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春耕 春节龙抬头

国学综合

龙抬头春耕 春节龙抬头

升棺发财围观:℉更新时间:03-04 04:55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龙抬头春耕 春节龙抬头的文章,本文对文章龙抬头春耕 春节龙抬头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龙抬头春耕 春节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来历

二月二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而“龙抬头”的来历,更是有一个感人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皇帝因为耽误了祭天的时辰,所以使得天上的玉帝很生气,于是他给龙王下令,三年内不得给人间降雨。

从那之后,人间连续的干旱,田里的庄稼也都快枯死了,河里的水也几乎干涸的可以见底了。田里面没有了收成,村里面闹起了饥荒。大家都没有粮食吃了,病的病,倒的倒所有的人都束手无策。这时,龙王的小儿子青龙再也看不下去了,他不忍心看着人间的老百姓受灾挨饿。于是他趁着玉帝赴宴的时候偷偷地给人间降了一场雨。第二天,玉帝知道了此事后大发雷霆。于是他下令把青龙压在一座大山下,山下还立了块石碑,上面写着:“青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百姓们看了石碑,再看到青龙受罪,大家的心里都十分着急。但是大家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让金豆开花的方法。

就这样,到了第二年农历二月初二的这一天,人们从家里拿出许多的黄豆和玉米种子进行翻晒。有个老人忽然发现,这些金灿灿的黄豆和玉米倒是挺像金豆的。于是老人立刻跑回家中让他的妻子到锅里去炒一炒,看看这些东西会有什么变化。炒了一会儿,黄豆和玉米里的水分也超不多都被炒干了,于是都爆了开来。只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从锅里传出。老人一看,“呀!金豆开花啦!金豆开花啦!”然后,青龙冲上了云霄,翻腾了几下舒展身子。突然天上乌云密布,雷声滚滚。青龙在老百姓们的头上盘旋了几圈,感谢人们的搭救之恩。百姓们抬头望着青龙,嘴角上都露出了微笑。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从天空倾泻下来,百姓们都乐开了花。他们任凭雨点打在自己的脸上,感受着雨水的滋润。瞬间大地又复苏了起来,几天后稻田里,山间上又回到了以前生机勃勃的样子。老百姓的收成好了,生活自然也都过的好了。郑重声明:回答内容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2月2龙抬头什么习俗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

01祭社神

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也是土地公的诞辰,“土地诞”也称“社日节”。社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古时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古人认为土生万物,土地神是广为敬奉的神灵之一。人们认为土地公管理着五谷的生长和地方的平安,很多地方的百姓都在社日奉祀土地神。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在中国南方地区,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02吃龙食

二月二这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北方百姓在这天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吃龙须”,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葱饼叫做“撕龙皮”。有些地方还有吃“龙眼”、“龙须”、“龙舌”、“龙耳”、“龙皮”、“龙子”、“龙蛋”以及吃春饼、吃猪头肉的习俗。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这些都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强烈愿望。

03采龙气

早上卯时,卯月的第一个卯日卯时,出门面向东方深吸气,此为一吉。

04剃龙头

指二月初二理发,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05起龙船

古时,龙抬头节是祭祀龙神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龙神庙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龙抬头时节我国部分地区会有“起龙船”的活动,请龙出水,以及祈求事事顺利的心愿。

06使耕牛

“龙抬头”也是农村的农事节。农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农时春雨贵如油。倘春雨充沛,预示着一年的大丰收。

07开笔写字

相传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诞辰日,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为孩子正衣冠、点朱砂启蒙明智,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愿孩子长大断文识字。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启蒙教育形式。

08引田龙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引龙伏虫的活动有很多,最有特点是撒灰。撒灰十分讲究,灰多选用草木灰,人们自家门口以草木灰撒一条龙到河边,再用谷糠撒一条龙引到家,意为送走懒(青)龙、引来钱(黄)龙,保佑人财两旺;从临街大门外一直撒到厨房灶间,并绕水缸一圈,叫做“引钱龙”;将草木灰撒于门口,拦门辟灾;将草木灰撒于墙脚,呈龙蛇状,以招福祥、避虫害。陕西富县一带还流行撒灰围庄墙外的做法,也是伏龙驱虫的表现。

09放龙灯

黄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时分,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借此娱乐同时又传递一种美好的祝愿。

10敲龙头

东北部分地区在二月二早晨,以长竿击打房梁,谓之”敲龙头“。把龙唤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击房梁就是用木棍或者竹竿敲击房梁,以惊走蛇、蝎等毒虫,毋使为害。有的地方流行敲击炕沿,目的与敲击房梁相同。

11吃猪头肉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

12围粮囤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农历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区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妇从自家锅灶底下掏一筐烧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铁铲子铲些草木灰,人走手摇,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围好仓后,把家中的粮食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当年的大丰收。

13熏虫

古代将自然界中的生物分成毛虫、羽虫、介虫、鳞虫、人类五大类。毛虫指披毛兽类,羽虫指鸟类,介虫指带甲壳类,鳞虫指有鳞之鱼和带翅昆虫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萌动,疾病易生,虫害也是庄稼的天敌,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进入农历二月,天气渐暖,各种昆虫开始活动,有些昆虫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这一天,人们纷纷摊烙煎饼、燃烧熏香,希望凭借烟气驱走毒虫。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及传说习俗100字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日在二月初,二月的月建为卯;“卯”是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属木,卦象为“震”;九二在临卦互震里,震为龙,表示龙离开了潜伏的状态,已出现于地表上,崭露头角。“龙抬头”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

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祈福纳祥转运的日子。“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出现在文献上将龙抬头与节俗联系在一起是在元代后。

二月初二“龙抬头”相关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由于节期重叠,南方“二月二”(古时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多以祭社(土地神)为主,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既有龙抬头节习俗,又有以祭社为主的习俗,祭龙多在端阳节。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龙抬头春耕 春节龙抬头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龙抬头春耕 春节龙抬头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龙抬头与春分

标题:龙抬头春耕 春节龙抬头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276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