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法会 龙抬头佛教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龙抬头法会 龙抬头佛教的文章,本文对文章龙抬头法会 龙抬头佛教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节日习俗
新春期间,走亲访友之际,我收集了当地关于农历传统节日的习俗故事。这其中有我熟悉的,也有我以前不熟悉的,这些节日都很有意思,现在整理出来与大家共享。
青龙节 农历二月二日,俗谓之龙抬头,称为“青龙节”或“春龙节”。北方地区的二月二,与春季第三个节气“惊蛰”联系在一起,增加了“龙抬头”的内容,逐渐演变成祈求丰收和驱除虫害为主要内容的节日,苑城一带盛行打囤和炒蝎豆。
打囤,即象征性地建粮仓,又称打灰囤。用草木灰(当地俗称小灰)在庭院里洒上若干粮仓形状的图案。二月二日清晨,太阳未出前,由汉家人用簸箕盛上草木灰,用一木棒轻轻敲打簸箕边沿,使灰慢慢落下,边打边走,围成一个圆圈,即为粮囤。圆圈封口处要朝院门里,意谓财不外流。然后抓一把粮食(麦、谷、豆等)放在囤中央地上,上面盖一块砖头或陶瓦片。一般要打三个囤,各为麦子囤、谷子囤、豆子囤。灰囤外沿,还要用灰撒上挮子形状的图案,象征囤高粮满,预兆丰年,当地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之农谚。
二月二吃炒蝎豆,据说可防止被蝎子蛰。蝎豆由黄豆炒制。预先将黄豆在糖水可盐水中浸泡,捞出晾干,拌上细沙土炒出来,或甜或咸,香脆可口。同时,用糖水拌和粘米面,切成菱形面棋子,与蝎豆一起炒。家中有属龙的,不得在二月二日这天炒蝎豆,要在前几日炒出。五十年代末期,当地黄豆种植渐少,增加爆玉米花、大米花等。现在生活富裕了,人们条囤的习俗已经不再延续,但是二月二青龙节吃炒蝎豆的习俗仍在延续着。
清明节 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是传统祭祖扫墓的隆重节日。民间又称为“鬼节”,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总称“三大冥节”。
长山一带习俗,寒食要添土上坟。寒食前一天早晨太阳未出之前,在祖先坟墓周围,或宜量南北取土,或宜量东西取土,将新土填在旧坟上,意即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第二天下午上坟祭祖。祭祖供品一律为烙菜,烙菜有菠菜、萝卜盒子(水萝卜、胡萝卜)、藕盒、咸鱼等。先祖去世,头三年要在寒食这天上午上坟,过了三年以后改为下坟上坟。新坟不过三年不添土。六十年代以后,实行火化,坟墓多数平掉了,添土习俗渐渐消亡了。现在随着生活的快节奏,人们上坟的供品也简单化了,现在有的仍用烙菜,也有的用水饺,还用的趄接用饼干点心了。
清明则为人节。是郊游踏青的好日子。村庄在街口或大场院扎起秋千。秋千有两种,一种是驱秋千,即直秋千;另一种则是用大车轮做成的转悠千。男女老幼,特别是妇女尽情玩耍。秋千驱得高,甩得远,意味着生活过得好,有本领。儿童则跑到野外放飞风筝,风筝有的做成蝴蝶、青蛙模样,有的做成鲤鱼、蜈蚣、人物等形状。清明这天清晨,每个孩子要吃一对染成红皮的鸡蛋,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建国以后,清明这天,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集体到当地烈士陵园或有烈士墓的地方,追悼缅怀革命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九十年代以后,民间将寒食和清明两个节日合二为一。现在添土习俗渐渐消亡,而祭祖习俗仍延续下来,同时,清明也将逐渐变成改善生活和春游的日子。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最普遍的说法是纪念战国时代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屈原投汩罗江之日正是五月初五。这一天,全国各地普遍流行插艾叶、菖蒲、包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长山一带最兴盛的是插艾叶。家家户户门外插一束艾叶,或置艾叶于门楼屋檐之上,以避邪免灾,避免瘟疫。有俗谚说:“端午不插艾,死了变个大鳖盖。”这一天,儿童手腕緾五色花线,叫做长命缕、拴命线,俗叫五丝线。据说能驱邪避鬼,使儿童长命百岁。女孩带香布袋。花布缝制的香布袋装有五种香料做成的香药,也有的装入艾叶,戴在身上,香味扑鼻,可以驱疫避虫。
吃粽子、饮雄黄酒是端午独特的饭食习俗。用竹叶、苇叶、荷叶等包成粽子蒸制而成。雄黄酒可解百脚蛇虫“五毒”。长山一带,将朱砂、雄黄、酒混在一起,涂在小孩的脚心、手心,可以驱虫避毒,以保平安。
六十年代以后,插艾、拴五丝线、戴香布袋等习俗逐渐消失,吃粽子成了唯一传承下来的习俗,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粽子已逐渐成为城乡居民一年四季享用的民俗食品之一。
