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诗句 泽泻的典故

国学综合

泽泻诗句 泽泻的典故

寂灭尘埃围观:℉更新时间:03-04 15:16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泽泻诗句 泽泻的典故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泽泻诗句 泽泻的典故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泽泻诗句 泽泻的典故

方剂学的典故有哪些

关于方剂学的典故:

1.麻沸散

传说中华佗在行医时,看到一位病人因肚子痛得厉害,他为了给病人解除病痛,就把随身携带的药轰打开,把各种草药捣碎混合在一起,然后让病人服下。过了片刻,病人的肚子痛得直打滚,华佗取出早已准备好的麻醉剂麻沸散,让病人服下。

过了半个时辰,病人不再打滚了,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华佗拿出一把锋利的刀把病人的肚子切开,取出了一块拳头大小的瘤子,然后又把肚子缝好。过了不久病人的肚子也不痛了,病完全好了。

2.青秘方

三国时期,华佗已能应用各种药物配方进行施治,而且“针灸不过数处”。华佗被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等。后人为纪念华佗的功绩,把华佗聚方行医的处方及炮制技术汇编成册,统名为《青嘉书》。

3.医圣张仲景

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在方剂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4.神农尝百草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神农氏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为了找出可以治病的草药,神农氏亲自尝遍了百草。如果吃得是一种有毒的草,就会马上中毒而死。神农氏为医药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5.药王孙思遍

孙思避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和方剂学家。他广泛收集民间的药方,又加上自己行医的经验,写出了《备急千金要方》。后来人们又把这本书称为《千金方》。

6.七方

“七方”是指按照配伍原则,把药味数目不等的药物组成一个方子的方法。“七”数字在中国古代代表多数,因此可以泛指多数。七方的主要内容包括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和复方。这个分类法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使用。

7.六丸

六神丸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由房香、牛黄、珍珠、蟾酥、明雄黄、郁金等六味药组成。这消肿止痛的功效,被广个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泛用于治疗烂喉丹疵咽喉肿痛、单双乳娥、小儿热市、痛疡行疮无名肿毒等病症。六神丸的配方简单而有效,被视为中国医药学的瑰宝之一。

8.十枣汤

十枣汤是一种泻下剂,由大戟、莞花、甘遂大枣等十味药组成。这个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胸水、腹水等病症。十枣汤的配方具有很强的泻下作用,能够有效地排除体内的水湿和毒素然而,由于其强烈的药效和副作用,使用时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

9.桂校汤

桂枝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等五味药组成这个方剂具有解表和调和营卫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病症。桂枝汤的配方简单而有效,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和其他呼吸道疾病。

10.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由熟地黄山莱黄、山药、泽泻、丹皮、决夸等六味药组成。这个方剂具有滋明补肾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肾阴虚引起的病症。味地黄丸的配方被广泛用于治疗肾阴虚引起的各种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有没有各种水果代表的意思

已解决问题 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各种水果都代表什么意思? [ 标签:水果,代表 ] 熊宝宝 LILY 回答:5 人气:28 解决时间:2008-06-02 10:42 满意答案苹果:果语是禁果,代表欢娱、享乐,尤其是性交快感的象征。它有这样的象征含义,可能由于苹果的内核形似女性的外阴的形状。它在欧洲还是爱情、婚姻、青春、繁育、春季、长寿、不朽的标志。希腊、希尔特和北欧神话都将苹果看作众神的圣餐。有一些画像里,如果一个人手拿苹果或握苹果,那么被看作是耶稣为人类赎罪的含义。

杏:果语是纯洁,同时也代表贞女怀胎。杏子压榨成的果汁在古代社会与精液相提并论的。

梨:果语是母性,并与性有巧妙的联系,原因在于梨鼓胀的外表酷似女性的骨盆或乳房。

柠檬:果语是苦涩,是失败与失望的象征。在基督教艺术中,柠檬也有硕果累累的象征。

石榴:果语是肉欲。希腊神话中谷物女神普罗塞皮娜被冥王哈德斯劫走,强娶为妻,当她回到人间的时候,冥王就给她一个石榴作为信物,表示夫妻间坚贞的情感。而谷物女神来到人间时,便春回大地,也因为这个典故的缘故,石榴有肉欲的象征。

柠檬的果语是忌妒

它代表着"我的心是酸的,脸是绿的",从而成为忌妒的代言人。

荔枝的果语是承诺

夏季盛产的荔枝,因为"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谐音,所以代表承诺。

水梨的果语是牵挂

清爽消暑的水梨,也跳脱传统代表"分离"的苦情,转变成"想你的心不曾远离"的甜蜜牵挂。

木瓜的果语是暗示

它代表"木头!你还不懂我的心吗?"

