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古诗词曲 二胡古诗词作品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二胡古诗词曲 二胡古诗词作品的文章,本文对文章二胡古诗词曲 二胡古诗词作品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找至少10句关于“二胡”、“琵琶”、“古筝”的唐诗宋词,并给于注解...
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译文:
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又转成悠悠浮云依依柳絮无根无蒂,天地广阔高远随风飞扬。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忽见在众鸟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攀登却是那样的艰难,失势跌落下来一千丈还要多。可叹啊我空有耳朵一双,却对音乐太外行不懂欣赏。听了你这琴声忽柔忽刚,令人起强人坐在你的身旁。伸出手我突然阻止你继续弹奏,泪水滂滂早已打湿了我的衣裳。颖师你好功夫的确擅长弹琴,可是别再把冰与火填入我肝肠。
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⑴,西下峨眉峰⑵。
为我一挥手⑶,如听万壑松⑷。
客心洗流水⑸,馀响入霜钟⑹。
不觉碧山暮⑺,秋云暗几重⑻。[1]
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绮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二三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说:“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象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就是“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下面一句“余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霜钟”关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列子·汤问》里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余音。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余响入霜钟”也是如此。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唐诗里有不少描写音乐的佳作。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忽高忽低、忽清忽浊的琵琶声,把琵琶所特有的繁密多变的音响效果表现了出来。唐代另一位诗人李颀有一首《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形容音乐曲调的变化,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断虹落屏山,斜雁着行安。
钉铃双琢木,错落千珠拌。
愁龙啼玉海,夜燕语雕阑。
只应桓叔夏,重起为君弹。
---杨维桢《鸣筝曲》
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
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
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
——梁/沈约:《咏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唐/李端:《听筝》
花脸云裘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
凭君向道休弹去,自尽江州司马头。
----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蒙恬芳轨没,游楚妙弹开,
新曲帐中发,清音指下来。
钿装模六律,柱列配三才,
莫听西秦奏,筝筝有剩哀。
——唐/李峤:《筝》
银筝夜久殷勤弄,
心怯空房不忍归。
——玉涯《秋夜曲 >
《春日行》
---李白
佳人当窗弄白日,
弦将手语弹鸣筝。
春风吹落君王耳,
此曲乃是《升天行》。
----------------------------
《京中客舍闻筝》
十二三弦共五音,
每声如截远人心。
当时向秀闻邻笛,
不是离家岁月深。
*西子的诗*
-----------------------------------
遥望琼枝翠,春意暖欲燃。
绿杨芳草路,飞红绣罗裙。
追忆飘摇雨,历历卿心扉。
欲取名琴弹,送予知音赏。
关于二胡悲哀的诗句
1.关于“二胡”的诗句有哪些
1. 《南乡子》 宋代·张先
相并细腰身。时样宫妆一样新。曲项胡琴鱼尾拨,离人。入寒弦声水上闻。
天碧染衣巾。血色轻罗碎摺裙。百卉已随霜女妒,东君。暗折双花借小春。
2. 《感春》 唐代·李贺
日暖自萧条,花悲北郭骚。
榆穿莱子眼,柳断舞儿腰。
上幕迎神燕,飞丝送百劳。
胡琴今日恨,急语向檀槽。
3. 《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 唐代·刘长卿
文姬留此曲,千载一知音。不解胡人语,空留楚客心。
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
4. 《池边即事》 唐代·白居易
毡帐胡琴出塞曲,兰塘越棹弄潮声。
何言此处同风月,蓟北江南万里情。
5. 《荆南席上咏胡琴妓二首》 唐代·王仁裕
红妆齐抱紫檀槽,一抹朱弦四十条。湘水凌波惭鼓瑟,
秦楼明月罢吹箫。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
丹禁旧臣来侧耳,骨清神爽似闻韶。
玉纤挑落折冰声,散入秋空韵转清。二五指中句塞雁,
十三弦上啭春莺。谱从陶室偷将妙,曲向秦楼写得成。
无限细腰宫里女,就中偏惬楚王情。
二胡名曲之《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器乐曲中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曲中二泉,即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华彦钧(阿炳)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家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人生。
作者运用二胡五个把位的演奏,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流露出压抑悲怆的情调,继短小的引子后,旋律呈微型流动,恰似作者端坐在泉边沉思往事。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出现六次,它从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
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而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各种技法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挥发。此曲缠绵情深,如泣如诉,具有深厚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大江南北广泛流传,深受喜爱。
2.关于二胡的诗句有哪些
二胡在古诗词中主要以胡琴等的形式体现。
1、《南乡子》宋代·张先
相并细腰身。时样宫妆一样新。曲项胡琴鱼尾拨,离人。入寒弦声水上闻。
天碧染衣巾。血色轻罗碎摺裙。百卉已随霜女妒,东君。暗折双花借小春。
2、《感春》唐代·李贺
日暖自萧条,花悲北郭骚。
榆穿莱子眼,柳断舞儿腰。
上幕迎神燕,飞丝送百劳。
胡琴今日恨,急语向檀槽。
3、《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唐代·刘长卿
文姬留此曲,千载一知音。不解胡人语,空留楚客心。
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
