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蒹葭 古诗蒹葭原文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古诗蒹葭 古诗蒹葭原文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古诗蒹葭 古诗蒹葭原文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诗经《兼葭》全文
一、全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3、朝代
周朝
扩展资料
一、赏析
本诗三章重叠,各章均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兼葭起兴,展现一幅河畔秋色图:河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结霜。这情景,是在清冷寂寥中略带凄凉哀婉色调,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是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企慕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形成一种可望难即的境况。
主人公起早贪晚、追望不停,对爱情的执著精神可见。但“伊人”却阻隔不通,飘渺虚幻,可望难即,于是诗人心中荡漾起无可奈何的情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
五、六两句是分述“在水一方”的一种特定情境:逆流追寻,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中不可达。这是可望难即境况的常见情境之一,追寻者的怅惆情绪也因此而增强。
七、八两句是分述“在水一方”的另一种特定情景:顺流追寻,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似真而幻,亦终不可近。这也是可望难即境况的常见情景之一,追寻者的怅惘情绪也因此而更加强烈。
二、出处简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兼葭
诗经· 蒹葭
诗经 · 蒹葭 本文分类:古代诗 发布时间:2013/12/30
蒹葭 ①
蒹葭苍苍②,白露为霜③。
所谓④伊人,在水一方⑤。
溯洄⑥从之,道阻⑦且长。
溯游⑧从之,宛⑨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⑩,白露未晞①①。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①②。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①③。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①④。
蒹葭采采①⑤,白露未已①⑥。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①⑦。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①⑧。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①⑨。
——《诗经》
注释
①蒹葭(jiānjiā):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此篇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蒹葭:芦华,水边生长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②苍苍:深绿色。秋天芦苇变成深青的颜色。
③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凝成霜。
④所谓:所说的,这里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
⑤一方:另一边。
⑥溯(sù):逆流而上。洄(huí):曲折迂回的水道。溯洄:沿着弯曲的河道向上游走去。从:追随,追逐,这里可释作“追寻”。
⑦阻:险阻,指道路难走。长:遥远,漫长。
⑧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⑨宛:宛如,好像。水中央:这里特指环绕在水中的高地。
⑩萋萋:凄清寒凉的样子。
①①晞(xī):干。
①②湄(mei):水草交接的地方,即水滨,岸边。
①③跻(jī):升高。这里是说道路险峻,需要攀登而上。
①④坻(chí):水中的小块高地。
①⑤采采:芦花白灿灿的样子。
①⑥已:停止。这里是“干”的意思。
①⑦涘:水边。
①⑧右:这里是道路迂回曲折的意思。
①⑨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解读翻译
河里的芦苇(在秋天)变成深绿,苍苍茫茫,白色的露水凝结成了霜。
我心中思念的恋人啊,(她和我隔着河水)站在对面的河岸上。
我想要顺着弯曲的巧道去上游追寻她,无奈道路难走又漫长。
(我想要)顺着河水到下游去寻找她,恍惚间觉得她好像站在水中的沙洲上。
河里的芦苇(在秋天)看上去有些凄清,白色的露水还没有干。
我心中思念的恋人啊,就站在河的那边。
(我想要)顺着弯曲的河道去上游追寻她,无奈道路难走又艰险。
(我想要)顺着河水到下游去寻找她,恍惚间觉得她就在河中的高地上。
河里的芦苇(在秋天)一片白茫茫,白色的露水还没有干。
我心中思念的恋人啊,就站在河那边。
(我想要)顺着弯曲的河道去上游追寻她,无奈道路难走又曲折回旋。
(我想要)顺着河水到下游去寻找她,恍惚间觉得她就在河中的陆地上。
赏析
本诗借景抒情,通过对秋天芦苇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全诗共有三章,从初秋芦苇颜色变深,再到一片凄清,再到深秋芦苇变白,作者一步步深入,将自己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作者看到河中的芦苇,想起了日夜思念的恋人,恍惚之间觉得恋人就在对面的河岸,于是想去追寻她,却发现无论顺流还是逆流都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诗歌实写河边的芦苇和深秋的露水,虚写看见恋人在沙洲、河岸以及自己追寻的场景,虚实结合,造成了一种苍茫、迷蒙的意境,将作者心中对恋人的思念之情和寻求而不得的感伤细腻地呈现出来,引起了人们深深的共鸣。
另外,诗中的“伊人”不仅是指恋人,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朋友或理想,将本诗理解为作者对朋友的思念或对理想的苦苦追求。
作业题
你认为诗歌中的“伊人”指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发表在下面的评论处展开讨论。
扩展阅读
“相思”的经典代表
相思豆:相思豆质坚如铁、色艳如血、形似跳动的心脏,红而发亮,不蛀不腐,色泽晶莹而且永不褪色。它的红色是由边缘向内部逐步加深的,最里面又有一个心形曲线围住特别艳红的部分,真是一豆双心,心心相印。这就是相思红豆,一种充满灵气而奇妙的种子,传说它是心有相思之苦难以化解,最终凝结而成。相思豆自古以来都被诠释为爱情的种子,同时又深表爱情、友情、亲情的真谛。
相思草:相思草状若石竹,而节节相续。据说,古代有一妇女怀念自己的心上人,但总不能见面,经常在一墙下哭泣,眼泪滴入土中,在洒泪之处长出一株植物,叶子正面绿、背面红,秋天开花,花姿妩媚动人,花色像妇人的脸,秋天开花,名曰断肠草”。《本草纲目拾遗》也记载:“相传昔人有以思而喷血阶下,遂生此草,故亦名‘相思草’。”
相思树:相传为战国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和他的妻子何氏所化生。战国时期,宋康王霸占了韩凭的妻子,恩爱至深的韩凭夫妇因此双双殉情。康王大怒,命人将二人分开埋葬,十天后两个坟头各长出一棵大树,树枝相拥,树根相抱。人们为了纪念这段忠贞的爱情,将此树叫做“相思树”,后人多以此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
袁枚 · 所见曹操 · 观沧海蒹葭古诗原文翻译
蒹葭
[ 先秦 ] 《诗经》
原文 译文对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古诗蒹葭 古诗蒹葭原文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古诗蒹葭 古诗蒹葭原文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