甜瓜的果语是甜蜜

它代表"每次见你都甜入我心!"

草莓的果语是挑逗

它代表"吻我吧!"

芒果的果语是专一

它代表"你是我心中闪耀不灭的光芒"或"你是我的惟一"。当你吃芒果时,特别能体会到爱情的甜美悸动。

香蕉的果语是追求

它代表"退去你的矜持,感受我的温柔!"

葡萄的果语是思念

它代表"将每个思念你的日子串联在一起!"

菠萝的果语是好运

它代表"好运旺旺来!"

柿子的果语是圆满

它代表"事事如意!"

芭乐的果语是健康

它代表"健康快乐!"一年四季都能生长的芭乐,因为强劲的生命力,而赢得"健康"的果语。

枣子的果语是转运

它代表"早日康复!"

{苹 果} 如果女人是苹果

那么曾经有红的

有青的

也有半红半青的

那是千姿百态的女人

现在苹果女人

被套上了保护袋,

打上了统一的名牌标识。

虽然个个光鲜照人

却失去了最初的颜色。

{橘 子}

淮南有一种橘树

移植到淮北就变成了枳树

橘子又香又甜

枳子却又苦又涩,

这是因为两地水土的不同

男人也是橘子

一种女人能使你依然是橘子

一种女人却让你变成了枳子

{柠 檬}

除了柠檬,再没有哪种水果更适合用来形容情人的了。

永远是一种诱惑,又永远成不了舞台的主角。

有了柠檬,餐桌上便顿时生动起来,满桌琳琅,都比不上那片淡黄的鲜艳。菜点也因为加入柠檬的调理,有了匠心别具的鲜活滋味。

于是有无数人迷恋柠檬,在各种浓烈甜腻的味道中,追逐那一丝直抵咽喉的微酸。可是没有哪个神志清醒的人会吃下整只柠檬吧,就像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和自己的情人结婚。

如果哪天科学家像克隆多利羊一样,义无反顾地培养出一只甜蜜如橙的柠檬——还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它吗?

甚至,那种甜蜜如橙的水果,还能叫做柠檬吗?

{樱 桃}

樱桃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水果。因为不便于运输和保存,所以在城市里很难见到新鲜的樱桃。

只有哪次要乡间行走的时候,忽然见到一家家门前的樱桃树上长着满枝鲜红的果实,一边有淳朴的农人在路上卖,很便宜的,一块钱一大把。

新鲜的樱桃有一种值得惊艳的味道,清新,甘甜,饱满。

一种远离尘嚣的淡雅。

然而我们不得不回到俗世中来。以后,偶尔在聚会的蛋糕或者冷食的拼盘上会看到一两颗罐头里的樱桃,但就是旧照片,早没有了声音和香味,连颜色也退成淡淡的了。

一起打开的是记忆的罐头,和那次春天里的行走。

才发现,有些爱情,就像樱桃一样,珍藏在我们的纪念之中,一生只有一次邂逅。

{菠萝蜜}

很少有菠萝蜜这样丑陋的水果。像只被踩得七歪八斜的枕头,灰头土脸,还长满疙瘩,又死沉死沉。一定是前世没修行好,这世遭了报应。

第一次见到菠萝蜜,根本想象不出这个像蜂巢一样的东西可以入口。看着摊主把它切开,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取出果肉,轻轻撕下,放时嘴里。在错愕之间,才知道这样丑陋的果实竟右以有如此精巧细致的构造和甘醇的回味。

更妙的是,把一种菠萝蜜放在房间里,一天以后,整个屋里便充满了一种甜津津的芳香气味,像是置身热带的果园。

很多貌不惊人的爱情就是这样的,甘甜自知。

无论在旁人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多么的稚拙可笑

{火龙果}

其实不光炎龙果,许多洋水果都是一样的,价格昂贵,仪态万方,只有在大超市或者机场才能见到。小老百姓是不敢问津的,还是在橱窗边看着养养眼就算了。

火龙果一般会堂而皇之地出现那些装饰豪华的客厅里,摆在茶几上,或者用一个漂亮的果篮装着,基本属于一种摆设,显示主人的身价。当然也能吃,只是可以断定,真正嗜好它的人少之又少