4、《池边即事》唐代·白居易
毡帐胡琴出塞曲,兰塘越棹弄潮声。
何言此处同风月,蓟北江南万里情。
3.形容胡琴的诗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年代: 唐 作者: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喋恋花》年代: 宋 作者: 贺铸几许伤春春复暮。杨柳清阴,偏碍游丝度。
天际小山桃叶步。白头花满湔裙处。
竟日微吟长短句。帘影灯昏,心寄【胡琴】语。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池边即事》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毡帐【胡琴】出塞曲,兰塘越棹弄潮声。何言此处同风月,蓟北江南万里情。
《南乡子·相并细腰身》年代: 宋 作者: 张先相并细腰身。时样宫妆一样新。
曲项【胡琴】鱼尾拨,离人。入寒弦声水上闻。
天碧染衣巾。血色轻罗碎摺裙。
百卉已随霜女妒,东君。暗折双花借小春。
4.找至少10句关于“二胡”、“琵琶”、“古筝”的唐诗宋词,并给于注
琵琶行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船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於穆曹二善才。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於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③.沈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④.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⑤.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注】①.《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作者四十五岁。
因上书言事,得罪权贵,于元和十年被贬为江州司马。②.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
.六么: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③.虾蟆岭:即下马岭,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④.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秋娘:唐代歌女的泛称。
⑤.五陵:唐代五个皇帝的陵墓,为富豪聚集地。⑥.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⑦.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唐代为茶叶集散地。⑧.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
⑨.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写了什么? 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秋、夜)、地点(浔阳江头)和景物和事件(送客)。
②.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渲染了悲凉情景,为全诗奠定感情的基调。 2、“主人下马客在船”采用了什么手法? 互文。
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在船。 3、“醉不成欢惨将别”两句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①.“惨”字直抒胸臆,既有离别之悲,又有无管弦而饮“不成欢”之憾。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句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 4、“寻声暗问”六句作者怎样用一系列的动词表达内心的情感? 作者用“寻”、“问”、“移”、“邀”、“添”、“回”、“开”、“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内心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
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两句表现了琵琶女怎样的心境? ①.与前“琵琶声停欲语迟”相呼应,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 ②.琵琶女的心境包括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着当前处境的心灰意懒和因作者的“千呼万唤”而情不得已的矛盾心情。
6、作者用什么手法描写琵琶声乐的? ①.作者运用复杂而又连贯、贴切而又优美的比喻,将无形的听觉形象化为可感的视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声的美妙,节奏快慢转换的变化。 ②.乐声低缓停歇如冰泉冷涩,进入高潮若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及曲终收拨时的声如裂帛,无不是新颖贴切的比喻。
③.琵琶音乐的时而低回时而高昂,正表现了琵琶女曾红极一时而后冷落寂寞的身世。 7、“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句作何理解? ①.弦声轻快悠扬,就像宛转悦耳的黄莺在花下啼鸣。
②.弦声艰涩低沉,好像呜咽的泉水在冰下面流转。 ③.作者将琵琶声同时诉诸听觉与视觉,分别表现出轻快与冷涩的不同感受。
8、请用四字句概括琵琶音乐几个阶段的特点。 舒徐流畅——低回沉郁——逐渐细弱——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9、“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的写景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①.表现夜色的宁静,与前面描写的琵琶声的激越形成鲜明的。
5.关于二胡
二胡作为中国的民族的乐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目前人们对二胡的喜爱程度,不亚于外国人的小提琴。下面对二胡的起源与发展做一介绍,以帮助热爱二胡的朋友们加深对二胡的理解,为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
二胡原先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俗称胡琴,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胡琴琵琶与羌笛”诗句,说明唐代就传入中原。宋朝沈括《梦溪笔谈》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令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弦,只用一弦终其曲”。嵇琴即胡琴,说明当时二胡演奏技巧已相当高。但真正使二胡发扬广大的是近代的刘天华和瞎子阿炳,刘天华将二胡引入音乐殿堂教育,并写下了《良宵》等十首独奏曲,阿炳则流下《二泉映月》、《听松》几首名曲,使二胡成为音乐会上可独奏的乐器。
二胡是悲哀的乐器,沉闷,轻轻一拉,就有一种对世事洞察的悲凉。中国的民乐是线性的,讲究旋律,不重和声,也不张扬,追求含蓄,因此二胡是最民族化也最适合表达中国人的感情不过了。一把胡琴,一把椅子,在树脚下一坐,会唱的,不会唱的,男女老少都会聚拢来。
二胡不宜合奏,合奏,则没了个性。二胡如一个思想者,适合独自思考问题。我看过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几十把二胡齐奏《金蛇狂舞》,声势倒大,但仅余热闹外,反而淹没了二胡的个性,没韵味也别扭,好像穿着旗袍、长褂的在跳芭蕾。二胡最适合独奏,配上杨琴、古筝也行,二胡特有的忧郁,会一丝丝,一缕缕地飘荡,缠绕在里头,你会听得一清二楚。
二胡很难演奏欢快的曲子,演奏不好,听去很勉强,仿佛青楼女子的强颜欢笑。二胡演奏欢快的曲子一定把握好节奏和速度,如《喜送公粮》、《赛马》等该快的快不起来,只会觉得手忙脚乱滑稽,喜从何来?