雨节 农历五月十三为雨节。民间传说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有的说是关老爷的生日,这天下雨的机率高达百分之90%以上。即使无雨,也是多云或阴天。民谚曰:“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五月十三定为雨节,具有一定的经验依据。如果五月十三雨,骄阳似火,说明这一年必定大旱,往往要举行祈雨仪式。民间祈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请关老爷、龙王爷或大(dai)王显灵。请大王显灵的仪式十分别致,一条小蛇放在铺着黄表纸的川盘里,供在神棚,人们焚香烧纸,跪拜叩头,祈祷甘霖。长山一带的大王指刘大王,有的说是乾隆年间的刘墉,也有的说是明朝被奸臣魏忠贤排挤的刘阁老刘鸿训。
半年节 农历六月初一为半年节。正值麦收结束,新麦入仓,旧时有敬天和祭祖的习俗。敬天供品是新麦面蒸的馍馍或包的水饺。庭院里摆上香案,燃香烧纸,向北磕头,意在感谢苍天赐福,获得丰收。六月初一祭祖,祭品是新麦面粉包的水饺,让祖先尝鲜。当地又叫“上新麦子坟”。
六月初六是天贶节。则多在这天将衣服和书籍搬出来晾晒,免得夏天发霉,生蛀虫,故六月六又称“晒衣节”。当地还有吃炒面的习俗。预先将麦子放在水中淘洗,捞出晾干,放在大铁锅中炒熟,然后磨成面粉,用热水或凉开水加红糖拌着吃,别有风味。炒面可存放较长时间,据说六月六日的炒面可以治腹泄。
乞巧节 农历七月七日,俗称“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由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故事演化而来。长山一带古有妇女乞巧的习俗。七月七日夜晚,三五成群的少女穿上新衣,聚在庭院,摆上香案,陈列各种时鲜瓜果,借着香头微弱光亮,穿针引线。谁将线穿过小小的针眼儿,就算向织女乞的巧,穿得快者为最巧,具有斗巧比赛的性质。七夕三更天,传说藏在葡萄架下,能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七月初七这天,地上的喜鹊极少,据说,它们纷纷飞到天河去为织女牛郎相会搭桥了。
五十年代以后,乞巧节乞巧的民俗事象消失,只留下了牛郎织女美丽的神话传说。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称为“鬼节”,是道教普渡众生的中元节,又是佛教的盂兰盆会。
这一天,长山一带乡村普遍进行祭祖,在家中设供品,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其他时鲜瓜果有葡萄、桃、果木子等。将祖先请到家中祭祀的节日一般为除夕和七月十五,俗说“请老的”,其他祭祀节日均为到坟茔去祭奠。
除祭祖以外,还要祭祀后稷。长山一带有“拔麻棵棵”的习俗。到秋田里,拔上少许黍子、谷子、秫秫、芝蔴等,用茼蔴捆成一束,放在大门顶上。拔取的谷物是最差的,意思是让后稷祖师进门看见庄稼长得不好,希望再教一些种田的窍门。也有的是挑选最好的谷物,意思是告知祖师后稷,今年五谷丰登,感谢祖先的恩德。
还有道教传布的祭孤魂、打路斋的习俗事象。长山一带靠近孝妇河的村庄,过去采用放河灯的形式祭祀无主鬼魂和意外死亡的人。祭孤魂的民俗事象比较别致,预先由村上德高望重的长者,聚敛纸香等物。晚上,组织一群人敲锣打鼓到村外乱葬冈上,每个坟头顶上都放一个灯碗子(一般用萝卜挖制,内盛油,置灯芯),点亮灯火。同时燃放烟火,焚纸烧香。笃信宗教的妇女,则举行打路斋。就是在街道上摆上香案供品,焚香烧纸,祭奠那些无主的野鬼游魂。有的制做一些小馍馍或小饼子,撒出去,小孩子们蜂拥而上,一抢而光,据说吃了可以消灾。
现在中元节只剩下祭祖的民俗了。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因为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亦称“仲秋节”。一般家庭都希望在这个节日里人月同圆,归省的妇女也必须回婆家过节,所以又称团圆节。
这天傍晚明月当空,各家在庭院设上桌案,摆上各种瓜果(西瓜、梨、枣。葡萄、石榴、山楂等)和月饼,点燃香烛,向月亮朝拜,叫做“拜月”或“圆月”。祭祀完毕,在月下摆上丰盛的酒饭,宴饮赏月。
月饼是中秋表征的物品,花样品种日趋多样。从皮上看,主要有酥皮和提浆两种,得浆月饼是用模子磕的,上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图案。从馅上分,主要有红糖、白糖、冰糖、枣泥、红豆、玫瑰等地。九十年代以后,月饼的花色品种以及包装,,争奇斗艳,成为节日食品一道亮丽的风景。月饼除自食外,还要馈送亲友。节前串亲访友,馈送月饼。烟酒、水果等礼品,十分盛行。串亲从八月禄一日开始,一直到八月十四为止。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九为阳数,日月并应,俗嘉其名,谓之重阳。山东民间重阳节的习俗是吃花糕。长山 一带乡村,多在这时用粘米和枣或绿豆和枣糗糕。长山范公祠邹平醴泉寺范公祠,在重阳节这一天祭祀范仲淹的活动。自九十年代起,国家将传统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赋予重阳节以崭新的内容,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长山许多村从上世纪末开始过老人节,对60岁以上老人给予热情的照顾。
