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梁的诗 石梁典故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关于石梁的诗 石梁典故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关于石梁的诗 石梁典故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徐霞客写石梁飞瀑的诗
只知道有一首诗描绘石梁飞瀑,但不确定是徐霞客写的
石桥处处足徜徉,尤妙探奇在下方。
飞瀑寺前晴亦雨,昙华云际远偏香。
一帘诗画悬空壁,万古风雷撼彼苍。
我欲卧游支枕看,第三松畔设藤床。
当年徐霞客从石梁俯视百丈深渊时,曾记载的是:“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渊,毛骨俱悚。”
石梁与龙湫的袁枚的《浙西三瀑布记》中的相关记载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
壬寅岁,余游天台石梁,四面崒者厜?(1),重者甗隒(2),皆环粱遮迣(3)。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4),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挡?(5),自然拗怒郁勃(6),喧声雷震,人相对下闻言语。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后十日,至雁宕之大龙湫。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7)。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漱静;石梁急,龙揪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后半月,过青田之石门洞(8),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9)。乃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受瀑处池宽亩余,深百丈,疑蚊龙欲起,激荡之声,如考钟鼓于瓮内(10)。此又石梁、龙湫所无也。
昔人有言曰:“读《易》者如无《诗》,读《诗》者如无《书》,读《诗》、《易》、《书》者如无《礼记》、《春秋》。”余观于浙西之三瀑也信。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
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后十日,至雁荡之大龙湫.
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
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 ;石梁喧,龙湫静 ;石梁急,龙湫缓 ;石梁冲荡无前 ,龙湫如往而复 ;此其所以异也.
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石梁是什么朝代的
作者:钱大昕
诗名:石梁
朝代:清
全文:
突兀虚空两翠屏,长虹接引入青冥。
一条银汉杯中泻,九奏钧天槛外听。
珠落玉盘皆照乘,龙归金洞挟奔霆。
应真飞锡重来到,不见昙花旧日亭。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关于石梁的诗 石梁典故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关于石梁的诗 石梁典故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