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蝉古诗 咏蝉古诗带拼音版

国学综合

咏蝉古诗 咏蝉古诗带拼音版

洪荒巨兽围观:℉更新时间:03-04 02:09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咏蝉古诗 咏蝉古诗带拼音版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咏蝉古诗 咏蝉古诗带拼音版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咏蝉古诗 咏蝉古诗带拼音版

古诗《蝉》带拼音全文

chuí ruí yǐn qīng lù,liú xiǎng chūshūtóng。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jūgāo shēng zì yuǎn,fēi shì jiè qiūfēng。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原文

虞世南〔唐代〕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注释

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创作背景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蝉古诗带拼音李商隐?

chán

lǐ shāng yǐn

李商隐

běn yǐ gāo nán bǎo , tú láo hèn fèi shēng 。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wǔ gēng shū yù duàn , yī shù bì wú qíng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báo huàn gěng yóu fàn , gù yuán wú yǐ píng 。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fán jūn zuì xiāng jǐng , wǒ yì jǔ jiā qīng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翻译

既然你栖身高枝之上,自然就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不平,终究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如同桃梗泛泛乎不知所止,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全家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

赏析

垂chuí緌ruí饮yǐn清qīng露lù,流liú响xiǎng出chū疏shū桐tóng。居jū高gāo声shēng自zì远yuǎn,非fēi是shì藉jiè秋qiū风fēng。

译文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借了秋风。

拓展知识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咏物诗通过对蝉的姿态、习性、居所、鸣声的描写,赞颂了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同凡响的品德,暗喻自己立身品格高洁。

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力量自能声名远扬,表达了对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托物比兴,诗人以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形象完整丰满,韵味含蓄深长,描写动静结合,细致入微。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虞世南由隋入唐后,受到唐太宗的知遇之恩而作。诗人的一生极为坎坷,先是在南朝陈任职,后隋灭陈,与其兄虞世基一同到了长安,“大业初,累授秘书郎,迁起居舍人。”宇文化及杀隋炀帝后,虞世南被挟持至聊城,“又陷于窦建德,伪授黄门侍郎。”

“太宗灭建德,引为秦府参军。”此后他一直辅佐唐太宗,逐渐位高爵显,死后“敕图其形于凌烟阁。”可见诗人一生始终坚持正道而行,在纷纭乱世谨身守持,终于得逢明主,成就美名。此诗即是诗人勤于自勉的写照。

后世影响

这首咏物诗广为流传,是唐诗中最早具有雏形的五言绝句,也是唐人咏蝉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此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

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为后世人称道。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咏蝉古诗 咏蝉古诗带拼音版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咏蝉古诗 咏蝉古诗带拼音版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咏蝉古诗 虞世南

标题:咏蝉古诗 咏蝉古诗带拼音版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273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