二胡也不能替代别的弦乐器,别的弦乐也不能代替二胡。我听过用二胡拉的《梁祝》,音符节奏都没变化,但序曲一开始就笼罩着一种宿命的浓云,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当演奏得小提琴大悲大痛时,二胡已经痛苦得麻木,只剩下鸣咽了。另外音域不如小提琴广,高音部分音色不亮,也是二胡的致命伤。可是小提琴拉的《二泉映月》就不能入耳,音质薄而轻浮,如在水上飘,缺少那种胶质般的凝重。
但二胡善于仿声。老戏中的开门声,二胡轻轻一划音就能模仿出。刘天华的《空山鸟语》里面有各种鸟叫声,低的,高的,重的,轻的,长的,短的,甚至何种鸟叫,都能约摸分辨得出。《赛马》的个的个的马蹄声,《奔驰在千里草原上》那战马振鬃长嘶的鸣叫声,募尽形态,惟妙惟肖。二胡更接近人声,这里不得不提演奏大家闵惠芬,她将越剧曲目徐玉兰的《宝玉哭灵》,京剧曲目张君秋的《忆秦娥》,高庆奎的《逍遥津》、余叔岩的《珠帘寨》移植成二胡曲,徐玉兰豪爽率真、激情奔放唱腔,高庆奎的慷慨激愤、雄浑苍凉,张君秋的哀怨悲伤,余叔岩的低徊婉转,演奏得有如高山流水,空谷余音。
二胡也善于叙事。闵惠芬将杜甫名诗《新婚别》改编成二胡叙事曲,分序曲、迎亲、惊变、送别四段,再现了安史之乱“有吏夜捉人”事件。她演奏跌宕起伏,出神入化地再现了三幕故事,“送别”时,似乎一对新人正面对生离死别,柔肠寸断,就算你不爱民乐,不懂二胡,也会为之动容。
说起二胡,自然想起《二泉映月》。古往今来,还没见过哪一首乐曲能和一种乐器结合得这样紧密,似乎《二泉映月》是因二胡而生,二胡是为《二泉映月》而来的。《二泉映月》像一条沉重徐缓的河,低沉地唱着一支和人类有关的歌,是二胡曲中最能流传千古的曲子。
日本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听了闵惠芬拉的《二泉映月》,动情地说:这首曲子应跪着听!
可见,我们的民族乐器 ——二胡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10首最好听的二胡名曲
1
《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2
《赛马》
《赛马》是黄海怀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系1964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独奏比赛中的新作品。乐曲以其磅礴的气势、热烈的气息、奔放的旋律而深受人们喜爱。无论是气宇轩昂的赛手,还是奔腾嘶鸣的骏马,都被二胡的旋律表现得惟妙惟肖。音乐在群马的嘶鸣声中展开,旋律粗犷奔放。由远到近清脆而富有弹性的跳弓,强弱分明的颤音,描绘了蒙古族牧民欢庆赛马盛况的情形。二胡快弓、跳弓技巧的运用,拨弦、颤音技巧的运用,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生动热烈的赛马场面。
3
《葬花吟》
《葬花吟》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
4
《光明行》
器乐曲《光明行》是刘天华于1931年春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是一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乐曲气势恢宏,旋律明快坚定,节奏富于弹性。刘天华创作此曲时曾说:“因外国人都谓我国音乐萎靡不振,故作此曲以证其误”用主和弦的分解进行构成的号角式音调,在乐曲中占主导的地位。作者在这首乐曲中首次用了功能性很强的五度关系的转调,调性明亮,音区的递换也极富色彩,全曲讴歌了追求光明的勇士和他们所追求的光明。
5
《空山鸟语》
《空山鸟语》是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作曲,初稿写于1918年,十年后才定稿。标题采自于唐王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在此曲中,刘天华创造性地运用三弦拉戏式的模进手法,描绘了深山幽谷,百鸟嘤啼的优美意境,是一首极富形象性的作品。1993年获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
6
《草原之夜》
7
《良宵》
《良宵》,原名《除夜小唱》,是刘天华于1928年除夕即兴创作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音乐生涯中写作时间最短的一首乐曲。全曲形象单一、抒情、清新、明快,给人以怡然自得之感,生动描绘了作者与友人欢叙守岁、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
8
《江南春色》
江南春色,由朱昌耀本人作曲。乐曲主要将苏州民谣“大九连环”的曲子展开而构成。
9
《听松》
《听松》,又名《听宋》,是中国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其内容似乎是描写宋代伟大的爱国将领岳飞。乐曲通过松涛借物咏怀,在赞颂民族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倾注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坚定自信的意志,歌颂了中国人民青松般高洁的民族气节,钢铁般坚强的斗争意志和战胜敌人的英雄气概。全曲气魄豪迈,刚劲有力,堪称音乐珍品。
10
《蜀乡小曲二胡》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二胡古诗词曲 二胡古诗词作品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二胡古诗词曲 二胡古诗词作品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