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的古诗 围炉诗话

国学综合

围炉的古诗 围炉诗话

升级成仙围观:℉更新时间:03-03 17:18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围炉的古诗 围炉诗话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围炉的古诗 围炉诗话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围炉的古诗 围炉诗话

唐诗李益《度破讷沙》赏析

作品介绍

《度破讷沙二首》的作者是李益,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83卷。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这样的历史内容。“。“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清人吴乔曾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围炉诗话》)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

原文

度破讷沙二首(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

作者:唐·李益

其一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其二

破讷沙①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释

①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新唐书·地理志七》。

②鸊鹈泉:泉水名。

翻译

在破讷沙沙头大雁正在飞,在鸊鹈泉上战胜了敌军的将士们刚刚归来。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

赏析

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这样的历史内容。“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新唐书·地理志七》)。

第二首诗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这两句与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异曲。不过“月黑雁飞高”用字稍刻意,烘托出单于的惊惧同工;“雁正飞”措词较从容,显示出凯旋者的气派,两者感情色彩不同。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

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清人吴乔曾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围炉诗话》)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

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益的诗全集栏目。()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繁体对照

卷283_62度破讷沙二首(壹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李益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用"反衬"手法的诗句有哪些

1、《绝句》

唐代: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2、《鸟鸣涧》

唐代: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桂花在无声的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它们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3、《入若耶溪》

南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译文: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这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4、《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好像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5、《使至塞上》

唐代: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吴乔《围炉诗话》管窥

吴乔,字修龄,太仓人,康熙乙亥卒,年八十五岁。著有《答万季野诗问》、《围炉诗话》、《西昆发微》等。与清初虞山诗派关系甚密,倍受钱谦益、冯班、贺尚及许学夷之影响,其论“诗文之辩”、“诗中有人”等都颇具见地。

《围炉诗话》是使他名声大震的理论批评著作,自问世以来,因其理论尖新而获得众多学者、诗论家的关注。清初著名学者阎若璟评价该诗话“哀梨若剪”,诗论家赵执信久慕《围炉诗话》,三次访求书稿而不得。《四库全书总目》赞同诗话中所提出的“诗中有人”等观点有精妙之处,肯定其对明前后七子摹拟习气的批评声讨。陈良运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一书中认为吴乔是虞山派中值得重视的诗论家,“于政教说、于审美说,都有创见”。

诗歌的创作过程中有两大因素尤其重要:诗人与诗人所处的环境。早期的论诗家们已经注意到并且着眼于两者关系的研究,吴乔也不例外,在《围炉诗话》中拈出“心”与“境”两个核心概念,分析诗歌创作中主体和客体关系,以此探明诗之“意”的来源以及诗中“意”的形成。

吴乔认为“境”直接作用于“心”,这是诗歌创作的先要条件。“境”是指诗人所经受的人事境遇,是诗歌创作的客体,而“心”正是诗歌创作中的主体。在《围炉诗话》卷一中,吴乔提到“心不孤起,仗境方生”气“人之境遇有穷通,而心之哀乐生焉”说明“境”这一客体对主体“心”的作用:人的境遇有穷困通达之分,所处其间的诗人则会相应的产生哀伤喜乐的不同情感。诗人欲将盘绕心间的思想情感一吐为快,“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由此萌发创作诗歌的冲动。因此吴乔指出诗人的创作中,“意”来源于“境”对“心”的影响,若诗人忽略了自身所处的境遇,就无法有感而发,诗歌的命意就丢失了。

在《答万季野诗问》中,吴乔提出“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意好比是米,那么文就好比是米做成的饭,而诗则好比是米酿成的酒。米要经过加工才能做成饭,饭要经过发酵才能酿成酒。虽然饭比米香,酒比饭醇,但须先有米,才能炊而为饭,酿而成酒。这几句以精妙的比喻,说出了作文、写诗的过程及诗较之文更精美的道理。可供引用说明在诗文创作中应该“意在笔先”,或强调思想感情要经过加工整理才能成为精美的诗文。

“意”如同“米”是诗文之本,但“意”在诗与文中的表现形式大相径庭。文意与文之词关系直接,“措词必副乎意",如同米与阪,从文词中明显看得出其意。而诗意与诗之词关系却可间接,“措词不必副乎意",仿佛米与酒,意于诗之词中并非能一眼透穿;“米"经过“酿”的提炼、改造过程已经变形,表现得颇隐蔽,但味道却反更深厚。这决定亍“诗道性情"及“为人事之虚用”的性质。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得出“诗酒文饭”的观点,为后世的论诗家所称道。其论说的切入点是诗与文的审美差异比较,可以说他在对诗文差异性进行层次分析的同时,发现了诗之所以有别于文而成为诗的审美特质所在。他认为诗歌的第一大特质即是“诗为虚用”。

