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专家叶嘉莹 古诗词专家评委

国学综合

古诗词专家叶嘉莹 古诗词专家评委

混元妖尊围观:℉更新时间:03-04 07:16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古诗词专家叶嘉莹 古诗词专家评委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古诗词专家叶嘉莹 古诗词专家评委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古诗词专家叶嘉莹 古诗词专家评委

叶嘉莹:归国执教40载,毕生积蓄全不留,甘守清贫与古诗为伴,后来呢?_百 ...

一个丰富的天性,如果不拿自己来喂养饥肠辘辘的别人,自己也就要枯萎了。——罗曼.罗兰

有的人,在有限的时间里,释放着无限的贪婪,最后一事无成,黯然离开;有的人,在短暂的时光中,用自己的所有能力来帮扶别人,如烟花般尽情绽放自己,在她将要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虽孜然一身、却能留下永世芬芳。

她就是那种愿意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人,她早年人生坎坷,等自己的生活稍有起色之后,便开始回到祖国的怀抱。四十年来,她为并不认识的陌生人捐献出自己一生的积蓄——3568万,自己却甘愿两袖清风、粗茶淡饭。

倾其所有让世界更加美好

2021年6月3日,全国名校——南开大学正在举办校友总会第六届理事会2021年会议、以及第五届全球南开校友会会长论坛。在这个活动上,很多从南开大学毕业离开很多年的校友,除了回来怀念校园,还会尽自己所能为学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有一位曾经在南开大学任教多年的女老师——叶嘉莹,便在这次活动上,出手极其大方的捐款1857万元人民币。用来支持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来设立“迦陵基金”,并且为其学校的师生提供一定的研究经费。

不止如此,2021年5月,她再次向南开大学捐款1711万元,加上之前那次,一共为南开大学捐款3568万元。

并且更加让人动容的是,叶嘉莹老师的捐赠款项,并不是像很多富豪一样的部分财富,而是她的毕生积蓄。她在捐款之前,把自己的所有稿费、工资、房产积蓄都一并汇总,然后分两次全部捐献而出。

要知道,3568万元的财富,足以让一个人过上衣食无忧、甚至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她却毅然倾其所有,把财富捐献给那么多自己并不认识的陌生人,这是一种多么宽广而坦荡的胸怀,其中又蕴藏着多少无私奉献的风骨。

本是书香门第骄人贵子

叶嘉莹是北京人,1924年7月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之中,从小浸透在浓郁的书文氛围里。因为父母亲人都学问极高,所以决定让叶嘉莹在家里上“私塾”。

虽是在家里,叶嘉莹却过上了“封闭式管理”的私塾,而且比在学校严格上百倍。当别人在院子里玩游戏、嬉戏打闹时,叶嘉莹却要在父母严厉的监督下做功课、写诗词。对于一个小孩而言,这样的童年无疑是枯燥的,却又是令人羡慕的。

当然也正是由于父母从小独特而严厉的培养,才为叶嘉莹的诗词生涯打下了基础,让她在小小年纪便远超别人,让她在青春时代脱颖而出,让她在余下的后半生里成为诗词界翘楚。

从小拥有扎实国学基础的她,轻而易举地考上了当地很多人向往的辅仁大学,并且得到了国学大师——顾随老师的赏识。在自己的不懈努力及恩师——顾随先生的竭力点拨下,叶嘉莹一度成为学校里众人倾慕的大才女。

出生条件优渥,国学研究又如此优秀,叶嘉莹的前半生看起来是那么令人羡慕,但是,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天之骄子,却在婚后开始了惨淡的人生。

殊不知人生惨淡她自己承受

如果说叶嘉莹大家闺秀的童年还算令人羡慕的话,那么余下的时光则如同炼狱般,将她折磨到体无完肤。

1937年,一场噩梦般的战争爆发,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也让对叶嘉莹寄予厚望的父亲失联,整个家庭失去了主心骨。四年之后,身体渐衰的母亲也离叶嘉莹而去,留下年纪尚小的叶嘉莹和弟弟寄人篱下。但是,更加让人惋惜的是,这只是厄运的开始。