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为三冥节之一,上坟祭祖时要烧寒衣,故俗称“寒衣节”。相传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孟姜女万里送寒衣哭长城而流传下来的。这天民间上坟祭祖,烧纸钱,还在将彩纸剪做的寒衣,焚于墓前。邹平长山一带,从这天开始收场蓄菜,妇女开始纺线织布做棉衣。如今生活好了,这一天只剩下了上坟祭祖这一习俗。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从腊八开始,过大年的序幕拉开,家家户户磨面碾米,做豆腐,杀猪宰羊,“年味”渐趋浓烈。
腊八节喝腊八粥,源于佛教。人们用红小豆和粘米煮粥,后来用五谷杂粮掺入枣、栗子。杏仁、核桃仁、花生、糖等原料,在文火中慢慢煮熟炖烂。其粥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是寒冬腊月的饭食佳品。
长山一带旧有酿酒、酿醋的习俗,叫腊八酒或腊八醋,人们把蒜浸在醋中,密闭封好,至年夜时取出,蒜味稍酸,醋味稍辣,十分可口,颜色蓝绿,称之为“腊八蒜”。现在农村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仍在延续。
辞灶节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辞灶节”,又称“过小年”。从这天起到除夕止,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尘土垃圾,衣被用具洗涮一新,整洁干净地辞旧迎新,故又叫“扫尘日”。
这天民间普遍有祭灶神的习俗。据邹平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灶神姓张,长山民间祭祀的是张灶王。民间都说灶王是“一家之主”,凡家中诸事,皆由他掌管,并且暗中监视人们的善恶,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灶王便把一年中的善恶情况,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们祭灶,最初仅是一杯清茶一柱香,后来增添灶糖祭灶。灶糖是用大麦芽做的一种糖,不太甜,却很粘牙,叫“糖瓜”。意思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致于上天说坏话,才能“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同时,用秫楷扎成马的样子,祭灶之时,与香烛、纸钱一起烧掉,将水泼于地上。灶王爷就可以骑马上天了。由此可见,人们为了求福免灾,贿赂灶王,不惜自欺欺人,这是旧时人间世相的一种折射。现在祭祀灶王的习俗有的村庄还在继续,大多人家从这一天开始打扫庭院及室内卫生,家家蒸馒头、炸菜(又叫“过油”)、置办年货,准备过年。
春节 春节又称“过处”、“过大年”。腊八的最后一天为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除夕零点子时为两年的分水岭。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除日活动有三个特点:一是响(放鞭炮),二是红(贴春联),三是火(点灯守岁)。春节是展示民间百俗的综合性大节,既有迎喜纳福、阖家团聚、娱乐社交的习俗活动,也有祭祀神佛祖先驱邪免灾民俗事象。长山一带贴年画、贴福字。挂门钱、贴窗花、点蜡烛守岁、祭祀天地万物诸神和祖先、包饺子、放鞭炮、拜年的民俗事象,伴随着小农经济的发展而传承着。
贴春联内容十分丰富,凡贴春联的地方,大都挂贴门钱,当地俗叫“罗卜钱子”,这是古代祈福求财习俗人的流变形式。铜钱象征富裕发财,古代用五色彩纸镂刻成一串串铜钱样式,挂 于门楣,以祈新年财运亨通。现在农村所贴门钱,已变成一种兼祈福求财与喜庆装饰兼百有之的花花绿绿的剪纸式样。
旧时,除夕傍晚要举行请祖先回家过年的仪式,燃放鞭炮,表明年夜开始。阖家人围炉而坐,火要烧得旺旺的,温暖如春;灯要点得亮亮的,前景光明。家人一边包饺子,一边叙旧话新,只准话吉利的话,切忌不吉利的语言。半夜,天地等各路神只都降临人间,享爱人间的祭祀。年夜祭祀的神只有天地、灶王、财神、门神、井神等。子夜吃饺子(又叫元宝),鸣放鞭炮。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水饺煮好,先敬天地,后敬灶王,再敬财神等。饺子,每人一碗,家中有多少人,盛多少碗,即便年夜未归之人,家中也要有他一双筷子一碗水饺。饺子一般是素馅,取“素静”之意。有的在饺子中包上铜钱、糖、枣、栗子、花生米等,谁若吃到,表示一年好运。八十年代以后,除夕夜大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这已成为人们的一道精神大餐。
