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海峡两岸台风 3月6日海峡两岸新闻

国学综合

3月6日海峡两岸台风 3月6日海峡两岸新闻

生命极限围观:℉更新时间:03-03 18:30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3月6日海峡两岸台风 3月6日海峡两岸新闻的文章,本文对文章3月6日海峡两岸台风 3月6日海峡两岸新闻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3月6日海峡两岸台风 3月6日海峡两岸新闻

台湾台风评论

发生在同胞身上的每一场灾难,都让每一位华夏子孙感受到撕心裂肺般的疼痛。台湾“莫拉克”台风灾情,是一处令人心痛的新伤。尽管隔海相望,那不断攀升的伤亡数字,轰然倒卧的溪边建筑,被泥石流掩埋的村庄,无不令人为之心碎神伤。 海峡这一边,人人都在行动,上至领导人,下到普通百姓,台湾灾情成为每个人心之所系,情之所牵。 两岸同胞,血浓于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海峡两岸,守望相助,这是对一个重情义、知感恩、尚坚韧的伟大民族的诠释。风灾降临台湾的这些日子,我们感伤于无数家庭的破碎,感动于无数救人者的英勇无畏,感恩于无数伸出援手者的善良,更为灾难激发出的人性中不常显露的坚强一面感触良多。 几天来,“大爱无边”、“患难见真情”之类的话一直萦绕在人们耳边,无数人在无数场合一遍一遍重复着它们,不是我们不厌其烦,不是我们没有创意,原因是:爱,在灾难中起着无以替代的作用!是“爱”,让灾民不孤独;是“爱”,给了台湾战胜困难的力量!而来自亲人的“爱”,尤其令人感动。风灾降临台湾的这些日子,我们感伤于无数家庭的破碎,感动于无数救人者的英勇无畏,感恩于无数伸出援手者的善良,更为灾难激发出的人性中不常显露的坚强一面感触良多。 几天来,“大爱无边”、“患难见真情”之类的话一直萦绕在人们耳边,无数人在无数场合一遍一遍重复着它们,不是我们不厌其烦,不是我们没有创意,原因是:爱,在灾难中起着无以替代的作用!是“爱”,让灾民不孤独;是“爱”,给了台湾战胜困难的力量!而来自亲人的“爱”,尤其令人感动。带着大陆人民深情厚谊的援助物资正在陆续以最快的速度捐输入岛,跨越海峡的爱,饱含着大陆人民深沉的寄托:坚强,台湾!正如5.12地震重灾区四川省广元市曾家小学的5名小学生那封写给台湾受灾同胞的信中所说:我能做你坚强的后盾 我们是摧不垮的河堤!诚如台湾各界对四川汶川地震灾情的捐款,是大陆来自海外捐款最多的地方一样,这次大陆各界对台湾风灾的捐款,也远远超过海外的其他地方台风虽已离开,救灾工作仍在继续。共克天灾,两岸有爱。“海峡两岸地图背后的那个中国人”已经将双手握在一起,爱是后盾,爱是勇气,让我们的爱化为力量,为台湾加油!

海峡导报的历史沿革

第一个五年

◆1999年3月9日在厦门正式创刊,为全国唯一以对台宣传为主的综合性市民生活报。实行自办发行与邮发合一的办法,发行全国,实行广告总代理,自办印刷。

◆1999年8月8日,正式迁入自置办公大楼即帝豪大厦二十层办公,实现采编、发行、广告、印刷电脑网络化,为本地区最现代化媒体。

◆1999年8月20日,自办印刷厂投产,实现彩色印刷,每天8个版彩版。

◆2000年3月9日,创刊一周年,厦门社会各界纷表祝贺,发行量突飞猛进,零售量为闽南地区各媒体之冠。发行量在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均居前列。

◆2000年4月,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何少川为导报题词“导民众兴国奋发,报生活积极主流。

◆2000年6月5日,中共中央台办宣传局、国务院台办新闻局致函本报,进行指导,表示关心与支持。

◆2000年5月21日,岛内零售量突破3万份,再创历史新高点,全国总发行量递进15万份。

◆2000年7月,海峡导报广告市场日趋规范,结构日趋合理,营业收入突飞猛进。

◆2001年3月,海峡导报正式登陆e时代。

◆2002年,发行量突破15万份,居闽南同类报纸前列。

◆2003年,发行量突破20万份,发行量在闽南地区遥遥领先。

◆2005年9月创刊以来第三次大规模改扩版,成为全国唯一以“台海新闻”为第二封面并保持每天6—8版报道力度的日报。

近五年

2006年春节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作出批示:“《海峡导报》要办好,要成为一张全国性的报纸,把海峡西岸的优势发挥出来,要让这张报纸成为台湾同胞了解大陆情况的正统渠道。”此举意味着《海峡导报》全国战略的开端。

