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古诗词积累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国学综合

中考课外古诗词积累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风花醉围观:℉更新时间:03-03 13:47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中考课外古诗词积累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题及答案的文章,本文对文章中考课外古诗词积累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中考课外古诗词积累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求九年级上册的古诗鉴赏题附答案

一、关雎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窹寐求之。

求之不得,窹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 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 “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2.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 _。

3.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 __ _。

4. 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 _。

二、蒹葭 《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阴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

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三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

“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结合本课以及你所学的历史和课外阅读,谈谈你个人对作者曹操的认识。

四 饮酒 (陶源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

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 ,诗句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3.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诗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六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

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60左右字内)

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本体喻体分析正确的是( )

A.本体:雪 喻体:春风 B.本体:春风 喻体:雪C.本体:雪 喻体:梨花 C.本体:梨花 喻体:雪

2.分析诗歌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北风……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

“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

B.“将军……难着”写天气的奇寒。

将军的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都护的铁甲也冷得不敢穿上。

C.“瀚海……里凝”两句转写野外雪景。

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

“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D.“中军……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

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3.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一句诗“ , 。”

八 闻王昌龄坐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左迁”一词的意思是 。

2.“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诗时间,又采用 手法,抒发了 。

3.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

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九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

2.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3.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4.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十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

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

“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 ,回到故乡洛阳。

2.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3.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十一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阴”“阳”分别指 、 。

2.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

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

“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3.《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十二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十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这首古诗运用了描写、叙事、抒情,请各找出一个例句。

2.发散性思考:对“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3.文中有“自经丧乱少睡眠”,这里的“丧乱”是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咱们还学过哪首诗歌也是反映这个事件的?

4.写出诗歌的主旨句 ,并作简单赏析。

十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中的乐天指的是 ,“见赠”中的“见”字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 ,生活中还有相同解释的词语,试举两个 、 。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的愿意是什么?现在人们赋予它什么新意?

十五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田 家 少 闲 月,五 月 人 倍 忙。

2.诗中最能表现农民辛苦劳作的诗句是: , 。

3.结合《悯农》(锄禾日当午)和本诗,发表一下你的感想。

(不多于200字)

十六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诗中的钱塘湖指的就是现在的 ,诗人通过对“水面”、“云脚”、“早莺”、“ ”、 “ ”、 “ ”、 “ ”、“绿杨”、“白沙堤”等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其美丽的早春景色。

2.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钱塘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钱塘湖美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把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茵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十七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 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2.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十八 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

诗人杜牧和 合称“小李杜”。

2.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九 泊秦淮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 花。

1.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

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

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 *** 花”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 *** 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2.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好在什么地方。

二十 夜雨寄北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2. 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题参考答案]

一、1 A 2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 比兴手法 3 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 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二、1A(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2 凄清而苍凉的秋景 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三、1 C 2略

四、1心远 2 C

五、1 B2不要、无须 豪迈旷达(爽朗乐观) 3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六、1A(“属国过居延”指“过居延属国”。

) 2略

七、1 C 2 B 3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八、1 贬官 2 寓情于景 离别的忧伤 3 C

九、1 世道险阻 2“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3 不是写实 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4 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

意思是: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十、1 D 2 D 3 思念故乡

十一、1山北 山南2 A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十二、1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2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十三、 1描写: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叙事: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抒情: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3安史之乱 杜甫的《石壕吏》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作者由自己联想到他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

十四、1 白居易 见教见谅见笑2 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十五、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3略

十六、1 西湖 暖树 新燕 乱花 浅草2 C

十七、1 C 2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十八、1 周瑜 李商隐 2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十九、1 C 2 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点出朦胧凄凉的气氛。

二十、 1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2 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及答案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中考”,是检验初中在校生是否达到初中学业水平的考试;它是初中毕业证书发放的必要条件,考试科目将国家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学科全部列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考试时间一般在六月中旬。全国省市不统一,按当地时间计算。初中学业体育水平考试一般在3-4月份举行。下面跟着我来看看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及答案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⑵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案 :

23.