拜年习俗隆重。次序有内到外,由近及远。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互拜。长辈要给儿童压岁钱,以保儿童平安无恙。压岁即压祟(借谐音),即镇邪之意。家拜后即族拜,先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再给已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拜年可促进人们加深感情,消除隔阂,调节人际关系。旧时拜年要磕头。磕头的地方一是院中设天地供桌,供桌前铺席垫之类。再是进到堂屋朝正中磕头,切忌不可朝人磕头。后来,拜年一般不再磕头,互致问候祝贺。
从初二开始走亲串友。初二习俗,如有舅父,早晨先去拜望老舅,然后带着媳妇儿女去走丈人家。初三开始,姑家姨家,表兄弟姐妹同窗战友等。五十年代前,礼品是馍馍、年糕、米面等自蒸食品;六十至七十年代,变成饼干;八十年代变成酒、罐头、茶烟、点心等;九十年代后,酒论箱、烟论条、茶论盒,各种糕点食品,更加高档,包装更加精美。压岁钱也由几毛、几块钱,上升互如今的50元、100元、200元不等。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礼尚往来的档次、开形式、价值都在发生着变化。
过年从除夕开始到中午或晚上圆年为止。初七为人日,期望人寿康宁。初八为谷日,象征“五谷丰登”。据说初五是财神生日,商家纷纷燃放鞭炮,祭祀财神。过去,经商的人家特别看重初五的祭祀,要吃象征元宝的饺子。下水饺时,要特意下破几个,表明“挣了”,图个吉利。现在,商店、工厂多在初六或初八燃放鞭炮,开门营业。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民间有挂灯习俗人,故元宵节又称灯节。人们将民间谜语贴在碧纱灯上,让人猜谜底,以作游戏,这是灯谜的开始。
元宵节吃元宵,南方人称“汤团”、“汤圆”。寓意全家人团圆、平安、吉利、美满之意。十五晚上,农家张灯结彩,夜晚放花,儿童放们放的花名叫“起花”。元宵节挂灯、猜灯谜、吃元宵、文艺演出等,成为普遍民俗,也成为春节节日活动的高潮。因此又称“正月十五闹元宵”。现在生活富裕了,村里为了丰富人民生活,给节日增添欢乐气氛,组织“扮玩艺”。“扮玩艺”有云彩灯、高跷队、划旱船、玩狮子、虎斗牛等传统节目。从正月初十开始,村里的锣鼓队和文艺队开始排练,正月十三开始走村串厂演出,到正月十五结束。这一活动,拉动了农村文化,是农村的一大盛事。
以上是我们家乡农历节日的习俗,这里面,有很多现在还在流传着、延续着,也有的已经消失,我希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些民间习俗也会增加更多更丰富的内容。
中国有哪几个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自2008年起,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1、春节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古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俗称“过大年”。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认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春节(夏历新年)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于岁首(一年开始)时间的确定(换言之,月序的排列)还与天文历法有关(如前所述),传说夏在寅月(今农历正月),商在丑月(今农历十二月),周在子月(今农历十一月,即冬至所在月),秦在亥月(今农历十月),到西汉才又恢复夏正,定寅月(今农历正月)为岁首,一直沿用至今。实际上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相关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百姓。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惊惶失色,狼狈而逃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噼里啪啦"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走亲访友。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适用地区: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蕴味无穷。