水泻玉盘千万声——咏音乐古诗词赏析(一)

水泻玉盘千万声

——咏音乐古诗词赏析(一)

王传学

中国古典音乐十分丰富,留下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以及吟咏音乐的诗文。在唐宋诗词中,就有不少描写音乐的佳作。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五条弦或七条弦组成。在古代乐器中,琴是使用最普遍的,欣赏琴曲,也是古诗词中描写最多的赏乐作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好听琴》诗,表明了他对音乐的喜爱:

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

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

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论乐诗,诗中一开始就说明了喜爱音乐(“丝桐”是琴的别称,这里泛指音乐)乃是他的“本性”,有了音乐就能“万事离心中”,听到了音乐就可以忘掉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和忧愁,尤其是“听《三乐》”,诗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思想,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寻到了一丝安慰。

诗人认为:音乐能使人“心和平”,心灵受到陶冶和净化,使聆者心旷神怡,有时还能达到“尘机闻即空”、“万事离心中”的至高境界。乐声入耳,疏瀹五脏,澡雪精神,才能超尘脱俗,达到“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地步。显示了诗人高超的欣赏水平。白居易还认为:欣赏音乐时,人们的处境和心情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不仅仅肯定了音乐的怡情养性之功能,同时又道出了音乐有“祛病”、“销疾”的作用。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去忧莫若乐”(《管子·内乐》),魏晋时期的嵇康也说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琴赋》)东晋的陶渊明则有“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的名句。

“弦”作为琴的重要部件,本来只是一种无情无义的物体,在白居易的《五弦弹》诗中,每根弦都有不同的情感:

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

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

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

五弦并奏君试听,凄凄切切覆铮铮。

铁击珊瑚一两曲,水泻玉盘千万声。

(《五弦弹》节选)

诗人以一连串生动的比喻,铿锵的语言,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演奏者弹五弦琴的绝技。手中五弦,弦弦不同:第一、第二弦音似秋风萧瑟,第三、第四弦音像夜鹤低鸣,第五弦音如冻流呜咽;五弦并奏,凄切铿锵,杀声惨气,浸入肌肤,其效果绝妙无穷。演奏家将自己对情感的理解,化解到“弦”(音乐)中,最终产生了“水泻玉盘千万声”的强烈效果。

唐代大诗人李白对音乐的感受出神入化,先看《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这首诗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首联“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奇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以奏《凤求凰》而流传后世的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也是四川人,故诗中一开始就联想到他那有名的绿绮琴,这里用“绿绮”来泛指名贵的琴。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说:“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颈联上句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象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列子·汤问》中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就是“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诗人卓越的语言技巧。 “馀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馀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列子·汤问》里有“馀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这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馀响入霜钟”也是如此。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晚:“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时间过得真快啊! 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李白另一首《月夜听卢子顺弹琴》,感叹知音难觅: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此诗写听幽人弹琴,运用铺叙、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慨叹知音难觅的忧伤之情,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诗人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意在描写隐士卢子顺弹琴的高超的艺术水平,进而发出“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感叹。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一幅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幽人弹素琴的落寞景致,为下文“世上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情作铺垫,埋伏笔。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用借喻手法:忽闻“悲声调”,宛若“寒松吟”,喧染悲凉的氛围,把加深悲愁的情愫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用拟人手法: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便于作者尽情发挥,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把作者知音难觅的孤寂真情实感融入诗中,进而达到引人入胜之效果。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借用“钟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紧扣上文,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感。

从写作上看,首写弹琴,中写琴曲,末写慨叹。在写琴曲时,诗人以《寒松吟》比《悲风》,虽是以琴曲比琴曲,却又使人能从曲名上想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悲”与“寒”皆冷色字,感情色彩是一致的,“风”与“松”则使人想到松涛,并进而想到乐音的特色。又琴曲有《风入松》,传为嵇康所作,“风”与“松”相连,可使人想起这一琴曲。此可见诗人的比喻是如何贴切!再者,“《白雪》乱纤手”一句,诗人不仅以一“乱”字,写出弹琴动作的特点,而且从《白雪》还可使人想到纤手的白嫩,这样的配词,真是妙不可言!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听弹琴》,表现了诗人孤芳自赏的情怀:

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琴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泽泻诗句 泽泻的典故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泽泻诗句 泽泻的典故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泽泻念什么

标题:泽泻诗句 泽泻的典故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287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