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古诗鉴赏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古诗鉴赏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古诗鉴赏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分析《涉江采芙蓉》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
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原诗:
《涉江采芙蓉》两汉: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释义: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注释: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还顾:回顾,回头看。
6、旧乡:故乡。
7、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8、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扩展资料:
《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象征美好的芙蓉,却难以遗送给心上人。
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女主人公在想丈夫在干什么,这是古体诗长用手法。而且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
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
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古诗赏析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涉江采芙蓉》;
【作者】汉·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这首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开篇,【涉江采芙蓉】的人,有人认为是离乡的游子,也就是思妇的丈夫,但有人反对这种观点,认为【涉江采芙蓉】的人,是在江南家乡的思妇;
接下来一句,【兰泽多芳草】,是说湖岸还有很多的兰、蕙草,发出阵阵幽香,这里是以花喻人,因此,除了说兰泽多芳草外,也暗示了说兰泽有很多美女;
接下来的两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思妇思念丈夫,而丈夫正远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的人;
接下来两句空间发生了转换,视角发生了变化,不写自己,而写身在【远道】的丈夫,【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也许就是一种心灵的感应;
诗歌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如果从游子的角度来看,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最短的一首抒情小诗。这首诗真挚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处于动乱年代的失意游子思念故乡和在故乡生活的情人的羁旅情怀。同时,曲折而含蓄地揭露和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写游子为情人准备表达爱情的信物而奔波不止的真实情况。采香花和芳草赠情人,是我国由来已久的古代恋爱活动中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从战国时期的楚辞开始,就有大量采芳草以相赠,表示结情的记载。这里的芙蓉,不要仅理解为荷花,而是所有香花的代称。兰泽,可解释为生满兰的泽地,而理解为泽名,大约对理顺句子前后关系,增强诗意会更好一些。诗的开头两句,使我们仿佛看见一位翩翩少年,陶醉在爱河中,为了采摘香花和芳草来向“同心”者表达爱情,不怕劳苦,涉江跨泽,表现了游子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对“同心”者的深深眷恋。应该说,开头两句是欢快愉悦的。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两句,写游子苦闷的根源。“采之欲遗谁”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来诗的开头两句气氛是愉快的,写出了游子满怀激情地采到了香花和芳草,理所当然地会引出“遗谁”的疑问。为了解答这个疑问,又自然而然地点出“所思在远道”的现实。这两句诗是突然转折,把诗篇开头的欢快气氛一笔宕开,好似天地霎时为之变色:凄凉寂寞代替了欢快愉悦,伤心失望代替了热烈向往和追求。这就是诗歌中曲折产生的强烈艺术感染作用。这两句诗把游子苦闷的根源——远客思家的心理状态概括出来了,这是游子的一度失望。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句写游子思乡的心情。“旧乡”,就是故乡,游子为什么遥望故乡,诗中没有交待,但读者不难想象,故乡会有很多美好的回忆留在游子的心中,尤其是同心者还留在故乡,自然增加了游子思乡的因素。“长路漫浩浩”表面写归途的遥远,思乡心情的苦闷。实际暗示了游子坎坷失意飘泊无归的处境和对现实的抱怨。这是游子的再度失望。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是直抒对“同心”而“离居”的现实的愤懑与忧伤。“同心”和“离居”都是古诗文中常用的成词。“同心”是爱情的代称;“离居”是别离、两地生活的意思。“同心”而“离居”,构成了本诗的基本矛盾,也是主人公忧伤的根本原因。因为这对矛盾给主人公带来了无限的烦恼与忧伤,因此诗章最后才说“忧伤以终老”。这两句诗在揭示主题的同时,还暗示了游子与在“旧乡”生活的“同心”爱的深沉,“离居”时间之长,烦恼与忧伤之烈,相会日期之遥。这两句写了游子的三度失望。
这首小诗在创作手法上有很多特点。其中尤其突出的是暗示手法的使用。“诗是精粹的语言,暗示是它的生命。”(朱光潜《古诗十九首释》语)这首诗多次使用了暗示的手法。如对游子与“同心”的热恋程度诗中没有直写。但通过游子明知无法把信物送到情人手中的情况下,仍涉江采芙蓉,跨泽摘芳草,就暗示两人爱恋的深沉热烈程度。再如作品中对使情人离居的原因一字没提,但读者读了原诗后会深切感到离居不是主人公情愿的,主人公有强烈的归故乡愿望,从而暗示了有家归不得是社会动乱加给游子的灾难,也暗示了主人公对社会的不满与谴责。再比如对游子的忧伤心情,诗中也没有直接描写,但诗中通过对游子三度失望的细节描写,就把游子忧伤心情一步一步地形象地刻画出来,起到了层层加深的作用。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古诗鉴赏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古诗鉴赏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