习俗:守岁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吃香肠,腊肉 看春晚(近年来才有)2、二月二龙抬头龙抬头(二月二,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节日习俗:恭祭华胥氏过“龙头节”,充满了崇拜龙的思想观念,以为龙治水行雨,决定庄稼丰歉,万万得罪不可。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俗话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所以大人小孩多在这天剃头理发,意思是剃“龙头”,以显尊贵、图吉利。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其实,“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一说实为讹传,其中的“死舅”其实是“思旧”的变音,这种说法的起因也与沈阳有关。清朝成立后,当时不少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敢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并一直流传下来。北方地区习俗------引龙、除虫、薰虫、剃龙头(理发剃头)、食俗、嫁女住春、禁忌(忌动针线、忌担水、忌洗衣、忌磨面)南方地区习俗------祭社(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二月二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这天吃搅团的,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有几句讽刺懒婆娘的民谣说:“过了正月二十三,懒婆娘愁得没处钻。又想上了天,没鞋穿;又想钻了地,没铧尖;又想上了吊,丢不下二月二那顿油搅团。”当地还有在这天炒豆子的习俗,民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有人还在附近的药王庙里烧香叩头,祈保平安。地方风俗:山东滕州聊城一带二月二这天男性都要理发,龙抬头这天理发希望一年好运。滕州 青岛地区吃棋子和炒豆,象征着“金豆开花”。炒玉米:传说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节日传说: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传说有误,武则天是唐朝时期人物,玉米是明朝才传入中国的,那时哪里来玉米种子?)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3、元宵节
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习俗: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演变:中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4、寒食节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来源: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活动: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5、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清明冷食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端午节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起源于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粽子: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五黄: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高邮的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打糕: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13]煎堆: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7、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8、重阳节
庙会的由来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
庙会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庙会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
