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的传说故事 龙抬头民间传说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龙抬头的传说故事 龙抬头民间传说的文章,本文对文章龙抬头的传说故事 龙抬头民间传说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知道这些传说和故事吗)
#无条件写作日·“宅”家专场#
人人都说“二月二,龙抬头”,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龙”,抬的是什么“头”。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说的“龙抬头”,其实这个“龙”是象征五谷丰登的“青龙”,抬的“头”是拉开春耕生产序幕的“头”。
正如俗话说的那样:“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传说、星象学以及习俗,不妨了解一下。
一,民间传说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
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的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 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二、起始“中和节”
唐时期的文献仍未出现龙抬头的节俗记载。唐朝人把二月朔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
据《唐书·李泌传》记载, 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没有节,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取中正、平和之意),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
原来, 唐德宗认为, 三月有“上巳节”,九月有“重阳节”,而二月正是天气由寒转暖、万物复苏、农事开始之际,没有一个节日实在说不过去,于是就征求宰相李泌的意见。李泌觉得德宗所说颇有道理,为此他建议:废除以往正月晦日(正月最后一天)为节的旧例, 改贞元五年(790)二月一日为“中和节”;这一天,皇帝要赐宴群臣,并赐给他们刀、尺,表示裁度:百官要献农书,表示务本;民间要用青色的袋子装着谷物及瓜果种粒,互相赠送亲友;村社居民要酿制宜春酒来祭祀勾芒神(五行神中的木神),以祈祷丰收等等。
德宗听了十分高兴,完全采纳了李泌的意见,立即颁布了一道诏令,以贞元五年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同时规定,每年此日给官员们放假一天。唐代宴会总少不了赋诗乐舞,中和节宴亦复如此。德宗李适喜欢作诗,在中和节曲江宴会上,皇帝赐御制诗,百官奉和是必不可少的节目。
尉迟枢《南梵新闻》记载说:“李泌谓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人家以青囊盛百谷果实,更相馈遗,务极新巧,宫中亦然,谓之献生子。”可见献生子是中和节活动的主要特点。
三、星象说
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 “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
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
四、节气说
“二月二,龙抬头,风雨顺,又丰收。大仓满,小囤流,好年景,春开头。”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 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此外, 农历二月初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要在这天抬头升天,故有民间信奉的“龙头节”,又称“春龙节”等。
这一天过后,农村逐渐进入繁忙的春耕时节,选种、踏田、开犁……正所谓:“龙梦醒,天暖正早春,龙抬头,填仓风雨顺。龙尾摆,田间起花云,龙鳞闪,五谷进家门”。
五、节日习俗
古代,人们对龙图腾崇拜,以为龙治水行雨,决定庄稼丰歉,万万得罪不可。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
在北方,还有一句俗话:“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所以大人小孩多在这天剃头理发,意思是剃“龙头”,以显尊贵、图吉利。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其实,“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一说 实为讹传,其中的“死舅”其实是“思旧”的变音 ,这种说法的起因也与沈阳有关。清朝成立后,当时不少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敢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并一直流传下来。
二月二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顶住家门,邪祟不侵,一年太平”。
可能古时代,人们没有其他的娱乐项目,农户生产也得过了二月二以后,正月里就是吃了休息,吃一顿“鼓撅”灵醒灵醒,就好比今年大家在家宅久了,好久不吃擀面皮,一听就香得馋一个道理。
在陇东一些地方,流行 “二月二,吃搅团” ,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还有一些讽刺懒婆娘的民谣说:
“过了正月二十三,懒婆娘愁得没处钻。又想上了天,没鞋穿;又想钻了地,没铧尖;又想上了吊,丢不下二月二那顿油搅团。”
还有有地方有吃炒豆子的习俗,民谣曰: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
提起炒豆豆,那是小时候最有趣的事儿。 虽说都长在西北农村,但炒豆豆还是能分个三六九等的。家庭条件好的,炒的豆豆有黑豆、黄豆,还有豌豆、甚至有大豆,很少有人炒玉米和小麦,因为那普通了一些。“物以稀为贵”,黑豆、黄豆、豌豆、大豆在当时主种小麦的地区比较稀少,如果谁有花生,那更稀罕无比。
炒豆子时,有用盐水炒的咸豆子,有用“糖精”炒的甜豆子,孩子们拿到学校后,你给我分几粒黑豆,我给你几粒黄豆,间或几粒玉米,甚至爆米花,那这个“二月二”过得比“年”还幸福。童年的“二月二”其实永远都是快乐而无忧的。
#我,无条件写作 #
姑且慕容,爱好诗文,愿与君一道品鉴文字,感悟亲情。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传说
二月二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而“龙抬头”的来历,更是有一个感人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皇帝因为耽误了祭天的时辰,所以使得天上的玉帝很生气,于是他给龙王下令,三年内不得给人间降雨。
从那之后,人间连续的干旱,田里的庄稼也都快枯死了,河里的水也几乎干涸的可以见底了。田里面没有了收成,村里面闹起了饥荒。大家都没有粮食吃了,病的病,倒的倒所有的人都束手无策。这时,龙王的小儿子青龙再也看不下去了,他不忍心看着人间的老百姓受灾挨饿。于是他趁着玉帝赴宴的时候偷偷地给人间降了一场雨。第二天,玉帝知道了此事后大发雷霆。于是他下令把青龙压在一座大山下,山下还立了块石碑,上面写着:“青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百姓们看了石碑,再看到青龙受罪,大家的心里都十分着急。但是大家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让金豆开花的方法。
就这样,到了第二年农历二月初二的这一天,人们从家里拿出许多的黄豆和玉米种子进行翻晒。有个老人忽然发现,这些金灿灿的黄豆和玉米倒是挺像金豆的。于是老人立刻跑回家中让他的妻子到锅里去炒一炒,看看这些东西会有什么变化。炒了一会儿,黄豆和玉米里的水分也超不多都被炒干了,于是都爆了开来。只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从锅里传出。老人一看,“呀!金豆开花啦!金豆开花啦!”然后,青龙冲上了云霄,翻腾了几下舒展身子。突然天上乌云密布,雷声滚滚。青龙在老百姓们的头上盘旋了几圈,感谢人们的搭救之恩。百姓们抬头望着青龙,嘴角上都露出了微笑。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从天空倾泻下来,百姓们都乐开了花。他们任凭雨点打在自己的脸上,感受着雨水的滋润。瞬间大地又复苏了起来,几天后稻田里,山间上又回到了以前生机勃勃的样子。老百姓的收成好了,生活自然也都过的好了。郑重声明:回答内容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故事有什么
中国民间普遍认为,龙是吉祥的象征,主宰着云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被认为是龙欲升天的日子,因此,人们将这一天称为龙抬头日,也有人称之为春龙节。以下是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故事,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帮助。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故事:
1. 接姑奶奶:在老北京人的礼数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然而,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会接女儿回家,住上几天或半个月。这一天,娘家人会用春饼款待女儿,这象征着对女儿的关爱和歇息。
2. 皇帝耕田:每年的二月二都在惊蛰前后,这时北方已进入春耕大忙时期。为了动员人们尽快投入春耕生产,皇帝会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扶犁耕田。
3. 武则天和龙抬头的故事: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后,玉帝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然而,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链樱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
二月二龙抬头的相关文章:
-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故事和习俗2022
-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
- 二月二龙抬头有什么故事
-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故事2022
-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民间风俗有哪些
- 二月二龙抬头节日的由来
-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
- 龙抬头的历史传说
- 二月二龙抬头的具体由来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龙抬头的传说故事 龙抬头民间传说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龙抬头的传说故事 龙抬头民间传说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