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古诗 峨眉山古诗作者李白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峨眉山古诗 峨眉山古诗作者李白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峨眉山古诗 峨眉山古诗作者李白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峨眉山月歌的古诗
峨眉山月歌
[唐代]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唐代〕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月歌李白古诗原文及赏析
【原作】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qiānɡ):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地名,指清溪驿,在四川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洲:今重庆一带。
【古诗今译】
半轮秋月挂在高高的峨眉山头,皎洁的月影映在平羌奔流不息的江水中。在天光月影的陪伴下,我离开了清溪,一路向三峡顺流而下,皎洁的明月啊,思念你却看不见你了,原来我已经到了渝州。
【赏析】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因依恋家乡山水而写下的一首小诗。诗人乘着小船儿在夜里离开清溪,向着三峡沿江顺流而下。高悬于峨眉山头的'半圆秋月映入平羌江中,随着奔流的江水一路跟随着诗人跳跃前行。当小船儿转入渝州以后,家乡的月亮就再也看不见了。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用了五个地名,同时还通过“半轮秋”月一线贯穿,巧妙地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月”写出了时间,从清溪出发的时间是在夜晚;“半轮秋”交代了季节,此次出行是在秋天,并且是个与象征一团一圆的“月满”相反的“月缺”的时候——“半轮秋”,足见诗人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不舍和眷恋。作品把“半轮”与“秋”连在一起,有一种深远的意境,仿佛带着几分凉意,另外秋也含有残缺之感,不难看出这里多少渗透了些惆怅,然而又只轻轻带过,不显沉重。
“影入平羌江水流。”这一句诗人将目光从天上、山间回到船边,从写高挂于峨眉山头的“山月”转而写映入“平羌”的“水月”。一江秋水,载着“半轮”秋月,时缓时急地流动着。月光如水,水流月也走,既有一种流动的神韵,又有一种宁静的美。
苏轼在《送张嘉州》一诗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诗的前两句就直接引自李白这首诗。苏轼从小就生活在峨眉山和青衣江附近,因此他对李白的这首《峨眉山月歌》体会也自然会深刻于山外之人,可以想象得出,这首诗一定勾起了他关于家乡的很多鲜活明晰的记忆。因此,“谪仙此语”大概是他最能解了。
“夜发清溪向三峡。”在天上月光和水中月影的陪伴下,诗人从清溪驿乘船出发,向三峡顺流而去。所谓“清溪”,即清溪驿,在青衣江上,今四川犍(qián)为县峨眉山附近。据记载,杜甫、岑参、苏轼、陆游等都到过清溪驿,并留下一些诗篇和游踪佳话。这句诗实际上是写了一个过程,即在什么时间,从何地出发,又去往何处。
“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离故乡渐行渐远,沿岸山重水复,那半轮秋月时隐时现,最后,终于看不见了。作品写到这里,诗人对家乡的惜别之情和思念之意表现得可谓是跃然纸上,淋一漓尽致了。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思念着你啊,却见不到你了,就让我这样在思念与惆怅中顺流而下,来到渝州。我们知道,在诗人前行的途中,当然还会有明月相伴的,但峨眉山不可见了,平羌江也不可睹了,昨夜之月已非今夜之月,他乡之月亦非故乡之月,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啊。
借物寄情是这首诗的一大亮点。李白的这首《峨眉山月歌》流露于字里行间的都是依恋家乡、思念家乡的深情,从离乡时“峨眉山月半轮秋”的眷恋与不舍,到“思君不见下渝州”时的无奈与惆怅,表面是写“峨眉山月”,实则是在抒写诗人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应该说“峨眉山月” 在这里只是诗人借以倾吐心绪的一个情感寄托的物件而已,诗人写的是秋月,思的则是故乡。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峨眉山古诗 峨眉山古诗作者李白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峨眉山古诗 峨眉山古诗作者李白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