⑴(2分)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⑵(2分)月影映入江水(0.5分),又随江水流去(0.5分),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1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6分)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2分)

9.(1)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3分)

(2)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1分)

答案 :

8.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

9.(1)《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

(2)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

三、阅读杜牧《赤壁》,回答问题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3分)

答案 :

(1)咏史诗(1分)。特点:借史实抒情。(2分)

(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

谁有历年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的题目和答案

古 诗 词 阅 读 题

一、 己 亥 杂 诗 龚自珍(清)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浩 荡 离 愁 白 日 斜 , 吟 鞭 东 指 即 天 涯 。

落 红 不 是 无 情 物 , 化 作 春 泥 更 护 花 。

2、这首诗前两句中的 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

3、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4、 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5、诗人以落红化春泥为喻,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

6、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画面。并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答案:1、略 2、“浩荡离愁(离愁) 3、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4、诗人想舍的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不想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5、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表现了作者自我牺牲的爱国热忱和奉献精神。 6、一片片飞花离开故枝纷纷坠落,在那一丛丛花树下堆砌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苗新花。

诗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发誓:我们这片落花啊,绝不是无情物。花落归根,最后化作春泥了,还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今天用此来赞颂牺牲自己,培养新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

二、 钱 塘 湖 春 行 白居易(唐)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孤 山 寺 北 贾 亭 西 , 水 面 初 平 云 脚 低 。

几 处 早 莺 争 暖 树 , 谁 家 新 燕 啄 春 泥 。

乱 花 渐 欲 迷 人 眼 , 浅 草 才 能 没 马 蹄 。

最 爱 湖 东 行 不 足 , 绿 杨 阴 里 白 沙 堤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最 爱 湖 东 行 不 足

3.《钱塘湖春行》描绘了钱塘湖春天怎样的景象?

4.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

5.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6、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7.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略 2。不够 3。春水初涨、莺飞燕舞、春花渐开、春草初萌的早春景象。

4.“几处”“谁家”,使读者意识到不是处处早莺争暖,不是家家燕子衔泥,描绘了钱塘湖的初春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5.“渐欲”“才能”是极有分寸的, 乱花仅处于渐欲迷眼的阶段,马蹄踏过的还是初生的春草,描绘了钱塘湖的初春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6.“水面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感觉。 7.本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3、 望 岳 杜甫(唐)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岱 宗 夫 如 何 , 齐 鲁 青 未 了 。

造 化 钟 神 秀 , 阴 阳 割 昏 晓 。

荡 胸 生 层 云 ,决 眦 入 归 鸟 。

会 当 凌 绝 顶 , 一 览 众 山 小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造 化 钟 神 秀 (2) 会 当 凌 绝 顶

3、翻译下列句子。

会 当 凌 绝 顶 , 一 览 众 山 小 。

4.赏析句子:

(1)赏析“造化钟神秀”中“钟”字的表达效果。

(2)赏析“阴阳割昏晓”中“割”的表达作用。

5.“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两句诗表现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6、尾联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和气概?

7、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略 2。钟:聚集。 会当:终当,终要。 3.将来我一定要登上峰巅,俯首一览,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4.“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 表现了泰山神奇秀丽,高达雄伟的特点。6.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视一切的气概。 7.诗歌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杨 花 落 尽 子 规 啼 ,

闻 道 龙 标 过 五 溪 。

我 寄 愁 心 与 明 月 ,

随 风 直 到 夜 郎 西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我寄愁心与明月

3、赏析句子: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略 2。左迁:贬官。 与:给。 3.(1)漂泊之感,离别之情。(2)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4.本诗是一首写给好友王昌龄的赠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深的关切之情。

5、江 城 子 密 州 出 猎 苏 轼(宋)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老 夫 聊 发 少 年 狂 ,左 牵 黄 ,右 擎 苍 . 锦 帽 貂 裘 , 千 骑 卷 平 冈 。 为 报 倾城 随 太 守 ,亲 射 虎 , 看 孙 郎 。

酒 酣 胸 胆 尚 开 张 , 鬓 微 霜 , 又 何 妨 ! 持 节 云 中 , 何 日 遣 冯 唐 ? 会 挽雕 弓 如 满 月 ,西 北 望 ,射 天 狼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老 夫 聊 发 少 年 狂 (2)会 挽 雕 弓 如 满 月

3、翻译下列句子。

(1)老 夫 聊 发 少 年 狂 ,左 牵 黄 ,右 擎 苍 .

(2)酒 酣 胸 胆 尚 开 张 , 鬓 微 霜 , 又 何 妨 !

4、解释下列句子用典的含义。

(1)亲射虎,看孙郎”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3)西北望,射天狼。

5、句子理解。

(1)试对“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句话作简要赏析。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6、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太守形象?

7、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 骑 卷 平 冈 ”所展现的狩猎场面。

8、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略。 2、姑且、暂且;定将。 3、(1)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扯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2)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 4、(1)写出了作者以孙权自比,所具有的那份少年狂气。(2)写出了作者希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3)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决心。 5、(1)形象地写出了太守出猎的雄姿、壮观的场面以及高昂的情绪。

(2)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6、虽然年老、但仍希望报效国家、为国建功立业的太守形象。 7、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 8、表达了自己虽年事已高,但仍希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6、天 净 沙 ? 秋 思 马致远(元)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

夕 阳 西 下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

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诗歌在充满萧瑟秋景的气氛中,为何要写“小桥流水人家”?