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反映民众心理和习惯。它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
真正意义上的庙会形成,是在东汉时期,那时佛教传入中国,本土道教也逐渐形成,庙会与宗教活动结合起来,开始绽放出光彩。人们的宗教祭祀活动以佛教寺庙、道教道观为核心,聚集在庙宇周围,因此称为庙会。由于参加祭祀法会的人数众多,一些商贩由此在庙会周围兜售商品,街头艺人也表演一些歌舞杂耍,庙会也逐渐延伸出集市的功能。
庙会集市完全形成是在唐宋时期,当时佛教、道教达到了全盛,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宗教活动的名目繁多,如圣诞庆典、坛醮(jiào)斋戒、水陆道场,等等,在这些宗教仪式上又融入了许多娱乐性质的活动,如舞蹈、佛像出巡、戏剧等,这不仅吸引了信众观看,许多非信众也由此驻足。
随之出现的则是商品集市和游园市场的繁盛。商人小贩出售民间玩具和零食,假面具、泥人、面塑、拨浪鼓、吹糖人等,哄得小孩驻足忘返。同时也有生活用品集市供家庭妇女采购,锅盆碗箸,衣帽鞋袜,应有尽有,集市场面宏大,商品便于对比挑选,价格也便宜,是妇女们最满意的购物场所。此外,还有各类艺人杂耍,踩高跷、说相声、扭秧歌、布偶戏、数来宝、唱秦腔,等等,更是将场面烘托得热闹非常。人们还可以参与其中,玩一些街头套圈、猜谜等民俗游戏。庙会的商贩们也是流动的,赶完这个庙会,又到下一个庙会摆摊。
而过年要逛庙会就是这样慢慢衍生而来的,由最开始的祈福到了最后的逛摊,不过现在这样的活动已经越来越少了,主要是现在的年轻人很少信奉教派,也不爱出门,所以庙会现在越来越冷清。
庙会和庙
庙会是个统称,其实每个地方都是有专门的庙会名字的,比如说北京的地坛庙会、厂甸庙会、白云观庙会等,所以不难看出,这庙会跟庙是有很大关系的。
庙会就是在寺庙祭祀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上溯至远古时期,祭祀是一种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主要祭祀天地、祖先、自然神。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要聚集在一起,举办活动来渲染气氛,比如演奏乐器、表演节目、进献贡品、跪拜,等等,这就是庙会的雏形。
可以说庙会就是由庙衍生出来的一种市集活动。
庙会活动内容
演戏
在古代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的娱乐活动,那会没有电视机也没有手机,唯一的娱乐就是看戏,有钱的人家甚至自己都有戏台子,没钱的就一起看庙会的大戏,男女老少在台下坐着的、蹲着的,但是看得都津津有味,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人看戏了,所以庙会很少有唱大戏的了。
踩高跷
踩高跷在中国的娱乐活动中非常的有历史。表演者双脚绑扎木制1~3尺高的跷棍,扮演成各种滑稽人物表演古怪动作。踩高跷,北京称作高跷或高跷会。陕西和河南等黄河流域称作“扎高脚”。踩高跷有文跷、武跷两种活动之分。文跷以边走边唱为主,夹杂有简单的舞扭动作,武跷则表演倒立、跳高桌、叠罗汉、劈叉等高难度动作。
摸猴儿(摸石猴)
庙会摸石猴的习俗从明代流传至今,摸猴的人排成数百米弯曲的长队,不少人半夜就来等候。其中有孩童、怀抱的幼儿、年轻伴侣,还有步履蹒跚的老人,个个怀着美好的憧憬在寒风中不停地搓手跺脚有序地向前挪动,专来摸猴的外地人须在京城留宿
打金钱眼
设三座桥下无水的石桥,三座桥只开中间一个桥洞,洞中朝东西方向平分开,两侧各设一方桌,桌上有两位道士分东西盘腿打坐——所坐的桥洞上端,东西各高悬一直径约为两尺、厚为三寸余的纸胎,上面糊以金纸的大金钱。金钱是用红绒绳从南北两端绷紧的,中孔内系一小铜铃。在东西两侧桥畔,设有许多以现钞兑换已不流通的制钱摊子,以一角钱兑换十个制钱。
游客们即于两侧桥面上瞄准相距五米开外的金钱孔上的小铜铃投掷。谁能打得准,把铜铃打中打响,这一年他就会顺顺当当儿,事事如意。这就是著名的“打金钱眼”。
现今,庙会又重新成为百姓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除了在寺庙进行,也有在公园和广场等开阔的地方举行,主要是进行文化、贸易和娱乐活动,宗教活动已经很少了。全国各地的庙会活动随处可见,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地坛庙会、上海城隍庙庙会、南京蒋王庙会、山东泰山东岳庙会、天津皇会、福建妈祖庙会等。丰富多彩的地方庙会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庙会文化。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龙抬头法会 龙抬头佛教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龙抬头法会 龙抬头佛教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