叶嘉莹因为介绍对象——赵钟荪为自己丢掉了工作,心存愧疚而答应以身相许。起初,赵钟荪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与大才女叶嘉莹结为夫妻,是别人眼中的神仙眷侣。

但是在赵钟荪由于莫名牵涉而被捕入狱,再次出狱后,便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不仅平时无缘无故的对叶嘉莹百般挑剔、甚至大打出手,而且还在叶嘉莹生下第二个孩子之后,因为不是男孩而直接弃家而去。

孤苦伶仃的叶嘉莹带着两个尚未长大的女儿,想过自杀,却又不忍心丢下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便开始重视自己热爱的诗文研究,并且在台北女子中学任教。

时来运转她却甘守清贫

随着诗文名气的不断扩大,叶嘉莹就像顾随老师期待的那样,成为了别有洞天的马祖道一。1966年,她因为台湾大学与美国大学的交换项目,作为台湾大学老师的她,得到了去美国交换访学的机会。

到了国外,虽然叶嘉莹有着满腹才华,但是由于语言差异,大批外国学生完全听不懂,即使请来翻译,也只会把原本博大精深的中国国学翻译得一塌糊涂。

为了将祖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播给世界,叶嘉莹决定用英文讲课,苦于大学时期的英文知识早已忘得差不多了,她便挤出所有休息时间来背单词、记语法。

此时已经45岁的她记忆力早已不如当年,但是她不愿意认输,当图书馆的人都走光了,叶嘉莹还在努力把上课用的古诗词翻译成合适的英语。

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在不断地学习下,叶嘉莹从卡顿的英文古诗词课堂做到了得心应手,而且把每一句古诗词都翻译得恰到好处。

由于她在当时是为数不多的、可以为外国学生进行英文版古诗词教学的老师。所以在国外名声大噪,成为了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且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且定居于此。

国外不管条件多好,终究是异乡。所以当1974年有了回国的机会时,叶嘉莹毅然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选择了回国,并且任教于南开大学。

为了表达自己的对祖国多年来的思念,叶嘉莹还在归国之际一口气写下了一首《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这诗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身在异乡之人对于家乡的渴望。

1989年,叶嘉莹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了,但是她对诗词的热爱却不减半分。于是她开始了到处参加相关论坛、讲座的生活,并且每年依旧会花费一整个学期的时间,在国内从事教学工作,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到21世纪,叶嘉莹从事教师行业已经四十年之久,期间优厚的工资加上参加各种活动的酬劳收入并不少,但是她却只管过着自己倾心的淡泊生活。

一间小屋、淡饭粗茶,所有生活所需都一律从简。当别人问起她,为什么要把全部财产捐出去而不给自己留点积蓄时,她却回答:“我有中国诗词作伴,我不孤单”。

游于“境界”之中——推荐图书:《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

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每每提起《人间词话》,最为人称道的大概就是这段“三境”说。此说是王国维思想的一个特殊标志,也是他的学问和人生的真实写照。

王国维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个纯粹的、彻底的、毫无功利、毫不动摇的追求学问、探索真理的人。他生于1877年,正是清朝政权走向衰亡、欧美列国侵略中华的悲情时代。青年时期的王国维,亲身体验了旧中国社会之积弱、精神之困顿,毅然踏上追求新学之路,寻求治世良方。1898年戊戌变法之时,他进入了罗振宇主办的东文学社,开始研究西方文化。其间,他接触到康德、叔本华和尼采哲学,从此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哲学追问人生的终极问题、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王国维深深地被西方哲学的追问探索之美所震撼、所吸引,他意识到人的精神之崛起必须超脱世俗的物质追求,去探索人生的真谛、智慧的究竟。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动机之下,他融汇康德、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美学思想,创造性的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评论之中,《人间词话》便由此诞生。此书一经问世,便如同一颗新星,照亮了国人沉寂的精神世界,激起阵阵涟漪,在时间长河里悠悠回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人间词话》以“境界说”为核心立论,以词话形式点评古词,不仅有着一种深刻的思想美,更有着一种独特的形式美。王国维先生的词话点评植根于东方古典诗词,熔炼自西方悲剧哲学,感悟之通彻、情感之真切、思想之深刻,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思想和形式上都有别于其他文艺理论,全无枯燥、刻板之病,反而如同诗词本身一样情感充盈、意境曼妙、文笔流美、风韵翩飞,深深触动和激发着人的全部精神和魂灵。

