遗憾和悲哀。
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是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正如《大子夜歌》所说:“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清妙的歌谣随口唱出,不雕饰,不做作,将内心深处的缠绵情感表现得真切而细腻。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双关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音异字,如以藕双关“偶”,以“莲”双关“怜”,以“丝”双关“思”等;另一类是同音同字,如以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匹”,以关门之“关”双关关心之“关”,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等。这些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抒情民诗《西洲曲》,这首民歌曾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内容是写一个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中间穿插着不同季节的景物变化和女主人公的活动、服饰及仪容的点染描绘,对人物内心无尽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极为细腻缠绵而又委婉含蓄。全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又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法,从而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这种特殊的声韵之美,造成一种似断似续的效果,同诗中续续相生的情景结合在一起,余味无穷。这首诗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
(2)北朝民歌
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北方民族所作的用于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所配乐器有鼓有角,所以才称为“鼓角横吹曲”。北朝民歌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陆续传到南方,齐、梁以后也常用于宫中娱乐,并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所以叫“梁鼓角横吹曲”。
北朝民歌原来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歌唱,后来才译成汉语,所以《杨柳枝歌》中有“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之语。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北人直接用汉语创作的,同时也不能排除其中杂有少数北方汉人的作品。所以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
北朝民歌数量不多,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鲜卑族为主的北方各民族跟南方人民的生活环境有所不同,北方大多是平沙大漠,草原旷野,所以诗中景象多具北方苍茫雄浑的特点。如《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短短27字,将苍茫浩翰的草原风光描绘了出来,境界恢宏博大,雄浑壮阔,可谓千古绝唱。北方因长期战争不断,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故诗中还多反映动乱带来的凄苦之音。如: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企喻歌辞》第四首)
“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的景象,在建安诗歌中屡屡可见,北朝乐府民歌在反映乱离方面与建安时期的诗歌相通,其悲吟与呼号,令人心神震颤。
北朝民歌中,还有不少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如《陇头歌》: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呜声悲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歌中深刻地反映出颠沛流离的苦痛和思念家乡的心情,千载之下,读来仍不禁令人神伤。
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长期不息的战争状态,培养了人们勇敢刚毅的性格和豪侠尚武的精神。这种精神在诗歌中屡有反映。如: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
(《琅琊王歌辞》)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趾跋黄尘下,然后别雌雄。
(《折杨柳歌》)
歌中都反映出刚猛激烈的特点,充满大丈夫气概,与南朝民歌形成鲜明的对比。
北朝民歌中有不少反映爱情和婚姻题材的作品。这些民歌爽快直露,质朴刚健,与南朝情歌缠绵委婉、含蕴温情的情调大不相同。如:“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地驱乐驭》)“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捉搦歌》),对待婚姻和男女情爱的态度大胆泼辣。反映婚姻问题,多半是女子希望早嫁,如“老女不嫁,蹋地唤天”(《地驱乐歌辞》),“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折杨柳枝歌》)。这些歌曲直率而朴素,不遮不掩,毫无忸怩羞涩之态。
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是《木兰诗》。此诗最初当为北朝民间传唱之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隋唐文人的润色加工。
《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代父从军,女扮男装,驰骋沙场十多年,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之后,又谢绝官职,返回家园,表现出淳朴与高洁的情操。她把对亲人和对祖国的爱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在她身上,展示了妇女要求平等、要求独立解放的愿望和理想。
《木兰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很有特点:首先是描写有繁有简:
详处运墨如泼,如出征前购置鞍马的铺排描写和归来后的一段描写,从而制造烘托出忙忙碌碌的情景与热烈而快乐的气氛。而战场上的描写,则以数语一笔带过。其次,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划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此外,诗中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都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虽然经过后世文人的加工润色,但全诗生动活泼,清新刚健,仍不失民歌本色,不愧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中国流行歌曲有古诗词,欧美流行歌曲有什么古典文化
有关于圣经的 吧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国外古诗词歌曲研究现状 国外古诗词歌曲有哪些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国外古诗词歌曲研究现状 国外古诗词歌曲有哪些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