4、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思想的感情?

5.简析该曲在写法上的一个特点。

1、略。 2、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3、答:小桥、流水、人家三样景物写出了家庭的温暖和对家庭的思念。反衬作者人生的苍悲,表达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却不能实现的痛苦。4、这是一篇抒情作品,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思乡愁绪。5、答:示例一: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通过选取九种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示例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处于动态的“流水”与处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互映衬,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让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加悲凉。

7、酬 乐 天 扬 州 初 逢 席 上 见 赠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巴 山 楚 水 凄 凉 地 ,二 十 三 年 弃 置 身 。

怀 旧 空 吟 闻 笛 赋 ,到 乡 翻 似 烂柯 人 。

沉 舟 侧 畔 千 帆 过 ,病 树 前 头 万 木 春 。

今 日 听 君 歌 一 曲 ,暂 凭 杯 酒 长 精 神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暂凭杯酒长精神

3、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作者用了两个典故。请分别说说作者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5、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说你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

思想感情:

蕴含哲理:

6、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略。 2、(1)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2)增长、振作。 3、“怀旧空吟闻笛赋”句借向秀对嵇康的怀念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翻似烂柯人”句借晋人王质的故事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表达了诗人被贬23年后回来的恍若隔世、生疏惆怅的感受。

4、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5、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蕴含哲理: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8.使 至 塞 上 王维(唐)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单 车 欲 问 边,属 国 过 居 延。

征 蓬 出 汉 塞,归 雁 入 胡 天。

大 漠 孤 烟 直,长 河 落 日 圆。

萧 关 逢 候 骑,都 护 在 燕 然。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3、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其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

4、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略 2、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表达作用:句式整齐,朗朗上口。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 对仗工整,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开阔鲜明,气势雄浑,具有画面美。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4、本诗通过书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到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雄浑的沙漠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所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9、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宋)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醉 里 挑 灯 看 剑 , 梦 回 吹 角 连 营 。 八 百 里 分 麾 下 炙 , 五 十 弦 翻 塞 外声 。沙 场 秋 点 兵 。

马 作 的 卢 飞 快 ,弓 如 霹 雳 弦 惊 。 了 却 君 王 天 下 事 ,赢 得 生 前 身 后 名 。可 怜 白 发 生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马 作 的 卢 飞 快 (2)五 十 弦 翻 塞 外 声

(3)八 百 里 分 麾 下 炙 (4)了 却 君 王 天 下 事

3、翻译下列句子。

(1)八 百 里 分 麾 下 炙,五 十 弦 翻 塞 外 声。

(2)马 作 的 卢 飞 快 。

4、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 :

5、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6.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

7.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8.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9.“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10. 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1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1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14.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略 2、(1)作:像……一样。(2)翻:奏。(3)八百里:指牛。炙(zhì):切碎的熟肉。 (4) 了却:了结 3、(1)官兵们都分到了将军奖给部下的烧肉,各种乐器齐把边疆的歌曲演奏。(2)烈马奔驰好似的卢马一样飞快 4、可怜 5、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6、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7.答: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8.答: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9.答: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10.答: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11.答: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12.答:比喻;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13.答:写出了作者收复失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14.答: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壮志难酬苍凉沉郁的思想感情。

10、赤 壁 杜牧(唐)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折 戟 沉 沙 铁 未 销,自 将 磨 洗 认 前 朝。

东 风 不 与 周 郎 便,铜 雀 春 深 锁 二 乔。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折 戟 沉 沙 铁 未 销 (2)自 将 磨 洗 认 前 朝

3、翻译下列句子。

东 风 不 与 周 郎 便,铜 雀 春 深 锁 二 乔。

4、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5.①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 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 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

②选出对杜牧《赤壁》赏读有误的一项: ( )

A、这首借古咏怀诗就前代历史中某一点生发开来,以小见大,抒写政治失意之情。

B、“铁未销”表明在赤壁大战中,埋在泥沙中的残破武器还没有来得及销毁。

C、第二句借物以怀古,意思是说我把它拣起来,洗磨之后,还能辨出是三国时代遗物。

D、最后两句议论,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语言含蓄,怀古之中又透伤今。

6、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何?

答案:1、略 2、(1)销:销蚀(2)将:拿起 3、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4、答:周瑜5.、①B②B 6、答: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7、 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中考课外古诗词积累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题及答案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中考课外古诗词积累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题及答案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大全

标题:中考课外古诗词积累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260285.html