王国维先生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那么,何谓“境界”?“有造境、有写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这些理论语义精辟、立意深远、视界开阔,与中国古典文学评论大相径庭,独辟一界,开创了中国近代文学批评之先河,也引导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向外看去、向内求索。王国维先生之“境界”,毫无疑问是经验感知、理性思辨和精神超验三者高度的贯通融会,真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国维先生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可见,《人间词话》虽然表面上是一部诗词评话、文学批评,但却是以探索宇宙人生为目的的,能够开启性灵,使人感悟至真至情至性,词话不仅仅是词评文论,更是已经升华为关乎人生意义、关乎精神价值、关乎思想探索的大写的“生命之书”、“宇宙之书”,它的意义和影响远远超出了诗词领域,超出了美学研究。正如叶嘉莹所言:王国维先生所追求的,是真理。正是这种求真意志,塑造了《人间词话》不同凡响的思想魅力与美学价值。

这次,我推荐的便是叶嘉莹先生的《人间词话》讲评本。这本书根据王国维手稿影印本点校,原汁原味收录了王国维删改修订《人间词话》手定稿64则和未刊稿50则,每则都做了注解对译,由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2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叶嘉莹先生指点迷津,逐条讲评。同时,本书还随文附录145首原文提及的古诗词、叶嘉莹品读王国维词选、114位词人小传、46则常用词牌格律、王国维生平年表等内容。并由知名画家林曦绘制封面,可谓美轮美奂。

叶嘉莹先生生于1924年,现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博士生导师。她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方面的研究,是一位用全部生命来研究诗词、体悟诗词的学者,虽已年近百岁,却依旧研究不辍、坚持讲学,孜孜不倦地将中国古诗词的美带给世人。她以此为乐、以此为业、以此为志。她以为:“人的精神品格能够提升,提升以后,他就有他自己内心的一份快乐。他不会每天总是为追求现实的那一点金钱之类的东西而丢掉人生最宝贵的价值。”

这是先生的大事业、大学问。

叶嘉莹先生11岁便接触《人间词话》,并相伴一生、摩挲一生,她在“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获奖词中说:“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由此可见,王国维先生对她的影响之深、意义之大,也正因如此,她才能讲出《人间词话》的精魂,品出《人间词话》的深情。她这样评说“境界”:

四野寥廓,瞻顾苍茫,所追寻者竟渺不知其在何许,如果有人正在这种茫然无绪的感觉中,那么他无须困惑,也无须悲哀,因为这正是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一种境界呢……一个人要追求更高远的理想,就一定要先打碎眼前五光十色的繁华世界,经过一个“昨夜西风凋碧树”的阶段,才能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目光……如果说第一种境界是写追求理想时的向往的心情,第二种境界是写追求理想时的艰苦的经历,那么第三种境界所写的则是理想得到实现后的满足的喜乐……但愿每个追求理想的人,在经过“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都能够获有发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一日。这种境界该是至完整、至美善、至真实的一种境界。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那么词呢?“词以境界为最上”。读词,不能不知何谓境界。让我们一起捧起《人间词话》,追随叶嘉莹先生的脚步,一起走进“境界”之中、游于“境界”之中。

鲁豫有约叶先生91岁研究古诗词的是谁

是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叶嘉莹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古诗词专家叶嘉莹 古诗词专家评委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古诗词专家叶嘉莹 古诗词专家评委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古诗词课:叶嘉莹讲古诗词

标题:古诗词专家叶嘉莹 古诗词专家评委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278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