“诗为虚用”中的“虚”是指诗歌具有非世俗功利性,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必须舍弃对现实功利的考虑,方能“物我同一”,进入创作的澄明之境。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对人有益、有害这两面性。比如罂粟花,花朵所散发的气味吸入过多会使人感到眩晕昏迷,罂粟果实食用过多令人上瘾,这是对身体有害的。将罂粟花和果实进行科学的深加工和提炼,并且严格控制用量,即成为治病救人的良药,这便是给人带来益处。但罂粟花一旦进入审美活动,人会去欣赏花朵艳丽的颜色和优美的外形,其有益或是有害的一面不再为人所关注,功利取向在人的审美意向面前变得无足轻重。

“诗为酒”的第二层面是指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表达方式,吴乔对此有一段相当精彩的解释:意喻之米,饭与酒所同出。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文之措词必副乎意,犹饭之不变米形,啖之则饱也。诗之措词不必副乎意,犹酒之变尽米形。

吴乔认为,诗与文都将“意”视为根本,但是表达的方式相互不同。作文应清晰明了地表达思想内容,让读文的人更易理解作者作文的意图,文中之言和作者之意是相符合、相同步的,就像饭一般,由米煮成但却能看出米形状。诗歌却不然,其所包含的意象与生活形态之间存在着差异,诗歌不是对生活的析模仿而是诗人对现实生活和自身情感状态的提炼、升华,所以诗人会采用一系列特殊的表达方式,诗中之言和诗人之“意”不再是一一对应,而出现了吴乔所说的“变形”,如同米酿造成酒,米的固体形状完全改变而成了液态的酒。

诗之所以能如酒“醉人”,是因为诗歌含蓄不尽的审美属性。文人作文章,分论点围绕总论点而展开,讲求文意鲜明、不蔓不枝。吴乔敏锐地注意到,当读诗之人在诗意空间中尽情沉吟时,会有一类审美体验岀现,即是共鸣,好比喝酒之人,因酒感染了情绪而喜悦、哀伤。

“文饭诗酒”说不失为《围炉诗话》中一大理论创新亮点,从诗歌的审美功用、审美表达方式、审美属性和审美体验这几大方面来探讨诗歌审美特质这一维度。

明代前后七子可以说占据了明诗坛的半壁天下,他们皆以盛唐诗为宗,但却在创作上陷入了摹拟窃古的泥潭。毫不夸张的讲,明代复古主义者最为后人诟病之处即在于此,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更是不吝啬笔墨,历数复古之流的弊病。

没有经史的概念来点评诗歌是吴乔所不能认同的。他冷嘲热讽那些不合格的鉴赏者:“胸中无史书时事,故非所责。”《围炉诗话》中曾载敖陶孙器评子建云:“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实际上,子建一直受到曹丕、曹叡的限制和打击,其诗歌大部分都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或者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这与“少年风流自赏”简直是风牛马不相及。于是,吴乔讥刺:“敖陶孙器之评诗,如村农看市,都不知物价贵贱。”“只此一语,知其未曾读书也。”

《围炉诗话》中还提到长久以来文人们对李商隐诗歌存在误读,只道其“艳情”,没能领会其中深意。吴乔感叹:“(李义山)其诗七百年来知之者尚鲜也”。他自认独具慧眼,透视出李商隐诗歌的“本意”,“凡读唐人诗,孤篇须看通篇意,有几篇者。须合看诸篇意,然后作解。庶几可能作者之意,不可执一二句一二字轻立论。”吴乔还提及要以谨慎的态度全面地鉴赏诗歌。这也是较为积极的观点。

吴乔生逢乱世,一生游走于南山北水之间,途中多有感触,类同于某些前人诗中所描写的境和情,因此他对这些诗产生强烈的共鸣,将其诵读而出,借以一吐当下的情感。好诗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主要原因即是诗人表达岀了人的普遍情感,如离家去国的羁旅之人会因离别怀乡的诗作而感伤,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会在前贤所遗留下的胜迹面前喟叹。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围炉的古诗 围炉诗话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围炉的古诗 围炉诗话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围炉诗话全文及翻译

标题:围炉的古诗 围炉诗话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263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