2006年3月9日:厦门万博物流公司成立,确立厦门最庞大的发行和物流网络。

2006年8月20日:成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上海之外设立的全国首个“教学与实习基地”,复旦大学首次在厦设立新闻学研究生课程班。

2006年8月25日:“台海网”正式开通运行,为福建第一家以对台传播为特色的综合性新闻网站,由海峡在线传媒(厦门)有限公司负责运营。

2007年1月1日:携手厦门金同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厦门海峡导报发展有限公司,试水报业领域的文化体制改革。

2007年1月25日:B&M2007企业品牌传播力中国峰会上,获颁“2006年度中国最具品牌传播力强势媒体”荣誉奖项。

2007年1月30日:与工行厦门市分行联合发行工行全国首张金融、媒体联名消费卡——工行海峡导报联名卡。

2007年6月:由海峡两岸新闻媒体人共同打造的全国第一份繁体字财经资讯、时尚生活类大型月刊《海峡商业》启航,以台商、港商以及世界优秀华人企业家为主要服务对象,月发行量三万份。

2007年11月:乔迁位于厦门行政金融中心区域的育秀大厦。

九二共识原文

【九二共识原文】

“九二共识”海协会电文

10月28日至30日,我会、中国公证员协会人员与贵会人员就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问题进行了工作性商谈,同时也就开办海峡两岸挂号函件遗失查询及补偿问题交换了意见。这次工作性商谈,不但在具体业务问题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而且也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表达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上取得了进展,这是有关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3月份北京工作商谈结束后,我会一再声明,海峡两岸交往中的具体问题是中国的事务,应本着一个中国原则协商解决;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要表明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态度,可以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在事务性商谈中表述一个中国原则方式可以充分讨论协商,并愿听取贵会及台湾各界的意见。

在这次工作性商谈中,贵会代表建议在相互谅解的前提下,采用贵我两会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并提出了具体表述内容,其中明确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项内容也已于日后见诸台湾报刊。我们注意到,许惠祐先生于11月1日公开发表书面声明,表示了与上述建议一致的态度。11月3日贵会正式来函表示已征得台湾有关方面的同意,以“口头声明方式各自表达”。我会充分尊重并接受贵会的建议,并已于11月3日电话告知陈荣杰先生。

为使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问题商谈早日克竟全功,现将我会拟作口头表述的要点函告贵会: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

我会建议,在贵我两会约定各自同时口头声明之后,在北京或台湾、厦门或金门继续商谈有关协议草案中某些有分歧的具体业务问题,并由贵我两会负责人签署协议。

“一中各表”海基会复函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关于“两岸文书查证”商谈等事,11月16日及30日大函均悉。 鉴于“两岸文书查证”及“两岸间接挂号信函查询与补偿”是两岸中国人间的事务,问题悬宕多时,不但影响两岸人民权益,且使人民对交流产生疑虑,诚属遗憾!顷接贵会上述二函,显示“愿以积极的态度,签署协议”、“使问题获得完全解决”,端此,我方表示欢迎。

我方始终认为:两岸事务性之商谈,应与政治性之议题无关,且两岸对“一个中国”之含义,认知显有不同。我方为谋求问题之解决,建议以口头各自说明。至于口头说明之具体内容,我方已于11月3日发布之新闻稿中明白表示,将根据“国家统一纲领”及“国家统一委员会”本年8月1日对于“一个中国”含义所作决议加以表达。我方此项立场及说明亦迭次阐明,香港地区、大陆地区及台湾地区之媒体,对于双方立场及说明,先后已有充分报道。

目前当务之急应在于解决事务性实质问题,我方已依在香港商谈所得初步共识,并充分考虑贵方之意见,整理协议草案,在香港面交贵方商谈代表,贵会对于“两岸文书查证”及“两岸间接挂号信函查询与补偿”二草案若仍有“遗留的分歧”,请速函告以利我方研究。 有关辜董事长与汪会长在新加坡之会谈,我方至为重视。至于会谈之相关事宜,本会当于积极研究后,另函相告。

【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

1、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2、两岸努力谋求国家统一;

3、台湾但书:一个中国的含义认知各有不同;

4、大陆但书:一个中国原则在事务性商谈不涉及其政治含义。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3月6日海峡两岸台风 3月6日海峡两岸新闻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3月6日海峡两岸台风 3月6日海峡两岸新闻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题:3月6日海峡两岸台风 3月6日海峡两岸新闻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264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